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2年8月期:中国科幻、《独行月球》、第三种机器人文化……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2年6月期

论文月报|2022年7月期







2022年8月导读


2022年8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17篇科幻研究论文,可分为4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科幻产业研究、专题研究。本期科幻小说研究版块中,文章《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集出版策略探究》从文学外部出发,阐述了三部科幻作品集的出版策略,三部作品集均出自备受关注的女性科幻作家之手,其中还包含了饱受争议的《春天来临的方式》,在厘清作品特点的同时,从侧面映射出与作品对应的受众群体。影视研究版块在持续关注赛博美学的同时,收录了四篇有关国产科幻影视的论文,即针对当下热门影视及剧集《独行月球》与《开端》的研究,其中《<独行月球>:本土化科幻喜剧的突破与缺失》一文精准地把控住了中国科幻影视本土化的又一路径:中国式喜剧元素的介入。科幻产业研究版块聚焦科幻IP的打造与融媒体时代科普杂志的发展策略,两篇文章均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当下的盈与缺,并尝试性地给出了自身的建设性思考。专题版块则收入了一篇学科跨度较大的论文,其对人、技术与媒介三者间的技术哲学探讨着墨颇多。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一、科幻小说研究


  //  

在“世界”中的中国科幻小说



作者:宋明炜1 汪晓慧2

1.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2.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期刊:《社会科学文摘》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GC202208018


摘要:中国科幻小说作为一次新浪潮运动,引发了引人注目的“全球”影响。本文引用大卫·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概念,以及伊斯塔范·西瑟瑞-罗内有关“全球科幻小说”的论点,借用“世界”这个词的动词意义来探讨三种情形:科幻小说自身形式中的世界建构,科幻小说进入世界文学的过程,科幻小说将一个原来不可见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表现形态。


相关文献:

[1] 宋明炜,汪晓慧.在“世界”中的中国科幻小说——科幻作为一种全球文类,及其成为世界文学的可能与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22(02):81-100.

[2] 宋明炜,金雪妮.中国科幻小说是否会梦见“新浪潮”——哥伦比亚版《转生的巨人》序言[J].书城,2019(04):71-78.


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集出版策略探究



作者:王思媛(贵州财经大学)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GWC202232008


摘要:《她科幻》《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春天来临的方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耀眼的女性科幻作家们的作品。不同的作品集采取了不同的出版策略,《她科幻》以作品文学性为切入口,突出作品中的女性特质;《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围绕女性科幻作家,梳理发展脉络,展示女性态度;《春天来临的方式》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女性科幻作家作品,契合世界潮流,注重作品的中国特色。三部作品集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中国女性科幻小说发展。


相关文献:

[1] 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101.

[2] 张懿红,王卫英.“稀饭科幻”:互文性写作及其特质[J].科普研究,2015,10(05):73-76.


中国科幻: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对外传播的新理路



作者:张璐(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未来与发展》


依托基金: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本论》汉英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8BTQ025);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我国本土跨国公司语言战略研究”(ZDI135-10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LYF202208001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是我国对未来世界样态的概括性表达,但在对外传播中却频频受阻。中国科幻作为一种认知测绘工具,展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问题面向、科技内核、全局视野,并通过“软传播”机制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在海内外的有效意义生成和价值共享。未来中国科幻可通过提升创作深度、强化议程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搭建协作平台、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对外传播。  


二、科幻影视研究


  //  

阐释的偏差:科幻影视对于人工智能的误读及其社会影响



作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发表期刊:《探索与争鸣》


依托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探索研究AI伦理对科研环境的影响”(L212404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自然语言理解研究”(19JZD010)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TSZM202208005


摘要:科幻电影对于人工智能的形象刻画,具有明显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确通过相关的科幻电影的广泛传播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知名度,并因为这种传播学效应间接获得了在商业与行政方面的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特定艺术规律与心理学规律指导下的人工智能形象刻画,也往往会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实质作出错误的阐释。尽管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既未必具有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也不具备主流科幻电影所赋予它们的那些能力,这些误解在电影之外的外溢效应已经扭曲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使公众形成对于人工智能的不必要的期望或不必要的恐慌。


科幻电影的超语言转向: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叙事



作者:郭春宁1,2 陈涛3,2

(1.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3.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依托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种子基金”项目“多模态民族志与数字记忆学科交叉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08005



摘要: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电影在映射冷战对峙和后工业文化的同时,呈现了“超语言转向”的影像修辞。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关电影作品尤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建构了新的科幻形象,亦开启了后人类身体的神话叙事。本文重新梳理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将其视作一种关于“机器语言”的视听文献与档案。本文把人工智能视作第四层级的符码系统,即“编码之编码”。关注科幻影像中人工智能的语言、修辞、学习和沟通能力,借助控制论的框架理论进行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尝试通过“语言维度”归纳和分析控制论在三个阶段中人工智能的影像特征,即动态平衡、反控制论及虚拟性突围。


相关文献:

[1]王楠.从移情到具身:“镜像效应”的媒介化变迁[J].当代电影,2021(09):33-39.


