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气温像过山车,前几天还犹如初夏,13日一夜狂刮北风,第二天低温跳水重回寒冬,跨度达20度。老人怕冷,只好大衣围巾手套全副武装,晚上再靠暖气电热毯伺候,团团包裹之中想起早年御寒保暖的往事。
闽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树木常绿,春夏秋冬都有本地新鲜水果可吃。稻麦一年三熟,少有严寒,漳州平原气温很少低于6℃,自古以来从不下雪。但如果遇到寒流来袭,气温骤降,仍感寒气逼人。偶尔会在屋顶的瓦片和草地上见到点点白霜,加上初春时节经常连日阴雨,湿冷难受,一年之中有两三个月冷嗖嗖的“寒天”。个别年份,露天碗里的水甚至也会结冰。南方的冬天虽不算太冷,添衣御寒保暖仍是要紧的大事。
实录2016年罕见阳台结冰
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贫穷,加上家里孩子多,负担重,首先要顾好“嘴孔”,“衫穿”都不讲究,平时身上穿的衣服有补丁的比比皆是,只有“新正”时才舍得穿上新衣服。买布还要布票,每年发的布票不够做一套衣裤,即使家里有钱也不能随便买到衣服。好在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为荣的教育,穿破旧一些也不必在意 。到了冬天,套上羊毛衫,穿上外衣,内外三“领”,这是当年防寒的标配,如还觉得冷就只好靠运动来热身啦。有的孩子穿一种叫“卫生衣”的棉绒衣,保暖且比羊毛衫便宜。有的连毛衣、卫生衣也买不起的,就抽出劳保手套的纱线,自家织一件纱线衣替代,再不行,严寒的日子就多套件外衣,往往出现不协调的“长衫沓马褂”。那年头,很少有孩子穿棉衣或大衣,更不可能有羽绒服和皮衣。过去漳州人习惯一年到头都打赤脚,有的女同学怕被取笑也不敢穿鞋去上学,只在最冷的冬天才穿鞋。普遍买一种经济实惠的胶底万里鞋,家境好的穿高帮的“篮球鞋”,皮鞋少见。晚上在家都穿木屐,那时只有华侨穿塑料拖鞋,大家叫它“番仔浅拖”。大冷天,常常见到老伙儿手提个竹篮状的“火笼”取暖。竹篾编成的外壳,里面放个圆陶钵,将柴火灶里未烧尽的火炭,小心铲进火笼里,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还有热气。老人双手扶握火笼竹柄,串门逛街随身带着。现早已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暖气机”啦。
那时人们没条件讲究护肤美容,冬天空气干燥,脸部和双手双脚皮肤变得粗糙,嘴唇开裂,耳朵生冻疮。后来发现西药店卖的甘油,涂在皮肤上防裂效果很好,比百雀羚、雪花膏之类的护肤品经济实用。当年百货店里还卖过用贝壳当容器的蛤蜊油,也是价廉的护肤品,据说还能防治耳朵冻疮。
晚上睡觉只靠一床棉被保暖。棉被闽南语常叫做“棉罩被”,“罩”音读“借”,表明是用来盖的。而睡在身下的棉被则叫褥,穷人家少有睡褥子。一般是两个孩子合盖一床棉被,三四个就要头脚插着睡。有时自己睡一床棉被,大人再三交代,不能“顶被下褥”裹着睡,说棉被压在身下当褥子变干硬会“盖不烧”,就得叫弹棉被的师傅翻新,麻烦又花钱。表姐家在断蛙池开棉被店,小时候见过弹棉被的全过程。师傅身背大弓弦,不断敲击弦线,让棉絮相互绞合才不会脱落,还要拉上无数条经纬纱线,再用圆盘压实,黄宏的小品就表演得惟妙惟肖。家境不好的享受不了睡褥子,只能睡在草席上。漳州的天宝席很有名,用特有的咸草(蒹草)编成,结实耐用。旧时大冷天一到,家里的床上要铺稻草。精心挑选长秆、干净、长相好看的稻草,将它们晾晒,准备编织稻草床垫。先把稻草的根部修剪整齐,然后把稻草的根部对齐编织成辫子结,编织连接到达到床的长度。将两排这样的稻草垫对插,有结的放床沿两侧,将末梢放在床的里侧,然后再铺上草席,大功告成。躺在上面,大有后来睡席梦思、天然乳胶床垫和环保棕垫的感觉。稻草还可以编成“饭寿“给饭锅保温。1966年早春,我正读高一下,刚开学就轮到本班去天宝大山开盘山公路,挥锄开挖土方。那时每学期都要下乡劳动两周,以往都是去割稻。工地在天宝大山半山上,大概就是当年红军翻越天宝大山攻克漳州经过的十字岭一带。正值严寒天气,大家睡在草寮,把稻草铺在新开的路面上,上面再铺上草席,晚上老师同学挤在一起睡地铺。那时市侨联也在那里劳动,有个大块头侨生教唱革命歌曲,同学们深情学唱。这首歌后来并没流行,也不曾再听过,但半个多世纪过去,还记得哼唱,歌词一字不漏:“毛主席的著作好比是清泉,泉水清清比蜜甜,喝口泉里清凉水呀,聪明智慧用不完,用不完!”。当时大家都深信它有这神奇的功效。1969年,被赶去上山下乡。知道长泰山区高寒,临行前用“卖户口”的钱添置了棉衣,这是我人生唯一的一件棉衣。长泰农村冬天并不农闲,山区因为怕春旱,水田并不涸干。为准备春耕,要给梯田“做田岸”(修田埂)。先用大“岸刀”劈掉田后壁的杂草,沤进田里当绿肥,用锄头削低旧田埂,再站在水田里铲田土覆盖田埂。有一次修田埂时水田里结了一层薄冰,真有点怕,农民却一个个脚踩下去,似乎不会怎么样,我只好咬紧牙关,也卷起裤管下田,冰破声脆,双脚通红。过一会儿,全身使劲,倒不觉得有多冷。水田劳作不熟练,往往身上满是“田土”泥巴,回来天天要换洗很麻烦。不少男知青用旧麻袋布,缝制了下田的工作服,冬令或春耕,既御寒又不用经常换洗,非常实用。这是麻纺厂机制的麻袋,粮库专用,结实又柔软。另一种手织麻袋,生产队收割水稻用来装湿谷肩挑回村,这种麻布就做不了工作服啦。社会在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如果早点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要解决穿不暖的民生问题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