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3年8月期:中国海洋科幻、加勒比科幻文学、陈楸帆、《宇宙探索编辑部》……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3年6月期

论文月报|2023年7月期



  //  

2023年8月导读


2023年8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35篇论文,分为3个板块。科幻小说板块涉及中国台湾科幻小说研究、中国海洋科幻研究、加勒比科幻文学研究、陈楸帆小说论,以及日译与法译版科幻译介研究。影视研究板块涉及法国新浪潮科幻电影研究、国产科幻剧和国产电视动画研究、科幻电影的互文性叙事研究,其中包含三篇对《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影视研究。专题板块涉及元宇宙研究和科幻游戏美学研究。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一、 科幻小说研究


科幻题材网络文学与新的中国故事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人民论坛》


依托基金: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文艺作品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数字时代文艺批评机制研究”(21AZD053)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HOQKUwI21r5jrzMERjhWmC4fhoIo4ZINGQn1d9BevTKAce5z05Oh0



摘要:近些年,中国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助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而且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名片。科幻题材网络文学已成为网络文学领域规模增长最快的类型。20世纪以来,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塑造了独特的科幻文化,形成了一种崇拜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社会想象。新出现的科幻题材网络文学一方面延续了中国式科幻文化的社会想象,另一方面又在新时代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科幻题材网络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科幻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传播中国故事和展示中国道路的文化中介。


岛屿的破碎与重生:论21世纪台湾地区科幻小说中的生态关怀







作者:卢军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上海文化》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FNHSw4a35-Iot9-cpal9d9vB1pNXkmTfHL2g0KzcFqG3UAr6kYlRz



摘要:面对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以吴明益、伊格言、高翊峰为代表的21世纪中国台湾地区科幻作家有感于历史与现实的剧烈变动,通过调整文学类型与美学形式的疆界,将科幻与生态的双向联动推向崭新高度。他们秉持自觉的问题意识,围绕末世灾难、生态疗愈、自然伦理等多重议题,在《复眼人》《零地点》《2069》中正式开启对宰制性社会的批判、自然隐性价值的尊崇以及万物共生伦理的宣扬,进入“人类世”概念下新地球与新物种的生态想象。这种超越性思考不仅有力回应了困扰台湾地区社会多年的环境痼疾与文明弊病,更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生态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大众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拥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思辨。


人造人的中国之旅及其“感觉结构”的变迁——从R.U.R.到“人造人种”







作者:朱梦梦(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发表期刊:《中国比较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u27D0LXsarnAZGZ5FdS6mgpVud5-E6qJ6Iy0-SKG7DQ_h1X0WbRFu



摘要:徐卓呆的科幻小说《人造人种》(1923)一直被称为其原创,而《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U.R.)这部非常重要的早期科幻剧本则是被认为在1980年由《世界文学》杂志以“万能机器人”为名译介到中国。然而,通过史料挖掘和文本细读,本文再现了R.U.R.的跨国文本旅行,并指出徐卓呆的“人造人种”并非原创,而是根据原著的日语译本改写而来。其日语底本是宇贺伊津绪所译的《人造人间》,而真正原著是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的R.U.R.。此外,本文追溯了“造人”想象中蕴含的感觉结构,展现其从乐观的国族建构到对劳工问题和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这一转变,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动因。


刘慈欣小说中的科学与文学,物理与伦理







作者: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

发表期刊:《小说评论》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U_fTpxOBhftVoG010Wyq3XaITXCuTi7OWRAaVN_iOze8OOwVA5wsT



摘要:本专栏的前三篇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三部曲,对应着我在英文书写中有关文学当代性的理论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科幻诗学、后人类论述、新巴洛克美学。接下来的三篇文章,出自我的英文新著《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问题》(Fear of Seeing:A Poetics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的第四章《黑暗森林的诗心》,这一章是关于刘慈欣的,也是我自2010年撰写《弹星者与面壁者: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原刊于《上海文化》2011年)之后,第四次尝试系统论述刘慈欣的科幻诗学,我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我对刘慈欣小说与中国当代科幻诗学的理解。