融宇宙、超宇宙与平行宇宙:科幻电影中的元宇宙想象



作者:张经武1 范晨琦2

(1.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2.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依托基金: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21ZD16)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BDYX202208004


摘要:科幻电影基于数字技术所建构的未来场景、异星场景、游戏场景、梦场景、幻觉场景虽然不能等同于元宇宙,但它们都是对现实宇宙的一种数字化仿拟和投射化想象,这和元宇宙类似。科幻电影既通过数字虚拟影像建构出元宇宙气质的想象世界,又通过故事和影像表达元宇宙想象。基于与现实宇宙所形成的联系,科幻电影从再现、表现、创新三个维度建构的元宇宙想象分别对应着三种空间形态:融宇宙、超宇宙和平行宇宙。“融宇宙”强调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孪生与有机融入;“超宇宙”强调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合后的“超现实”“拟像化”“超真实”等特征;“平行宇宙”强调通过虚拟原生创新出的多元宇宙并存与交互状态。


《独行月球》:科幻喜剧的探索与创新——张吃鱼访谈



作者:张吃鱼、刘藩、冯茜(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

发表期刊:《电影艺术》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DYYS20220819000


摘要:《独行月球》以科幻的方式描绘了一出独孤月在月球上独自生活的荒诞喜剧,在题材选择、类型把握、人物塑造、影像风格、特效运用、喜剧桥段设计等方面,展现出导演张吃鱼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个人风格选择。张吃鱼导演总结了其在电影创作、制作过程中的工作和拍摄经验,着重探讨电影《独行月球》的创作经验以及开心麻花的喜剧工业类型发展,提出导演最重要的是把握故事和发挥想象力,拍摄创作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类型融合与视觉创新——与李淼谈《独行月球》的美术创作



作者:陈汝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艺术》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YS202205020


摘要:《独行月球》作为科幻喜剧影片,展现了国产电影类型片的创新能力。该片美术创作以科幻复古为核心,挖掘细节真实,以明快的色彩和富有生命感的设计理念,平衡科幻和喜剧电影的类型关系。《独行月球》的出现与中国电影人的思维意识、中国电影的整体生产能力以及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密不可分。电影美术指导李淼在电影美术造型上不断探索和尝试,倾心打造符合《独行月球》世界观的视觉风格。


《独行月球》:本土化科幻喜剧的突破与缺失



作者: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

发表期刊:《电影艺术》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DYYS202205010


摘要:《独行月球》在整体风格、视觉概念与数字技术等层面的尝试、探索,为中国科幻喜剧电影的本土化发展,增添了具有可参照价值的意义亮点。本片以视觉性为主导的创作观念,更加凸显出电影美术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数字角色与数字化表演技术的迭代升级,已成为中国电影数字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秉持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意蕴回味与反思中,引发观众对于科学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是中国科幻电影亟待解决的命题。  


国产科幻剧《开端》的想象力消费研究



作者:许盛1  江月2

(1.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8037


摘要:《开端》作为2022年深受欢迎的国产科幻剧,在“循环”这一超现实概念设定下讲述了小人物凭借智慧和毅力拯救世界的故事。这部剧在虚构概念和写实手法的基础上体现出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次:后现代文化刺激“符号”的消费需求;内容价值提升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人性议题延伸了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消费价值。这些想象力消费特征是促使作品火爆的底层逻辑,充分印证了想象力消费对拓宽科幻类影视作品发展空间的巨大潜力。


相关文献:

[1] 黄瑛.《开端》:影游融合剧的创新实践与想象力消费[J].电影新作,2022(03):22-28.

[2] 刘世浩.人物角色设定与主题意蕴的双重互动——评电视剧《开端》的叙事辩证法[J].当代电视,2022(04):54-59.


赛博朋克电影的都市空间建构与内涵折射



作者:刘沁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8041


摘要:当下,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网络控制、虚拟实境以及生物工程等新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为科学的产物,尤其依赖新媒体技术,以拓宽其叙事内容和视听形态。其中,赛博朋克电影是依托科学技术将人类想象力银幕化的代表之一。其本身作为科幻电影的类型分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建立起一个科技高度文明的未来人类社会。基于此,赛博朋克电影开创了一套独有且较为完整的美学、视觉文化体系,电影空间的建构成为该体系建立的核心部分。其中尤以都市空间的建构为代表,在赛博都市的奇观的背后,折射了人文内涵。


相关文献:

[1] 黄瑞璐.赛博朋克电影的美学建构与文化表达[J].传媒观察,2020(01):64-71.

[2] 祝明杰.赛博朋克电影的城市空间图景[J].当代电影,2020(08):41-45.


关于中国科幻动画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作者:陈慧君(景德镇陶瓷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ZXS202224047


摘要:科幻动画作为类型动画的一种,除了表达夸张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科技与幻想的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的想象在科幻动画中的发展也无止境。本文主要以国内外科幻动画为研究主体,阐述科幻动画的特征和精神文化,分析美国、日本与中国科幻动画之间的差异,了解各国科幻动画展现的精神内核,探究这一动画类型存在的意义,最后思考中国科幻动画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


相关文献:

[1] 赵晓健,秦莹,谢是静.基于DIMT模式的国产科幻动画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22,14(08):64-67.


