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早提出戴森球构想的竟是这本书!

奇想宇宙 奇想宇宙 2023-02-17



在上周六12月10号揭晓的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由科幻作家宝树翻译的,英国科幻作家威廉·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造星主》获得了本年度翻译作品金奖。其颁奖词为:

这是一部伟大而灰暗的科幻圣典,启迪无数科幻大师翱翔在各自的想象力之巅。它穷极生命和死亡、宇宙与星辰、哲学与想象力。它是20世纪初的圣经浪游者,是“戴森球”最初灵感的火花,更是超越时代的思想推测。本书是首次在中文世界引介,对于作家和研究者,对于科幻史,是迟到但终于不再缺席的思想盛宴。
《造星主》出版于1937年,距今已有八十多年。作者斯特普尔顿虽为西方科幻大师,影响深远,但他的科幻作品胜在新奇宏大的哲学构思,而非小说情节,阅读门槛颇高,因此引入中国极少,大部分国内科幻读者对这位作家并不熟悉。译者宝树在译后序中提到的,他自认为是资深科幻迷,但直到2010年在欧洲逛书店时,才第一次知道斯特普尔顿这个名字。我自己也是在2007年读研时,在帮吴岩老师翻译一部西方科幻评论著作的过程中,遇到有一章是对斯特普尔顿的专门分析,并引用了《造星主》结尾一章的段落文字,才因此开始了解这位科幻大师。时隔15年,今天终于读到了中文全本,感慨万千。

《造星主》内容深邃丰富,包罗万象,想要完整介绍评价它是很难的,这里就着它与“戴森球”概念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介绍。
众所周知,“戴森球”这个概念,是以美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的名字命名的。戴森于195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提出宇宙中的高等文明为了利用整个恒星的能源,可能会建造环绕恒星的壳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地球上就看不到这些恒星了,但是依然可以根据球壳发出的红外辐射,探测到这种结构的存在。
戴森是第一个正式从学术上提出戴森球概念的学者,但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这个概念的发明人。在他1979年出版的科普著作《宇宙波澜》第19章“外星人”中,他写道:
一些科幻小说作家错误地将发明人工生物圈(即戴森球)思想的荣誉给了我,事实上,我是从他们自己的一个同行——奥拉夫·斯特普尔顿那儿拿来的:
“现在,每一颗恒星身周都披上了纱网,那是捕获光能的装置,将散射的恒星能量用来为智慧的目的服务,因此整个银河系反而暗淡了下去。不过许多恒星并不适合做此用途,因此被分解开来,将其巨大储量的原子内能汲取运走。”
这个段落,我是在斯特普尔顿写的《造星主》中找到的,那本书很破,是我于1945年在伦敦的帕丁顿车站偶然得到的。
顺便说一句,戴森虽然作为美国科学家被我们熟知,但他其实是英国移民,1945年的时候他才22岁,还是一个英国人,作为一个学数学的大学生,为二战中的英国空军服务。斯特普尔顿的《造星主》于1937年出版,虽然在知识分子领域评价不错,但正好赶上二战爆发,没有人去关心一本讲宇宙遥远未来的书,这本书当时销量惨淡,只印了2500册,后来几次小规模加印,直到1950年作者去世,印量也不到5000册。年轻的戴森能在车站翻到这样一本书,实在是很偶然的事,而正是这种偶然,让戴森球这样一个瑰丽宏大,有着无限可能性的科幻构思,于今天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戴森引用的这段文字,出自《造星主》的第十章“银河全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造星主》这本书写了什么,作为激发戴森球概念诞生火花的这段文字,最初是在怎样的情形中出现的。

简单来说,《造星主》这本书的情节结构,模仿了但丁的《神曲》。在神曲中,主人公先后游览了人间、地狱、天堂,最后窥见了一面上帝的光辉。而在《造星主》中,主人公夜间仰望星空,灵魂脱离肉体飞向宇宙,跨越空间和时间,在整个银河系游览,观察了过去、现在、未来的银河系中各个星系的外星文明形态,最后窥见了一面宇宙主宰者“造星主”的光辉。

