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独立音乐101(067-069)| 英文为什么这样红
英文为什么这样红
067.比起日本其他风格音乐,硬核朋克更喜欢使用英文演唱,这似乎是他们想与其他流行文化区分开来的一种手段。英文单词和短语在日本主流流行歌曲里非常常见,几乎所有的歌都会有一点。这被解释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要与流行音乐的源头保持一致,很明显,几乎所有的现代音乐的根都在美国。
但日本与美国文化关系并非很融洽,表面上,日美关系并不紧张,日本向美国全面无条件投降,日本人在西化的空间中,过着西化的生活。但让所有的东西都以西方视角为标准,让日本文化产品的创作者感到巨大压力,这必然在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间产生紧张关系。
事实上,没有太多日本人想变成美国人,虽然有移民,但并非主流。普遍来讲,日本人还是想做自己,但另一方面,他们想要美国人拥有的一切。这种思想将文化西化推入符号学领域,文化创作更多的以概念展现来体现价值,而非其本身内容。
70年代早期,日本消费者的需求被定义为3C:彩电(Color TV)、空调(Cooler)与小汽车(Car)。到了80年代早期,家家都有了彩电,大部分人也都拥有空调与小汽车。但是这只是硬件,在软件方面,虽然武士剧依然出现在电视与电影中,但音乐方面已经从日本风格的演歌全面转为摇滚或西方流行乐。
这一时期,叛逆青年经常用西化手段表达反叛,无论是新洛卡比里还是Drugstore那帮群人喜欢的先锋音乐。随着青少年的反叛被标准化和商品化,一些人想要走的更远,硬核朋克就在他们中间孕育。为了成为真正的朋克,他们需要叛逆,至少是表面上与日本身份割裂,于是选择使用英语唱歌来表达这种叛逆。
当时是傅高义所说的“日本第一”的时代,这也让文化创作者产生了压力,因为流行文化中缺乏日本的独特特征。如果成为第一意味着在公司努力工作,然后在消费中享受到个性化的满足,那为什么消费品的样子是老大抄袭老二(美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可能会提供一丝安慰,但想要理解它需要太多的知识。
朋克乐队普遍使用英语唱歌,体现了他们脱离日本社会的自豪感,以及他们加入国际朋克运动的意识。在日本英语经常用来作为衡量智商的替代品,英语能力也经常被等同视为文化水平与学术能力。朋克们不在乎他们的英语对不对,用英语唱歌就已经意味着他们高于流行音乐,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创造了一个鄙视链,最底层是不听朋克或没听过朋克的普通人,然后是朋克乐迷,然后是他们,最后,是外国朋克乐队。
068.西方的刻板印象认为,日本文化缺乏原创性,只是对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巧妙改编,就连日本人也这么认为。这无疑回避了一个问题:完全原创的西方文化创作者在哪里?日本的硬核朋克听起来都差不多,很像英国硬核,但英国那些硬核听起来也都差不多。不错,两国是有些乐队发展出了独特风格,但那也是在已经定义好的硬核朋克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在80年代后期,英国与日本朋克之间的音乐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
在政治概念上,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避免公开讨论任何意识形态。对于日本朋克来说,无政府主义并不是Crass那样的政治方法论,它更像是对现状的虚无主义拒绝。确实有些民族主义或者右翼的乐队,但只是在模仿英国纳粹光头党,并非主流,在日本,政治化的乐队吸引不了太多听众。日本的硬核接受了来自英国硬核的新传统,借用了它的力量,但总体来说,由于对朋克摇滚物质符号的过度依赖,导致其未能获得真正的颠覆性。这使得日本硬核音乐,主要局限于音乐风格,几乎没有革命实质内容,除了少数例外。
朋克演出海报
069.通常认为,主流厂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计划性抛弃的基础上,因为大部分歌迷对听过的歌曲很快厌倦,然后再去找新的刺激,所以这种模式是一种必然。但流行曲风的改变,对唱片公司来说,是一种利益损害,因为他们无法预测流行趋势,提前准备好艺人去迎合。歌迷要求风格改变,事实上是对大厂牌专业操纵和推销的反抗。硬核刚好是其中典范:第一,它的粗糙质感大厂牌不愿意去碰;第二,它反抗唱片商业化;第三,它倡导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新奇和用完即弃。
对不了解的人来说,硬核听起来都一样,对了解的人来说,也好不到哪儿去。它们听起来确实很像,因为本该如此。不像其他容易获得的歌曲,硬核唱片需要主动寻找才能发现,当歌迷在一个看似危险的社交空间里活动时,赋予了他们创造亚文化的力量。
前期日本独立音乐101回顾(周更)
日本独立音乐101(056-058)| 只我一个?(わたしたけ?)
日本独立音乐101(051-052)| 人见人爱的Non Band
更多内容请点击文首/尾话题 #日本独立音乐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