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 | 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

东方乐器博物馆 东方乐器博物馆 2021-09-11

“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

策展人语

最美的心声

回首二十年,东方乐器博物馆在条件困难、场地缺乏的状态下砥砺前行。我们一系列的专题展览和学术活动受到了业内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好评与鼓励。这将激励我们继续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特色作用,不断地努力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文化事业服务,同时在不断挖掘优秀民族遗产、弘扬中华文化上追求卓越。

继“丝绸之路上的乐器”和“雪梅赋”等系列展览之后,我们迎来了“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这个展览意义重大,势必也会广受欢迎。因为,近百年来二胡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有代表性、作品最多、也最受人民欢迎的民族乐器。

上海作为江南文化的高地,无论是在研究、制作、演奏还是创作等各个方面,在二胡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王根兴先生的二胡制作就是其中的优秀范例。今天,我们和上音师生、上海的二胡演奏家以及全国的名家名师一起,回望百年二胡的发展,一定能够让人们缅怀先辈的历史功绩,激励一代代二胡学人对中国民族音乐事业更加热爱,努力开创崭新的局面。

——史寅 2021.5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在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和第七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活动期间,隆重举办"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技艺作品纪念展"。作为策展人之一,我颇感心慰。其一,作为一生为演奏家幕后服务的二胡制作师王根兴,在他诞辰86年之际,展示他的二胡技艺作品,是主办方向他为代表的传统国乐制作师致敬。其二,百年二胡回望,我们通过百年中二十余把不同时期的可演奏的二胡实物史料,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大众,讲述百年来二胡文化的进程,通过回望不同时期的二胡历史坐标,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重新认识、认知二胡文化的前世今生,为当下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二胡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沈正国 2021.5


展览前言


自1912年周少梅将二胡带进了无锡第三师范学校课堂,开启近现代的二胡教学模式至1922年刘天华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传授二胡,源自唐宋奚琴的二胡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本次展览集中了百年来不同时期的二胡作品约30件,反映了百年二胡形制的演化及其人文意蕴。

与二胡表演艺术发展相应的是二胡的制作技艺、规格尺度、形态装饰等发生一些渐进的变化,它与百年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这其中,上海高级技师王根兴无疑是百年二胡制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识材、选材、配材、制材直至对音效状态的精准把控等方面积累的制艺成就,对当代中国二胡声学品质和表现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回望百年二胡艺术发展历程,感悟二胡制作师与音乐家、演奏家、教育家和等同心协力砥砺前行的过往,认清二胡艺术的来处和前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生成新的认知、考量和启迪。


本次展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此外,我们还争取到部分展品为演奏者开放试奏的机会。由于展品特殊性,此次演奏体验团队全部由本院二胡专业学生组成,暂不对公众开放。欢迎本院师生及感兴趣观众前来观摩、交流。“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活动日程表与“二胡演奏体验”日程表如下:

此次展览在展品筹备期间得到了演奏家上海音协二胡专业委员会会长段皑皑、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授王莉莉、陈春园、霍永刚、副教授邢立元、陆轶文老师、上海民族乐团马晓晖等艺术家分别就不同时期的二胡形制、音响特点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21年3月25日

段皑皑试琴

2021年3月30日

王莉莉试琴

2021年4月5日

陈春园试琴

2021年4月9日

马晓晖试琴

2021年4月15日

霍永刚试琴

2021年4月27日

邢立元试琴


2019年

陆轶文试琴


从1920年的胡琴一直到2015年的琴,一一过手,宛如听到一部胡琴声音的百年史。这里的“早期胡琴”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复原仿制的,与“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通晓历史的表演或历史知情表演)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奏法一样,乐器的复原是很重要的工作。一边试琴,一边在材料、演奏法和曲目之间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 萧梅


展品视听演奏得到王莉莉教授的大力支持。

(王莉莉教授录音中)


