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伦理(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展播——苏飞
一、教师风采
苏飞老师于2013年开始从教,具备十年的企业工程开发、标准化管理经验。他讲授课程的特点是把工程实践案例有机融入到教学中,重点构建学生的系统知识架构和应用思维。他于2018年参加清华大学《工程伦理》继续教育,带领团队获得第一名结课成绩。2019年12月,他负责的《工程伦理》课程获评为天津市工程教指委优秀课程;2021年04月,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期,苏飞及其负责的团队分别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
二、课程基本情况
《工程伦理(概论)》,公共基础课程,适合全校所有专业,教学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总学时:8。
教学目标:意识、能力和规范三位一体,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的工程伦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应用。在满足工程认证的具体要求下,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工程建设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
教学总体要求: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培养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系统把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掌握具体工程领域的伦理规范要求;全面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伦理问题。
三、“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建设理念:提升专业的“能”,更兼具工程师的“魂”---润物无声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总体思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伦理意识,增强其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其应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及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总体教学设计:概括来讲来讲,即思政教学为特色,案例教学为方法,MOOC/SPOC为手段,职业伦理为重心。(1)案例教学:各章以引导案例为切入点,同时在各章结束时提供参考案例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以供进一步思考。(2)统分结合:聘请各个学院的工程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专家(视情况选择)作为授课者,从不同的实践领域和方面反映工程职业的伦理的丰富内涵。(3)职业伦理:从不同的视角突出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需要把握和思考的伦理规范,提高职业伦理素养。(4)延伸阅读:线上课堂提供丰富的视频、音频、网页和文字等拓展学习资料。可通过微信二维码或网络链接形式访问。
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1)内容:融合思政元素于四个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如绿色、和谐等理念,对学生品德,思想的提升。(2)方法:充分利用立体式信息技术,以MOOC或者SPOC形式进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授课。知识点分解PPT,作业,考试等过程考核全部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便于掌握每位学生的学情数据,因材施教。(3)手段:案例教学。建立覆盖全部知识点的案例库(文字案例、视频案例)、教学视频库,通过小组形式的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观点发表等形式形成完全意义的互动教学。
四、“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教学策略:本课程的特点是,首先综合性强,涉及到国学、哲学、法律等,还有各个工程领域如电子、材料、化工等专业标准、知识等;其次,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如道德、伦理、风险、利益等。因此,采用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即呈现基本情景、知识点引入学习、思维意识训练、小组协作讨论。
教学方法:围绕“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分成5个部分。(1)互动复习:借助于翻转课堂平台进行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以投票、点名、抢答等方式体现;(约3分钟)(2)引入新课:介绍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者历史背景,或者经济、人文等关联性内容。形式采用口述、网评、视频方式。(约5分钟)(3)讲授新课:明确知识点细节,基本概念说明,形式主要进行口述,并积极互动,让学生发表观点。(约25分钟)(4)案例分析:通过事件经过、伦理问题产生、观点和结论三个部分引领学生在伦理意识、规范和困境处理能力方面逐步得到发展。(25分钟)(5)问题讨论:围绕着核心概念和伦理焦点问题分组开展讨论。(约35分钟)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SPOC翻转。课程建成了怒江水电站开发、大连群众反对PX项目、温州列车追尾、印度博帕尔毒气、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等十多个丰富的视频案例和文字案例;覆盖全部教学要求的知识点。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观点发表等,教师进行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形成较浓厚的情感共鸣氛围。
借助学习通平台,建设包括视频、PPT、网络链接、习题库等在内的多种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设计丰富的互动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浸入度。
五、“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以第二个知识点讲授为例,主题为“对伦理的理解”。(第一个知识点是“对工程的理解”,第三个知识点是“伦理规则”)
(1) 互动复习:以问答的形式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采用的手段是线上平台互动方式(抢答、投票、点名等等)并计入平时分。既起到温习之效,又有铺垫之功,兼有入境之能。大致场景描述如下。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工程的概念”,作为对比,首先介绍的是技术和科技的概念。我们说,技术是手段,科技是支撑,工程实践。作为“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1:工程具有实践性。
老师:没错。工程是一种系统性的、具有较长周期的实践活动。“写作业”不能称之为工程,因为它的过程很短,其次,它往往考察的是某个或几个知识点,系统性或者说跨学科性较弱。还有吗?
学生2:工程具有社会性。
老师:很好。工程的主体是人,而不同过程涉及到的主体的角色不同,如投资者,决策者,工程师,监督者,以及工程成果的承载者,一般是一定范围的公众等,他们共同组成了工程共同体网络。还有一点,哪位同学说说?
