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心血管疾病中脂质和脂蛋白的分类
编译:微科盟-Echo,编辑:微科盟Emma、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脂质和脂蛋白及其代谢和运输是心血管疾病(CVD)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们能调节血浆胆固醇浓度,增强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最终形成斑块和炎症。然而,脂质和脂蛋白也具有心脏保护功能,如防止促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氧化和下调炎症相关蛋白。因此,本文对心血管疾病中不同的脂质和脂蛋白分类做了详细综述。
亮点
新的脂质和脂蛋白分类基于对CVD机制方面的影响和脂质和脂蛋白本身的功能,该分类方法也为CVD的治疗提供了机会,而且这些分类方法主要针对在影响CVD的脂质。被归类为增强心血管病的脂质和脂蛋白会引起与CVD产生的类似结果,而这个方面应该是CVD治疗的目标。研究表明脂质和脂蛋白正在成为一些靶向的药物传递系统,如尿激酶、丹参酮II。此外,脂质和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对理想的成像探针,也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体内追踪分子。
论文ID
原名: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classification译名:心血管疾病中脂质和脂蛋白的分类
期刊: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2.015
发表时间:2022.03通讯作者:Joachim Jankowski1通讯作者单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主要内容
本文在脂质和脂蛋白影响心血管疾病机制方面做了详细综述,并且对其做了很好的分类,如增强心血管疾病的脂质和脂蛋白、部分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脂质和脂蛋白、对心血管疾病没有影响的脂质和脂蛋白。较低的和功能失调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甘油三酯(TG)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最常见的靶点,因此,人们经常会更注重心血管健康的机制。
脂质最近被用作治疗药物的靶标和成像探针,因为脂质定位于斑块内,促进了药物和探针的靶向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质体和模拟高密度脂蛋白的纳米颗粒(HDL-NPs)在动物模型上有很好的结果,现在正逐步扩展到人体试验。本文综述了脂质和脂蛋白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1. 脂质和脂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脂质和脂蛋白通过其细胞合成、运输、组装、降解、氧化和血浆浓度对CVD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传统上,脂质是根据其“储存性脂质”或“结构性脂质”的功能来分类(图1A),因为脂质是支持生物生命的各种生理过程所必需的物质。脂蛋白根据其密度和大小分为五种类型: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表1)。
图1.(A)根据脂质的功能分类。(B)根据脂质在心血管疾病(CVD)发展中作为促进剂的作用进行分类,这些促进剂对CVD有部分影响或没有影响。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中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表1.脂蛋白的类型及其性质
弗雷明翰心脏研究(FHS)和多危险因素干扰试验(MRFIT)发现血液胆固醇水平是循环脂质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第一个直接联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患心血管疾病的男性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在没有心血管疾病,但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患者中,这种风险从1.7%上升到4.9%。
对FHS的随访研究发现,血浆LDL水平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较高。此外,有着高水平LDL颗粒的患者患有冠状动脉钙化的风险是低水平LDL颗粒患者的3.7倍。
对冠状动脉一级预防试验(CPPT)和MRFIT中FHS的随访分析,分析的重点是HDL,结果显示增加1mg/dL HDL与男性(FHS、CPPT和MRFIT)的冠心病风险降低2%相关,增加1mg/dL HDL与女性(FHS)的冠心病风险降低3%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族研究,原发性低HDL-C与慢性心力衰竭和CVD风险比率相关,分别为2.25和1.93。
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也与脂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比率密切相关,其证明血浆TG水平的增加与男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4%、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7%相关。TG/HDL比值>3.5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比率为1.62(1.43-1.84)。TG/HDL比值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与血清HDL水平的相关性比个体值更准确,因为它与TG对心血管的负性作用和HDL对心血管的正性作用相关。
为了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测量血浆中特定的脂质和脂蛋白浓度。通常,LDL-C、非HDL-C和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是相关的,其中,只有LDL-C是常用的量化参数,但也要考虑其他脂质和脂蛋白的浓度,因此,强烈建议使用总体的脂质分析准确评估CVD的风险。