王莉莉:“复原华彦钧竹制丝弦二胡,音色淳朴而非刻意粉饰的真实感,软弓丝弦的结合,演奏出一个真实的阿炳凄凉的人生经历,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王莉莉:“荷塘月色首印度小叶紫檀二胡,更具时代感,技术改进,适应能力更强,能承担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作品演奏。在演奏当代作品时更为畅快,音色丰富。既能演奏细腻的江南作品,又能够演奏粗犷豪放的北方作品。”

陈春园老师把此次二胡演奏的体验设计为教研活动,让学生们也有机会感受百年二胡的声响。


同学们从二胡发展历史及乐器制作等角度发表了此次教学体验后的感想:


向上滑动阅览

今早有幸参观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听沈正国老师将百年来二胡演进过程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印象深刻的是,沈老师面对外界质疑时对于“丝弦”文化的坚守。按照从前的形制,二胡的琴杆与琴筒由竹节制成,千金与琴弦由蚕丝聚成,相较于今天蜡线千金、钢丝琴弦的二胡,多了一份灵动和简约。各个部件,使用着自然作用下最本初的材料,少有人为的刻意修饰,吸纳天地之气的同时,歌唱四季之声。当今的二胡似乎是经过了工业革命的二胡,几乎每个部件都经历了革新。音质愈发稳定是显而易见的,然后这背后不可避免最本初的灵魂的遗失。音色的控制似乎变得比从前轻易了,于是演奏和欣赏也更容易失去微妙的体会。今日我倾听着袅袅艾香下的丝弦之声,体味到一种类似于雅集之中聆听古琴音乐的心境。我想,从前某一时刻,也许二胡和古琴在某种风格上也应当是同行者的身份,只是后来审美取向的变迁结合几代人的改良,“高雅音乐的标签被大多人选择性得只贴在了古琴身上。原本气质斐然的二胡在历经改良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一些气质,这令我感到有些可惜的。此后的二胡,一定不会停留在原处,他或许还会经历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的“工业革命”,也许除去钢弦蜡线,他身上又会换上诸如塑料琴杆、铁皮琴筒之类新的东西?我只是这样猜测着。我不会反对这种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的尝试或者演变,我愿意一直跟随着潮流的变化,去感知新鲜的事物和适应革新。但在今天的参观过后,我意识到自我思考和选择的重要性,跟随时代的同时,偶尔回来看看,于小室听听丝弦之声,品尝古意的同时让心灵安宁片刻,何乐而不为?

 ——周韫辉 二胡专业 本科三年级


正值清明,我们跟随陈春园老师来到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拜访了沈正国老师。木质的长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近20把二胡,数量虽不多,却凝聚着百年来二胡形制的发展和演变。早期的二胡,其琴杆的长短粗细、琴筒的大小形状都与现在不尽相同,最大的区别当属那时所用的琴弦是丝弦了。沈老师说到,如果钢丝弦琴演奏出的音乐是“纯净的独唱”,那丝弦琴所奏之声便是“很多集合的合唱”。当丝弦琴奏出《良宵》《病中吟》《二泉映月》《听松》时,这音乐跨越了百年,让我能够想象当时的百姓在农忙之余,三五成群自娱自乐时他们所奏所听的,是怎样的二胡声;我仿佛第一次走近这几首“老朋友”的身边,看到了它们最本真的面容。的确,丝弦有着不够稳定,不易发力等等的不足,但它是二胡的“源用丝弦演奏出的音乐有着钢丝弦难以奏出得历史的厚度。钢丝弦的运用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满足了当今对于准确性的追求。但音乐不完全是条条框框,它也是自由的,丝弦正体现了这一点,它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究。沈老师并不仅仅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形制的二胡,在这个“课堂”上,他的知识面之广、思想深度之深,也让我受到了各方面的启发。比如,二胡发展到今天,回顾这百年的历史,以今人的眼光如何去看待历史每一个“坐标”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和偶然,发生于当时的发展与改变好坏与否,只凭现如今的标准是难以下定论的。这让我思考,在那个时代被淘汰的东西,究其原因是不是有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不是它本身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呢?我们常说要挖掘、研究和传承传统音乐,对于历史辩证看待的态度和眼光必不可少。跳脱出宏大的历史话题,着眼于身边的话,确实我们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乐器这个最亲近的伙伴关注得太少了。如果我们可以知晓一些二胡的乐器学,对于我们的乐器制作和构造有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了解,那我们以后的专业视野一定会更加的宽阔,在专业上必然也会得到很大的帮助。二胡艺术跨越百年,在这个清明时节,愿它的第二个百年能有更为夺目的飞跃!

