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北京中医药&内蒙古民族:基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揭示中药复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国人佳作)
生科云网址:https://www.bioincloud.tech/
编译:微科盟-草重木雪,编辑:微科盟Emma、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扎冲十三味丸(ZSP)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蒙药,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临床治疗有一定作用。在确定ZSP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ZSP对IS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金属丝栓塞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ZSP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造模后12 h采集大鼠脑组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被用于评价药效学,为后续实验选择最佳剂量。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可能的ZSP抗IS介导途径和相关差异蛋白;利用网络药理学验证疾病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透射电镜(TEM)进一步研究ZSP抗IS的药效学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大鼠脑梗死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示ZSP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ZSP的抗IS作用主要通过溶酶体途径进行。LAMP2、AP3M1和SCARB2是该通路的差异蛋白。网络药理学证实了这一点。HE染色和TEM结果显示,ZSP能改善MCAO大鼠神经元的病理状态,减少MCAO大鼠溶酶体的数量。免疫印迹(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ZSP组LAMP2、AP3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SCARB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证实ZSP调节溶酶体通路,可能通过下调LAMP2、AP3M1和上调SCARB2来保护IS。
论文ID
原名:Zhachong Shisanwei Pill resists ischemic stroke by lysosome pathway based on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译名:基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揭示扎冲十三味丸通过溶酶体途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IF:5.195发表时间:2022.09通讯作者:刘欣 & 白梅荣通讯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
本研究通过测定没食子酸、cocolactone、dehydrocostlactone和甘草苷的含量来验证ZSP的疗效。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代表没食子酸、木香烃内酯、dehydrocostlactone和甘草苷四种标准产物。没食子酸、dehydrocostlactone和木香烃内酯标准品的峰面积分别为1 962.338、742.611、818.215,甘草苷的峰面积为7201.267。样品中没食子酸、dehydrocostlactone和木香烃内酯的峰面积分别为1147.983、670.931和475.345,甘草苷的峰面积为183.799。结果表明,ZSP中没食子酸、木香烃内酯、dehydrocostlactone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0.293 mg/mL、0.290 mg/mL、0.452 mg/mL和12.762mg/ mL。表1 鼠排除标准表
2. ZSP对MCAO大鼠脑缺血损伤有改善作用
图2为不同剂量组蒙药ZSP改善MCAO大鼠的脑梗死图。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梗死体积比明显升高(n = 10, 24.18%±5.14% vs. 0.00%±0.00%,P < 0.001)。ZSP高剂量组(n = 10, 17.30%±3.19% vs. 24.18%±5.14%,P < 0.001)、ZSP中剂量组(n = 10, 9.59%±4.33% vs. 24.18%±5.14%,P < 0.001)、ZSP低剂量组(n = 10, 16.84%±4.09% vs. 24.18%±5.14%,P < 0.001)以及阳性药物对照组(n = 10, 13.19%±3.31% vs. 24.18%±5.14%,P < 0.001)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作用,其中ZSP中剂量组疗效优于ZSP高剂量组和ZSP低剂量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n = 10, 2.80±0.42 vs 0.00±0.00, P < 0.001),说明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肢体偏瘫、旋转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n = 10, 2.10±0.74 vs. 2.80±0.42,P < 0.05)、中剂量组(n = 10, 1.80±0.42 vs. 2.80±0.42,P < 0.001)和阳性药物对照组(n = 10, 1.90±0.74 vs. 2.80±0.42,P < 0.01)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ZSP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 10, 2.40±0.84 vs. 2.80±0.42,P > 0.05)。综上所述,ZSP能显著降低MCAO模型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比和神经功能评分。各剂量组均有治疗脑缺血的效果,以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作为后续实验的最佳剂量组(补充表S1)。
3. ZSP改善MCAO大鼠脑缺血的蛋白质组学
我们在图3中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结果。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共鉴定的多肽数为51 052个,鉴定的蛋白质数为4 248个。由于样本的重复次数大于等于3次,所以直接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P < 0.05和倍数变化 > 1.2的蛋白被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与假手术组比较(n = 4),模型组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96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98个,下调表达蛋白98个。与模型组比较,ZSP-M组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80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53个,下调表达蛋白127个。差异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以气泡图的形式显示了前20条通路,发现ZSP调节的差异蛋白参与抗脑缺血相关通路主要包括:溶酶体、生物素代谢、系统性红斑狼疮、维生素B6代谢、胰腺分泌等。溶酶体通路与ZSP抗脑缺血作用的相关性最高。我们通过通路图筛选出与ZSP抗脑缺血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为LAMP2、AP3M1和SCARB2。
4. 生物信息学证实ZSP可改善溶酶体通路和脑缺血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在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的条件下,我们从HIT2.0、TCMSP和HERB数据库中筛选出ZSP有效成分的靶标1 036个。脑缺血性卒中疾病的靶点有942个。Genecards共获得2 917个溶酶体靶点。我们获得ZSP活性成分靶点、IS疾病靶点和溶酶体靶点的交集,得到了ZSP与IS的340个交叉靶点,ZSP与溶酶体的432个交叉靶点,IS与溶酶体的413个交叉靶点。我们再次从上面的交集中共得到195个靶点,通过Degree value筛选得到关键靶点JUN、STAT3、MAPK3、AKT1、MAPK1、TP53、SRC、CTNNB1、PTPN11和ESR1。综上所述,ZSP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确实与溶酶体通路有关,具体机制需要结合蛋白质组学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并通过实验验证。靶点见补充表S2。
5. ZSP可改善MCAO大鼠神经元的病理形态
各组大鼠大脑组织形态学结果如图5所示。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n = 3)大鼠脑神经元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圆润饱满,细胞质染色均匀。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脑组织纹理清晰。MCAO模型建立后,大鼠大脑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损伤,神经元萎缩、轮廓模糊,胞质染色深,细胞核与胞质边界不清,脑组织结构紊乱,明显不同于正常组织。与模型组比较,ZSP组大鼠病理改变较少,部分神经元轮廓清晰,呈现轻度恢复状态。这些结果表明,ZSP具有减轻神经元损伤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为了研究ZSP对溶酶体通路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了溶酶体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MCAO 12 h后ZSP-M和金纳多组溶酶体数量增加,而溶酶体数量减少(n = 3, P < 0.001)。说明脑缺血12 h后溶酶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坏,ZSP可缓解溶酶体的功能障碍。
6. ZSP介导溶酶体途径,调节LAMP2、AP3M1和SCARB2
WB结果如图6所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AMP2、AP3M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n = 3, P < 0.05, P < 0.01), SCARB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n = 3,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ZSP-M组大鼠LAMP2、AP3M1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n = 3, P < 0.01, P < 0.05),模型组大鼠SCARB2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n = 3, P < 0.05)。
讨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证实了ZSP在动物模型体内介导溶酶体通路,可能通过下调LAMP2、AP3M1和上调SCARB2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证据。然而,本研究仅限于体内动物模型,未涉及临床试验。未来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更好地证明该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微科盟更多推荐----------
科研(IF:14.026) |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种用于发现药效生物学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国人佳作)
综述 |Mass Spectrom. Rev.:基于质谱的泪液蛋白质组学可用于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如果需要原文pdf,请扫描文末二维码领取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蛋白质组知识
蛋白质组仅用于学术成果分享与交流,不涉及商业利益。
也严禁他人将本公众号的内容用于商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