由于脂质和脂蛋白失衡在CV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有必要根据其对CVD的机制影响对其进行分类,以找到新的CVD预测和治疗方案。因此,迫切需要根据脂类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对其进行新的分类。
2. 基于脂质和脂蛋白对CVD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类
具有相似机制结果的脂质的协同作用对于识别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治疗生物分子具有高度相关性。根据脂质和脂蛋白对CVD的作用机制对脂质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将脂质和脂蛋白划分为三个新的类别:(i)增强心血管病的脂质和脂蛋白、(ii)对心血管病有部分影响的脂质和脂蛋白、 (iii)对心血管病没有影响的脂质和脂蛋白(图1B)。这一分类与目前的CVD治疗指南一致,反映了目前关于脂质影响CVD的相关机制,讨论了主要的脂质类别,这些脂质类别对生存至关重要,但仅在浓度改变的情况下才具有病理学意义(图1A)。此外,HDL增加、LDL降低、TG降低是防治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治疗干预措施,因此与其他脂质亚类相比,上述三种脂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2.1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脂质和脂蛋白
LDL、VLDL、脂蛋白(a)[Lp(a)]、TGs、反式脂肪酸(TFAs)、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酸(LPA)对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均有重要影响。
2.1.1 LDL、VLDL和Lp(a)脂蛋白
高血浆浓度的LDL、VLDL、IDL和Lp(a)通过促进血栓和斑块的形成而增强CVD原生LDL及其翻译后氧化形式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的驱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的巨噬细胞具有清除受体(SRs),如SR-A1、CD36和“凝集素样oxLDL受体-1”,它们识别氧化特异性抗原表位,并促进其摄取。LDL颗粒对氧化的敏感性取决于密度,小而密的LDL颗粒比大的更容易被氧化。到目前为止,体内LDL氧化的潜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然而,LDL在促炎阶段被氧化。巨噬细胞吞噬后的LDL和修饰后的LDL通过脂质体酸性脂肪酶转化为游离胆固醇,通过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进一步转化为胆固醇酯,在内质网和内质网中转化为游离胆固醇。oxLDL和LDL的聚集通过触发动脉壁炎症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此外,oxLDL通过激活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导致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产生,而后者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导致血管张力增加。LDL和oxLDL通过促进泡沫细胞形成、炎症和斑块形成来促进心血管疾病(图2A)。
图2.(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心血管疾病(CVD)发展中的作用。如图所示,LDL-C通过各种机制促进炎症、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B)甘油三酯在CVD发展中的作用。甘油三酯通过诱导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的机制来增强心血管疾病。(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CVD发展中的作用。HDL-C运输胆固醇,防止其在斑块中积聚,作为一种抗炎分子,防止泡沫细胞的形成。
VLDL颗粒通过与内皮细胞和纤维蛋白上的VLDL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细胞间白细胞迁移,促进泡沫细胞形成,从而促进炎症。Lp(a)的存在与低氧化脂质水平结合,导致钙和磷酸盐沉积,导致斑块形成。Lp(a)通过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和Wingless相关(Wnt)信号通路,加速体外钙化过程。
2.1.2 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肝脏TG脂肪酶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HDL结合蛋白1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肝脏对脂蛋白的摄取,从而增加血浆中TG的浓度。富含TG的脂蛋白产生来自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蛋白,包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E-选择素、金属蛋白酶、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IL)-6,通过活化B细胞的核因子kappa-轻链增强子(NF-κB)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发挥作用。富含TG的脂蛋白迁移到动脉壁,导致残余的胆固醇促进斑块的形成,而残余的胆固醇仍然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引起泡沫细胞的形成。TGs水平的升高通过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解上调活性氧(ROS)、ICAM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内皮细胞产生羟化亚油酸9 -羟基十八碳二烯酸(HODE)和13-HODE,促进炎症反应、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9-HODE和13-HODE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FAs表面受体与细胞相互作用,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SR增强CD36的表达。TGs通过促进炎症分子如9-HODE、13-HODE、ROS、ICAM和TNFα的释放,沿动脉壁引起炎症(图2B)。
