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导师 I 学院派导师带你了解贫民窟改造

Zzh HyggeArt灰格 2023-03-13

“HYGGE 对话系列” 旨在挖掘全球最先锋、深刻的设计师、艺术家。在建筑师话语权式微的今天,为他们提供表达观点的平台。

今天要对话的导师是Mr.Wang,Mr.Wang先后在日本、挪威、瑞典三个国家的知名学府留学,独特且严谨的思维模式,使他的设计作品理性又不失趣味,不同国家的学习经历,也使他对不同地区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和申请方法,都深有了解。以及Mr.Zhong,作为灰格创始人,米理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国内高校的导师。

针对埃及贫民窟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内部小气候和热辐射以及内部形态链接的问题。看老师对此有何见解......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锁定本期,Mr.Wang,Mr.Zhong替你解答
关键词:贫民窟/数字仿生/模拟…
01导师背景
Mentor background
Mr.Wang

本科毕业于于日本法政大学
 第一硕士学位曾就读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
第二硕士学位就读瑞典隆德大学








02
提问环节
Experience exchange


背景

贫民窟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回避的问题,从形成原因上看,我国的贫民窟主要指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遗忘的角落,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后搭建工棚居住而形成的棚户区。

贫民窟确实能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它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成本的巨大作用,我们要正确对待和解决我国的贫民窟问题。




Q1.针对贫民窟问题,运用形态学的原理处理特定的物理空间时是如何采样的?


W:首先通过卫星图以及大量的实际照片来绘制图底关系,它的复杂性是怎样来的呢?它的复杂性不是通过个体,比如说我有100种空间类型,100种空间形态,他的这种复杂性是通过个体以某种逻辑不断的组合而形成的多样性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这种单体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土地研究,用一些数字化的方式,先去随机生成。比如说他的是怎样交接的,再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逐步的去验证,最后不断的去接近他原先的一种形态。

因此说他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就是我们先不去想最后的结果,而是从单体的组合模式,交互交互模式模式出发。



Q2.您认为在建筑体量造型上,粒子系统时如何利用仿生原理融入到贫民窟改造中的?


W:其实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还有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这些就说你仅仅用一种蚂蚁它爬行的路线,或者是一种生物学,仿生学的一些blocking或者算法去做,它本身就把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变得不那么复杂,所以他只是在形态学上看起来复杂。


但是呢,我觉得他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或者辅助作用,就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些算法,它可以让我们去模拟一些人的流线就比如说我在广场上可以通过一些粒子系统去模拟一个人路径,那么就会让我广场的这些路径设计变得更加的有机有趣吧。
至少在我做的领域还没有发现一个很好的,就是靠单一算法能解决一个高维度的问题,这很显然的一个数学问题。
Q3.您结合您目前的研究领域简单说一下如何做好科研呢?W:其实整个研究过程,它也有很多很枯燥的事情,尤其是当你遇到问题,我有一个学生他好几次跟我说,还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好绝望这些。所以说,第一就是你自己的话,你得感兴趣,你得真正的想去做,他想研究它,第二需要有抗压能力,第三需要软件比如grasshopper,我可以带着你走一遍设计思维模式,比如说带你去做一些可持续性的设计,或者是一些探索,比如说你的作品集上也需要这样子的一种探索,比如说你会设计一个菜市场,你想让里面的内部空间很舒适,有个好的环境这些。





03
感想交流
Experience exchange

Q1 .贫民窟问题(学生感想)

A:之前看到王澍他们一个建筑师的活动,是在台湾的城中村,是一个很乱很破类似于贫民窟一样,他们的表达的想法就是说为什么叫自下而上,就可能居民有自身的参与都市建造和设计的权利,就类似于那种权力下放的过程,那些违规的建筑,或者说那种离散型的建筑,可能就是一种当地居民对生活的需求的表达方式,但他们不属于专业的建筑师,也没有专业的设计技巧,所以说才会造出来那种杂乱无序的那些建筑。