三、科幻产业研究


  //  

科幻IP全产业链开发策略探究——以《三体》为例



作者:孙铭欣、张雨(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新闻研究导刊》


依托基金: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项目“科幻产业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101)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WDK202215008


摘要: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科幻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幻IP作为推动科幻产业发展的内容源头,对其进行的全产业链开发势必会推动科幻产业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三体》IP为例,采用全产业链框架,对其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开发前期注重深耕内容,初步形成“文学—漫画—展览”产业链,衍生品内容与商业并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缺乏系统性规划、价值结合不充分和新媒体平台使用程度弱等问题。文章由此提出树立版权为先的开发意识、形成内容赋能开发的冲积扇结构、构建双向互动的开发模式的建议,旨在为国内科幻IP的全产业链开发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献:

[1] 欧阳君锜.从全产业链视角分析我国科幻IP的开发——以《流浪地球》为例[J].今传媒,2020,28(07):113-115.

[2] 庄杰.浅析我国戏剧领域的IP热现象——以3D科幻舞台剧《三体》为例[J].戏剧文学,2019(11):91-94.

[3] 徐媛.场域理论视角下科幻IP的跨媒介生产与传播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4):34-38+29.


新形势下国内科普期刊融媒体发展探讨——以《科幻世界》为例



作者:吴明红(四川新华文轩传媒有限公司)

发表期刊:《中国传媒科技》


依托基金:中国科普研究所“省级科普期刊重点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1EWR020)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CMKJ202208014


摘要:在新形势下,科普期刊如何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并对自身进行突破和革新是值得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科幻世界》杂志为主要案例,首先,从平台赋能、产业延伸、跨界合作三个方面介绍其在融媒体发展的实践经验;其次,分析国内科普期刊在融媒体发展上共同面对的3大问题——经营痛点、内容难点和宣传堵点;最后,根据以上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科普期刊融媒体发展的优化路径,如利用品牌效应创新盈利模式、针对不同平台推出特色产品、善用网络流量引发二次传播等。


相关文献:

[1] 莫欣欣.《科幻世界》杂志品牌塑造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3):56-57.

[2] 陈旭.《科幻世界》杂志及其系列运营及营销模式评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86-287.


科协群团促进科幻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



作者:姚利芬1 王卫英2

(1.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2.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

发表期刊:《科技导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ZW145)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KJDB202215003


摘要:自2015年开始,中国科幻的发展步入黄金机遇期。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研析其在这一时期如何以“国家队”的角色介入并引领中国科幻发展。中国科协有良好的发展科幻的组织优势,对科幻的推动首先从打造“中国科幻大会”,搭建业界交流平台开始。2020年,与北京市全面展开“央地合作”,构建了“一会(中国科幻大会)”“一奖(涵及创作、技术、产业的科幻大奖)”“一园(首钢园)”“一体(科幻产业联合体)”的中国科幻发展模式。从科幻人才培养和科影融合两方面剖析了美国经验的启示。基于我国科幻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专题研究


自动机制与媒介重组的主体



作者:韦施伊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身体美学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南京社会科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JSH202208014


摘要:后现代以来,经典主体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和范式已经逐渐失效。技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在后人类语境中,重思主体问题成为必要。从以暗箱为媒介的绘画艺术中所呈现的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论争,发展到以装置为典型的摄影和电影等影像媒介中主体性被自动性所钳制,再到以技术自动为特征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后人类状况,可以看到,在这一媒介演变史所搭建的论域中,自动性在理解主体性问题上占据着关键位置。卡维尔对自动机制的思考不同于将主体性与自动性进行简单二分的做法,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物质媒介,一种技术,也是组织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思考既纾解了现代主体的矛盾与分裂,又启发了自动性与主体性的重组。基于这一理论背景,并结合布拉伊多蒂对后人类“融合”式主体与海尔斯对后人类“集群”式主体的论述,探究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的可能。


德、日机器人文化探析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构建



作者:程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德语系)

发表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国文学‘早期机器人’书写研究”(20CWW018)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SFS202204010


摘要:随着AI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和社交领域,其文化内涵愈发值得重视。文章着力探讨人类文化范畴内的机器人文化,它重视机器人固有的人文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人机关系,也与当今机器人应用实践息息相关。东西方机器人文化差异明显,德国(欧美)和日本分别形成了焦虑型与愿景式机器人文化,这与其宗教人伦和科幻文化紧密相关。关于机器人文化差异性的讨论,有助于反观人性和人类文化,机器人伦理讨论需有跨文化视角,也可为中国机器人文化的构建带来启发。不同于欧美或日本机器人文化的“第三种机器人文化”,即折中、务实、积极且强调人机协存的“中国机器人文化”正在形成。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同时,《论文月报》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在交流群中反馈。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