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小眼镜” 这所城市小学有“秘诀”
“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尽管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小学国宾校区(以下简称“茶小国宾”)的“每月一赛”如期举行。8日下午,在踢毽子、垫排球、颠乒乓球决赛现场,学生们一字排开,随着老师一声号令,五彩毽子在小选手的脚上灵动飞舞,小小的乒乓球在球拍上飞快跳跃,一招一式尽显功力。
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素质拓展营、月月有体育比赛,是这所城市小学自2019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也是减少“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的妙招,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水平,还培养了一批在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上斩获金牌的棒球小将。
C位体育课“天天见”
隆冬时节,走进茶小国宾校园,能感受到学生们火热的运动热情。操场上、走廊里,随处可见学生运动的身影;学生书包里,装着跳绳、毽子、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在各年级课程表上,体育课是名副其实的主科,课时量仅次于语文。
“教育首先要让孩子身心健康,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校长吴强说,以体育“强身”“强心”为目标,学校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在低年级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高年级利用校本课时和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每周增加两节体育课。
对不少城市学校来说,学生人均运动面积小、体育教师不足是体育课难以做“加法”的现实困境。茶小国宾的做法没有奇招,却有实效。吴强介绍说,学校创办之初,优先考虑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还利用教学楼楼顶建网球场,释放更多运动空间,能满足六个班的学生同时上体育课的教学场地需求。
在师资力量上,除了六名在棒球、武术、健美操等方面各有所长的在编体育老师外,学校探索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专业教练。在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安排的同时,丰富了体育“菜单”,让体育走班制教学变为可能,足球、排球、篮球、棒球、武术舞龙、体操、击剑等项目走进课表。
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动起来的效果令人惊喜。近三年来,全校五个年级950名学生总近视率低于25%、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平均达到90%以上。
“最直观的变化是流感季请病假的学生少了。”吴强说,看到孩子变得身强体健、功课没落下,打消了最初有些家长担心开设体育课多了,孩子会受伤、影响学业成绩的顾虑。
把运动的快乐还给学生
“小企鹅走一走,长臂猿跳一跳……”在体操馆内,记者看到一群一年级学生穿着体操鞋,在老师带领下玩“穿越丛林”游戏,学生要跑过平衡木、爬过垫子、跳上蹦床、双手抓住单杠等“障碍”。
“在游戏中,锻炼了学生的协调性和上下肢力量,达成了‘穿越丛林’这节快乐体操课的教学目标。”健美操专业出身的体育老师刘佳说。
在做增量的同时,如何把体育课上好、上精?可以从这堂有趣的体操课找到答案。结合新课标,茶小国宾对体育课程进行创新,建立了“4+1”体育课程体系,即每周四节专项体育课,一节体育选修课。其中,共开设七门专项体育课、九门体育选修课。
刘佳说,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了过去单一技术和碎片化教学,采取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提高“趣味性”,增设很多小游戏,一改传统体育课的寡淡无味,课堂越来越丰富好玩,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
每周五第三节网球课,是三年级女生刘然希一周中最期盼的课程。周五是全校学生体育选修课时间,也是教练们最忙碌的日子。在两名外聘教练的指导下,刘然希和另外15名同学一起在学校顶楼网球场练习接、打网球。
“之前选过体操、棒球课,网球更好玩。”刘然希很享受打球的过程,能学到炫酷的网球招式,打完球后出汗的感觉很舒服,很放松。
让每个学生闪光
体育曾是五年级男生小邓的弱项,如今他在运动场上找回了自信。他从每次跳绳不到10次,到一分钟跳近200次,获得学校“每月一赛”跳绳比赛优秀奖。茶小国宾设立了各种体育奖项,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拿奖。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操场,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擅长的运动项目,学生体育健康优良率逐年提升。
体育带来的远不止这些。以棒球为代表,茶小国宾的一批运动小将在各类各级体育比赛中已崭露头角。2019年学校成立了第一支棒球队,在曾是棒球运动员的副校长黄俭带领下,短短五年里,这群零基础的棒球少年打出了成都,甚至在全国都小有名气,拿下了2021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一二年级组冠军、2023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学校三四年级组冠军。
11岁的叶昊遵是学校棒球队的二垒手,让这位棒球小将印象最深的,是一场输掉的全国比赛。“当时同伴们都哭了,教练说,比赛有输有赢,要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
在运动中壮筋骨、强意志,在比赛中培养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吴强看来,有了这些支撑,不管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如何选择,都会像校园里那棵百年银杏树一样,长成根基牢固的参天大树。
来 源:新华社
编 辑:何燕雯
初 审:罗 君
总值班:张永艳
总编辑:韩 霄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阅读◆甲流乙流会不会重复感染?南北互跨旅游,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国家卫健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