学生3:工程结果往往超出预期。
老师:很好。我们说,工程开始时工程主体掌握的技术是不可能全面的,一方面说明了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工程的结果往往超出预期。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历经千年,今天仍然福泽串蜀,惠及万千,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希望工程”不仅使得千百万贫困儿童有学上,有书看,而且使得他们感恩图报,造就成了国家可用之才,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以上三位同学把工程的特点全部讲了出来,大家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知识点介绍----伦理。
第一部分 互动复习 结束( 时间量 < 5分钟)。
(2) 引入新课:通过建立与第一部分预热内容的承上启下的描述,引出本部分知识点,并概述该部分内容包括的主要知识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入境,采用互动探讨的形式。这里,对于发表观点精彩的同学要全班给以鼓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性,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度和浸入度。
老师:我们的课程叫《工程伦理(概论)》,明确了工程的概念,自然要介绍伦理的概念。什么是伦理?(稍顿)它与道德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稍顿)好,我想先听听各位的理解。
学生4:伦理就是社会秩序,比如排队买票,排队上车等。
老师:好的。你提到了一个词“秩序”,如果大家都遵守秩序,你认为就是遵守伦理。如果有这样一个情况,在医院排队的过程中,来了一个年迈的患病的长者,她不停地咳喘,挤到了队伍前面,她违背伦理了吗?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个现象或者重塑我们的规则?其他同学的观点。
学生5:伦理就是个人的道德,道德好的人就是遵守伦理的人。
老师:嗯。如果存在这个情形,张三品学兼优,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化工厂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工厂存在超标排污的现象,他如果举报,必然失去工作,家庭失去经济来源,而他的父亲看病需要很多钱;如果不举报,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不举报。在这样道德和利益两难的时候,何去何从?
学生6:......
老师:很好。我们掌声给鼓励一下。上面三位同学对伦理的认识以及矛盾的现实,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澄清的问题:如何理解伦理。
第二部分 引入新课 结束( 时间量 < 5分钟)。
(3) 讲授新课:按照备课的计划步骤,分别介绍:道德和伦理的概念、道德和伦理的文化性及历史性、道德和伦理的区别、四种不同的伦理立场等四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手段是采用线上平台上的PPT、关联视频、测试题进行立体式教学推进。
第三部分 讲授新课 结束( 时间量 < 25分钟)。
(4) 案例分析:掌握了基本知识点后,回归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意识-规范-能力”上。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把已经介绍的知识点应用到案例分析上。初步建设的文字案例或者视频案例均属于“有案有果”类型,即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后果、问题挖掘、方案建议均已有定论即典型案例,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伦理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对于“有案无果”、“无案无果”的是需要学生在具备伦理主动意识条件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如实验操作、项目申请、方案设计等环节挖掘出对人、社会(集体)、环境等方面潜在的影响并正视它的存在,第一个培养目标“树立意识”即可达成。
第四部分 案例分析 结束( 时间量 < 25分钟)。
(5) 问题讨论:知识运用,能力养成的一个环节。教学方法:抛出伦理困境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把这节课介绍的四个基本伦理立场运用到解决伦理困境上来,并按组进行发表。在发表的过程中,鼓励小组间展开争论。我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及时纠正明显错误的价值取向,错误的概念理解;二是控制好各组讨论时的场面激烈程度,较弱的组给以点拨、加以鼓励。较强的组也会通过增加平时分给以表扬。
在最后一组发表完时,我会试图引起各组对改组观点的大讨论。当出现高潮时,我会及时收敛回来,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出总结。并指出:鼓励学生在各自专业工程领域中挖掘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并剖析。
第五部分 问题讨论 结束( 时间量 < 35分钟)。
六、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成果:结合我对《工程伦理(概论)》课程的理解,以及近1年左右的教学经验,我于2019年申请并获批了校级思政重点教改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完成结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完成并发表了《<工程伦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建设》等思政教改论文3篇。
《工程伦理(概论)》课程于2019年获批为天津市工程教指委优秀课程; 于2021年04月,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期我及团队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
正在建设的《工程伦理》线上课堂,目前访问量达到719882人次。
教学督导听课评价:
(1) 专家:
(2) 同行:
学生评价及学生学习的相关成果:(数据来自线上课堂的系统统计,母本109位学生)
(1)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基于工程伦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理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吗?
(2)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理念和内涵了吗?
(3)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了吗?
(4)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吗?
互动的图片:
翻转课堂
课堂辩论
互动答题
案例发表+辩论
观看自制视频
七、教师感悟
结合我在《工程伦理(概论)》课程的设计、建设的体会和反思,个人认为:思政建设是互利网+时代下新工科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是简单的思政杂糅,而是有机性融合专业知识创新性改革。在今后的思政课程建设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本部分内容已发表在我的教研论文中《创新教育研究》)
(1) 教学内容要思政
在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该首先深度挖掘专业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不仅要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注重专业的“温度”。着重从专业领域、行业标准、国家需求、国际动态、文化映射、历史渊源等方面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 教学手段要思政
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点缀思政教育,根据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地融合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措施应包括,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将“思”融入教学计划、课程考核中,将“政”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同时借助“学习强国”的强大红色信息平台,创造性建设思政教学手段。
(3) 教师主体要思政
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自身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进而引导教师全面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从“重专业轻价值”转变为“价值引领,能力并重”。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学科组教研讨论、树典型辐射、传帮带、教材和教案编写。
#精彩回顾
图文来源: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面编辑:宋钰欢
初审:宋曜璇
审校:蔡卓君
责任审核:任雅婧 王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