2.1.3 反式脂肪酸
TFAs通过增加IL-6、TNF受体密度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引起全身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TFAs摄入的增加通过增加可溶性ICAM-1,促进白细胞从血管向组织的迁移引起内皮功能障碍。TFAs通过作为白细胞迁移支架、促进内皮细胞信号转导、刺激炎症反应,诱导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的释放。
2.1.4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胆碱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归因于巨噬细胞吸收游离胆固醇时磷脂酰胆碱生物合成的增加。磷脂酰胆碱生物合成的增加维持了细胞中游离胆固醇/磷脂酰胆碱的比例,这是细胞生存的先决条件,是通过游离胆固醇激活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来实现的。磷脂酰胆碱由肠道微生物代谢,由此产生的代谢物胆碱和甜菜碱上调巨噬细胞的SRs。胆碱和甜菜碱被肠道菌群代谢为三甲胺,然后被肝黄素单加氧酶转化为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高磷脂酰胆碱摄入量导致高氧化三甲胺的产生,并会增加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1.5 溶血磷脂酸
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积累,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与ICAM-1或VCAM-1和I型或III型胶原一起作为辅助因子。LPA通过诱导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的表达释放促炎症因子、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通过与LPA受体-1和Ras同源家族成员A(RhoA)/NF-κB通路相互作用,促进间质细胞的矿化和成骨分化。LPA通过刺激平滑肌细胞的组织因子表达,促进CVD进展,导致大血管血栓。LPA抑制自噬,通过激活LPA受体-3和雷帕霉素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B,引发心功能障碍和心肌肥厚。
2.2 脂质和脂蛋白对CVD的发生与进展的部分影响
这一亚类的脂质对心血管疾病有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一脂质的积极影响取决于氧化、辅助因子的存在和血浆中其他脂质的浓度等因素。本节将介绍这些脂质及其影响心血管疾病,以及抵消其心脏保护作用的情况。
2.2.1 高密度脂蛋白
新生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到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的重塑是通过胆固醇的酯化完成的,这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至关重要(图2)。前β-HDL颗粒通过逆向胆固醇运输从巨噬细胞中去除大量的胆固醇和oxLDL,否则将它们转化为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泡沫细胞。HDL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的产生,这是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和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此外,HDL抑制oxLDL的形成,因为它含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酶,如对氧磷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HDL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最低限度的oxLDL的成骨活性,抑制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样细胞的转分化,从而防止斑块形成。
高血浆HDL水平是由内皮型脂肪酶G (LIPG)的突变引起的,其原因是SNP的功能缺失。HDL的功能随其组成而改变,如PL或不饱和脂质含量的差异、酯化的脂质百分比、载脂蛋白A-I (ApoA-I)、髓过氧化物酶和对氧磷酶的炎症或糖化、血脂水平的改变。氧化的某些分子、糖化的ApoA-I和高糖降低HDL颗粒的抗炎活性,促进HDL功能障碍。因此,HDL的功能,如促进胆固醇从细胞外排和介导胆固醇逆向运输的能力,对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至关重要(图2B)。
2.2.2 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w3和w6对炎症有抑制作用,w3可以减轻炎症,w6可以抵消w3的作用。w3来自鱼油的FAs,如“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降低血浆TG高达50%,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此外,w3脂肪酸能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增加硝酸的生成,改善血管舒张反应,并具有抗血栓作用。然而,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显示,EPA和DHA对心血管事件几乎没有保护作用。但有研究表明w3脂肪酸会导致透析前患者脂质过氧化。