论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建构







作者:江玉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ExuGlHOm0r2f6o-HdgqTZzEh-k1zGEXP_OUjYCQzttAbHWqSTsAkO



摘要: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科幻城市的图绘与对话:从《城市与群星》到《井中之城》







作者:江玉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上海文化》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赛博格叙事与21世纪科幻诗学建构研究”(22BZW7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FNHSw4a35-Iot9-cpal9dhLI8hlgu2efilepe6g6QljbWuiEl60rm



摘要:克拉克的《城市与群星》与刘洋的《井中之城》图绘了中外科幻中的孤城形象及其困境,形成人类自由与自救的对话,并以向外的探索宇宙的乐观精神与向内的审视自我的主体意识重构人类自由人文主义精神。这昭示了科幻黄金时代科幻作家秉持技术乐观主义,在两座城市向外与向内的路径探索时,以及后人类文明展望中,充分肯定人性与自我,回归人类主体与生活现实,强调以顽强卓绝的勇气面向现实,重新认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伦理范式







作者:吕超(天津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iO2vZ0jWu7ShS_sKvBZ6Q62aLvZ2-JHAoSglEStKSlb0990EEuAROdmS1-73cQboo6InRtbA6QREftB4s_M0d



摘要: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是当下跨学科研究中的新锐选题。目前,最为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以ChatGPT为代表,主要涉及计算科学,意图模仿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进而创造出等价(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电脑程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必然会在社会中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尤其在库兹韦尔“奇点理论”的加持下,不少人甚至担忧人工智能在通过图灵测试后,很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人类。有鉴于此,对人工智能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在眉睫的。值得玩味的是,来自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在论辩时,常常引用科幻作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毕竟故事里的人工智能形象更鲜活,也广为大众所熟悉。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科幻







作者:姜振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iO2vZ0jWu7ShS_sKvBZ6Q62aLvZ2-JHAoSglEStKSlb0990EEuARO4ASLIqQP6CyHE9aovALyS0B07P1HP-MB



摘要:尽管中文语境下“科学小说”一词的提出较雨果·根斯巴克在美国提出“Scientificiton”一词要早二十年,但中国科幻的文类意识觉醒却要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科幻一方面尝试挣脱当时日渐逼仄的“科学文艺—科学普及—科学幻想小说”的三重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又对在摆脱了桎梏之后的自由天地中如何自我定位颇为迷茫。对于“什么是中国科幻”的求索,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科幻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中久久萦绕不去。


加勒比科幻文学中的杂糅性与群岛意识







作者:苏娉、王梓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ExuGlHOm0r2f6o-HdgqTZVyOrcKnchDajrRnKrPg38BoX4IKUMpB7



摘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科幻文学的主要阵地,而西方科幻与殖民话语的建构和延续息息相关。虽然近年来世界落后边缘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但却鲜少受到学界关注。其中最具特色的加勒比科幻文学将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口述传统、宗教信仰、克里奥尔语等加勒比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西方科幻叙事中,呈现出多维度的杂糅性。此外,加勒比科幻文学作品所建构的具有群岛特性,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网状关系模式颠覆了西方二元对立的静态模式,展现了以多样性、流动性、动态性为前提的群岛意识。杂糅性和群岛意识几乎贯穿了加勒比地区所有的科幻作品,呈现出一种植根于殖民经历与历史的抵抗精神,构成去殖民运动的重要文本实践。


大众接受效果与科幻文艺创作——以《三体》小说和电视剧的豆瓣评价为例







作者:周彦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文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t3qWteJ6FR3ZDE11ulvJyayjx4tuGyzsWTj6XPjedsiMr2i45eyQ-



摘要:《三体》小说豆瓣参评人数的骤降与小说的宣传推介、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读者阅读障碍有关,电视剧的评分低于小说,是因为电视剧需要在情节之外的更多因素上接受大众考验。本文对豆瓣书评和影评进行再评价,试析大众读者与学术界不同的文本批评逻辑,通过作家-读者文学观念的罅隙,给予科幻小说“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创作启示。结合豆瓣影评解读《三体》电视剧,可以发现“忠于原著”虽然为其收获众多好评,但也带来了叙事和人物的问题,同时观众有待提升的认知水平也导致部分影评不够客观准确。