在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星主》跟西方的历史、哲学、宗教有着紧密联系,不过这不是本文重点,不再展开。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的,是作者创作本书时的科学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之中。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人类对宇宙还缺乏完整概念,只是模糊地知道太阳系位于巨大的银河系中,至于银河系的大小、群星的远近、宇宙的起源和发展,都只有一些猜想,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二十世纪到来后,掀起了天文学和宇宙学革命,相对论的提出,银河系的大小的测算,宇宙大爆炸概念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造星主》是在作者吸收当时的这些知识后,虚构的一次旅行,但其中提到的不少宇宙理论,在今天来看可能是错的。此外,用于航天的火箭技术和原子能技术在当时还只是一种理论设想,现实中还没有实现。
所以我们不能苛责作者为什么采用“灵魂出窍”这样一种“不科学”的方式来游历宇宙,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来讲解全银河系的文明,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实际上,作者在文中也给出了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这次灵魂游历,是无所不能的“造星主”的安排。
尽管游历方式看似不太科学,但是主人公游历中所见到的各种外星文明的设计,都充满了想象力,以进化论的逻辑,充分吸收当时的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成果,堪称一部宇宙文明百科全书。这种游历是跨越时间的,建立戴森球的外星文明可以说是文明发展的后期形态,而对它们的铺垫,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已经埋下伏笔。
在主人公游历前期,他讲述了一些身体形态、社会组织形式跟人类大相径庭的文明,例如一种从类似海星的动物演化出的“棘皮人”,通过将生殖细胞以花粉的形式排到空中进行交配繁殖,从而形成了一种公共的家庭形态。一种生活在海洋行星的“航海船族”,身体外形如同人类的帆船,触手和尾巴是船舵,骨骼和薄膜构成船帆,通过新生儿诞生于船的左舷还是右舷来决定其阶级分类。一种“鸟云”文明,每个生物个体由一群飞行的鸟构成,个体的鸟没有独立智慧,只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一个细胞……而作者最为重点介绍的,是后来与建立戴森球文明相关的一对共生种族:鱼形族和蛛形族。

这两个种族居住在一个遍布浅海的大行星上,鱼形族擅长游泳体型较大,只能生活在水中,蛛形族不擅游泳但触手灵活,能使用工具和登上陆地,二者取长补短,形成了共生关系,每一个蛛形人会吸附在一个鱼形人头部的凹槽上,双方此生一起生活,二者之间能通过精神感应直接沟通。这种共生关系极其亲密,甚至超过了两个物种各自为了繁殖跟自己同族对象的关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蛛形人开始建造海底和陆地城市,甚至开发太空,鱼形人因为身体限制,无法前往,两个文明之间出现了割裂和分歧,最终演化为战争。但最终双方发现无法忍受与彼此分离的痛苦,又重新和好,并开发了新的科技工具,供鱼形人在新环境中生活。
当你阅读这个文明时,并没有感到它跟其他几个文明有什么不同。作者提到这对共生种族在长期的共生中,在分离而又复合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更强的精神共情和心灵感知能力,为后文戴森球时代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当《造星主》的讲述进入后半部分时,宇宙中各文明开始形成了一个个联合体,相互间因为理念的不同开始了分歧和战争,最终,一个邪恶的帝国占据了几乎整个银河,开始向周边星系扩展,一些进行反抗的文明,其恒星直接被邪恶帝国的光束摧毁。很显然,作者在写这段内容时,参照了现实中二战前欧洲的世界格局。
就在这时,身处银河系边缘一个亚星系的鱼蛛共生文明,开始了它们的反击。

