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变阻器
今天计划着看热门电影《长津湖》,结束之后跟着人群下楼,然后又跟人群一起被暴雨困在了影院门口。眼看着雨一直下,就索性躲进对面这个餐吧里,正好将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记下来。
总的来说电影还不错,题材上等、演技偏上、剧本中等、特效次等。但电影最后展现的一幕却是上上等:志愿军战士在冰雪中被冻成了冰雕。
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铺垫的最后,影片才迎来了我认为的这个高潮,让我思绪跌宕到了现在。
电影里的对手不说不堪一击,也至少是打得你来我往。但其实简单搜索一下就能知道,“抗美援朝”这场战役并不容易,大约3:1的伤亡战损比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当时刚建立起新家园,一切百废待兴,影片中提到的“这场仗其实不想打”其实也说明了局势所迫。在当时钱包、拳头、科技都跟不上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呢?
我想,除了指挥能力、志愿军生命、战略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志愿军战士们的斗志,也可称之为意志力。
<1/3>意志力是个什么东西呢?
要了解意志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个叫【多巴胺】的东西。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其实这个东西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成瘾、少了会得帕金森,与其说它是快乐的源泉不如说它是上瘾的电闸。
奥尔兹和米尔纳实验室里的那只小白鼠,就是按电闸用多巴胺活活把自己“爽”死了。而现在很多现代电闸也顺时代而生,比如短视频、吃瓜文化、电子游戏等等(香烟不是,之前有聊过《诞生于社会舆论的香烟骗局》,它连电闸都算不上,最多算个骗局)。大家都喜欢称之为【及时行乐】。
大脑中往往与多巴胺势均力敌的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前额皮层】。
也就是这个东西:
详细的暂且不说,这个东西大概就是控制咱们“理性行为”的一套神经,又有人称为“延迟满足”,但我认为【长期欲望】更为贴切,而这样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则被称之为【意志力】。
<2/3>意志力有什么用呢?
前面提到的【多巴胺】与【意志力】,它们就分别掌控了我们的【及时行乐】与【长期欲望】,而我们【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这两个条件互相牵制的,网上有一副图是这样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在这个基础之上利用经典电路图建立了一个冒牌电路图:
咱日常行为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电路图,多巴胺与意志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行为变阻器】。其中多巴胺是滑动变阻器的“阻力”,意志力是滑动变阻器的“导力”。
情况一:当意志力充沛的时候,变阻器的阻力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导致日常行为功率增大。我们的行为就会偏向【长期欲望】,从而使我们做一些符合长期利益但是得不到短暂快乐甚至会痛苦的事情,比如规律饮食、健身、学习、早睡早起…
而咱们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们,就是将意志力调节到了最大…
情况二:当意志力萎靡,或者多巴胺旺盛的时候,变阻器阻力增大,电路中电流减小,导致日常行为功率减小。我们的行为就会偏向【及时行乐】,从而让我们做一些能暂时爽到,但可能得不到长期利益的事情,比如赌博、吃甜食、刷抖音、打游戏…
这样看来岂不是将意志力调节到最大咱们就能考第一、升职加薪、八块腹肌了?无敌了?那怎么可能,准确意义上来讲这不是意愿上的不可能,而是生理上的不可能,因为意志力也就是前额皮质的耐久度是有限的,不能无限使用。
多巴胺也不能用多了,用多了就会像奥尔兹和米尔纳的那只小白鼠一样,上瘾到丧失理智。当然多巴胺也不能没有,多巴胺少了会得帕金森,抑郁症患者也缺乏多巴胺。
<3/3>那该怎么使用意志力呢?
从电路图上来讲,就是将行为变阻器的电阻调节得越低,那咱日常行为功率就越大,但也不能将长时间保持低电阻,否则你这个日常行为灯泡就会过热爆炸。需要偶尔降低一下意志力,让意志力恢复一下,然后再次进入高功率状态,这样才能“无敌”。
当然降低意志力之后不一定就要走向多巴胺了,而且多巴胺控制的行为往往也不利于意志力的恢复,甚至意志力还能通过练习来提高上限。
说的有点多了,有机会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