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海外经典化传播机制探析







作者:张立友(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科幻小说海外经典化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生产研究(21YJAZH11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X3MnHmoYL9L5a2RUQZNIuF1l-E2kgzrkAHazZ5Rd1xZur7hczwHi



摘要:新世纪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生存关切、生态关怀、赛博格伦理等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表达观照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域外深度阅读评论打造其海外经典声誉;知名科幻文学出版社、权威专业科幻杂志、网络媒体等多元化出版流通渠道的综合传播效应促成了其海外广泛接受,延展了作品的经典性。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经典化传播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得以生成。其机制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再造与价值重塑,对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有重要借鉴价值。


“后人类”想象与科幻现实主义写作——陈楸帆小说论







作者:唐诗人、苏颂然(暨南大学)

发表期刊:《西部文艺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R_aOv9TvAFyRfVd0BkNePOkdUiz_cPjL_OEZaswIoYYNZezBeBQ-8



摘要:陈楸帆倡导科幻现实主义写作,其科幻小说塑造了很多有着清晰“现实感”的“后人类”形象,是对当前时代人与自然、与他人关系以及与人自身主体性问题的反思。陈楸帆小说塑造赛博格和人工智能两大类型的“后人类”形象,呈现它们的生存境遇,表现技术时代的人性异变和文明危机,同时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与危险。陈楸帆的科幻现实主义叙事,生成了一种超越传统人文主义局限的后人类时代新人文思想。


《猫城记》:软科幻恶托邦的现实推演与人文反思







作者:柯英(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纽约知识分子学派’文化共同体思想及其诗学话语研究”(22AWW006)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JOKB_u_viWhNWsz6b8Ft1rV51s19rzQOqrOsuTuzUNS6w-Gq0XuC



摘要:老舍的小说《猫城记》一度受到评论界的冷遇,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类属性的原因。它是老舍唯一一部描写外太空国度的虚构作品,兼具软科幻的人文性和恶托邦的寓言性,可以归类为一部软科幻恶托邦小说。猫国的国民性与梁启超对旧中国国民性的总结可谓一一对应,将猫国推向了国灭族亡的命运,而这也是当时的中国国情如果持续恶化的一种可能性结局,是老舍对现实的一种恶托邦式推演。同时,老舍怀着感时忧国之情对猫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人文反思,尽管他明白单打独斗式的英雄人物无法为猫国找到出路,但仍然只寄希望于优秀的领导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民的力量。


翻译中的创造性认知过程——基于科幻新词的实证研究







作者:文旭、罗静纯(西南大学)

发表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Pv7m9nw4pIIk7ceSCm0ZJX_uORICeWmHbpA0zpHvSbV


摘要:为深入了解译者翻译中的创造性认知过程,本文通过Eyelink 1000和Translog II记录了九名受试对三段科幻文本的翻译过程和产品,并在测试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科幻新词对应了译者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以及创造空间:在基本翻译任务中,译者从已有认知框架中提取翻译项或者以基本意义传递为目的而创造新词时,均会付出一定程度的认知努力,但译者对此的感知较弱;在高级翻译任务中,译者进行进一步创造性加工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且会直接影响译者的主观感知。


文学与科幻电影的跨媒介融通——以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为例







作者:李文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18CWW01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HNzNEWtk1ZM1IQ6NfH4LYsN0UFsgf0gxjSMgEohqKAF


摘要:《克拉拉与太阳》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最新力作,小说以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为背景,描写极富人性特质的儿童型智能机器人克拉拉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反思,以及与乔西一家的相遇和分离。作为其科幻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体现了文学与电影的融通,展现出科幻元素与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突破语言限制、推进多元媒介融合的艺术实践。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中不仅将《终结者Ⅱ》的T-800融入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创设之中,以开阔的批判视野呈现了人类对种族主义的隐喻和反思,而且将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结尾处的几何化的视觉图景创造性地呈现为克拉拉颇具主观性的观察模式,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从而实现了文学与科幻电影的跨媒介融通。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日译介特点辨析——以《三体》三部曲日译为例







