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什么是《论文月报》?《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往期回顾⭐论文月报|2023年1月期论文月报|2023年2月期2023年1月导读2023年3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30篇论文,分为4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专题研究和科幻教育。小说和影视版块整体体现了对刘慈欣作品的研究热潮,其中主要以《三体》文本研究和《流浪地球》影视研究为热点。小说研究版块摘录了王威廉的未来诗学和《野未来》相关的研究,除作品解读之外,还摘录了一篇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对比研究,以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为研究对象,诠释影视化后的作品与文本作品的异同。影视版块继续关注中国科幻影视发展路径,仍聚焦中国科幻影视叙事、媒介、文化根源和本土化经验等方面。科幻教育版块摘录了两篇科幻+教育的研究成果,分别从课本内容、课程设计、教育理念革新等方面探讨科幻走进教育场域的可能性。▽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01科幻小说研究未来诗学的三组关系作者:王威廉(中山大学中文系)发表期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XwOTvU4TT8_am7cNDT34eDxQ53k39lOuo2YIxqzWLOGhW3FiJz5cl摘要:科技将词变成了物质就像写作把物质变成了精神。如果在今天提及“未来诗学”,我想千万不要误解是关于未来的,而一定是关于现在的。吉布森的那句话需要重温:“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但即便这句话,也是需要修正的。即便那个“未来”已经开始大面积“均匀分布”,但置身其中的人因为温水煮青蛙,变得习焉不察。相关文献:[1]王威廉.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01):126-131.[2]刘大先.目光、生命与记忆——王威廉与未来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2022(03):105-109.显在的思辨和沉潜的暗示——简论王威廉《野未来》中的小说诗学作者:岑攀(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发表期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21&ZD264)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XwOTvU4TT8_am7cNDT34eQuNWJlKjIz7nVk9DvL5-KWY2mc-7s6J2摘要:王威廉的《野未来》,是以科幻小说承载社会反思与人性辨证的一次有效尝试。对使人客体化、并被精密权力结构紧缚的多种凝视的察觉和拒绝,对指向拜物、指向逃避与作为一种现实之出路的区分和选择,对未来的荒诞中寄寓的希望与失落的不同暗示,都是这些尝试的表现。在对凝视的揭露与反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肯定与返归中,王威廉的写作,尽管有时地方色彩不足,理论光环过重,但他打通了多个野草蔓延的未来,也警示了信仰完全可知与唯进步论的科技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性想象机制作者: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表期刊:《南方文坛》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IldkADYjEZ4YBLvsIz4J4_3rkM8Rutbq6HVxm1y_8VtwiJ1m1trwJ摘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幼童皆能成诵,它有雄浑阔大、咫尺千里的气象,也有合律的形式美。用《唐诗别裁集》的话说,就是“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从宋到清,历代诗论者好评不断,确认了这首诗在中国传统诗论体系中的位置。可是,刘慈欣《诗云》中的地外高等文明“吞食帝国”对这首诗的理解完全抛开传统诗论的范畴,新的释义可能令众多读者啼笑皆非:“恒星已在行星的山后面落下,一条叫黄河的河流向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哦,这河和海都是由那种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合物质组成,要想看得更远,就应该在建筑物上登得更高些。”“恒星”“行星”“氧原子”“氢原子”说明,科学概念或许比诗句更能准确地把握物质的内在或属性,但这种准确同时切割了美学产生的情感冲击,从而摧毁了诗作艺术本身。艺术是科技无法彻底征服的疆土,《诗云》始终强调这个观点。相关文献:[1]汤黎.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共同观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85-191.荒诞世界中人类存在本质的建构——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者:刘柯岑(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期刊:《运城学院学报》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63nvwNyNsnl33vyfpr6i30bYU_tR6C4gbZVenKV0obfLsZvIJ4VJ7摘要: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科幻文学的研究打开了局面,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科幻小说,透露出作者对现实中人类自身存在问题的介入式关怀,赋予了评论者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类存在本质建构的可能性。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赏金猎人德卡德对仿生人的追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寻找之旅。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挣扎于荒诞生存困境到对外部世界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恶心体验,最终在自由选择中实现了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建构,获得了自为存在对自在存在的超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将目光投向技术未来的黑暗面,与超人类主义乌托邦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超越性的社会批判与启示作用。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揭橥文本的哲学主题,强调了哲学作为一种解码工具在科幻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国内新兴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角度。相关文献:[1]张海榕,赵李震.