——杨静怡  二胡专业 本科四年级


现今二胡都用钢丝弦,这样发音可以更稳定。但今天了解并体会到的丝弦,它古朴率真,对传统作品有着独特的表现能力。由于它较软需轻柔地用指腹按弦,所以我们更可以抛开很多紧张的揉弦及处理,发出最放松的声音。另一个我学习到的就是天气湿度对二胡音色的影响,在相对湿度为50%-70%时,能达到二胡的最佳振动效果,表现力与音色更佳。所以我们在即将演出比赛时,需学会调节乐器使它达到最佳的音色与状态。正如沈老师所说“二胡在春天时有春天的美,在秋天时有秋色的浓郁……它有着四季的声音。”这正是二胡不同于其他乐器,有着独特美感及魅力的所在呀!

——祝云琦 二胡专业 本科四年级


从一百多年刘天华时期的琴到现在20世纪我们演奏的常见琴,每一把琴都让我为之震撼,原来在那个年代,二胡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流行的弹簧码,就是将现在的木码换成了两个弹簧,发出的声音类似老式收音机,甚是神奇!……经过了今天沈老师的课,我觉得器乐制作历史也应该加入到民乐系的课程中,让更多的民乐学生了解、感受自己手中乐器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与声音。 

——杨若鹏 二胡专业 本科三年级 


沈老师今天提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一点疑惑,听觉上二胡明明比竹笛更加贴近人声,更酷似人声啊,为什么却还要说丝弦类乐器不如竹类乐器呢?今天沈老师的一番解读让我茅塞顿开,二胡虽然琴弦为丝,但是下面蒙的蟒皮却是曾经拥有过生命的“活物”,所以二胡这件乐器更加需要顺应四时,因为它会根据春夏秋冬季节更替和气候的变化而音色发生变化,这是二胡这件乐器最独特之处,也更需要我们去关注气候和温度湿度来调整和保养我们的琴。对于作为专业的二胡院校学生的我们来说,经常会有演出任务,雨天琴的声音容易闷,晴天太过干燥,琴又容易燥,所以如何维持琴的声音在最佳状态,便是除了练琴以为平时必不可少的功课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使“维持琴的状态”这件重中之重的事情更加系统和科学。 

——裴文钰 二胡专业 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仿制刘天华先生所使用的胡琴是诸多展示品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把胡琴。外观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当下所广泛使用的现代胡琴。刘天华先生使用的胡琴采用纯木材料制成,搭配丝弦。因为刘天华先生早期接受的是西洋乐器演奏教育,所以前卫地将琴身制作得十分高挑,加强了丝弦的张力,延长了琴身的出音度。由这把胡琴所发出的乐音,苍劲有力,亘古无双。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散发着虚怀若谷的独特魅力。在我固有的印象中,这种音色可能是受当时录音技术限制所导致的结果。但事实证明,这正是这把胡琴所独有的声音特点。因此,作为新时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学习者,传承者,在今后的学习研究道路上,我们应当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更加勇于探索先辈们的优秀科研成果,通过使用不同时期的胡琴来演奏当时所伴生的乐曲,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首乐曲的特定情境和背景,尊重、聆听、还原历史的声音! 

