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月报|2023年3月期:《三体》、《流浪地球》、王威廉、科幻教育……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2023年1月导读
2023年3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30篇论文,分为4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专题研究和科幻教育。小说和影视版块整体体现了对刘慈欣作品的研究热潮,其中主要以《三体》文本研究和《流浪地球》影视研究为热点。小说研究版块摘录了王威廉的未来诗学和《野未来》相关的研究,除作品解读之外,还摘录了一篇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对比研究,以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为研究对象,诠释影视化后的作品与文本作品的异同。影视版块继续关注中国科幻影视发展路径,仍聚焦中国科幻影视叙事、媒介、文化根源和本土化经验等方面。科幻教育版块摘录了两篇科幻+教育的研究成果,分别从课本内容、课程设计、教育理念革新等方面探讨科幻走进教育场域的可能性。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01
科幻小说研究
未来诗学的三组关系
作者:王威廉(中山大学中文系)
发表期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XwOTvU4TT8_am7cNDT34eDxQ53k39lOuo2YIxqzWLOGhW3FiJz5cl
摘要:科技将词变成了物质就像写作把物质变成了精神。如果在今天提及“未来诗学”,我想千万不要误解是关于未来的,而一定是关于现在的。吉布森的那句话需要重温:“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但即便这句话,也是需要修正的。即便那个“未来”已经开始大面积“均匀分布”,但置身其中的人因为温水煮青蛙,变得习焉不察。
相关文献:
[1]王威廉.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01):126-131.
[2]刘大先.目光、生命与记忆——王威廉与未来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2022(03):105-109.
显在的思辨和沉潜的暗示——简论王威廉《野未来》中的小说诗学
作者:岑攀(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21&ZD264)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XwOTvU4TT8_am7cNDT34eQuNWJlKjIz7nVk9DvL5-KWY2mc-7s6J2
摘要:王威廉的《野未来》,是以科幻小说承载社会反思与人性辨证的一次有效尝试。对使人客体化、并被精密权力结构紧缚的多种凝视的察觉和拒绝,对指向拜物、指向逃避与作为一种现实之出路的区分和选择,对未来的荒诞中寄寓的希望与失落的不同暗示,都是这些尝试的表现。在对凝视的揭露与反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肯定与返归中,王威廉的写作,尽管有时地方色彩不足,理论光环过重,但他打通了多个野草蔓延的未来,也警示了信仰完全可知与唯进步论的科技社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性想象机制
作者: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发表期刊:《南方文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IldkADYjEZ4YBLvsIz4J4_3rkM8Rutbq6HVxm1y_8VtwiJ1m1trwJ
摘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幼童皆能成诵,它有雄浑阔大、咫尺千里的气象,也有合律的形式美。用《唐诗别裁集》的话说,就是“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从宋到清,历代诗论者好评不断,确认了这首诗在中国传统诗论体系中的位置。可是,刘慈欣《诗云》中的地外高等文明“吞食帝国”对这首诗的理解完全抛开传统诗论的范畴,新的释义可能令众多读者啼笑皆非:“恒星已在行星的山后面落下,一条叫黄河的河流向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哦,这河和海都是由那种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合物质组成,要想看得更远,就应该在建筑物上登得更高些。”“恒星”“行星”“氧原子”“氢原子”说明,科学概念或许比诗句更能准确地把握物质的内在或属性,但这种准确同时切割了美学产生的情感冲击,从而摧毁了诗作艺术本身。艺术是科技无法彻底征服的疆土,《诗云》始终强调这个观点。
相关文献:
[1]汤黎.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共同观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85-191.
荒诞世界中人类存在本质的建构——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作者:刘柯岑(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运城学院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63nvwNyNsnl33vyfpr6i30bYU_tR6C4gbZVenKV0obfLsZvIJ4VJ7
摘要: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科幻文学的研究打开了局面,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科幻小说,透露出作者对现实中人类自身存在问题的介入式关怀,赋予了评论者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类存在本质建构的可能性。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赏金猎人德卡德对仿生人的追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寻找之旅。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挣扎于荒诞生存困境到对外部世界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恶心体验,最终在自由选择中实现了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建构,获得了自为存在对自在存在的超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将目光投向技术未来的黑暗面,与超人类主义乌托邦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超越性的社会批判与启示作用。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揭橥文本的哲学主题,强调了哲学作为一种解码工具在科幻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国内新兴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角度。
相关文献:
[1]张海榕,赵李震.“赛博人”·“赛博城市”·“赛博社会”——《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人机社会关系的文化反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1(04):35-38.
