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疯文学,年轻人的减压阀

宋春光 真实故事计划Pro 2023-07-27

"

“佛系”“躺平”之后,“发疯”正在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摒弃无用的体面,这代年轻人试图探索,适当“发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发疯”,一种存活方式‍‍


春节饭桌上,亲戚们热火朝天地为季羽的人生找出路。有人指责她不应该裸辞,有人告诉她不如早点考教师资格证,还有人说,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先结婚吧。

季羽低着头,不动筷子。她今年27岁,过去一年间和男友在广州找工作,投出上百份简历,鲜有回音,最终二人在年初回到了河北老家。生存压力缓解的同时,被亲戚凝视的压力剥夺着他们的尊严。

她从小被教导成懂事的孩子,从来不敢和长辈争论,但这一次,季羽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决定放肆一回。她将筷子摔到地上,大声说:“为什么要听你们的?我有自己的人生安排!”说完便离席了。

这是季羽难得“发疯”的时刻,说出心里的反骨之言,让她有一种陌生的畅快。

如今,“发疯”正在成为一部分年轻人袒露情绪的方式。将自己置于“疯”的标签下,自我才得以顺畅表达。

图片表情包成为年轻人表达情绪的主要阵地。“发疯”类表情包,在互联网聊天中频繁出现。就算是小猫小狗,也被制成疯狂激动的模样,或是对着空气喷火,或是长出肌肉手臂挥向地球,说:“一拳把地球打爆。”人们借着这些情感浓烈的表情包表达情绪。

截图 | “发疯”表情包‍‍‍‍‍
有心理咨询师提及,“发疯”行为和人的退行防御机制关联。人在焦虑、应激或承受巨大痛苦时,有可能运行这种机制,他们放弃成熟地面对与解决问题,而采用退回人类幼年期的行为应对。通俗来说,这些应对方式包括大哭,吵闹和放肆发泄情绪等。

越来越多年轻人推崇“发疯”。

2023年2月,豆瓣有社区成员创造了名为“发疯文学鉴赏小组”的讨论小组。简介里写着该小组是给上班上学、心里疲惫的人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让他们发泄出来。截至目前,该小组聚集了一万多名成员。

组内,一位普通职员决定“发疯”宣泄情绪。她入职新公司三个月,在公司安排下独挑大梁做项目,同事没有给予她辅助和尊重,完成工作的压力让她焦虑。讲述经历之外,她在帖子里连敲50个“啊”字,在互联网上大声长吼发泄情绪。

在发疯文学鉴赏小组,每天有成员发帖“发疯”,宣泄生活中积压的情绪。对于靠短暂发疯发泄情绪的“同类”,人们会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慰。

2022年秋冬,爬行运动在住校大学生中蔓延。他们以“发疯”的名义,流行起这种解放姿态的活动。在此之前,爬行作为锻炼手段,为中老年人所用。一支来自苏州的中年爬行队,曾因身着红衣,匍匐攀爬香山的视频,被年轻网友戏称为“香山鳄鱼队”,成为都市怪谈。‍‍‍‍‍‍‍‍‍‍‍

截图 | “香山鳄鱼团”正在爬行

小何所在的学校有许多同学响应这项运动,他于 2022 年 11月中旬见证了一场爬行。夜晚,操场上出现了一圈匍匐黑影,犹如远古群居的四足野兽,头尾相连绕圈前进,灯光下显出些许诡异。

参加爬行活动的学生约有30名。跑道外站了几排观看的人,有人拿着手机拍照,人群中零星有人为这个场面叫好。突然,一个身着黑色短袖的男生从外侧包抄,疯狂加速爬动,惹得人群惊呼,场面因他混乱。

考虑到得体,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敢轻易尝试“发疯”。也因如此,推崇“发疯”的年轻人,开始青睐影视剧中疯狂的角色,从这些角色身上,共情出快意恩仇的畅快感。

今年年初,主打“复仇”路线的《黑暗荣耀》第二部播出。上线不久,就有进 5 千多万人在线观看。故事讲述了在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韩国,文东恩高中被校园霸凌,在愈演愈烈的欺辱中被迫退学,仇恨的种子在她心中埋下。成年后,文东恩对霸凌团开展复仇。

剧照 | 《黑暗荣耀》中的反派妍珍站在火堆后

没有原谅,没有回旋的余地,一心复仇的主角吸引着观众。编剧祝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我认为疯批人设的走红,和东亚文化本身的内敛特质与人们需要释放、想要冲破禁锢有关。”

互联网上,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中,为爱和权利疯魔的反派形象江玉燕再度翻红。剧中,她在父亲和继母的虐待下变得疯狂,为了复仇、夺取权力和爱情,不惜杀害姐妹,迫害恩人。原本代表“恶”的反派角色,如今许多人直言欣赏她的“狠辣”。

在这些角色身上,“疯”增加了戏剧张力,“疯人”们带着将生活推倒重来的决心跃跃欲试。与之相对的,是被规矩和情绪稳定束缚的现实世界。“疯批”角色们绘制了一条逃逸线,为当代人提供一种影像代偿。

“发疯”,有用‍

20236月,说唱歌曲《健将plus》在一档说唱综艺中上演。歌曲行进中,创作者激动念着体操口令“12342234……”,同时快速连用简单的“健将”一词,情绪激昂,打破章法。紧接着节奏被一阵独白打断:我真的在努力克制,……我不在乎这是比赛,我要发疯。

表演最后,所有演出者冲上舞台,肆意挥舞四肢宣泄情绪。有观众说,那场面的畅快对比现实中压抑,让他动容:“看到最后所有人都冲上台一起发疯的时候,太想哭了,能这样放肆一把得要有多大的魄力啊。”

