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漳州记忆17:百姓洗汤的故事
漳州地热资源丰富,是大自然对漳州人特别的恩赐。城区不少地方浅层就有温泉,温泉水也很烫。闽南话和古汉语一样,把温泉叫做“汤”,澡堂叫汤池,洗澡叫洗汤,凡是带汤字的地名就一定有温泉。小时候知道,北京路、霞芬(修文东路)、下沙,井水打出来就是热的。据说后来开采的漳州五中那口温泉,全省温度最高,孔温大于120度,泉温近80度,肯定没人敢往里伸手,煮鸡蛋绰绰有余。
北京路市仔头遍布汤池(澡堂),从新华西路口到太古桥,百来米的街上分布着好几家澡堂,有工农澡堂、人民澡堂,芗江澡堂、大众澡堂、新新澡堂等等。澡堂是大众型的,那时居民家里普遍没有卫生间浴室,大热天可以在露天埕(町)儿冲凉,寒天在家烧水洗澡就不太方便,但只要花几分钱就可以去汤池热腾腾洗个痛快。大家最喜欢去的是大众澡堂。大众澡堂范围比较大,在市仔头闹市区,背靠东壕沟(宋河)。这些澡堂普遍楼上旅社,楼下汤池。大众旅社有部分汤池就建在壕沟上面,经过河沟边上的河墘巷和太古桥,就依稀可见澡堂内的人影。澡堂设有好几个汤池,水温从低到高,最小的那池最烫,热气腾腾,只有勇敢不怕烫的人才敢下去。汤池过道边上摆列有很多“披椅儿”(竹床),来洗汤的大人小孩,脱下的衣服就搁在竹床上,洗完澡也直接在那里更衣。澡堂的竹床不同于家里的披椅,可调成有靠背,供人洗完澡躺着休息,常见有人在那呼呼大睡。下图右侧即太古桥东南角伸出的挑梁,就是一家叫新新的汤池。
太古桥边上至少有两家澡堂(游海杰画作)
古城壕沟两侧遍布汤池
工人澡堂
大众旅社对面,北京路东侧有一家芗江旅社,也附属澡堂,和其他旅社澡堂不一样,不属市服务公司,而是隶属龙溪专员公署交际处,档次略高,但与胜利路的芗江宾馆并不是同一家,据说六十年代曾接待过朱老总。文革初,街上贴出大字报,矛头对着地委秘书长,说芗江旅社里面设有鸳鸯池,是修正主义温床,后来还组织人去参观批判,当年福州也搞过叶公馆展览,轰动全省。其实所谓鸳鸯池就是在一间浴室内,设有两个浴池,中间还有活动布帘,池内壁贴的瓷砖很漂亮,比汤池的个人池高档一些而已,最大的想象看点就是男女同浴吧,那时大家都争着去参观。
其实老城区不少地方利用温泉很容易。下沙路普通井水就是热的,冬天可以直接用来洗澡,八十年代很多居民用普通自来水管打入地下几米,买个小水泵就可抽出热水,花钱少见效快。前锋新村一带也有人同样方法简易抽取地热水接到单元楼上,海关宿舍由单位统一开采地热水,因怕水管腐蚀,水管只接到各家楼下,在柴草间设浴池。
六十年代市总工会在工人俱乐部边上建了一个温泉游泳池,冬天用温泉调节水温,全省闻名。八十年代在马灶路成立地热公司,综合开采利用地热,农产品加工烘干,综合利用后还能生产热交换水,供应马灶路、前锋新村一带居民。地热公司还在桥南利用地热养殖鳖等水产品。下沙路口的第一、第二蚊香厂原来用锅炉烧煤来烘干蚊香,后改为地热烘干,节省了燃料。因温泉水含硫,直接供地热水水管容易腐蚀,地热公司改成普通自来水通过热交换变成热水,缺点是温度不够理想,而且装热水的初装费不菲,安装的人并不多。再后来不了了之,管道设备也报废了,好可惜。
现在八卦楼一带有不少地方在经营温泉洗浴,据说漳州糕饼厂旧厂房也开发温泉桑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