[2]郭琳珂,郭伟.迪克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身份解读[J].探索与批评,2021(02):77-88.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情感与伦理
作者:王振平、陈馨(天津科技大学)
发表期刊:《外文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幻文学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研究”(20BZW018)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BFT3EgejVzo_12JfLpjWKF7gkFXcEiDvJKxJePT67tVNrMFgcydnv
摘要:菲利普·迪克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描写了人与仿生人的交往与斗争,既表现了人类面对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的复杂情感,也表达了面对人与仿生人之间复杂伦理关系时的困惑。小说主人公情感的流露及其对仿生人的认知困境表明:制造和使用机器人,人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社会心理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作家对人类与机器人情感交流和伦理关系的描述,既是对未来世界颇有先见之明的预测,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与担忧。小说的启示意义在于,人工智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任何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都应该建立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上。
相关文献:
[1]江玉琴,蒋金玲.论情感作为人类主体性解释的悖论——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人机恋情(关系)叙写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05):67-81+158-159.
布雷乔夫《独闯金三角》的科技伦理思考
作者:刘慧敏、冯小庆(哈尔滨理工大学)
发表期刊:《文化学刊》
依托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俄罗斯科幻小说民族意识的范式性研究”(22VVB19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ycoCxiztNC5kRG5DK0_2f_fITaWDI1fmFgmqXplCkdawRh8bIZwwo
摘要:季尔·布雷乔夫的科幻小说《独闯金三角》通过描写微型发生仪丢失与教授绑架事件,深刻呈现出由科学技术进步引发的人类伦理危机——信任危机、消解生活的意义。科技正逐渐摆脱伦理的约束,从最初的为人所用、造福人类社会的帮手,异化为控制和奴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冰冷工具。本文旨在以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向人类提出警示: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应始终被置于伦理的“框架”内。科技活动的主体理应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哲学的智慧更为审慎和理性地引导科技沿着“为我”的方向稳健发展。
修辞、叙事机制与文化症候分析
作者:南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发表期刊:《南方文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IldkADYjEZ4YBLvsIz4J4hN6u0wbTMSqiUGQgU-ns1GrDYBaol6XJ
摘要:如同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学部落。作为清晰而稳定的文类,科幻小说的基本标记是什么?迄今为止,各种视角正在提供不同的概括。人们很快意识到,科幻小说展示的世界与现今的日常社会存在巨大差异,诸多技术化的硬件制造了另一个奇异空间。太空飞船、外星人、机器人、“赛博格”身体,各种基因变异与办公室、超市或者公共汽车交织在一起,甚至就在卧室的窗外。许多时候,这些技术化硬件成为情节组织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充当想象依附的骨骼。
道德杀手与思想试验——从“流浪地球”到“黑暗森林”的逻辑反转
作者: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发表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8_AjZr2Ik_vPt9Tbv5kvgFDvTaWRrcNTxVziy3Y_wiAgvlDifRThU
摘要:“道德的尽头是科幻”,这体现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创作的基本理念,并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其作品《流浪地球》和《三体》系列中。如果说,西方人的道德尽头是神,那么中国人的道德尽头或者说能够替代道德的,在道德尽头所能够呈现的,究竟是科幻、技术,还是资本、权力,或者是象征民族、国家的某种神圣符号,然后变成自证神圣的道德代理者?它们或充当救世主,或异化为道德杀手。这不仅涉及对人类文明是否值得拯救、如何拯救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涉及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重新解读,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性问题的再度反思。
末日焦虑、自我降维与精神贫困的时代病——《三体》文化现象忧思
作者: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8_AjZr2Ik_vPt9Tbv5kvgpVjjC26IYwVjYkcNaaoZ10rVYdN8SEDO
摘要:围绕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及其衍生品所展开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这一事件透露出的一些社会心理倾向颇令人忧虑。虽然《三体》取得了市场成功,但作者通过作品和访谈等活动传达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扞格不通。这些建立在末日焦虑基础上的扭曲的观念,因与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相呼应,事实上已经形成一种可以称为自我降维的精神症状。某种意义上,对《三体》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反思,比研究其市场价值更加重要。