此外,高水平的亚油酸,其作为一种w6脂肪酸,可以降低7%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w6脂肪酸已知可促进TNF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通过增强环氧合酶-2的表达逆转w3脂肪酸的抗炎作用,从而形成促炎微环境。然而,w6脂肪酸对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
2.2.3 磷脂
体外研究显示磷脂酰丝氨酸使微囊泡进入内皮细胞,并通过下调IL-6、IL-8、前列腺素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来调节凝血和炎症。体内研究表明,饮食的PLs通过干扰肠腔中性甾醇的吸收和下调胆汁酸和胆固醇的分泌来降低肝脏脂质水平。在体内,翻译后氧化导致氧化PLs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的摄取,致使促炎症和前动脉粥样硬化效果。
2.2.4 鞘磷脂
体内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的情况下,鞘氨醇-1-磷酸(S1P)/神经酰胺水平的降低会导致细胞凋亡。S1P通过与SIP受体1-5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参与细胞存活和抵抗凋亡、增殖、血管生成和细胞生长。S1P通过与S1P3受体和Gα-亚单位相互作用促进白细胞滚动,Gα-亚基激活P选择素,使其协助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形成。尽管S1P促进心脏保护细胞机制,但其还没有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选择。
2.3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没有影响的脂质
由于现有文献中缺乏证据证明脂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或事件的影响,生物活性脂类如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孕烯醇酮脂类、硬脂酸、半乳脂类、固醇类、糖脂类和硫脂类。这意味着这些脂质对生物功能至关重要,但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没有已知的影响。
LDL、VLDL、IDL、Lp(a)和TG决定血浆胆固醇浓度,它们的不平衡促进了斑块的形成,TFAs会导致全身炎症,PLs,特别是磷脂酰胆碱,增强巨噬细胞上SRs的表达,LPA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它们对CVD的发展具有累积效应(图3A)。
图3.(A)脂质和脂蛋白在增强心血管疾病(CVDs)中的累积影响。从肝脏释放出来的VLDL会转变为LDL或HDL。小的LDL和HDL颗粒无功能,导致血浆胆固醇升高,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TG浓度会阻碍肝脏脂肪酶的活性,而脂肪酶是肝脏摄取脂蛋白所必需的。磷脂酰胆碱被代谢成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导致清道夫受体的增加,从而促进oxLDL的摄取。LPA由自分泌运动因子作用于氧化磷脂形成,导致细胞向成骨分化,促进泡沫细胞形成。
HDL的心脏保护作用是有前提的,随载脂蛋白分子的氧化和胆固醇外排能力而改变。w3脂肪酸最初被证明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但大规模的人体试验未能证明这些心脏保护作用。类似地,PLs显示心脏保护特性,如减少胆固醇分泌,但在氧化时导致心血管疾病。 S1P引起的心脏保护作用尚未得到临床研究的支持。虽然这些脂质的某些特性表明对心血管健康有影响,但这还没有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图3B)。
3. 脂质和脂蛋白:预防和治疗CVD的临床应用
3.1 以脂质和脂蛋白为靶点的CVD治疗
目前建议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饮酒、吸烟和饮食来改善血浆状况,当这些干预措施不足时,就使用药物治疗来抵消脂质和脂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降低LDL、TG或Lp(a)和提高HDL。一些试验表明脂质和脂蛋白是特定饮食的目标,旨在降低心血管风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伊折麦布和胆汁酸螯合剂等药物在临床中用于通过增加胆固醇和胆汁酸的肠道吸收来降低LDL。此外,伊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CK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丝氨酸蛋白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与LDL受体结合,抑制其循环,导致LDL-C循环水平升高。因此,使用抗体和siRNA对抗PCSK9的方法可以使LDL受体增加,并降低LDL。研究者建议PCSK9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和伊折麦布联合使用,以使得LDL-C的降低的幅度增加。siRNA靶向PCSK9的研究仍处于I期,但在降低LDL-C和CVD事件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结果。通过干扰含有脂蛋白颗粒的载脂蛋白合成来阻止LDL颗粒形成的相关药物目前正在研究中,但其对CVD的作用仍未发现。
有研究通过抑制ATP合酶β-链来提高HDL血浆水平,以避免HDL的内吞噬作用,或通过抑制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来防止HDL向其他脂蛋白转移,这些研究均表明有CVD事件的增加。最近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血浆浓度的方法是基于输注ApoA-I和HDL模拟类似物。在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输注ApoA-I可降低血浆中的斑块负担和炎症标志物,但其对CVD的总体影响尚不清楚。第一个使用HDL模拟类似物的临床试验并没有表现CVD事件的改善效果。由于LPL活性的增加会降低TG水平,反义寡核苷酸和抗LPL抑制剂载脂蛋白C-III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的单克隆抗体已被用于一些试验。这些治疗降低了血浆中TG的水平,但对CVD的直接好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3.2 使用脂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脂质药物复合物
