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预览 |《艺术教育》2021年6月刊
2021年6月刊,总第370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扩展期刊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A类学术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
《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稿
传承鲁艺红色基因 践行育人初心使命
——中央戏剧学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 郭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的新起点,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十分重大。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徐翔和党委副书记、院长郝戎,请他们谈谈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努力实现党的精神谱系与高等艺术办学体系的深度融合
/ 巴图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艺术教育事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践行党的文艺方针的历史,是艺术高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艺术院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以史鉴今,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要义和精神实质,这是学习党史、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将党史教育融入艺术要素,将艺术表达融入党史教育,有益于实现党的精神谱系与高等艺术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度融合。
“四史”教育融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
/ 张萌萌
内容摘要:“四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指出,学习“四史”要坚持史实、史观、史鉴相结合,在史实方面借助新媒体优势,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特长,让史实“鲜活”起来;在史观上坚持唯物史观,把握贯穿于“四史”之中的主线“一切为了人民”;在史鉴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害。
关键词:“四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唯物史观
问 学
吴戈、孙惠柱对谈:世界艺术教育格局中的中国艺术教育
—
/吴戈(特邀主持) 孙惠柱
经济腾飞保障了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体。在总体发展背景下看,也许,中国艺术教育也是世界第一大艺术教育体。但是,这么庞大的办学体量下,艺术教育发展得究竟如何?最近听闻有一种学科建设的指标,叫做“对标国际”,我不十分理解这种要求的依据从何而来,理工医农一类好理解,但是到艺术领域,所面对的问题,恐怕还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口径问题,即便是技术问题,像中国戏曲、中国民乐、中国画、中国书法一类中国独特的艺术样式,难道不是中国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历史经验中日积月累、实践检验、淘洗淬炼而形成的标准吗?如何国际对标?对谁的标?那么,中国艺术教育,要不要“对标国际”,我们得了解外国艺术教育的情况,对比一番,思量几番,再作道理。为此,特别约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人类表演学旗舰学刊纽约《戏剧评论》联盟轮值主编孙惠柱作为嘉宾,与我共同完成本期艺术教育学术对谈的内容。孙惠柱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席专家,曾经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演艺高校联盟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现在仍旧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以来为艺术教育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做出了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
学术论坛
英国当代戏剧表演教学分析研究
——从英国百年名校看西方戏剧表演教育的新趋势
/李红
内容摘要:近期,作者对英国三所最有影响力的戏剧院校的戏剧表演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考察、研究,这三所院校分别为,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and Drama)、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英国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这三所百年名校创办之初的戏剧表演教育与今天所见于英国的戏剧表演教育截然不同,也与我们国家现行的戏剧表演教育结构大有不同。作者对这三所英国戏剧教育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学校的表演教学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希冀更全面地了解英国当代戏剧表演教学的现状。基于篇幅的原因,文章仅对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的内容部分进行阐述、解析。
关键词:新世纪教学 多元表演训练 课程构成
绘画语言的内在张力——阐释学观点的启示
/余美槿
内容摘要:阐释学作为西方的一门显学,其所主张的理解观、主体间性等思想,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开拓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借鉴阐释学的观点切入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考察它与接受美学的内在关联。绘画语言由于自身具有开放、对话、交流的性质,其始终处于主体与客体、现在与过去的内在张力的关系之中。通过分析这种张力关系,其主体的介入使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进而将阐释作为置入意义的创造活动,并将阐释内化到生命过程中,让生命在阐释过程中寻求价值的重建。其主体对于客体的阐释行为所具有的视觉体验,也为美术史写作创造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绘画语言 张力 阐释学
通识课音乐与心灵教学设计理念探析
——以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实践为例
/李玉琴
内容摘要:通识课音乐与心灵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全面落实新工科、新文科教学理念。文章以理工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充分调动,以体验音乐为主的课堂讨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从跨学科角度通过问题的讨论和发言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通识课 音乐与心灵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APP建设
——以西方音乐史课程为例
/郑艺 张馨文 李烁
内容摘要:文章以践行国家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对新型授课模式进行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网络教育资源,较为深入地分析线上线下混合的新型APP建设优势。文章以西方音乐史课程为例,对新型教学APP的上课流程与线上教学目的进行阐释,通过对学生在APP中自主学习、教师讲解、课后答疑巩固三个阶段的学习流程阐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APP运行应用中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 西方音乐史APP 智慧教学
舞蹈与音乐融合视域下对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的思考
/刘桐杉
内容摘要:舞蹈钢琴伴奏在教学活动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需要与舞蹈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附和,更重要的是将音乐的思维方式与舞蹈相结合,努力在舞蹈语汇中体会和探究原理,尝试从音乐语汇中找到与舞蹈沟通的桥梁,将音乐与舞蹈融合为一个整体。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经验,对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进行梳理。
关键词:舞蹈 音乐 融合 钢琴伴奏 课堂教学
从迈克尔·契诃夫演员训练之“视像”说开
/罗宇
内容摘要:表演教育家迈克尔·契诃夫在以想象力为核心的演员训练及创作方法上建立视像,从而形成动态变化的想象过程。“面对更高的自我”,他偏离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真实生活的方式”。面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迈克尔·契诃夫的这一争论,作者想到我国的表演训练中,戏剧家焦菊隐提出的“心象学说”。创造性想象在迈克尔·契诃夫的演员训练和焦菊生的现象学说中,都是演员的核心创作素质与能力。但是面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人物是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与演员身心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观点,前者似乎是“我在形象中”,后者则是“我和形象”从相互观照的对立面到慢慢融合的过程。这使作者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提出的形体-行动分析法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 迈克尔·契诃夫演员训练 视像 焦菊隐“心象学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形体-行动分析法