作者:中原智惠、郭恋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_77aKvRpkxHYwCsO5xopQI6IQifqx5FwfmSoO34ClYqf3l4hLyWkI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体》日译方式的探究,试图呈现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日本译介的特点:首先,科幻文学这一类型文学在日本拥有良好的接受基础,但日本专业人士和读者钦慕欧美,重视科幻文学英译本所具有的象征资本。其次,日文书写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是表意文字与音节文字混用的复杂系统,在日语中许多科学术语均直接使用片假名(外来借词)进行表达,日语中并没有独立的日语单词表达此类词语,所以在翻译科幻小说时使用英语作为中介语对日本译者来说更为便捷。再次,日本对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正处于过渡期,先前对中国科幻的关注较少,没有很多专业译者,许多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科幻小说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翻译多采用数人合作,多种方式混合的翻译方式。最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三体》日译本的大获成功,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日本的译介和接受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从《三体》法译本看科幻文学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科幻海外传播的启示







作者:宋芊驰、陈晨(伊犁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_77aKvRpkxHYwCsO5xopQNTqbiZefphP09UGv2qxH6d5RsrIgbS4U


摘要:自从2014年《三体》第一部英文版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地球往事》)在美国出版以来,这部中国的科幻巨著就广受海外读者关注,后来,《三体》法文版由青年翻译家关首奇翻译,由法国出版社“南方书编”出版,在法国引发传播浪潮。本文将分析海内外科幻作品发展现状,并从译介和传播两个方面,剖析《三体》在法国风靡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科幻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现实思路。


二、科幻影视研究


从科幻电影比较中西文化之“家园意识”







作者:黄锦云(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WPf952MHXW8HeZdUOl_ssRlBvVGJSTMcXvzCvAVqxFxOAXNp3NdEI


摘要: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风格的西方式科幻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方科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并着重探讨二者在家园观念上的差异。陆地和海洋孕育了两种文明,催生了不同的家园意识。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强国”特征的大国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科幻电影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依托,讲好中国的故事,用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法国新浪潮科幻电影:从宇宙到大脑的运动







作者:周冬莹(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华策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文艺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科幻电影的时间研究”(19BC03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eLueTCBABfgHf4C8irtwlrFEO9LKAybwlt2EPhyTk_-Woy2s5SIfy


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克里斯·马克、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伦·雷乃都曾创作科幻电影。这些电影聚焦人的“大脑”,探讨思维的本质和多样的思维运行方式,进而重新认知我们与自我、世界或宇宙的精神层面的具体关联。从故事主旨、情节内容到影像表现方式,这些电影都极大扩展了科幻电影的边界,并启示我们:科幻电影中的寻求未来即追溯我们精神的起源,认知大脑和思维运行方式的真相正是这种起源之所在。在这些电影中,宇宙并非大脑的外在,大脑与宇宙的界限消除了。宇宙之脑与个体大脑之间进行着无限交汇、冲撞、聚合的运动,寻求生命的自由力量与思想的蓬勃生机。科幻电影研究有必要探求和展现这种运动的机制与过程,以创造新的科幻想象。


相关文献:

[1]林华.试论法国“新浪潮”的制片变革对中国电影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8(19):3-5.


想象性、逻辑性、人文性:近年来国产科幻剧的三重向度







作者:张春1、蔡嘉洋2(1. 湖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2. 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依托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介文艺批评研究”(20YTA003);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 22A0420)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HY25Q5ZEavBlOwBhynweHIBDPN1y1vHADF_tadCiA1-


摘要:新时代国产科幻剧厚积薄发,更加注重想象性、逻辑性和人文性的书写。首先,科幻剧对时空的存在形态、运作机理展开丰富想象,与科学实践互为补充,并强化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幻想象。其次,科幻剧注重以理性的逻辑思维、专业的科学知识作为叙事基础,增添受众的沉浸感与故事的科学依据。再次,科幻剧聚焦社会现实,观照人民生活,并引发深邃的哲学思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归纳总结科幻剧在创作上的三重向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产科幻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现实相连 与时代同频——中国科幻题材电视动画十年发展回眸