近年来,脂类的应用在改善药物性质和提高药物传递系统在CVD中的效率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脂质相关药物包括乳剂和微胶粒,但脂质体是研究最多的一类。由于其双层结构,其可以防止药物的过早水解,并增强了对器官的渗透(图4)。
图4.脂质体靶向目标细胞
脂质体可以装载亲水(粉色)或疏水(黄色)药物。在表面,它可以装载不同的分子,如聚乙二醇(PEG)。
脂质体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传递分子,在体外和体内的数据看起来都很有前景。含有抗炎药物的聚乙二醇(PEG)脂质体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已在体内研究中得到评估,药物释放后血管壁炎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磷脂酰丝氨酸脂质体通过模拟凋亡细胞并靶向激活B1a细胞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第一个使用包裹泼尼松龙的脂质体临床试验证实,与非包裹药物相比,使用脂质体包裹泼尼松龙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脂质体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没有抗炎作用。到目前为止,一种脂质体制剂Liprostin封装前列腺素E1作为血管扩张剂,已经表现出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益处,其已处于III期临床试验。
脂质体也可作为疫苗接种的载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采用磷脂甘油脂质体接种,脂质体通过补体成分1q激活T调节细胞,因此,T调节细胞的激活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中斑块的形成和胆固醇浓度。
使用标记脂质体可以预测药物在靶点的积累。在给药系统方面,脂质体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仅在体内模型中进行,表明IL-10和脂质体荧光标记的结合可以作为载脂蛋白E (ApoE)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像探针。
3.3 脂蛋白作为药物载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靶向巨噬细胞的HDL-NPs
脂蛋白LDL、HDL、VLDL和乳糜微粒可作为药物载体或成像探针。因为HDL与巨噬细胞有内在的亲和力,HDL适合于CVD的诊断和治疗。HDL-NPs可以携带造影剂用于检测易损斑块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药物转运体(图5)。
图5.血管内巨噬细胞浸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由于HDL-C颗粒对巨噬细胞的内在亲和力,靶向巨噬细胞的HDL模拟的纳米颗粒(HDL-NPs)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以运送药物或携带造影剂发挥作用。
利用HDL-NPs靶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病变中HDL-NPs的积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此外,包裹辛伐他汀的HDL-NPs可减少巨噬细胞的增殖ApoE缺陷小鼠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包裹脂质和ApoA-I的混合聚合物-HDL-NPs具有类似于HDL的生物学特性,表明其既能作为诊断纳米颗粒,又能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体内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在ApoE敲除小鼠中,装载他汀类药物的HDL-NPs可以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
在脂质体被批准用于临床之前,即使有很好的体外、体外和体内结果,它们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还需要得到证实,因为它们可以引发先天性免疫反应,这限制了脂质体作为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目前的心血管研究很可能会导致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和/或成像探针在CVD患者中的发展。
降低LDL策略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和耐受性迄今尚未明确。直接给予脂质和脂蛋白,即所谓的脂质药物复合物,以治疗或诊断CVD,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潜在治疗策略。脂质体和HDL-NPs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在动物模型中有很好的结果。
总结与展望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276022000212?via%3Dihub
----------微科盟更多推荐----------
综述 |BBA-Reviews on Cancer: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在成人和儿童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科研(IF:17.088) |Acta Neuropathol.:儿童期不明原因猝死的海马和皮质蛋白质组学差异
如果需要原文pdf,请扫描文末二维码领取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蛋白质组知识
蛋白质组仅用于学术成果分享与交流,不涉及商业利益。
也严禁他人将本公众号的内容用于商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