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寒保暖的往事
今年的大寒(元月20日)之后真正大寒,遭遇寒流来袭,福建多处下雪,昨夜华安平和高山也下雪,今早漳州市区低温只有1℃,为今冬最冷的一天。应景重发御寒往事的旧文,回顾漳州过去的“寒天”:
立春之后,气温像过山车,几天前还犹如初夏,突然一夜之间狂刮北风,第二天骤冷再回寒冬,跨度竟有20度。老人怕冷,只好羽绒大衣围巾手套全副武装,晚上再靠暖气电热毯伺候,团团包裹之中想起早年御寒保暖的往事。
实录2016年罕见阳台结冰
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贫穷,加上家里孩子多,负担重,首先要顾好“嘴孔”,“衫穿”都不讲究,平时身上穿的衣服常有补丁,只有“新正”时才舍得穿上新衣服。剪布(不说买)要凭布票,每年发的布票(小孩7尺)只够做一“躯”(su)衫裤,有钱没布票也买不到衣服。好在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为荣的教育,穿破旧一些也不必在意 。到了冬天,内穿针织棉毛衫,套上手织羊毛衫,再穿件外套,内外共三“领”,这是当年防寒的标配,如还觉得冷就只好靠运动来热身啦。有的孩子穿一种叫“卫生衣”的棉绒衣,能保暖又比羊毛衫便宜。有的连毛衣、卫生衣也买不起的,就将公家发的劳保手套抽出纱线,织纱线衣代替毛衣,再不行,严寒的日子就多套件外衣,往往出现不协调的“长衫沓马褂”。那年头,很少有孩子穿棉衣或大衣,更不可能有羽绒服和皮衣。有人穿少了,会被讥“要水(漂亮)不怕流鼻水”。
过去漳州人习惯一年到头都打赤脚,有的女同学怕被取笑也不敢穿鞋去上学,只在最冷的冬天才穿鞋。普遍买一种经济实惠的胶底万里鞋,家境好的穿高帮的“篮球鞋”,皮鞋少见。晚上在家都穿木屐,那时只有华侨穿塑料拖鞋,大家叫它“番仔浅拖”。
火笼:原始的暖气机
弹棉被
家境不好的享受不了睡褥子,只能睡在草席上。漳州的天宝席很有名,用特有的咸草(蒹草)编成,结实耐用。旧时大冷天一到,家里的床上要铺稻草。精心挑选长秆、干净、长相好看的稻草,将它们晾晒,准备编织稻草床垫。先把稻草的根部修剪整齐,然后把稻草的根部对齐编织成辫子结,编织连接到达到床的长度。将两排这样的稻草垫对插,有结的放床沿两侧,将末梢放在床的里侧,然后再铺上草席,大功告成。躺在上面,大有后来睡席梦思、天然乳胶床垫和环保棕垫的感觉。稻草还可以编成“饭寿(巢)“给饭锅保温。
郑店村:编织天宝席
1966年早春,我正读高一下,刚开学就轮到本班去天宝大山开盘山公路,挥锄开挖土方。那时每学期都要下乡劳动两周,以往都是去割稻。工地在天宝大山半山上,大概就是当年红军翻越天宝大山攻克漳州经过的十字岭一带。正值严寒天气,大家睡在草寮,把稻草铺在新开的路面上,上面再铺上草席,晚上老师同学挤在一起睡地铺,还调侃相互之间可以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那时市侨联也在那里劳动,有个大块头侨生教唱革命歌曲,同学们深情学唱。这首歌后来并没流行,也不曾再听过,但半个多世纪过去,还记得哼唱,歌词一字不漏:“毛主席的著作好比是清泉,泉水清清比蜜甜,喝口泉里清凉水呀,聪明智慧用不完,用不完!”。当时大家都深信它有这神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