作者:姚舜1、胡凯2(1.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HY25Q5ZEavBBJ7WxwwIiWh-iwGXR6rPez5n53qZT317


摘要:新时代中国科幻题材电视动画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中国科幻题材电视动画通过科幻与现实的多重连接、艺术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技术、产业、艺术、价值合力,建构起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为中国科幻动画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当代科幻电影中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作者:孙慧1、汪漪2(1.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2.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0tImeXWU29NXYHowdg7lPuLHMWlbb0WUHsJDIMPgmD-


摘要:当代电影理论从发现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叙事,直至对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叙事展开系统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厘清这一过程是探讨当代科幻电影中互文性叙事的基础。按照帕特里克·富尔赖的理论,当代科幻电影从结构参照、主题参照、提喻结构和拼凑形式这四个层面构建了互文性叙事。当代科幻电影对互文性叙事的建构,是对科幻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是对观众审美体验的塑造,也是对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关文献:

[1]田俊武.“时空旅行”、解构“时空旅行”与创伤叙事的互文性建构——论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J].国外文学,2017(01):117-124+159-160.

[2]张懿红,王卫英.“稀饭科幻”:互文性写作及其特质[J].科普研究,2015,10(05):73-76.


奴役、抗争与平等:科幻电影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论







作者:彭俊1、杨晓林2(1.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060)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9ZDA333)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0h-ChBTN-j3v317HPe4-5W_MHL9_gqjq60v5dhm7BgJ


摘要:机器人,作为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自我镜像,作为不触及现实群体禁忌的虚拟敌对者,是满足观众猎奇心理、释放观众攻击欲望的完美主角,更是承载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绝佳喻体。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并不甘于做任劳任怨、百依百顺的人类奴仆。它们反抗人类的奴役,追求与人类平等的地位,甚至利用自己的优势奴役人类,构成了科幻电影中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三种态势。而这三种态势,恰恰是对现实中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之间、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关系的映射。


影视符号编码:人工智能角色“失控”叙事的审美探究







作者:付茜茜(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从视听到互动: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研究(1915—2018)”(19YJC76002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0h-ChBTN-j3iQ0bckDmEEDcrz-58WicOZg0EfpdH0BH


摘要:人工智能影视作品是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背景、叙事线索、角色塑造和主题探讨等的一种科幻电影类型,现代科技的发展丰富着影视作品的角色编码方式,影视作品中人工智能角色的“失控”叙事较为普遍,并成为智能技术时代影视角色塑造的一种典型表征。透过人工智能角色的“失控”叙事,可以洞悉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技术隐忧。本文对人工智能影视角色“失控”叙事进行审美探究,阐释其生成逻辑、审美特征、人文内涵以及值得警醒的现实问题。


疯癫叙事·乡村镜像·类型混搭——伦理视角下的《宇宙探索编辑部》







作者:刘好(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中乡村社会变迁研究”(21SKGH292); 西南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创新团队项目“中国电影伦理思想研究”(SWU200911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0h-ChBTN-j3d8cLBW3Q0DGl8rEPgnwYsRnRdJljj2wd


摘要:平遥国际电影节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自2023年愚人节上映以来,保持着低排片高上座率的票房表现,其高概念低成本、软科幻硬文本的尝试获得热议。青年导演孔大山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镜像乡土社会,在电影作品中呈现出叙事和类型上的新突破,通过在伦理视角下运用疯癫叙事策略观照“西行”路上的经历与自掘,用类型的混搭拓展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边界,打开了另一种可能。


相关文献:

[1]张慧瑜.《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见的“媒介”与媒介考古的逆向之旅[J].当代电影,2023(05):34-39+185.

[1]张燕,贾茂松.《宇宙探索编辑部》:类型策略、悲情形象和失衡立场[J].电影评介,2023(07):22-28.