截图 | 《健将plus》舞台现场‍‍‍‍‍‍‍
“发疯”文化鼓励反叛过往的规则与隐忍。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李原决心到现场看比赛。他辞去了足球教练的工作,决定不计较此行会花掉自己多少积蓄。最终,他以16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世界杯决赛的门票。

这趟疯狂的旅行,李原花去了20万元积蓄,这笔钱他攒了3年,是他实现未来规划的基石,此前轻易不会取出来消费。但是李原觉得自己必须“疯”一次,因为偶像梅西已经35岁,2022年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杯,李原觉得,这是最后一次现场看偶像捧起大力神杯圆梦的机会。

回报李原狂热举动的,是畅快淋漓。李原站上阿根廷对战法国的比赛观众席,在偶像梅西几百米外,见证了他带领阿根廷队举起大力神杯的时刻。在现场,李原拍了视频,球迷震天呼喊中,他对着镜头哭泣:“这票值了!”激动得面颊颤抖。

除了宣泄情绪,还有人尝试靠“发疯”,在稳定、接纳之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5月,“发疯有用”的词条登上热搜。网友们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中的发疯时刻,大到离婚,小到收取快递,都有人通过“发疯”解决。“发疯有用”,这一理念引发激烈讨论。

“考拉”决定发一次疯。当时,她刚病愈返回岗位,遇上加班。她在那个技术岗位勤恳工作了3年,疫情期间公司为节约成本裁员,技术部门只有她保住了岗位,随之而来的,部门原本所有的工作量倾注在她的身上。后来,她因生病请假,新来的领导不满她缺席,质问她是否是在借病逃避工作。

加班的夜晚,“考拉”内心的委屈和愤恨无以复加,她难以克制,嚎啕大哭。随后,她站起来,来回踱步,面红耳赤、头发散乱地抓着曾指责她的领导:“我干了3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家里人对我目前以一干三的状况连打带骂,求求你给我条活路吧!”

图 | 影视剧中的压抑职场环境‍‍‍‍
“疯”过一场,“考拉”发现自己的生存情况反而变得宽松。领导正视了她的需求,让她的工作量回归正常水平,更不敢动辄指责。

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哩哩,上网分享自己靠“发疯”维护权益的经历。

哩哩的实验室导师总是不按职责分配任务。有一次,导师让她帮忙汇总每个人的数据,这不在事先约定好的职责范围。哩哩思来想去,决定发信息直接表达不满:“我已经很配合了,你说的这个部分XX不做,让我来搞吗?”

仅仅是说话不用客气遮掩,在哩哩看来已是放飞自我的范畴,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相关聊天记录的截图,说:“虽然有些没礼貌,但真的很爽。”

疯狂之后

“疯”是好事还是坏事,历史上人们对此的态度并非从一而终。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在《疯癫与文明》中指出,“疯癫”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明时期,“疯癫”一词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疯癫”存在美好的想象,许多人相信疯人也有可能是天才。到17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大量禁闭所,用以关押疯人,各国的法律也不再容忍心灵的混乱。

随后,人们对“疯人”避之不及。在19世纪出版的《简·爱》一书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有一位叫做伯莎的疯妻,罗切斯特将她禁闭于阁楼之上,与世隔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被认为“疯癫”的人,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图 | 电影《简·爱》中的疯妻伯莎‍‍‍‍‍
在当代,有学者反思“正常”,这一状态与“疯癫”对立。美国心理学家罗伊·理查德·格里格斯在《谁都不正常》一书中,认为以身体的适应作为“正常性”的定义,完美契合了资本主义对大规模高效生产和消费的预设。人与商品一样,都被标准化的概念裹挟。

为了挣脱束缚,人们对“疯狂”的态度略有宽容。

不过,推崇“发疯”久了,人们也开始担心,如果“发疯”变成常态,人人“争疯相对”,会否引发糟糕的结果。

网民“仿生人”在社交平台记录思考:压抑太久之后,随随便便一个理由都能成为宣泄口,但怎样合理的宣泄似乎并没有统一的界限。另一位网友“Thethird ”认为,是时候思考发疯界限:“要适度地发疯,要懂得什么时候发什么疯,也要知道大部分时间不应该发疯。”

博主“银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眼中,“发疯”是个工具,合理使用是有效用的,可如果头脑昏掉,滑落到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之外,那么就会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在各大社交平台,开始有博主拍视频呼吁:发疯也要注意安全。有观点指出,如果人人都尝试以无节制宣泄的方式疏解不满,那么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变成火药桶。

当每个人都无节制“发疯”,势必会引发冲突,造成伤害甚至危及性命。因此开始有人呼吁,在遇到矛盾时,还是尽量保持克制冷静,避免矛盾升级引发肢体冲突。

关于“发疯”的讨论和实践,仍在进行。无论如何,当代年轻人推崇“发疯”是一个信号:越来越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渴望更鲜活的生活而不可得,只能通过“发疯”,对“标准化”进行小小反叛,来疏解压抑与愤懑。

‍‍‍‍‍‍
在适度出格中,人们撕开了一个裂口,让紧绷的生活得以喘息。

这种出格有其感染力。7月初,一位男士耗费千元左右,在《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上以“幸福时刻”为标题刊登声明,庆祝妻子裸辞。

他的举动跳脱常规。在报纸上,“幸福时刻”仅占有不足12平方厘米的面积,很多网友却品味到了趣味。小小的方框里写着:恭喜我的爱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我们深感幸福和自由!

 | 2023年上映的电影《梦想》中,有关“疯”的台词

- END -

撰文|宋春光‍‍‍

编辑|温丽虹‍‍‍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