——叶春红 二胡专业 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今天,很荣幸地与我的老师、师姐们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沈正国老师的办公室与许多历史“先贤”的声音对话,学习二胡器乐进程演变的历史,从20年代的丝弦二胡到零零年代至现在的钢丝二胡,每一把琴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声音与故事,其背后的故事在沈老师的侃侃而谈下刷新了我对二胡器乐历史与其背景变化进程的认知,在沈老师的带领讲述下,使我对二胡乐器历史、配器、尺寸的不同、丝弦历史的变化不再像之前一样懵懵懂懂,有了更加立体清晰的认识。也因为沈老师一番对二胡器乐制造、研究的讲话下,对自身对自己专业的深度的研究,对自己专业的探究精神,钻研的精神等等还远远不够,吾辈需更加注重二胡及其延伸出的附加领域,不是只专注于专业的曲目本身,要增添在不同领域与维度下的视角,在双维甚至多维的多方面视角下才能看的更高、更远。 

——王子磊 二胡专业 本科三年级 


昨日有幸旁听了我的导师王莉莉教授给百年二胡展品做试听演奏,仍觉意犹未尽。首先想分享一些感性体验。当看着每天与我相伴的二胡“突然变了一副模样”用那般古老的歌喉演唱时,我所学的无数片琐碎知识都随着那第一弓的气息串了起来,惊觉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啊!首先以专业院校的二胡专业学生的身份来看,复原琴能带来什么?演奏传统作品,可以接受传统作品的当代演绎或是当代语境的传统演绎。但我总觉得那是后话,毕竟历史是纵向发展的,掌握了源头,便掌握了“真理”,接下来怎么演绎也都不至于剑走偏锋,艺术处理也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脉分支。而百年二胡的发声就是一个佐证,二胡的形制直接限制了演奏技法,局限了曲目风格,但与此同时也使二胡的时代特点大大彰显。比如零号琴牛皮纸音膜二胡,是仿储师竹早期民间用琴,牛皮纸、丝弦、竹子制成的二胡,是抗日战争艰苦时期的印记。与时代对应的二胡作品有《良宵》,用当时的乐器声音零号琴的柔和甜美音色匹配当时的作品,乐曲《良宵》所要注意的演奏技法,听者便能心领神会,即左手揉弦幅度的把握与右手运弓的控制。如果每次演奏分析不同时代的作品时,除了查创作背景等资料,多一步想想那个时代的二胡形制、琴声、演奏技法,或许更能接近时代气息。然后以二胡艺术发展的继承者身份来看待本学科发展,如能将本次活动形成体系,纳入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是选修课,传统曲目的教学与传承将更加原汁原味。承历史之内核,传文化之灵魂。 

——王乐 二胡专业 本科四年级 


百年二胡体验活动与我而言是一次充满乐趣又收获颇多的学历经历,展现了百年二胡发展的历程。我认为这对我学习百年二胡历史和二胡演奏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1号琴(仿周少梅《国乐谱》竹制丝线二胡)。1号琴与我们现在手上的二胡形制有较大区别。毛竹琴筒、细斑竹琴杆使琴体中空,可见蟒蛇皮振动带动琴体共振较好,使得琴音色通透统一。演奏到三把位时,本人发现此琴音色相较于一二把位更加通透,演奏旋律时可以更加悠扬。竹制琴体使琴本身重量较轻,在由下而上换把时,遇到琴体被提起的问题,本人猜想当时在演奏时,应该在腿部有固定装置。此琴弓子为类似京胡的软弓,弓杆为弧形弓杆,马尾绑在弓杆两侧,因前端没有现代弓子上固定握弓的塑胶套,在用现代二胡拿弓方法去握软弓时,明显很难控制。此琴使用丝弦,丝弦特有的韵味不同于现在使用的钢丝弦,钢丝弦有韧劲、音色明亮、音量较大,而丝弦音色较软糯、音量较小。适合在室内小厅演奏民间音乐以及早期独奏曲。试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百年二胡发展中各个时期性质不同二胡的差别,也产生了诸多收获和思考。如今二胡改良在形制上趋于统一,首先D—A定弦是现代二胡统一的定弦,能够演奏更多体裁作品,可以与更多乐器合作,包容性大。但同时,经过这次试琴可以看到不同形制的二胡,采用不同定弦,韵味也是区别甚大,研究形制与定弦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二胡适合演奏什么样的作品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再次,弦的材质从丝弦变成统一使用钢丝弦,钢丝弦确实优点显著,但其韵味明显与丝弦有巨大差别,如在江南丝竹中丝弦二胡较钢丝弦二胡更加合适,在大乐队中钢丝弦较丝线二胡更加适合。对于学习二胡以及发展二胡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齐头并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再创新,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同时开创未来。 

