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呈祥:加强文艺评论三思

仲呈祥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加强文艺评论三思 / 仲呈祥
内容摘要:新时代亟须加强文艺评论。作者结合当下文艺评论的实践指出,我们应以习近平关于文艺评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理论指南,要在文艺评论与艺术教育中自觉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在文艺评论阵地上辛勤耕耘,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评论  中华美学精神


新时代亟须加强文艺评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且学界亦有共识。笔者从事文艺评论与艺术教育工作40余年,于此感慨颇深,思之有三。

一是如何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发挥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作用。方向盘者,指引正确方向也。文艺的宗旨是培根铸魂,即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文艺评论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鼓与呼,就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美学观为理论指南,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21世纪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就是保证发挥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作用的理论指南。

联系当下文艺评论的实践,母庸讳言,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相结合上,还存在着一些不那么自信、不那么自觉的现象。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论,理应继承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艺评论和中国现当代进步文艺评论、革命文艺评论、社会主义先进文艺评论的传统,批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走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道路。但确有人操的并非马克思主义批评枪法,循的理论指南亦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走的道也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例如,评论、研究、引领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道路,就不顾中国电影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为代表的左翼进步电影到新中国诞生后以《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代表的共和国人民电影的实际,不顾从新时期的以《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思电影到新时代的以《守岛人》《峰爆》为代表的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电影的实际,硬要食洋不化地用西方类型片理论来剪裁、误读中国人的电影审美实践。研究、评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也是不顾新时期、新时代以来从以《渴望》《正阳门下》为代表的“京派电视剧”到以《上海一家人》《孽债》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从以《闯关东》《山海情》为代表的“鲁派电视剧”到以《巴桑和她的弟妹》《南行记》为代表的“巴蜀电视剧”……这种以高扬地方文化优势、彰显地域审美特色的流派电视剧走向全国以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的生动实践,硬要套用从西方生吞活剥来的“言情戏”“谍战剧”“动作片”的类型片去剪裁阐释,结果是导致了一部言情戏“火”了就全国竞拍言情戏、一部谍战剧“火”了就各地“一窝蜂”而上,哪里还有什么百花齐放呢?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告诫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是说不能批判借鉴西方文论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东西,而是说不能套用西方文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此言极是,至关紧要!

二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一定要联系实际,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深刻精准,有的放矢,需要我们反复学习、认真体悟,方能学以致用、收到实效。

举例来说,早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是“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并极其精辟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七年过去了,我们再回过头来反思、检验文艺评论实践中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落实情况,不能不感到差距尚大,汗颜不已。

“低俗不是通俗”——这不仅切中时弊,有着鲜明的实践针对性,而且在文学、艺术学学理思辨上划清了一个重要界限,澄清了一个重要是非。众所周知,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学,学界长期在高雅与通俗之间论辩不休,主张高雅派常以《红楼梦》为证,主张通俗派常以《三国演义》为据,主张雅俗共赏派又常以《西游记》为由,都能自圆其说。而这种学术讨论,自然都在学科建设上有其价值。但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的低俗化倾向所造成的中华民族群体性审美情趣低俗化的精神滑坡的严峻现实,却总还隔靴搔痒,这往往给以“低俗”冒充“通俗”可乘之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把“低俗”与“通俗”区别开来,令“低俗”原形毕露,不能鱼目混珠。这确为学术上的创新论断。

人当然具有动物性,有七情六欲,但人更具有社会性,是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人需要以物质的方式把握世界,也需要以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而以艺术的方式即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需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因而既需要现实精神,也需要浪漫情怀,这就需要表现希望与理想。多角恋、婚外情等欲望表现,绝不代表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绝不代表人的美好理想和信仰。因此,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划清欲望与希望的界限,令植根于欲望的“金钱至上”“流量明星”“唯票房论”都无处安身。

“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更进一步从接受美学角度,划清了感官生理享受与精神快乐即美感愉悦的界限。文学以语言为载体形成叙事链条,没有具象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对应的空间联想完成鉴赏;艺术往往以视听语言为载体形成叙事链条,靠声音、具象作用于观众或听众的视听神经,产生对应的时间联想完成鉴赏。诚然,艺术是首先要达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产生快感的,但止于单纯的感官享受并非艺术的宗旨,优秀的艺术作品须通过受众的视听生理感官进而达于心灵,使感官快感升华为精神快乐即美感,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愉悦,达到培根铸魂。“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近平总书记入木三分地道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和精髄!

三是要在文艺评论与艺术教育中自觉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物,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胡锦涛,都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并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他进而对中华美学精神作出了精准概括:从审美运作思维上讲,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从审美结构上讲,中华美学“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从审美宗旨上讲,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总之,中华美学“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是极其凝练精准的学理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相结合,并借鉴西方美学的优秀成果,确须我们字斟句酌,深刻领悟,践而行之。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发出了“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的号召,倡导传承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自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始,中经陶渊明、苏东坡、柳宗元、王阳明,再至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文化大家,从中华民族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丰富实践中抽象、概括、总结出的关于美的学问。中华美育则是以这门学问为指导,引领中华民族去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伟大实践。从美学到美育,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即知与行相结合的路径,正是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美学学科和艺术教育学科建设的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不仅如此,在中华美学与美育的学术资源宝库里,历代先贤和志士仁人为我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留下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乐论、画论、书论、文论、曲论、戏论……如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不胜枚举,美不胜收。独特的中国美学、美育概念、术语、范畴及其论美的思维方式,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言与意、意与境,以及中和、气韵、风骨、法度、意境、含蓄、奇正……都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美学、文艺评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四梁八柱和丰厚的学术资源。

加强文艺评论,任重道远,时不我待。让我们以习近平关于文艺评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理论指南,在文艺评论阵地上辛勤耕耘,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吧!
作者简介: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研究方向:文艺评论、艺术教育等。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1年11月刊
|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下)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吴戈、孙惠柱对谈:世界艺术教育格局中的中国艺术教育周星  庞茂琨 | 美术教育的思路与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发展之路冉常建 | 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国艺术类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郁正民 | 多视角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吴戈、巴图对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规划、战略与使命”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发展历程述略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 | 仲呈祥艺术学理论的方位与担当 | 黄宗贤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存在问题和应对方法 | 王廷信徐翔 | 戏剧学学科建设: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门科学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