空间理论视域下的《2001:太空漫游》小说和电影对比研究
作者: 宋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发表期刊:《语言与文化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wp2hFvIb_zkhNKwLndgnd1biDbp3Ix89S3L3N9AuJNhT3GVQz1NHSmw1Ol3PcZ5ay2bQT9SEvTcE7lqKA-cps
摘要:“科幻”一词并不单指一种文学类型,它同时指向了多种含有科学幻想成分的艺术创作,这使得不同艺术类型得以共同分享同一叙事。但科幻小说的电影改编是否就是文学文本直观的视觉化,《2001:太空漫游》给出了十分有力的回答。通过空间叙事理论的介入,《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文本和电影语言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使用了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总体来说,小说文本更强调遵循因果逻辑的线性叙事,而电影语言则更倚赖视听一体的空间形式。
论新世纪科幻文学的观念更新与价值重构
作者:赵耀(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YW6Gf-wk5DuRjcMkFHMjn9VQ08NRsFqakfeExK_NxpU-2DBjT01Zo
摘要:新世纪科幻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缺乏科学精神体悟的自由幻想与未来可能风险评估的模式化套作。其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逻辑的形象演绎、生活经验的真伪考辨与时间观念的后人类重构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精神的培铸;以矛盾真相的揭示、忧虑本能的探寻和异化升级的呈现完成科幻文学的创作宗旨;以真实破碎的限度、身体悖论的现实和自由变异的可能实现预警重心从科技到人类自身的转移。所有这些,既生动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趋向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合理呈现了后人类时代人类不断进行自我身份合法定位的自由意志。
百年儿童科幻的发展轨迹与艺术新变
作者: 张琳1、谭旭东2(1. 安徽大学文学院2. 上海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发展史”(21&ZD257)子课题“新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的新变”阶段性成果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Y7OvOP0JGXJZSEC9BfgfJjWHqlb_9uieLOjyAoRpK24HvM1S5yVqI
摘要:百年儿童科幻经历了晚清时期的译介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探索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的动荡发展和九十年代的重振旗鼓,迈入新世纪的儿童科幻找准自身定位,由工具性转向审美性的价值取向致力于为儿童创造科幻审美空间,随着儿童科幻观念调整和创作环境宽松带来的作家群体质量的提升,儿童科幻作品分类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儿童科幻作品的艺术新变体现在主题的丰富和纵深发展、场景设置的多元化倾向以及少年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展现。
相关文献:
[1]姚利芬.蜕变、分化与成长:中国少儿科幻小说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6-21.
[2]肖汉.纠缠与分野:“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儿童化倾向辩证[J].探索与批评,2021(02):63-76.
论《三体》的技术理性批判与文明新启蒙
作者:傅守祥1、陈奕汝2(1. 新疆大学2. 温州大学)
发表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
依托基金: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科幻小说《三体》的技术理性批判与新时代启蒙研究”(31620200202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c4Sqnf7DyDUXWIWx1XjcOnmKCkcZLuhif5_uMJVqg5Wl-Zvroir2Y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爆炸、元宇宙来临的年代,破除面对未知技术的非理性恐慌,重启科学与人文的理性对话,至关重要。科幻小说《三体》以技术为尺度构建宇宙伦理,将人类未来纳入宇宙存亡的想象性视野,在“硬科幻”创作中勾勒出人与技术互融共生的发展轨迹。它通过程心与维德的对抗,暗示技术理性批判的核心矛盾在于“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它以罗辑、章北海两位主角面对末日危机的个人选择,证明在技术时代坚守内心领地的重要性。《三体》的零度叙事和技术理性思辨,适应现代“人-代具”互融共生的现状,与斯蒂格勒的技术理性批判形成跨文化共振,有利于提升当代民众的科学素养,为新时代的文明启蒙提供可能路径。
解读《索拉里斯星》中的空间形态
作者:陈子涵(苏州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依托基金:苏州大学第二十四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成果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_77aKvRpkxK8ukJw2dMc_OKj4riAD7Rnuai7sSzdUYopA_Tdf2Lvh
摘要:波兰著名的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在其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中将海洋与星球的意象结合,构建了一个人类无法认知的空间对象,以此讽刺人类中心主义,表达人心和太空可能都无法被窥测的主旨。本文基于对《索拉里斯星》文本、爱德华·W.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及相关文本的细致阅读,分析小说中空间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其文本中的空间建构所蕴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最后,笔者反思小说对于当代元宇宙伦理问题的影射,由此生发出对人类本体与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相关文献:
[1]王瑞瑞.科幻文学、外星他者与后人类伦理——评莱姆《索拉里斯星》[J].中国文学研究,2019(04):174-180.