——常心语 二胡专业 本科四年级


我在成品展示馆试的琴是牛皮纸膜二胡。通过名字可以知道这把二胡是由牛皮纸膜做的。琴杆琴桶都是竹桶,用一层牛皮纸糊住当做我们现在二胡的蛇皮。因为是牛皮纸糊上去的,所以它是没有定弦的。它比现代的二胡要轻,琴弦也比较粗,弓子是前面窄后面宽,右手也没有握弓的地方,拉起来比较困难,右手也不太好控制,左手按弦方面也不能太重,所以只能拉一些比较柔美柔和的曲子,类似《良宵》《月夜》。虽然做工没有那么精制,但它发出的声音却也很好听,拉的音越高,它的声音越亮越浑厚饱满,经过这次的试琴,我看到了这么多这么久远的二胡,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

——何欣怡 二胡专业 本科一年级


1960 年首版部定钢弦二胡,这把琴和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二胡已经很相像了,不同于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椭圆形二胡的琴杆,当时所使用是圆柱形的琴杆,这一改变在我们演奏一些富含技巧性的二胡曲目会起到更大的帮助。这把二胡的定弦是G-D,拾弓轻拉,声音低沉有力,隔着时空也能感受到当时制作师的表述。也许是因为制作年代的原因,在试奏这把琴时左手并不能做大幅度揉弦,只要一揉弦就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声音。也正因如此,这把二胡更适合演奏一些江南的小调,声音婉转动听。这种声音在当下能给人安静的力量,让人身入其境,这次试琴让我体会匪浅。 

——许彬清 二胡专业 本科一年级


此次的演奏体验活动让我见识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二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复原刘天华直项六角筒丝弦二胡。远看这把琴,外貌和现代二胡看似无异。但现代二胡为了更好的演奏技术型曲子把琴杆设计成扁圆柱型,而这把琴的琴杆还是圆柱型的。琴筒也比现代二胡的琴筒更小,所以拉出来的音量也会相较现代二胡更小。并且由于没有琴托,所以重量比现代二胡更轻些。它的定弦为C-G,丝弦二胡的音色十分的柔和,相比现代二胡的音色更加优美委婉。在音质方面,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非常的平稳饱满。在拉法方面,与现代二胡基本一致,但由于是丝弦,左手不能施加太多压力。感觉拉传统曲子十分轻松且动听,但随着时代发展,它已经无法驾驭当今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巧性曲子。此次活动增加了我对二胡的更多认识,收获颇多。

 ——孙铭杰 二胡专业 本科一年级

展览开放时间:2021年5月4日-6月5日 

工作日9:30-11:30 14:00-16:00 

周末:团队预约开放

预约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联系方式:54651834(陈老师)

疫情防控期注意事项:入场需测温,并出示健康码,全程需佩戴口罩。 

策展:史寅 沈正国 

学术支持(以姓氏笔画排序): 

马晓晖 王莉莉 刘红 汝艺 邢立元 邢媛 沈正国 陈春园 陆轶文 岳峰 段皑皑 萧梅 霍永刚 

项目统筹:梁媛 

学术统筹:邢媛

展品试听演奏:王莉莉 

展品试听录音:贠昕成 

音像策划、监制:梁媛

会务:陈锐洋 褚婉吟 游秀莲 曹然 张毅 

活动志愿者:王心如 仲维成 

展览图文:沈正国 陈书明 邢媛 

乐器摄影:沈正国 

乐器修复: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 

展览设计:上海民实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主办:上海音乐学院 

承办:东方乐器博物馆

协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 

支持: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