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预览 |《艺术教育》2021年4月刊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2021年4月刊,总第368期

“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A刊核心扩展期刊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A类学术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

《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特稿


立足新起点  踏上新征

——两会代表委员为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 谢兰凤  郭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年。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胜利召开的全国两会,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指出,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同时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

近年来,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们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就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提交相关提案和建议。本期特稿围绕两会代表委员提交的关于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地方艺术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提案、建议,与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分享、交流,以期为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问 学


吴戈、冉常建对谈:

人才培养中传统艺术与时代艺术的融通性发展性

/吴戈(特邀主持) 冉常建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少四代师生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回信不仅对中国戏曲学院的在校师生是鼓舞,对中国戏曲界以及中国整个戏剧界的艺术家、从业者也是很大的鼓舞,对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文化界更是鼓舞。因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迈向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文化要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也必须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艺术教育》刊物支持下,策划了与中国戏曲学院的学者对谈内容,也是验证我们在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对不同类型艺术人才要有不同“人才培养之道”的探索与总结。本期对谈想要“深描”一下:作为戏曲人才培养、戏曲文化研究、艺术创造和社会服务重要摇篮和基地的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方面的思路、举措,尤其是身处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100多年来剧烈变动的时代,在危机中孕育生机、变局里展示新局、挑战中伴有生机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里,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发展,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之道,事关未来,兹事体大。


学术论坛

历经百年风雨  探求千载奥秘

——中国音乐史学百年历程回顾与未来瞻望 

/ 鲁雨奇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文化艺术成果,包含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士人音乐、民间音乐等方面,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音乐史学家们实事求是、探索钻研,解开了那些尘封千百年的传统音乐奥秘,让人们领略到了华夏大地上孕育的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的魅力。文章将中国音乐史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划分为初露头角、曲折探索、繁荣发展、稳步前行四个阶段,并对其重要事件与发展内容进行简要梳理,以期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   历程回顾   未来瞻望


项目化学习如何赋能中小学音乐教学变革 

/ 郭兰兰 谢晨露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亟待创新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作为当今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解决音乐教学普遍面临的困境。文章梳理了项目化学习的定义、理论来源及实施过程,总结了音乐教学的三大困境,提出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音乐教学策略,以期赋能中小学音乐教学变革。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音乐教学   探究学习   跨学科教学


从世界多元化角度看中国新民族歌剧的发展

——以中央戏剧学院经典剧目《山村女教师》为例 

/ 王平

内容摘要:作者在教授的硕博研究生课程新民族唱法演唱与实践中,针对经典剧目《山村女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表演问题进行剖析。文章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歌剧演唱教学中必须坚持和发扬中国声乐艺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突出民族特色,同时汲取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借鉴音乐剧等流行歌唱表演艺术的演绎形式,从而提升民族歌剧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力,以期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剧演唱形式。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意大利   美声唱法   中国古诗词


叙事舞蹈意境中视觉传达的作用研究 

/ 侯琛 刘佳

内容摘要:叙事舞蹈,既是叙事的方式,也是叙事的内容。叙事舞蹈的意境,在于同时完成对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以及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精神的完美诠释。二者的实现,都受制于叙事舞蹈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巧妙利用相关技巧提高视觉传达的效果,是提高叙事舞蹈意境的重要手段。作者认为,充分利用好视觉传达的相关作用机理,积极发挥视觉传达在叙事舞蹈作品意境传递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就能将其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使作品更加生动地再现于舞台之上。

关键词:叙事舞蹈   舞蹈意境   视觉因素   视觉传达


戏剧表演基础课教学阶段的思考 

/ 张天欣 张晓辉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表演教学实践,论述了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课堂革命”的今天,戏剧表演基础教学所面临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问题,强调了“向生活学习”在表演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努力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把“教书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在表演教学本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创新意识。

关键词:戏剧表演   基础教学   观察生活   “思政+艺术”