带着这样的思考加上之前看过的一个案例,位于万达在广州做的城中村的改造,把城中村里面非常稳定的结构比如混凝土结构,这种很难通过时间流逝销毁的这么一个结果保留了下来。
还有城中村垃圾的问题,在改造城中村。就相当于从行政的手段,包括物业什么的,然后跟外界群楼外的垃圾回收系统进行结合,就是内部循环跟外部接洽,比方说我们规定什么事,就很容易破坏原有的生态习惯,或者离散的小建筑就相当于一些固定的稳定结构。


Q1.贫民窟问题(王老师回答)

A:它里面的结构是不稳定的不安全的,首先拆是一个很直接的方式去解决,那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它里面住人的话,它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就是说比如拆了之后这些人会去哪里,我们怎么样去安置他们,或者说他们已经住了很久很久了不想搬走了,对他们来说拆的话,必定就会破坏掉之前原有的系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考虑该如何去拆,还有就是怎么安置他们这些事还是需要做特别特别多的调研。因为我本科是在日本读的,我推荐一个教授叫Kim Dovey,本科研究的时候其实没有接触参数化,但是我也是对城中村或者贫民窟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当时看了他很多这些论文,这种非正式聚落建立了一种非常好的分析方法叫DMA

DMA:就包括它的密度,功能的混合程度,通行性三者,之后你可以去看一下他的论文怎样去界定DMA的,那当你有了这些数值之后就可以用一些参数化或者计算机图形语言的方法去做一些分析图,那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更直观的去了解它里面的系统是怎样的。

现在在国内的话,像广州、深圳就是对城中村的介入,会在外界给他进入一个系统,比如说我在里面做一些公共空间,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批判性的问题,就是说其实我也看过调研过一些国内的城中村,由于我们的主体意识或是舆论环境下,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实你进去看的时候,它里面是一个倾向稳定的系统,并且深圳有很多城中村,我在这边走的时候它是很安全的。

也许会有脏乱差,但是他对我们城市来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它为一些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一个居住的地方,我觉得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做一些map,然后让自己很好的去分析,做一些统计,同时也可以,就比如说跟一些参数化的逻辑,把它里面的一些系统移植到我们的城市,比如说我们的小区设计,住宅设计就更有意思一点,这是我的建议。


Q1.贫民窟问题(钟老师回答)

A: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王老师替我说了,城中村我觉得不是一个问题,我我有个跟你一样的想法,而且在北京的城中村就是清华大学旁边考研的那个城中村,我做过大量采访和调研,有量化的数据。你去问每一个在城中村的人或者那些农村的人,问他的问题你的梦想是怎么改造怎么保留?就一句回答:我要大房子,我要城市高楼里的某一个格子间。

我觉得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者的身份,我的建议是,你先把这些keyword你先找一个圈儿,我能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领域,比如说在拆改建的时候我能不能做一些探测设备,我只用一个摄像头去照我就知道。有一个识别然后识别系统我就知道哪些东西我能记录,就比如说做调研的时候我做interview或记录数据,有几个是违规的对,这个领域你看ucl就在做。

我建议你暂时把自己困在一个学术圈子里,你的答案和你研究流程就会更明确,所以说去找那些不为了利益而发生的人,所以我觉得第一呢,就是了解你研究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你就是你的research question有一个学术问题,把你自己套在一个圈子里,这是一些方法论问题,就像刚才所说的怎么改变城中村。就像王老师刚才说的,Density这种是可以量化的,我把这种量化的东西做出来之后,每一个东西都是一个element元素,包括拆改迁你的function的定义,然后这些东西我是可以看到的,然后你可能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当你真把它当成一个学术的时候,你还需要这些从论文上发现思路。





- END -
本文为Hygge studio原创每个设计都是宇宙中唯一的隐喻


更多学术咨询或疑问可约导师1V1辅导
详情请扫描二维码咨询微信号:qwer886601



↓ 点击了解更多Hygge Studio 



↓ 更多建筑资讯欢迎关注Hygge ↓



关于我们

招生计划

留学相关

讲师档案




↓ 扫描二维码关注Hygge公众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