查看原文
其他

对内不折腾,对外不争强,可贵!

致读友

因微信改版,导致您很可能错过推送,请将少数派文苑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优质内容。星标方法:①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字”少数派文苑“;②点击页面右上角的三个点”···“;③点”设为星标“。公号名称右侧会出现一颗黄色的小星星,大功告成!



“小平同志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小个子的四川人,经历过人生的三大起落,终于迎来了他的机遇,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航向。


他的一生都在改革和探索,用他的话说,“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小平同志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


研究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历史的必然,个人只是被历史推动。这种观点非常平庸,而且特别不符合中国国情。有一种说法,认为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其他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


这样的看法似乎立不住脚。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虽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是否会有那样的力度魄力,是否会用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规模,那就不好说了。看看东边的邻居,他们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性,几十年了,改了个啥?


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刚结束时整个社会思想僵化到什么程度。当时如果没有小平出来,最多就是回到50、60年代的路线,也许会比较务实,小修小补,但今天这种全面开放、市场经济那是想都不用想。


再合理的历史趋势,假如没有人以坚定意志强力推动,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看中国近代以来一些关键节点,都是阴差阳错,与机遇失之交臂。


小平的意义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中国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做,为老百姓要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所以他说不争论,他的策略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给未来。有些事情是争论不出个所以然的,是争论不出生产力的,是争论不到综合实力的。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打嘴仗胜利的。


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小平做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别小看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标题,其实包含了这之后中国惊天巨变的基本原力。


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句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高度的政治智慧、无穷的后续可能性。就这三句话,除了小平,别人想也想不到,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出来也没用。


今天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也是小平拍板推动的。穿越到1977年,大家想一想自己和周围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明白小平推动的思想解放实在了不起。仅此一点他就秒杀同侪。



1977年8月3日,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勇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小平听后当场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不需要领导批准。这简直是破天荒,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领导不批准,这事怎么办?会不会犯错误?领导不批准,领导的权威在哪里?党委的权威在哪里?对不起,有些事情就是个人的权利,真的还不需要领导批准。领导操心操的太多了,有时候是需要休息的。小平就是这样豁达而明朗。

停止上山下乡,让知青回城,当时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人,无法安置怎么办,搞出大乱子怎么办,谁敢拍这个板?邓小平。

包产到户,阻力重重,大多数干部都不同意。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一个能真正推动历史的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国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备的,只有小平一人。

但小平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具有宏大构思,思想深刻,满怀理想远景的人,今天批评他的人,常拿“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说事。其实,他们完全说反了。不搞宏大构思,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历史上,各种各样空头支票、漂亮口号把人害惨了,小平不愿意那样做 。

最令人敬佩的,是邓小平对下面的信任和放手。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让下面的人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先干起来再说,错了再改,别太出格就行。

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治国理念,最上层是无为而治。上层无为,调动的是下面积极作为。邓小平曾说:“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有人少管,就会有人多干;上面的多干是添乱,下面的多干才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还对金庸说:“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没有那么尽事皆知的圣人,领导更不可能主意多多,诸事皆管,讲话必重要,指示必英明。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所谓“不折腾”,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无不为,给老百姓空间,给社会大众选择,这是思想解放的精髓所在。

邓小平的眼界、意志与威望,是他一生经历积累形成的。没有多少人像他这样一次次大起大落,他经历了党政军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等一切关键岗位锻炼,见识的多了,思考的也就多了,思维就不那么狭窄。

16岁去法国,从1920到1926年,他在法国度过了一个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也是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


1975年访问法国时,他参观了工厂和农村,目睹了法国发生的巨大变化。邓小平赴联大演讲,别人问他最想看什么,他说:华尔街。

邓小平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心里装着国家,眼里看着世界,不封闭,也不乱来。他在世时,老有人嚷嚷要跟美国全面对抗。邓小平说:我是会打桥牌的,不要以为你有四个K就了不起了,别忘了人家还有四个A呢。

不对抗并不意味着就是软弱。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坚持的是务实主义路线,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准则。他访问完美国,就对越南对手,狠狠地教训了这个恶邻,也让苏联有所顾忌,老实收敛起来,从而为中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放环境。


张五常教授说,“邓小平能做到的,是其他人做不到的。中国20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思路这么清晰的一个领导人。

今天要向大家重点推介的,就是傅高义先生遗作《邓小平时代》。这是傅高义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巨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细节。在写作上既不苛求历史人物,也不为尊者讳。

早在傅高义《邓小平时代》香港版问世,我就急切阅读过最感兴趣的章节。这确实是一部伟大作品。我们可以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看法,但我们必须承认傅高义先生为我们勾勒的这个伟大时代是可信的。

这本书不只是给邓小平一个人,而是给一个时代立传。资料非常出格,但写得很客观,基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部比历史课本生动百倍的当代史,向我们展示出了教科书里所未提及的那些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历史细节。


张维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邓小平时代》。

沈志华:傅高义能写出来《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写不出像他那样的。

秦晖:通过傅高义先生高超的叙事能力,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的非常精彩的故事。能把故事讲到这个程度,的确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邓小平时代》的译者是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其译笔精准且朴实无华。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除了傅高义先生详实的写作,冯克利先生流畅又中国化的翻译功不可没。

这本书,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曾读过的朋友,想必也大有人在,所以值得再次推介。


本书口碑极佳,多次断货下架,今天再次上架。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再次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强烈建议还没有这本书的朋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立即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老邓就一俗人

他出现了,并且改变了中国,这是中国的幸运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逃避对死亡的教育,就是逃避对生的思考

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塑造的?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是荒芜的个性和“他制他律”的人格

看明白有限和无限游戏的差别,你的世界观将彻底改变

不要靠谎言过日子

张鸣:他是我见过啃档案,啃的最多最认真的人

名副其实的文化熔炉,世界主要文明在这里交汇

逻辑缺失,是进入现代文明的最大阻碍

创新的先知:ChatGPT“笔”下的“创新之父”熊彼特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观念

为救敦煌,妻子私奔,他孤守大漠50年,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