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庆祥:“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道理学理哲理

韩庆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02-05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道理学理哲理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背后具有极为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认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们认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重大命题和论断,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深化并提升到哲学层面,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新境界;凝练且完整概括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境界 精髓要义 理论创新









世界观,是人们观(认识、解释)世界的根本观念,指的是以什么样的根本观念观(认识、解释)世界,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总体上属于解释世界的哲学范畴。方法论,是人们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指的是以什么样的根本方法改变世界,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总体上属于改变世界的哲学范畴。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认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正因如此,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们认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18-19)学习领会这段重要论述,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其语更要知其道。这段重要论述,其实质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深化并提升到哲学层面,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新境界;凝练且完整概括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 


一、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新境界

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初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表达的。这实际上更多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道理。

之后,我们党进一步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予以聚焦和凝练,提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就初步地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道理上升到学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都属于学理性范畴;其后,我们党又进一步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提升和概括,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更加得到彰显;再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作了进一步提升、凝练和概括,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进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形态得以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整合上述成果,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1](P17)这就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形态得以完整且充分地展现出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学理依据:一是形成逻辑。主要是按照从时代到思想、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从基本到根本的思路的形成发展逻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四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十个明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对所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凝练性表达。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扎根于时代和实践之中,植根于“基本方略”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之中,立足于历史经验和新的实际之中,它根深叶茂,因而,我们不能离开“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形成发展,否则,就容易把这一思想抽象化、概念化。二是理论逻辑。“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三者之间是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的,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取得了“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成就”,基于这种基本方略和历史成就,可进一步提升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因而,我们要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统一上,来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在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进行提升、凝练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且完整地概括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进一步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哲学层面,使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在哲理上得以深化和提升,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新境界。



二、凝练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从已经掌握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理论界从哲学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注重提炼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哲学思想,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等,但总的说来,还没有形成具有共识性、标识性的研究成果。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着事物和思想最本质的部分。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有了哲学基础支撑,相应地就有了高度和深度,抓住了要义和精髓,也就有了“根”和“本”。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抓本质、悟精髓、讲逻辑、善概括、重辩证、讲理性、谋战略、观整体。习近平一直善于学哲学、用哲学。梁家河插队当知青期间,劳动之余,他就与伙伴讨论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在刊物上,就发表过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研究的文章。在浙江省担任省委主要领导时,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系列文章,署名就是“哲欣”,一语双关,即意寓、期望浙江欣欣向荣、哲学欣欣向荣。在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共发表十九次重要讲话,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进行的集体学习,其中有两次就是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从中汲取智慧的滋养。习近平更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治国理政,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也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在哲学上强调得较多的,就是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就是坚持守正创新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整合了习近平关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也吸收我国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一次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重大命题和论断,明确而又鲜明、系统而又完整地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练概括为“六个坚持”,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P19-20)这里的“六个坚持”,实质上就是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具有深度和高度的哲学话语表述方式,从哲学层面来提炼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或者说,“六个坚持”背后的哲理和大道,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表述,这种精髓要义可提炼概括为:理论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世界眼光是“坚持胸怀天下”;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这实质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基本方面。如果说“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话,那么,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就是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和思想灵魂。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看出,这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根本地位(是其“根”和“本”,“精髓”和“灵魂”),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具有方法论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指导作用,当然也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思想精髓。



三、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及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框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P17)从学理哲理上,这段重要论述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它着眼于进行时、未来时。这里所提到的“没有止境”“不断谱写新篇章”“继续推理论创新”等话语,强调的都是进行时、未来时;二是我们党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首先就要向纵深发展,向“根”和“本”发展,深化和提升到哲学层面,进一步注重“两个结合”。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就必须注重“两个结合”,且在“两个结合”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两个结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P17-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是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两个结合”的根本问题——“为何结合”“结合什么”“何能结合”“如何结合”——展开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内涵及其实质,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由此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得出科学认识,形成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实践。其中,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问题—中国道路,是这种结合的核心要义。因为中国具体实际必须是一定历史方位中的具体实际,其中最根本的实际就是社会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实质上就是从一定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党中央治国理政具有问题意识,全力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根本问题,其根本问题主要蕴含在一定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中。解决一定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在党中央治国理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路径和方略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核心要义及其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1](P17)展开来说,包括以下四条:确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回答“结合什么”);[1](P18)确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回答“何能结合”);确认只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时代意义和价值,充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回答“如何结合”);确认只有通过“结合”和“双创”,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并根深叶茂,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彰显其时代意义(回答“为何结合”)。[1](P18)在这“两个结合”中,都涉及哲学上的特殊和一般、主义和问题、历史和现实、现象和本质、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只有从哲学上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处理上述关系,才能真正做好“两个结合”,进而才能真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换言之,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就必须进一步深入和提升到哲学层面。

正是基于“两个结合”的哲学意蕴及其实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18-19)即“六个坚持”。“六个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现的是政治逻辑和哲学逻辑,必须严格遵循,坚守其精神实质,其蕴含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逻辑、哲学精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逻辑、哲学精髓,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哲学逻辑、哲学精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哲学逻辑、哲学精髓,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的哲学逻辑、哲学精髓。

话语的背后是“道”,是道理学理哲理。“六个坚持”具有深刻意蕴,它把我们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对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提升到哲学新境界,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框架。

第一,理论创新的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聚焦于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P20)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P20)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或者推进理论创新首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方能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实际上我们也正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的。

第二,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其中首要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P19)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把握好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否则,理论创新就会走向“邪”路,偏离正确的政治大方向。

第三,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这关乎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关乎理论创新过程中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问题。理论创新,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1](P20)这是“守正”,是前提,离开“守正”的理论创新就会偏离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全面领导;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这是“创新”,是发展,否则就会走向教条主义。所以,所谓守正创新,实质上指的就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第四,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上是沿着“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的发展逻辑走过来的。习近平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治国理政遇到的问题大都是系统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就“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必须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分析解决现象和本质、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从而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而为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P20-21)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就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引领理论创新。

第五,理论创新要具有世界眼光,即“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融入世界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这意味着,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世界意义,世界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解决世界问题需要也可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就此而言,21世纪的世界是特别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世纪,它迫切需要给出理论解释,也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而且也一定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世纪,更迫切需要推进理论创新。由此,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既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置于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进行推进,进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贡献。[1](P21)

第六,理论创新的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这关系思想自主和理论创新的主体性问题。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且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实际与时代要求,创立与时俱进的我们中国自己的理论成果,这是“自立”;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可以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这是“自信”。因而,我们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1](P19)由此,在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进程中,既要不断创新我们党自己的理论成果,又要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唐闻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58556500

投稿邮箱:maxkyj@126.com

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韩庆祥:“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道理学理哲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