《宇宙探索编辑部》:被荒诞现实驱逐的疯癫骑士







作者:赵守伟(重庆移通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qKqkKg4RO0tImeXWU29NcH_vRX16LGfls2lZSCMR5AErz3iwliY4


摘要:影片以科幻为外壳,丢弃冗余的特效,为现实题材的科幻电影创造了新的叙事视角。手持摄影与采访等伪纪录手法的运用,打破第四面墙,将观众缝合在叙事之中,增添影片的真实氛围。以一种充满戏谑荒诞的风格,刻画了唐志军这一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主人公以近乎癫狂的执着搜寻外星人,进行宇宙探索。在现实与理想的双向撕扯中,逐渐经由外部现实空间走入内心幻想之境,最终获得心灵解脱的救赎之旅。


道路主题、西游寓言与存在主义诗行——《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科幻诗学表达







作者:孙晓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创作评谭》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s23WuxSRG0GTdTCOiWLODtlHl0Tlzvmb-blltpGY24uCehs7RnLrQ


摘要:《宇宙探索编辑部》是2023年气质最为独特的国产电影之一。一方面,它由于迥异于一般的科幻喜剧电影,呈现出科幻电影、喜剧电影与艺术电影的杂糅,挑战了观众以往的类型期待而颇受好评。在公映之前,它已先后斩获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最佳影片、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的最受注目影片等荣誉,并入围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大阪亚洲电影节等电影节展,积累起一定的口碑。上映之后,它拿下了豆瓣8.3的评分,成为2023年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


宏大叙事、现实指向与人性审思——评电视剧《三体》







作者:李芳芳、汤天勇(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HY25Q5ZEavB2-KXMGn4i08EVPQjC5vCO6lb5kobjazz


摘要:电视剧《三体》将故事置于宇宙时空中,针对“外星文明入侵”这一科幻剧中的常见命题进行中国式影像书写:采用“一主两翼”的方式铺设整体情节,注重生动细腻的细节补白;在科技硬核中融入人间烟火,以科幻的形式进行着人类生存隐忧的哲学反思;在厚重的历史中观照未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递了中国方案;在技术进步中审思人性,探究人性变化背后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


论《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牺牲情节”







作者:余桐(中央戏剧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21ZDA078)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JbqsV0S-mGtflIvAqBYoVTxsra-aC2taqcdd9U_Nz20


摘要:在科幻电影中,作为故事高潮部分的“牺牲情节”是主人公终将面对的境遇。当“牺牲情节”发生后,故事奔向绝对而又不可逆转的,且具备最大情感价值的结局,人物牺牲的动机、方式及意义打动观众的心。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创作团队正是凭借对“牺牲情节”的独特处理使影片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勾勒出中国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与想象、责任与担当,最后赋予该系列电影一种超越类型的贡献。


景观与隐喻:赛博朋克电影的后人类书写







作者:张之琨、邱紫东(江西服装学院传媒艺术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219)阶段性成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影游融合视域下VR影像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YS2222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JbqsV0S-mGts-EriIiyjzR17DaUapVQmdCNsH-VpDPc


摘要: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分支,赛博朋克电影无论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还是对未来世界的乌托邦畅想,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这些作品蕴含着的科学精神和伦理讨论激发了大众对人类主体性的深度思考,影片所塑造的赛博空间也折射出人们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担忧。从后人类视角来审视赛博朋克电影的文本书写,电影中对未来景观的呈现与畅想,无一不流露出科技对人类产生精神性危机的讽喻。


国产科幻电影字幕英译的对外传播效应——以《流浪地球》为例







作者:王馨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HeDnle7nReXHKVANk8sj7sOEZbTPTeBNXDy4r-W-5p-


摘要: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在海外市场同样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让中国科幻电影走入海外观众的视野。这使得作为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的《流浪地球》电影字幕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准确、有效地转译电影字幕信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已然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然而,近年来虽然有零星研究注意到此现象,却较少学者从电影字幕的语料入手,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本文将以《流浪地球》的字幕为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多元转换,探讨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如何共同作用,以帮助承载着中国故事的电影走向世界。