[2]陈丹.乌托邦想象的解构:索拉里斯星寓言及其他[J].文艺理论研究,2016,36(01):112-119.
02
科幻影视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危机的“世界想象”与“中国方案”——评影片《流浪地球2》
作者: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CZsoxom09rncs3gjBumnrlM7DyBtnDcdovjHM-SQCID
摘要:2023年的中国电影春节档,我们期待已久的《流浪地球2》携《流浪地球》的“余威”如期而至:技术美学的升级,体现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视听奇景、死亡与生存的末世哲学思考、速度与巨物的奇观美学与“想象力消费”、数字生命的伦理悖论、更为开阔的全宇宙视野和全景全知叙事、更高的信息密度、更复杂烧脑的情节、更丰富的人物和人间情怀,以及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想象和“中国方案”……总之,《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宏大宇宙世界已见端倪,也预示了笔者“鼓与呼”已久的“想象力消费”时代的来临!
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中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
作者:刘俊1、张毓强2(1.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发表期刊:《对外传播》
依托基金: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qOMIQTVHf97vYYK476Gk25dIhX4MA1ild4dZx6gLDkkHS7ppvuVYU
摘要: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世界奇幻电影发展历程与趋势
作者:韩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发表期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文学地理的文史考证与学科建构”(16ZDA197)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lD41mpXDxYpfsQYBhdkAhZmvKtDB7d-Z_hL3d-vCcmlen_Pa9UPvh
摘要:“奇幻电影”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以拥有各种超自然现象、并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的“第二世界”为表现对象的电影。2018年以后,才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形成“奇幻电影”类型观念。中国学者梳理的世界奇幻电影发展简史有利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为世界奉献出更加包容多元的发展史。奇幻电影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默片时代,中国奇幻电影与世界奇幻电影几乎同步产生发展。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都为早期世界奇幻电影做出过杰出贡献,然而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奇幻电影都以美国电影为主。早期奇幻电影由宗教、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和哥特文学改编而成。70年代之后,出现了根据现代奇幻文学改编的奇幻电影,并渐成潮流。21世纪至今,世界各国都为奇幻电影奉上了自己的佳作。
相关文献:
[1]黄河清.比较视野下的奇幻电影与科幻电影[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6):128-133+155.
[2]何双百.数字化时代国产奇幻电影的叙事创意[J].电影文学,2019,No.734(17):70-73.
克隆人电影的镜像恐慌与自我危机
作者:庞明启(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_4Lr_ZDvZ7wdz7aHrlEk2GcCO5wbLLg1ss_Cmz12GwC
摘要:克隆人电影以戏剧和幻想的方式探讨了克隆人的技术方案、命运走向、人权困境、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与原型人的微妙关系,将这种技术的应用及其后果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思想价值。它反映出在消费社会的二元镜像中,人和商品、物体的关系是边界模糊且互相指涉的,由此产生了恐怖谷效应下的镜像恐慌现象。它所牵出的自我唯一性与真实性的思考,对于看待现代性危机中的虚无主义和技术主义有着十分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献:
[1]黄鸣奋.电影创意中的克隆人:从科研禁区到科幻热门[J].探索与争鸣,2017(07):129-136.
