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台点播] 关于波士顿大学那个“致死率80%”的奇葩玩意儿(顺便挖个坟鞭个尸)

拍老师 拍帮主 2023-01-30

 前言

各位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话说前几天波士顿大学的几位老师发了篇预印本,结果被FOX和每日电讯报这类无良媒体给盯上了,
狠狠地炒作了一发,
结果今天公众号、微博、星球、知乎的老铁们纷纷点播这条新闻。那么下面就简单写一点吧,
为了增加娱乐性,咱再额外加一点戏份,顺便挖个坟鞭个尸。希望大伙儿喜欢。


为了行文方便,下面咱按照知乎这个问题的思路来写(其实就是偷个懒,照搬知乎现成答案)。

BU几位老师搞这个研究的目的,

其实他们预印本一开局就正大光明写出来了~


——请品鉴:

看红框部分,他们搞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虽然Omicron的刺突蛋白决定了逃逸疫苗免疫保护的能力,但决定致病性的主要毒力因子位于刺突蛋白以外”


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他们把BA.1的刺突蛋白和原始株的其他基因掐吧掐吧组装起来,以下简称Omi-S;

然后他们比较了BA.1、原始株和Omi-S在K18人源化小鼠模型上的致病性和肺嗜性,以及在一些细胞系里的复制效率等。


——结果如下:

象征性截了张图,没截完,

但也没关系,因为这项研究的逻辑太简单了,不看图直接口述也行,

并且研究结论可能根本没啥意义(后面详细解释)


总之,用人话总结,上述试验结果就是:

原始株全方位领先、BA.1全方位拉胯,Omi-S基本上相当于原始株的八成左右威力。


于是作者觉得这些试验结果验证了他们提出的假说,即:决定致病性的毒力因子主要位于刺突蛋白以外(major determinants of viral pathogenicity reside outside of S)


至于被福克斯以及其他媒体揪出来爆炒的那个80%致死率(上图的图C)?

那个只是一大堆实验结果里面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已,

没啥值得特别关注的。

实在要关注的话,对于K18小鼠这个又死贵又娇气的模型而言,

原始株致死率差不多100%,Omi-S只剩下80%……


四舍五入就是MILD了。


还有啊,构建具有复制性的嵌合重组病毒,

这个虽然听起来很虎很黑科技,

但其实是搞病毒学的基操而已……

大流行之前大家都随意搞,

大流行开始之后,虽然各方为了避嫌,搞得没之前那么勤快,但有必要的时候还是该搞就搞,

特别是研究血清中和测定的,那更是搞得不亦乐乎~


——比如,请品鉴:

↑ 随手一搜就搜出来一篇,一口气构建了三种Omicron+原始株嵌合病毒




以上,关于BU这项研究,差不多就八卦完了~

下面咱自己加点戏份吧。


虽然BU这项研究,构建重组病毒的操作只是基操,没啥毛病,

所谓80%致死率也不过是MILD而已,

并且K18小鼠这玩意儿娇气无比,这东西的致病性显然没法外推到人。

(或者正如咱这边多次强调:所有动物模型的致病性结果都不能直接外推到人)


但是吧,BU这篇预印本,还是有其他一些值得八卦的地方~


我们已经知道,根据现实世界数字,对于没有预存免疫保护的人群,Omicron致病性/毒力跟早期毒株差不多(详见:《Omicron的毒力之谜,谜底终于揭晓》):


我们又知道,多项研究发现,Omicron感染之后的病毒载量和PCR检测CT值也跟早期毒株以及Delta差不多:


那么为啥,BU这项研究,以及其他绝大多数拿Omicron往小鼠身上招呼的研究,最后都得出了Omicron全面拉胯这种完全不符合现实世界经验的结果呢?


原因很简单啦……

BU这项研究,以及其他大多数使用小鼠/仓鼠模型的Omicron相关研究,

可能从基本假说阶段开始就走偏了……


导致BA.1在小鼠模型上减毒的,

也许压根儿不是什么内生的毒力因子,

所以讨论这些毒力因子到底在没在刺突蛋白,

其实根本没有意义。




剧个透吧。

某个暂时不方便点名的团队,最近正在搞一项研究。

起因在于,他们家有个特点,做小鼠或者仓鼠攻毒的时候,有时候不喜欢直接经鼻接种,而是拿阳性鼠鼠去跟阴性的同笼,一传传一窝这样。


——示意图一枚,请品鉴:


然而,Omicron时代之后,他们发现,同笼传染的效率大幅降低,老是传播不开,

同时他们(和别的组一样)也发现,Omicron在小鼠 /仓鼠等动物模型上面毒力大幅跳水。

所以他们一合计,没有跟风得出Omicron=MILD这样的直观结论,

而是打算验证一个假说,即:


Omicron发生了针对人类的适应性演化,同时损失了对其他物种的部分适应性。


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


Omicron正在演化成为人类专属病毒,作为代价,这货在小鼠/仓鼠这里动物身上的表现全面拉胯了。


由于还没发表,所以咱这边不能剧透太多,

放一张图意思意思吧~


——请品鉴:

上图是不同毒株仓鼠模型攻毒后的复制效率对比,

其中:

BA.1 S(紫色实线)就是跟BU那项研究差不多的人工构建重组株,

Delta S(绿色实线)则更丧心病狂,是Delta刺突蛋白+原始株backbone的重组株~

(所以,正如上面所说,BU这种合成新毒株的操作真的只是基操……BA.1刺突蛋白加原始株backbone这类重组株,全球各国至少有十家正在搞,不能再少了


Omicron的问题,在于它压根儿就没法在仓鼠体内有效复制……

(上图用的仓鼠模型,小鼠模型他们也试过,差不多)


所以咯,Omicron在常见动物模型上面致病性减低,

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什么减毒,

而是适应性损失,是复制效率下降


而BU搞的Omi-S(以及上图匿名团队的BA.1 S WT Backbone),

之所以能恢复针对小鼠模型的致病性,

背后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毒力因子,

而是适应性挽救回来了,又可以有效复制了。


或者继续用通俗预言来说就是:

仓鼠模型废啦,小鼠模型也废啦,K18什么的,更是废上加废……

各位科研狗还是请抓紧开发新的动物模型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挖个坟鞭个尸了……


——请各位憋笑品鉴:

……

……

4-5月份那阵,市面上冒出来一大波用小鼠/仓鼠模型全方位多角度证明Omicron=MILD的研究,

其中不乏河冈义裕老师这样的大佬著作。

这可让NIH御用病毒学家王博士高兴坏了,

跑丁臭圆之类老牌谣棍儿平台连续发文曰:


小鼠模型试验是体内模型金标准!

河冈老师通过金标准检测证实了Omicron毒力低于原始株!


嘿嘿,早就跟各位讲过:

“mice lie, monkeys exaggerate”

病毒学本科一年级讲得清清楚楚的基本道理,

王博士却老是在关键时刻刻意选择遗忘,

然后去尬吹什么“体内实验金标准”


现在好了,

金标准整个拉胯了……

这可怎么办才好捏?

(以上只是预告,等阿姨这篇paper发出来之后再正儿八经搞个挖坟鞭尸)


散会啦~




本人知识星球重新上线:


以及,本人微博(终于)重开

如需留言评论,请移步后花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