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教美术中的动植物06

一休哥 一休哥博物志
2024-09-04

10月20日分享内容:

大家好!昨天我们聊到持莲和莲座,今天来介绍菩萨的坐骑。

大都会博物馆藏弥勒菩萨立像

菩萨(bodhisattva)梵文音译为菩提萨埵,意即“觉有情”,是以智慧上求菩提,用慈悲下救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人,也是未来佛陀的继承者,如前面介绍的弥勒菩萨。在佛教美术中,与穿着简朴的佛陀相比,菩萨头发高高束起,戴宝冠,饰璎珞,着天衣,仿佛释迦牟尼出家前还是印度贵族时的容貌。


而常伴释迦牟尼佛左右的正是文殊、普贤菩萨,组成了佛教美术最为常见的造像组合即释迦三尊像。我们能一眼从坐骑辨识他们,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大象。文殊菩萨以智德闻名,据说在佛陀涅槃后进行佛经的编撰并将其系统化。所乘狮子表示智慧而威猛。普贤菩萨则以理德闻名,所乘六牙白象寓意高贵。

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相

莫高窟第159窟普贤变相

在莫高窟第159窟西壁两侧,各有一铺文殊变和普贤变相对,构图大致类似。可以看到菩萨并非骑在狮、象身上,而是坐莲座,莲座又在方形台座上,狮、象再背负台座,还有衬垫,尽显雍容之姿。


单看文殊的坐狮,它的眉毛、鬓、须、尾毛皆为绿色,体毛为白色,回首嗔目,口大张。狮头两侧各有一昆仑奴。再看普贤坐象,白象露六牙,鼻微卷,头微右侧。象头两侧也有昆仑奴,一者手拉缰绳,一者手捧香炉于头顶。画面整体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描绘精细,设色丰富,足见大唐的华丽之风。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相

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相

我们来到榆林窟第3窟,这一组西夏文殊变和普贤变不单纯用水墨,而是薄施青绿淡彩,画面多用铁线描,工整细腻,疏密有度。可见文殊、普贤坐骑青狮和白象皆足踏莲华,翩然腾云。人物衣冠更加中国化,皆比例匀称,飘逸俊雅,在云霭之上汇成了渡海的行列。


与唐代浓丽华美的经变画风不同,此铺壁画借鉴了宋代山水画的高远法布局,整体清新素雅,好似一幅青绿山水。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趣也发生了变化。

石钟山石窟第4窟普贤菩萨
而在西南边陲之地的云南也有一处表现释迦三尊像的佳作,剑川石钟山石窟第4窟。该窟开凿于南诏国末期或大理国初期(10世纪),值得注意的是右侧的普贤菩萨所乘白象尤为写实,能够清晰分辨出所刻画的正是一头特征明显的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洲象

比如长鼻末端上部具有单个延长的突起(非洲象长鼻末端上下各有一个突起)。耳相较非洲象更小而似“印度”轮廓。额头具双瘤形的凸起等。联想到今年西双版纳亚洲象的北上旅行,也许云南剑川也曾是亚洲象的栖息地。那么大理国的工匠可能真的见过亚洲象的身影,经写生后才能雕刻出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


来到中国的青狮和白象,承载着文殊的大智和普贤的大行,或写实或写意,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佛教美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介绍明王的坐骑和持物。



10月21日分享内容:

大家好!昨天我们了解了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今天来介绍明王的坐骑和持物。


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造像、图像、题材愈加丰富,从早期的无佛像的动植物和象征物,到犍陀罗地区流行的弥勒菩萨、佛陀造像,传布到中国后出现了各类大型经变题材,各种菩萨和尊像组合也登场了。同时又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诸尊造像,如明王、天部、天王、罗汉、高僧等等。


在诸尊像中,主要由密宗供奉的明王形象深入人心,其坐骑、持物各不相同,在藏地和日本影响尤深。所谓明王,即密宗对示现忿怒、威猛相的诸尊及菩萨的统称,又称金刚。
在西藏江孜白居寺的吉祥多门塔中,就有一铺马头明王壁画,这明王有三头六臂,三目圆睁。他头戴骷髅冠,脖挂人头花环,其中一手托着人颅骨做成的嘎布拉碗,竖发中有一只仰天长啸的绿色马头。绿色马头与火红的身体相衬,更令人毛骨悚然。其实马头明王是观音的化身之一,呈现此忿怒相,是为了消灭魔障和烦恼,以便拯救众生。

密宗东传到日本后,马头明王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人们认为烦恼会像马儿吃草般一扫而空,或将马头明王视为交通安全、农耕和马匹的守护神。我们看到这一尊福井县中山寺的马头明王坐像,制作于镰仓时代(13世纪),保存完好,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其怒目圆睁的威慑感与远在西藏的同类明王何其神似。


除了面恶心善的忿怒相明王,还有如菩萨般慈悲神情的明王,便是孔雀明王。孔雀明王信仰源于印度,以其坐骑孔雀得名,孔雀也是印度国鸟,能食毒蛇,是蛇的天敌。于是人们在孔雀明王身上寄托了驱除烦恼、病痛,保佑健康和长寿的美好期望。

明 吕纪 杏花孔雀图

绿孔雀

顺带一提,我们熟悉的孔雀实际上是一属两种,即孔雀属(Pavo)的蓝孔雀(Pavo cristatus)和绿孔雀(Pavo muticus)。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原产印度,寻常可见。而绿孔雀原生中国,国内现仅在云南分布,种群数量不足600只,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者区别,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入唐学习礼仪、律令、制度等知识。空海于贞元二十年(804年)作为遣唐僧前往大唐,学成后将密宗经典和文物携回日本。以高野山金刚峯寺为道场,创立“真言宗”,开启了日本密宗的法脉。
这件金刚峯寺藏镰仓时代孔雀明王像就是密宗在日本流行的见证,背屏如同孔雀开屏,构思巧妙。透过它就可以看到一部佛教缘起印度,传入中土又东渡扶桑,亚细亚文化大交融的史诗。

安岳孔雀洞
四川安岳,有一处宋代开凿的孔雀洞迄今保存完好,明王手持孔雀尾羽,孔雀的羽毛仍清晰可辨。大家发现明王的身体黢黑斑驳。原来洞外的一户人家居住于此,家里厨房就连着孔雀洞,柴火产生的烟尘飘散,经年累月便把佛像熏黑了。灶台边的造像却也“因祸得福”,躲过了五十余年前对文物的那场浩劫。

如今,孔雀洞已成为文博爱好者造访安岳石窟的必游之所。这家人也成为了当地的文保员,得到文物部门的补贴,生活得到改善,依旧守护在这里。这样看来,也是孔雀明王对这家人庇护之恩的报答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聊一聊天部的坐骑和持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休哥博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