科幻电影《她》:后数字时代的非人格化亲密关系思考







作者:何双百(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依托基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机器同伴’:智媒环境下的人机亲密关系审思”(22SKGH242); 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中国影视在东南亚的话语建构及价值引领研究”(sisu201803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kYpXtytWExtGnq_513M1ZRgPKC2e64mAX2mT_46efK4Mb6tQicBtgN


摘要: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沟通、情感联结、人际关系乃至爱情等都被重新定义,诸如数字爱情、虚拟调情、机器伴侣等新的术语纷纷出现。科幻电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人爱上“机器”的“另类爱情”,虽然描绘的是一种超现实关系,但可被视作未来人类生活状态的投影,所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人机亲密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技术中介下的人际亲密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一部讲述人机恋爱的典型科幻电影《她》为研究对象,探讨亲密关系描述背后隐藏的技术焦虑,并用“非人格化亲密关系”的新概念来探索人们在看待智能机器人时陷入一种焦虑或恐惧的原因。


三、专题研究


赛博格与后人类主义语境下的元宇宙架构思辨







作者:张丛曦(北京理工大学)

发表期刊:《文化月刊》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Rb7uKjnNzo8Is7LeVj22K5Pifap8zCOSGud9lCd-1olPcFftBeY3vF3n-yeB1Ghp


摘要:如今大量的文艺、影视作品都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提出对于元宇宙的设想,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伦理性思考。然而,赛博朋克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今商业所滥用。赛博朋克在意义上并非是我们所说的“为人服务的智能时代”,而是基于科技垄断、意识操控下的新型阶级统治的产物和工具。赛博朋克是在科技大发展之下催生出的伦理性、人类性问题和设定。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思辨的问题。影视、艺术和设计作为人类思想传播的媒介,也不断对人类、资本和克苏鲁纪(指克苏鲁神话中的世界观)提出假设和思考。人类主义(人文主义)即是通常所说的人类对于自身之于世界特殊价值的认同和继承,其将人类自身的整体性价值提升到了凌驾一切的地位之上。而后人类主义起源于20世纪末,它是一种与人类主义并驾齐驱的暗流,是对于人类主义中所说的“人在地球、宇宙、社会中处于独特地位”的思辨。在后人类理论中常见的是对于“人类例外论”的否定。“人类例外论”提出了在自然与文明、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等关系中,人类更广阔的兼容性和更渺小的地位。当用“上帝视角”审视人类自身的发展时,不难发现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界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并无不同。


游戏的独立自主性与技术功利性的美学矛盾——以《流浪地球2》《三体》影视化改编为例







作者:杜钊远1、焦仕刚2(1.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北京文化创意》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X3MnHmoYL6wxnG3XAsB4fcU5pzOPnhH9x9G2nEgrWur_AgURtVxa


摘要:2022年末以来,随着由《流浪地球2》《三体》改编的影视作品面世,中国科幻文艺的产出初显声势。然而,科幻题材背后的技术功利性与文艺作品的无功利趋势却矛盾凸显,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冲突。而游戏,作为一种历史久远、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契合科幻文艺特性的同时,又保持着独立自主性,能够同时进入技术哲学与艺术美学的语境,成为有效转译信息的中介,以期构建可供对话、缓解美学冲突的平台。当科幻文艺背后的精神指向借助游戏现象的理论,介入、分析并找寻新的方向时,便有助于解决中国当代科幻文艺由美学冲突而展露的内在矛盾。


在“人类世”思考后人类生态问题







作者:张经武

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iO2vZ0jWu7ShS_sKvBZ6Q62aLvZ2-JHAoSglEStKSleZKLNs_8G4ZMt2bCKW417ixlLsY6Vw3ckElSlEP8N-t



摘要: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新著《后人类生态视野下的科幻电影》在坚实的文本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对科幻电影做出沉浸式研究。该著的创新意义尤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创新视域和原创概括回应了“后人类”的吊诡与悖论,二是在科幻电影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勇敢拓新与转向,三是以系统性思维去思考科幻电影的“后人类生态”问题。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