跨国叙事中的新英雄主义与国族认同

——以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为例 

/ 殷衍韬

内容摘要:当下我国涌现的新主流电影以成熟的类型化叙事形成了对既往主旋律电影的超越,为高校开展爱国、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载体。电影《战狼2》的个人英雄叙事与《红海行动》的集体英雄叙事形成了新的英雄叙事模式。这两部电影尝试缝合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消费文化的裂隙,在跨国想象中建构起深厚的国族认同。不过,如何形塑非洲为代表的他者形象仍是新主流电影亟待反思的议题。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  类型叙事  主导意识形态  价值观教育


论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悬念设置的创新 

/ 王佳洋

内容摘要:《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充满悬疑感的优秀网络剧。悬念设置精妙、情节动因深刻是该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从“人物塑造”“叙事表达”和“人文反思”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此剧在悬念设置方面做出的创新,并希望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探讨悬疑类网络剧应如何跳出传统框架,为相关剧集的制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悬疑剧   悬念设置   创新


当下田野工作中的社会形态视觉表达

——以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南浔水乡调研课程为例 

/ 郑端祥

内容摘要: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传统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国立艺专西迁时期。前辈先生们以绘画、壁报、戏曲、访谈等爱国主义运动形式,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广泛地开展社会美育工作。文章以南浔水乡调研课程为例,通过简析课程内在结构强调调研方法、文本导读与视觉加工的互文性。确切地说,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学科,都可通过田野工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重申“田野调查”在各学科层面所显示的意义并非本文的重点,探讨“田野传统”中“田野”的不同状况和不同领域中的不同调研方法,将对我们艺术类的社会实践课程设置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调研采集  分析记录  图文叙事  视觉表达


20世纪初中国油画家的水墨趣味 

/ 郭丹

内容摘要:20世纪初,徐悲鸿、刘海粟、汪亚尘等油画家跨界创作了大量的水墨画。水墨画与油画本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为何这些油画家改弦易张创作水墨画?他们的水墨趣味又是如何形成的?文章指出,一部分可归因于油画家自身的水墨兴趣,同时也有外部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共同构成了20世纪初油画家的水墨趣味。

关键词:20世纪初  油画家   水墨趣味   国画


论动画电影《至爱梵高》的当代油画意义 

/ 廖正定 吴子键

内容摘要:《至爱梵高》是油画与动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其对于当代油画艺术与动画艺术的影响是文章探讨的主要方向。同时,《至爱梵高》这部作品拥有着动画的“精髓”与油画的“灵魂”,在当下是否能够得到广大艺术家或大众认同,其中会否存在些许矛盾因素,亦是文章所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至爱梵高》  梵高  油画艺术  动画艺术  后印象派


微信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研究 

/ 万巧慧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其中微信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重点研究课题。在微信的辅助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摆脱时空束缚,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并掌握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微信在高校内具有广泛的使用群体,线上教学中通过微信可以快速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融合的深度。文章系统地分析微信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深度融合的可行性、理论支撑及原则,并提出具体的深度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  高校  艺术设计  深度融合


北京公共阅读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 杨琳 曹志玮

内容摘要:公共阅读空间作为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新兴产物,在摸索中前行。文章通过对北京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其对城市、社区、个人的意义,并探讨归纳出公共阅读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促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使北京发展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公共阅读空间   全民阅读   设计策略   可持续发展


浅谈高校美育课程的现存问题与改革路径 

/ 樊小敏 杨一涵

内容摘要:国家号召培育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离不开高校美育工作的强有力支持。近年来,关于如何增强高校美育课程育人效果的讨论不绝于耳。然而,目前高校仍普遍存在公共美育课程单一化、脱节化,缺乏美育课程建设意识,对课程体系研究不充分等问题。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更加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思路来完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体系。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研究其近年来的实施举措,包括重视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优化保障机制,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将学生审美提升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相结合,并以拓宽美育服务视野为突破路径,加大数字资源建设,服务全民美育。这些初具成效的做法值得深思。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改革   育人效果   实践课程   美育视野





封二


封三


封底


END


|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周星  庞茂琨 | 美术教育的思路与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冉常建 | 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国艺术类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郁正民 | 多视角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吴戈、巴图对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规划、战略与使命”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发展历程述略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 | 仲呈祥艺术学理论的方位与担当 | 黄宗贤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存在问题和应对方法 | 王廷信徐翔 | 戏剧学学科建设: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门科学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