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蒲俜: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蒲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年第7期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蒲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兼具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涵盖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探索解决世界大变局下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成果,凝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中国外交理论的一次大飞跃,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高度。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不断开拓前行,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创新性实践,在全球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迎来锐意进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亲自运筹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护航、为党和人民利益担当、为人类发展进步尽责的光荣使命”,[1]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01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2](P455)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外交思想全面丰富、拓展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为中国外交设定了前进的方向,也为解决当前各种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10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2](P427)这10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保障、使命目标、主要任务、方针政策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彰显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第一,习近平外交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根本保障。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2](P42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外交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基石。党的初心使命和国际主义情怀,塑造了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倡导互利共赢的面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经历了许多事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严峻挑战,外交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只有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外交的政治本色,保持中国外交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最大政治优势。只有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才能始终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增强定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发挥统揽全局的外交能力。

第二,习近平外交思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确定了中国外交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P39)融为一体,为中国的内政外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新时代中国外交必然肩负起从国际关系层面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不仅要为国家富强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要为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前列创造条件;不仅要服务于提高物质现代化水平,而且要服务于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不仅要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开辟道路,而且要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梦亦具有世界意义,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狭隘民族主义,中国外交是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全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正因如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和宪法。“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4](P50)习近平外交思想将两者统一起来,以此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第三,习近平外交思想将维护国家利益与履行国际责任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国外交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结合的大国担当。一方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一直坚持将国家利益作为一切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尤其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2](P226)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从不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而是努力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相统一,在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谋求与世界各国包容性的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张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在外交工作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其目标都是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将中国的发展机遇与世界分享,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5]

第四,习近平外交思想守正创新,持续推出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对外方针政策,指引中国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改革开放以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创新之路,与历史上西方大国靠侵略扩张崛起的老路形成对照。面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外交思想赋予中国优秀外交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P443)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习近平提出深化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一系列凝聚中国智慧和时代精神的新主张、新政策,表明中国已经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传统大国的强国之路。

第五,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重视加强外交能力建设,造就了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当今世界乱象纷呈,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才能对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作出准确判断。“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2](P427)习近平主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全局,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带来国际关系的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的防范和遏制。这是中国外交在今后长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中国外交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中国外交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外交思想着力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外交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外交队伍”,[2](P423)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对外政策的了解,充分展现中国外交的大国风范,体现中国对世界发展具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02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产物,对中国与世界发展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集大成者,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理论的一次大发展、大飞跃,也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新境界”。[1]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发展的理论。世界正处在加速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亟须立足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7](P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习近平外交思想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围绕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深入思考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通过鲜活丰富的外交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原创性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愿景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破解当下诸多全球性危机所应秉持的共同价值、行为准则和手段路径,“从国际关系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精神的光芒。”[8]习近平外交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进程的理论,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激励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信念,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化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凝聚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和处世之道,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天下为公”政治理想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扬光大。“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也是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外交始终秉持“天下为公”的崇高责任感,致力于与同世界各国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支持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作出贡献。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信念,“协和万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同样贯穿于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到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都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践行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坚持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都是“以义为利”“以德化人”“人无信不立”“天下归仁”等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延续与弘扬。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世界意义,着力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优势转变为国际话语权的优势,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中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外交走过7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外交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在国际事务中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为广大历史上受压迫的国家提供了认识国际政治变化和力量对比关系的理论依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理论体系。其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核心理念,“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对外方针政策新的时代内涵,使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了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飞跃”。[10](P7)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加剧,习近平倡导新型的安全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等重要理念,体现出中国外交理论一脉相承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台湾、南海等涉及中国重大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传承中国外交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意志。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为起点,以西方文化为内核,以欧美国家间关系的演变为历史依据,不可避免导致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狭隘与片面。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国际社会话语优势,却难以有效解决各种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问题,无法为日益复杂的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实践为基础,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独特身份与历史经验为基础。因此,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论断格外深刻,对世界各国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合作共赢愿望的阐述格外迫切。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11]习近平外交思想打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集团对抗、国强必霸的强权逻辑,摒弃了唯我独尊、妄自尊大的利己哲学,超越了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陈旧观念,实现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4](P229)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利用世界和平的时机发展自身,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独特模式。中国有信心与世界各国一起再走出一条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分歧开辟了新思路,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必将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03
习近平外交思想开拓创新的重大成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党的自我革命也进入新阶段。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与“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战略思维与非凡的政治勇气加强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并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净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共振,国际局势动荡不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面临再次分裂和对抗的风险。中国外交将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大国应有的自信和担当,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全面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成就。

第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伙伴”是拥有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紧密关系。国际关系中的伙伴关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政策工具。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则是在众多双边伙伴关系的汇集、交织基础上,在区域、全球层面的各个领域建立起整体的合作网络。习近平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6](P444)中国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为彼此求同存异、协调立场提供了框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外交特色,是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在各国相互联接更为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单枪匹马的英雄,而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12]通过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全方位外交布局得到深化与完善,形成了双边与多边相结合、国别与区域相促进、政治经济安全生态文化等领域相联系的外交新局面,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进一步开拓进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中国致力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努力打破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定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开创新时代大国关系的新模式。

周边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3](P296-297)中国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周边地区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局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发展深深根植于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国坚持与发展中国家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全面深化、提升同非洲、拉美、中东及太平洋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多边外交舞台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中国坚定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世界的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

第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脱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权力结构,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国际组织、原则、程序和运作方式的总和。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合法性、代表性和有效性不断下降,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蔓延。“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4](P220)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主张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要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为此,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支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中国率先落实、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并着手探索新兴全球性议题领域的治理模式,“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项目支持力度”。[6](P450)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失衡,中国充分发挥全球抗疫最大物资供应国的作用,力所能及地为全球抗疫合作和疫苗合作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更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健康、公平、有序地发展。

第三,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它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以政治合作为推手,以人文交流为基础,将合作共赢理念贯彻到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等全球治理的各个方面,是对内指导国内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综合性战略构想。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调动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不平衡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横贯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在提高东部开放发展水平的同时,重点加大中西部开放的力度,优化区域资源利用,为中西部地区打开国际市场通道,培育国际市场空间,将开放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推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6](P484)“一带一路”倡议不以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作为标准,而是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共同进步。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倡议一经问世,就受到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多次被写入了联合国决议,表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开始得到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广泛接受。

习近平外交思想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源源不断的动力,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奋发有为、维护正义、不畏强权的大国形象,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与世界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坚持不懈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毅.高举习近平外交思想光辉旗帜 书写民族复兴壮丽篇章[N].人民日报,2021-10-2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5]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05-31(7).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1).

[10]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11]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1).

[12]王毅.共建伙伴关系 共谋和平发展[N].学习时报,2017-03-29(1).

[13]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6(2).


责任编辑:张博婉

版式制作:陈镇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蒲俜: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