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大学教授:你所不知道的“丝绸之路”真相

葛剑雄 互联杂谈22 2023-01-03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3年在职获博士学位,1981年12月留校工作,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6年—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3月,出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仍兼在史地所任教指导博士生。

2013年3月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5年3月两会上声称,像令计划这样的人,我投反对票的。果然,后来我就投了反对票。

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葛剑雄


一、中国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与利用是有限的

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

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指的是“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这条路主要不是由汉朝人,而是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人建立的,动力来自他们。

丝绸之路通少断多。东汉时,丝绸之路恢复了三次,又断了三次。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开辟和掌握的


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阿拉伯人已经找到了海上交通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来到广州、泉州、宁波、扬州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海上丝绸之路完全是由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握的,阿拉伯人用的是天文测量技术。南宋泉州一度有很多阿拉伯人,广州的番坊、番长,都有阿拉伯人。


郑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且他用的也是阿拉伯的经验和技术(针路,牵星过洋)。郑和,也是外来移民的后代,他是回民,俗姓马,回人姓马,就被认为是穆罕默德的后代,“郑”是皇帝后来赐给他的姓。史料明确记载,郑和下面有外国水手。


唐朝时,阿拉伯商人生活在广州,南宋时也有大批阿拉伯商人生活在宁波、泉州、广州等地,连泉州的舶司蒲寿庚,相当于外贸局长的角色,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我们今天一提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就想到继承郑和下西洋的传统,实际上没有什么传统可继承。


再比如,我们都说沿海有很多沉船,但从不讲这些沉船是谁的、什么性质的。……这些船大多是外国的船,包括阿拉伯的、泰国的。我们应该分清有几条是中国的船,而不能只讲里面都是陶瓷、茶叶等东西。因为外国人也可以来中国把这些东西运走。后来,荷兰、西班牙、葡萄人等欧洲人的船来了,英国、美国的船也都来了。这些物资贸易并不是中国主动的行为,也不是说中国具备了这些航海技术。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古代曾经在世界起到什么作用。有些简单问题已经在世界是常识,但中国近代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比如说“海上丝绸之路”,这概念是日本的学者到上世纪才提出来的,认定中国的泉州是海上出发点,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泉州,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居然还在讨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的发达,而不知道这条路如何有的,是怎样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的。

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利用过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路贸易获利。而现在不同,我们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们主动,但如果没有对方的主动响应,就建不起来。


三、唐朝的长安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其实这是伪命题


中国很多古代的文明其实是外来的,比如说中国的小麦、黄牛、猪、羊、马、青铜都是外来的。


又比如说,我们只看到唐朝开放,认为丝绸之路给中国带进了这么多东西,却不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东西)可以用百位数来计算,但中国传到外国的却只有个位数,在这些个位数中间,主要是外国人主动的,而不是中国自己主动的。

所谓的大唐时代,在中国今天大多数人眼里,甚至包括历史学家,都认为唐朝的长安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其实这是伪命题。我曾经问他们,唐朝的长安对阿拉伯国家、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唐朝真正的影响,实际上就在汉语文化圈,就只是到朝鲜、到越南的北部,甚至还没影响到东南亚。

四、要重新好好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时人对外界、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从世界史的宽面上讲,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并没有我们自我宣扬的那样大。

现在建设“一带一路”,要重新好好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当地文化的关系,如果只考虑经济因素,不考虑文化、民族等因素,很难达到期望的目标。

珍爱自己的文化,但也要理解、欣赏、赞美别人的文化。


借助武力、财力和行政手段传播文化和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今天还想进行文化传播,不但达不成目的,还会引起不同文化间的摩擦冲突。



相关文章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