当下短视频艺术教育研究
/王燕楠 李红菊
内容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短视频的流行热潮。短视频这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延伸至艺术教育领域,其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碎片化等特点,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突破。但由于短视频自身所固有的传播机制以及随之产生的后情感主义,使短视频艺术教育面临着困境。对此,文章指出应从短视频平台管理、短视频自身创作以及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加以解决,并主要讨论了短视频艺术教育的突破、困境及未来发展策略等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 短视频 后情感主义 算法
舞蹈与形体戏剧的融合探究
/蔡雯瑾
内容摘要:形体戏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新模式,突破了“声、台、形、表”的基本模式,通过减少语言的成分,用更加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进行情感和语义的传达,这不仅是戏剧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的表达上也赋予观众一种新的审美期待视野的建构。在形体戏剧这一形式的训练和设计中,对于身体的控制和运用是其核心部分,而舞蹈训练恰恰能够与之产生一种契合,是相互碰撞、弥补、启发的过程。作者作为舞蹈从业者,从形体戏剧的角度获得启发,并参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家》的舞蹈和动作设计。现在尝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从中梳理出它们互生共融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形体戏剧 身体性 舞蹈 融合路径
试探动画在戏曲艺术本体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以戏曲动画《九斤姑娘》创作为例
/余本庆
内容摘要:近100年的社会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激烈过程,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戏曲,与其他艺术一样面临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文章指出,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将许多改革发展的思考重新拉回到戏曲艺术本身。在此基础上,选择动画作为一种手段应用到戏曲发展探索中,将为我们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戏曲动画 艺术本体 动画创作
美术类高校通识教育下的材料基础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专业通识基础/材料课程为例
/孙谷藏
内容摘要:专业通识基础/材料课程是通过收集、感知、观察、分类、实验、研磨以及创造性的探索,从身体和心理感知、情感和审美出发,运用艺术分析的思维,围绕艺术创作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有认识材料,感知材料,分析材料谱系,进行材料物理、化学实验,组织材料。文章指出,专业通识基础/材料课程以材料的自性、文化属性、情感和意志为出发点设计课题,让学生在认知材料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表达情感,学会选择和使用最为合理的材料,结合自我的审美趣味,表达艺术思想,并将这一过程作为通向各类艺术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材料 收集 感知 谱系 实验 情感表达
古斯塔夫·莫罗“莎乐美”主题绘画的风格特点研究
——以《在希律王前跳舞的莎乐美》和《出现》为例
/庞晨旭
内容摘要:19世纪,莎乐美的绘画形象发展到了巅峰,尤其是古斯塔夫·莫罗的莎乐美象征主义系列绘画。莫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绘制了12幅莎乐美主题绘画,这些作品的绘画方式、风格特色都受象征主义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古斯塔夫·莫罗的两幅代表性莎乐美系列作品,分别是《在希律王前跳舞的莎乐美》和《出现》,并运用图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探讨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及其成因。
关键词:古斯塔夫·莫罗 莎乐美 象征主义 风格特点
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栗壮志
内容摘要:基础美术教育在国际化的视野下逐渐融入新的元素,如美术K12教育中的教育连续性与传统文化融入成为美术教育本身的诉求。文章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民族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国际美术交流系统架构的背景下分析中外美术教育的交流、互通对艺术繁荣和艺术普及的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当代性体现,分析基于中外美术交流合作的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 民族化 系统化 国际化
《雁塔圣教序》及其《序记》中“修正线”现象浅析
/曹梦真
内容摘要:唐代书家褚遂良所写的《雁塔圣教序》和《雁塔圣教序记》历来受到许多书家及书法爱好者的关注,自日本学者荒金父子于1997年、1998年来西安对二碑进行高精度的拍照和放大,发现碑中很多字存在笔画多笔书刻的现象并提出“修正线”一说。此后,对于此现象的讨论从未间断。文章通过对该现象几种常见说法进行分析,并依据书法创作中的艺术规律和当时书写背景,来阐述“修正线”现象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 修正线
线下与线上——纤维艺术的“参与性”探索
/巫其
内容摘要: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艺术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在特殊时期,艺术在创作思维、创作方式、展示途径上的转变。文章将《关系美学》中的“参与性”理论与纤维艺术实践相结合,探讨纤维艺术中的观念与形式。首先,在观念上,“参与性”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织体,强调共享及普遍的连接,这种思考方式与纤维艺术的创作概念和方式不谋而合。其次,“线下与线上”的形式表达旨在追问纤维艺术创作中的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最后,线下与线上“互为与冲突”提出新的思考途径,并在时代背景中强化“参与性”核心概念。
关键词:参与性 纤维艺术 线下与线上
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研究
/钟国燕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当立足于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其促进教学以及推动人才培养的优势,促使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做了阐述,旨在为其他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周熙 卜祥利 于斌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五育并举”、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平衡、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学生自身文艺素养薄弱等问题,文章指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的艺术教育格局,将艺术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升艺术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教育 “三全育人”
END
|微信编辑:Mona|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周星 庞茂琨 | 美术教育的思路与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冉常建 | 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国艺术类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郁正民 | 多视角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吴戈、巴图对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规划、战略与使命”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发展历程述略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 | 仲呈祥艺术学理论的方位与担当 | 黄宗贤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存在问题和应对方法 | 王廷信徐翔 | 戏剧学学科建设: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门科学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