此时的共生族人,其势力已经遍布几十个恒星系,它们在扩张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自己文明发展史上的教训,对于遇到了比它们科技水平低的种族,十分尊重并妥善对待。进一步,它们开始在恒星周围建造高科技的人工行星,这些人工行星是结构复杂的多层同心球体,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用,比如外层有生态圈和大气,中间有动力、科研、生活设施,内层有人工海洋供鱼形人生活等。实际上每个人工行星已经很像一个戴森球了,只是内部并没有包裹一颗恒星。
这些人造行星越来越多,共造了几十万个,共生族人星域内的每一颗恒星都被无数层人造行星构成的环包裹着,最内层有几十颗工星球,最外层可能有几千颗,作者称这些人造行星环为“世界之环”,当然,这些环只是由分散的星球构成,如同珍珠项链一样,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圆环,因此不能看做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戴森环”,但也非常接近了。
渐渐地,共生族人吸收了这个银河亚星系区域内的其他一些种族,共同生活在这个区域,称为“亚星系人”。并停止物质上的扩展,开始转向精神世界的探索。后来,银河内的战争扩张到了这个亚星系区域,亚星系人利用自己擅长的精神能力,扰乱了邪恶帝国中人们的心智,让它们从狂热回归理性,产生分裂并反抗帝国,最终战胜了邪恶帝国。
取得胜利的亚星系人,开始推广自己的银河乌托邦理念,为了取得文化上的进步,大幅度扩充人造行星世界的数量,让银河系大部分恒星都开始了世界之环的建造,少数文明不愿意这样做,亚星系人也不强求,但这些少数文明后来很快被边缘化。最终,一个统一的银河系心灵感应网络建立起来,为了维持这种规模,最大程度上利用恒星的能量,戴森所引用的那一段内容出现了。每一颗恒星都被能量捕获装置覆盖,整个银河系暗淡下来。
不过,这远远不是斯塔普莱顿所设想的戴森球文明的全部历史,而仅仅是个开始,正如但丁的《神曲》中,讲述了人类所能够理解的人间和地狱后,开始讲述人类难以想象的诸天之上的天堂。《造星主》在提出了戴森球的想象后,开始了进一步的思维拓展。当亚星系人有了足够的能量,想要用戴森球控制恒星,把恒星系迁徙到其他地方时,神秘的恒星爆发产生了,整个恒星周围的文明全灭,在多次的研究和探知后,亚星系人终于发现,原来宇宙间的恒星也是独立有意识的生命,之前它们没有搭理身边这些寄生虫的行为,但是当亚星系人有了戴森球,开始从宏观上影响它们时,反抗和战争出现了……
以上只是《造星主》很少一部分内容,在恒星之上,还有更高级的星云文明,而一切都是宇宙之主“造星主”的作品,是祂所实验创建的无数宇宙中如同尘埃般微不足道的几个……想要完整了解斯特普尔顿的想象,你需要完整去看完这部作品。

看完这部书,我惊讶于在80多年前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斯特普尔顿,就宇宙间的各文明形态和戴森球主题,竟然已经想象到了如此精细的程度。以上只是对作品部分情节的一个简述,实际上在斯特普尔顿的作品中,情节是最不重要的,作者更多以自己深邃广阔的哲学思考著称,书中讲述的每一种外星文明形态,其相关的社会结构,精神状态,行为的社会意义,几乎都有堪比论文式的分析论证。这对于追求阅读快感,看重人物情节的大众文化读者来说,必然显得枯燥乏味,但对于热衷人文和学术思考的知识分子而言,几乎是取之不竭的宝库。这就难怪许多科幻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家,都对《造星主》高度评价,许多深受其影响,例如乔治·威尔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布莱恩·奥尔迪斯、斯坦尼斯拉夫·莱姆,以及受斯特普尔顿影响最深的这位——阿瑟·克拉克。
克拉克从小看斯特普尔顿的书长大,多次提及自己创作过程中,受到过的斯特普尔顿的影响。读过克拉克众多作品的我,在这次阅读《造星主》过程中,确实读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概念,不仅有宇宙、外星文明、科学工程的宏大瑰丽,更有其背后那种神秘、庄严、宗教一般的感觉,甚至可以感受到这本书透过克拉克,对刘慈欣所产生的一些可能的影响。每个人读科幻,所追求、所欣赏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对刘慈欣和克拉克有深深的好感,想要追寻他们作品中那些精妙之处的源头在哪里,也许《造星主》会让你找到答案。
如同斯特普尔顿一样,刘慈欣也在自己作品中设计了众多外星文明,如《山》中的硅基文明,《三体》中的三体文明等。在2002年发表的《诗云》中,出现了由神级文明建造的戴森球结构,外星人把地球改造成了一个戴森球,中间挖空,内部由一个“白洞”提供光照和能量。2009年时,刘慈欣跟他的编辑唐风一起,成立了一个小组,讨论戴森球的天文参数、地理结构和故事资源,将其发布给科幻作家们,试图通过这样做来创作新的科幻作品。由于当时科幻的热度远不如今天,那次创作活动没有成功,但他们的讨论结果,成为了今天新的戴森球项目的基础。
在斯特普尔顿的《造星主》提出最初的戴森球概念近百年后,由奇想宇宙主办的第二届“奇想奖”科幻征文比赛,主题已确认为“戴森球”,活动将在近期正式宣发,届时会邀请海内外的科幻作者们一起就戴森球主题创作科幻作品,请大家拭目以待。

【奇想宇宙】小说投稿指南

“首届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90后科幻作家“接棒”元宇宙之父


撰文:宇镭

责编:东方木

排版:Noa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