走向元宇宙:科幻电影产业的公园形态
作者:黄鸣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文艺论坛》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21ZD16)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c7OxYMQZdruXMDjiltCmvayAxlZ2tuK3DJbGLgzgm7559ySMNSVbV
摘要:电影产业形态随着娱乐经济的勃兴不断更新。在科技和经济双重因素的推动下,一个以“电影公园”为产业主体的时代正在到来。迪士尼公园、环球影城等早就已经成为著名品牌。与此同时,“公园电影”在影坛崭露头角,以漫威电影宇宙为代表,特点是在形态上与主题公园如出一辙。上述演变对科幻电影产业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催生了不少以主题公园或主题乐园为题材的科幻片。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振兴不仅有待于总产量的扩大,而且有赖于新业态的形成。倘若相关企业能够借鉴国外发展电影公园和公园电影的经验,发挥我国电影在意识形态上目标一致、风格上百花齐放的优势,可望携手共建中国科幻电影元宇宙。
《独行月球》:从漫画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表征
作者:杨雪团(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_4Lr_ZDvZ7w-alEoYCb9iqT9r9cr1xVYPnV_DwhGyV8
摘要:作为2022年暑期档的热门影片,改编自韩国著名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独行月球》,在开心麻花团队的倾力打造之下,将科幻与喜剧进行了一次本土的深度大融合,呈现出国产电影不同以往的独特风格与气质。文章将电影文本与原著漫画进行了深度对比,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主题提炼以及风格呈现等方面对两种不同媒介的叙事特征进行梳理。对比纸质漫画所呈现的小众、草根、悬念以及哲思等倾向,电影在更大程度地考虑受众与市场的基础上,彰显出非常明显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的表征。
拼贴风格、符号矩阵与空间建构:科幻喜剧《独行月球》的叙事突破
作者:王秋月、张娟(曲阜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jlK_xImUFm5UwjfzqJ8mYkyIpMLGznA-nbiezAYWI5y_t1iqqYFql
摘要:当前,国产科幻影片进入了新的创作语境,即科幻类型影片的融合。《独行月球》将科幻故事与喜剧类型杂糅,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中国人多元化的观赏趣味,便可以视作新语境下的探索之作。片中,“开心麻花”保持原有的喜剧特色,在叙事风格的拼贴、离散的空间、“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下的逻辑关系上推陈出新,突破类型电影融合的局限性,使得科幻片与喜剧片完美结合,彰显了国产科幻喜剧片独有的韵味和价值。
影像、特效与媒介视域下的科幻电影真实性
作者:王海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
发表期刊:《电影新作》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sUpmvsWHo62Ct-rXU4W_1ZUNTj9D6MLvFzhjvMdv7FKHV4Hgy6V-G
摘要:科幻电影的真实性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个体化真实”“人造真实”和“媒介真实”。“个体化真实”的趋势因应了科幻已成为当下的现状,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以数字特效技术生成逼真影像为代表的“人造真实”,并不意味着真实在所有科幻电影中的消解,而是真实性实践手段的多样化;“媒介真实”则在文化共识、“合成化叙事”和临场沉浸三个方面完成了对真实性的塑造。秉承上述真实性特点的科幻电影可界定为“科幻现实主义”科幻电影,是科幻电影创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幻喜剧电影:从影像建构到跨类型叙事
作者:郝蒋彤(西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_4Lr_ZDvZ7w9bnju-TK1qCbQ84CDHJR_G4roVcZnBen
摘要:“喜剧+科幻”的类型杂糅倾向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屡见不鲜。从1995年的《百变星君》到2022年的《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科幻喜剧借助其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层出不穷的笑料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科幻喜剧作为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它所承担的是观众对科幻电影浪漫的想象,通过喜剧元素消解了硬科幻电影中人类对于科技的焦虑与恐惧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幻喜剧电影的影像建构和跨类型叙事的研究有助于延伸科幻电影的创作路径,给予创作者新的借鉴与启示。
科幻影视IP的资料库消费与宏大叙事研究——以“三体宇宙”为例
作者:黄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UZUb-ZVmg1WhzxpkehP0qX8F27otlDlW_uZUdL7iB31OgKNpomeso
摘要:科幻作品中虚构的宏大故事格局与利奥塔所言的“宏大叙事”是两个概念,但二者的内在关系问题是后现代文化研究的争论焦点。当前,中国科幻“三体宇宙”的IP衍生,呈现出资料库化的趋势,但主要依托于概念性而非视觉性的元素,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
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赛博朋克视觉风格解析
作者:汤睿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艺术教育》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4WN8xe1GEd2dOKlPnADeShi628S-pR4FkzrKzrrfalNanD9FeWrsW
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背景与影像建制形成了科幻电影中独特的赛博朋克视觉风格。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以霓虹美学、冥想空间和全景敞视的影像特征,构成了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景观,呈现未来社会的废墟景象,渲染出压抑的末世气氛。文章从广告招牌、电子荧幕、黑夜雨雾、摩天大楼、传输电线等元素进一步分析影片中赛博朋克视觉风格的塑造,希望为中国科幻动画电影带来一些创作启示。
《流浪地球2》:叙事增殖、意义坍缩与情感的询唤式表达
作者: 侯东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影剧新作》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xO_K65PufCyOqzMR7XDkSRuCRCMHhLuX1kNY7fUdPANPNOrA-sti8
