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中的动植物06
10月20日分享内容:
菩萨(bodhisattva)梵文音译为菩提萨埵,意即“觉有情”,是以智慧上求菩提,用慈悲下救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人,也是未来佛陀的继承者,如前面介绍的弥勒菩萨。在佛教美术中,与穿着简朴的佛陀相比,菩萨头发高高束起,戴宝冠,饰璎珞,着天衣,仿佛释迦牟尼出家前还是印度贵族时的容貌。
在莫高窟第159窟西壁两侧,各有一铺文殊变和普贤变相对,构图大致类似。可以看到菩萨并非骑在狮、象身上,而是坐莲座,莲座又在方形台座上,狮、象再背负台座,还有衬垫,尽显雍容之姿。
我们来到榆林窟第3窟,这一组西夏文殊变和普贤变不单纯用水墨,而是薄施青绿淡彩,画面多用铁线描,工整细腻,疏密有度。可见文殊、普贤坐骑青狮和白象皆足踏莲华,翩然腾云。人物衣冠更加中国化,皆比例匀称,飘逸俊雅,在云霭之上汇成了渡海的行列。
比如长鼻末端上部具有单个延长的突起(非洲象长鼻末端上下各有一个突起)。耳相较非洲象更小而似“印度”轮廓。额头具双瘤形的凸起等。联想到今年西双版纳亚洲象的北上旅行,也许云南剑川也曾是亚洲象的栖息地。那么大理国的工匠可能真的见过亚洲象的身影,经写生后才能雕刻出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
来到中国的青狮和白象,承载着文殊的大智和普贤的大行,或写实或写意,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佛教美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介绍明王的坐骑和持物。
10月21日分享内容:
大家好!昨天我们了解了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今天来介绍明王的坐骑和持物。
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造像、图像、题材愈加丰富,从早期的无佛像的动植物和象征物,到犍陀罗地区流行的弥勒菩萨、佛陀造像,传布到中国后出现了各类大型经变题材,各种菩萨和尊像组合也登场了。同时又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诸尊造像,如明王、天部、天王、罗汉、高僧等等。
密宗东传到日本后,马头明王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人们认为烦恼会像马儿吃草般一扫而空,或将马头明王视为交通安全、农耕和马匹的守护神。我们看到这一尊福井县中山寺的马头明王坐像,制作于镰仓时代(13世纪),保存完好,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其怒目圆睁的威慑感与远在西藏的同类明王何其神似。
顺带一提,我们熟悉的孔雀实际上是一属两种,即孔雀属(Pavo)的蓝孔雀(Pavo cristatus)和绿孔雀(Pavo muticus)。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原产印度,寻常可见。而绿孔雀原生中国,国内现仅在云南分布,种群数量不足600只,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者区别,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
如今,孔雀洞已成为文博爱好者造访安岳石窟的必游之所。这家人也成为了当地的文保员,得到文物部门的补贴,生活得到改善,依旧守护在这里。这样看来,也是孔雀明王对这家人庇护之恩的报答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聊一聊天部的坐骑和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