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走出经营困境——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婧

农金导刊编辑部 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 2023-12-24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农村金融机构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压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化解风险,已出现多起农村商业银行并购、村镇银行撤销事件。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走出经营困境,更好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婧。

(视频制作:马强)

盈利增长乏力和风险并存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面临哪些方面的经营困境?

何婧: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是从纵向比较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盈利增长乏力。从数据来看,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从2019年第一季度的1.07%下降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0.72%。净利润从2019年的2298亿元下降至2022年的2080.75亿元。

二是从横向比较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位列各类商业金融机构之首。2023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31%、1.9%、1.61%、0.82%和3.24%,不良贷款率居各类银行之首。资本充足率为11.94%,也为各类银行中的最低值。拨备覆盖率为138.39%,比大型商业银行低112.24%,比城市商业银行低47.66%。

内外原因均需要重视

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既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其内部自身原因,请具体分析一下。

何婧:是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动和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我国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存贷利差的不断收窄,同时大型银行借助金融科技等数字化方式不断下沉县域市场,进一步压缩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9年第一季度的2.7%下降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1.85%。并且作为县域金融法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与当地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若当地缺乏有活力的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债务过重、房地产杠杆率较高,则农村金融机构很难独善其身。

内部则源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水平的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多为中小银行,虽然形式上已设置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但缺乏实质约束,股东掏空或高管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多地处县域,往往容易面临人才和技术的匮乏,有些地区即使想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也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多重制约。

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机构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发现并满足地方“三农”、小微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有效信贷需求,由此走出经营困境?

何婧:随着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乡村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金融需求将被催生。农村金融机构需结合新兴的金融需求,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差异化经营优势,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实体经济能力。

关注粮食安全领域的金融需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需关注粮食生产和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可有效结合政策性农业担保、利用卫星遥感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信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可围绕土地托管等新型的经营模式,开展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基于交易数据,开展粮食加工和销售领域的金融创新。

关注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金融需求。现代农业体系是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常态,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和新业态,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强镇中不仅包含第一产业,也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需关注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运用产业链金融的思维,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关注县域乡村服务业的金融需求。随着县域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县域服务业面临巨大的成长空间,包括但不限于餐饮购物、旅游休闲、物流快递、家政服务等,农村电商的兴起也蕴含巨大的发展空间,其经营者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场景,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并围绕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结合数字技术,开展线上金融服务。

<向左滑动查看>

监   制丨吕红星 徐春培

责   编丨张炜 王丽娟 王晶晶 曹阳

制   作丨李康 马强

法   务丨徐喆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严正声明:本公众号信息发布从未与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授权合作,请读者审慎甄别,谨防上当受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