“赛博人”·“赛博城市”·“赛博社会”——《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人机社会关系的文化反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1(04):35-38.[2]郭琳珂,郭伟.迪克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身份解读[J].探索与批评,2021(02):77-88.《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情感与伦理作者:王振平、陈馨(天津科技大学)发表期刊:《外文研究》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幻文学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研究”(20BZW018)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BFT3EgejVzo_12JfLpjWKF7gkFXcEiDvJKxJePT67tVNrMFgcydnv摘要:菲利普·迪克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描写了人与仿生人的交往与斗争,既表现了人类面对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的复杂情感,也表达了面对人与仿生人之间复杂伦理关系时的困惑。小说主人公情感的流露及其对仿生人的认知困境表明:制造和使用机器人,人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社会心理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作家对人类与机器人情感交流和伦理关系的描述,既是对未来世界颇有先见之明的预测,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与担忧。小说的启示意义在于,人工智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任何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都应该建立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上。相关文献:[1]江玉琴,蒋金玲.论情感作为人类主体性解释的悖论——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人机恋情(关系)叙写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05):67-81+158-159.布雷乔夫《独闯金三角》的科技伦理思考作者:刘慧敏、冯小庆(哈尔滨理工大学)发表期刊:《文化学刊》依托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俄罗斯科幻小说民族意识的范式性研究”(22VVB195)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ycoCxiztNC5kRG5DK0_2f_fITaWDI1fmFgmqXplCkdawRh8bIZwwo摘要:季尔·布雷乔夫的科幻小说《独闯金三角》通过描写微型发生仪丢失与教授绑架事件,深刻呈现出由科学技术进步引发的人类伦理危机——信任危机、消解生活的意义。科技正逐渐摆脱伦理的约束,从最初的为人所用、造福人类社会的帮手,异化为控制和奴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冰冷工具。本文旨在以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向人类提出警示: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应始终被置于伦理的“框架”内。科技活动的主体理应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哲学的智慧更为审慎和理性地引导科技沿着“为我”的方向稳健发展。修辞、叙事机制与文化症候分析作者:南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发表期刊:《南方文坛》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IldkADYjEZ4YBLvsIz4J4hN6u0wbTMSqiUGQgU-ns1GrDYBaol6XJ摘要:如同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学部落。作为清晰而稳定的文类,科幻小说的基本标记是什么?迄今为止,各种视角正在提供不同的概括。人们很快意识到,科幻小说展示的世界与现今的日常社会存在巨大差异,诸多技术化的硬件制造了另一个奇异空间。太空飞船、外星人、机器人、“赛博格”身体,各种基因变异与办公室、超市或者公共汽车交织在一起,甚至就在卧室的窗外。许多时候,这些技术化硬件成为情节组织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充当想象依附的骨骼。道德杀手与思想试验——从“流浪地球”到“黑暗森林”的逻辑反转作者: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发表期刊:《文化艺术研究》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8_AjZr2Ik_vPt9Tbv5kvgFDvTaWRrcNTxVziy3Y_wiAgvlDifRThU摘要:“道德的尽头是科幻”,这体现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创作的基本理念,并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其作品《流浪地球》和《三体》系列中。如果说,西方人的道德尽头是神,那么中国人的道德尽头或者说能够替代道德的,在道德尽头所能够呈现的,究竟是科幻、技术,还是资本、权力,或者是象征民族、国家的某种神圣符号,然后变成自证神圣的道德代理者?它们或充当救世主,或异化为道德杀手。这不仅涉及对人类文明是否值得拯救、如何拯救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涉及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重新解读,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性问题的再度反思。末日焦虑、自我降维与精神贫困的时代病——《三体》文化现象忧思作者: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发表期刊:《文化艺术研究》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8_AjZr2Ik_vPt9Tbv5kvgpVjjC26IYwVjYkcNaaoZ10rVYdN8SEDO摘要:围绕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及其衍生品所展开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这一事件透露出的一些社会心理倾向颇令人忧虑。虽然《三体》取得了市场成功,但作者通过作品和访谈等活动传达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扞格不通。这些建立在末日焦虑基础上的扭曲的观念,因与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相呼应,事实上已经形成一种可以称为自我降维的精神症状。某种意义上,对《三体》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反思,比研究其市场价值更加重要。空间理论视域下的《2001:太空漫游》小说和电影对比研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