摘要:《流浪地球2》相较于前作,其工业水准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在叙事上导演加入了更具现实指向的伦理、科技等命题,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失控”,多线索的平行设置导致了叙事的紊乱,进而使文本未能准确地捕捉“流浪地球”世界观中丰富的意义畛域。同时,其过于急迫地向主流靠近,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坍缩,窄化了《流浪地球2》理念传达。最后,《流浪地球2》出色的视觉特效建构与情感询唤机制,弥合了影片中叙事增殖以及意义坍缩与观众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更深层的文化结构与个体情感认同中达至共情。
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的鲨鱼形象研究
作者: 阮世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依托基金: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现代美国科幻电影的城市建构伦理研究”( 2021WTSCX153)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WPf952MHXW76ng_mYolb2s7hHWmjW5_rMvBBLkdYnm28x65VK5TKe
摘要:鲨鱼是现代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异质化建构。该类型电影对鲨鱼的异质化建构也是多元化的,其建构的发生经常与人类的科学实践活动相关。这种异质化的建构使得鲨鱼成为怪物,成为了电影里恐惧视觉体验的源头。在电影中,对鲨鱼的屠杀是作为人类男性主体英雄主义实现的有机组成。究其本质,鲨鱼的异质化建构其实也是对人类科学对自然生态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思。
相关文献:
[1]刘卉青.怪物科幻电影的发展脉络研究[J].当代电影,2016(07):37-42.
03
专题研究
元宇宙时代的科学与文学:对时代之问的回答
作者: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欧洲科学院)
发表期刊:《天津社会科学》
依托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A类)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s29T0bwNHRkowbUJzqIVehEDaTMMK0z1xUtP1qykU1_T-h1zrctpW
摘要:元宇宙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幻想的色彩,它的建构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想象力,但同时又是一种带有科学成分的幻想,因为这其中并不乏科学技术的成分,也即在元宇宙的空间,一切人工制作的东西都可以由科学技术来取而代之。假如有那么一天,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完全由人工智能来代为运作,这至少也说明人类依然需要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元宇宙的幻想把我们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虚拟的方式加以创造和再现,甚至文学艺术的生产也可以由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这也说明,在一个虚拟的元宇宙世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对满足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愈益强烈。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文学艺术之于人类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食粮,文学艺术既然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供人们欣赏,那么它就必然有存在的理由。在元宇宙时代,文学艺术与科学并非总是呈对立的状态,二者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交融,这具体体现在元宇宙时代的文学,尤其体现在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和批评上,科幻小说同时使得文学艺术与科学的想象力达到了交融的境地。
相关文献:
[1]宋旭红.虚拟现实与元宇宙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23,43(01):1-11.
[2]郑雪礼,杨光宗.元宇宙视域下的新媒介文艺批评[J].长江文艺评论,2022(05):83-88.
04
科幻教育
浅析基于区域A-STEM理念的初中科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作者:孙艳丽1、王鸿亮2(1. 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2.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发表会议: 2023年第一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67SBiOvrai6ZrZfyGnw2H_RdsjEQmEf5WyTGHj9tYfz9PiiufTdNJyJJr_IyejdxqN7gC0tmMFcT8uQZnFZmIh
摘要: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其中提出了要"突出综合课程"的要求,强调了艺术课程之间要相互融合,还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这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及深圳市龙岗区2018年首次提出的A-STEM课程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基于区域A-STEM课程理念,开展聚焦生活的科幻艺术校本课程实践对于在中学美术课程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艺术新课标为指引,基于区域A-STEM课程理念,以学科融合为路径,从现实生活中选题取材,以初中美术教学为渠道,探究基于区域A-STEM理念的初中科幻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基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科幻画的实践研究
作者:王美伦(凤冈思源实验学校)
发表期刊:《美术教育期刊》
依托基金: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科幻画的实践研究”(2020B040)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wz9-Pk_N1HAMik0vf5m3Z0VdZp8ZpYwNCpkfMHER-icJ5LSlULunc
摘要:社会要尽力为各学段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