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坚持审美与人文相结合 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杜卫:坚持审美与人文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文/郭晓
杜卫
全国政协常委
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始终是全国政协常委、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所关注与思考的,他已经连续几年提出相关提案和建议,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普通艺术教育学生学业考核:要遵循美育特点
新时代,党和政府对美育工作更加重视。“美育,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新事业。”杜卫指出,“说它传统,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美育传统的国家,从孔子开始,诗乐礼教就被置于育人的重要地位;说它新,是由于前些年对美育的重视不够,所以对美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多,从事美育教学和研究的人才也不太多,因此,对美育的特点、规律以及目标任务和评价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对如何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杜卫认为,这一要求既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又指出了遵循美育特点的方法论,还把美育的时代性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当前做好我国美育工作的重要指南。
其实,美育是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普通艺术教育,但并非所有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做是“美育”。艺术的育人价值在于其审美和人文价值,并非与艺术沾边就具有美育价值。美育是多种育人活动中的一种,它的目的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讲就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和人文素养?杜卫表示:“对学生而言,审美素养主要包括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欣赏和理解经典艺术品的审美能力以及较高水平的审美趣味,而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美育培养的人文素养主要指对艺术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具备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私欲的宽阔胸怀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这种通过学习高雅艺术养成的人文素养实际上是学生道德成长中坚实而真诚的情意基础。”
因此,美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想象力、体验能力,引导学生领悟优秀艺术作品微妙幽深的意蕴,重视学生个性化表现和理解,这些都是目前流行的标准化、客观化的评价所无法完全涉及的。杜卫指出,美育的学习评价应该遵循美育特点、指向美育目标,坚持审美与人文、标准化与个性化、客观化与主观化、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
关于艺术类校外培训:亟需加强监管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表明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意见》中所推出的关于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的系列举措,特别是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也即“美育进中考”),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举改变了亿万孩子和家长的学习与生活,并引起了重大社会反响,对于该政策的讨论至今未停。教育部相关领导曾表示,“双减”实质是美育教育的“双增”。可以说,“双减”为艺术教育留出了更多发展空间,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艺术学习。但家长对其培训机构以及施教方向、施教方式的选择焦虑也与此深度关联。
长期以来,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监管,在教师配备及教学质量保证上有较大短板。杜卫指出,目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资质良莠不齐。由于长期以来未对此类教师资质做出规范,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难以有效保证。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近3.1万家,是全省中小学的6倍左右,从业人员近24万人,机构教师约17万人,取得教育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的人数比例不足20%。二是资质证书五花八门、未统一规范。部分教师取得的协会从教资格证,大多由社会组织或培训机构颁发,本身就不具备合规性和合法性,缺乏权威性,无法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不能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准入依据。三是传统教师资格证无法涵盖所有非学科类培训科目。教师资格证根据学校教学科目设置。与传统学科类科目不同,非学科类培训具有小而精、变化快的特点,部分培训科目(如戏曲、曲艺)对应的教师难以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那么,“双减”背景下,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平衡学科教育和艺术的权重,如何保障学生接受到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规范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师资和课程内容呢?对此,杜卫建议:第一,建立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制度。明确面向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培训活动属于教育活动,从业人员必须获得教育类资格证书方能上岗。建议教育部在现有教师资格证书基础上,增加覆盖面广的教育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建立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要求专兼职专业培训人员必须持有教师或“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上岗。第二,把教育类教师资格证书作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专业人员准入资质。两年内,面向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培训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教育类资格证书才能入职或兼职。第三,加强培训教育。推动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从业人员培训大纲,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有关政策培训,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
关于艺术学学科目录修订:学科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
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及管理办法,对艺术学学科发展关系重大,此举引发了艺术教育领域的激烈讨论。2011年艺术学升为第13个独立学科门类,其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2021年新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的艺术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学科门类名称由之前的“艺术学”改为“艺术”,其下设7个一级学科: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历史、理论研究)、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此次学科目录的调整,带来的不只是学科归属的改变,还关系到这些学科未来的内在成长和外在延展。为此,本刊也曾特邀艺术教育界专家学者撰文讨论,艺术教育领域表示异议者众多,各有说辞、众口不一。
对此,杜卫的观点是,新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突出了艺术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努力通过学位制度促进高层次、高水平技能型艺术人才培养,方向没有错。但是,目前艺术学学科学术水平还不够高,人文内涵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而且由于调整幅度太大,且与当下艺术学科发展实际不完全相符,相关学科专业人员意见较大。
学科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全国高校在原学科目录指导下,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刚刚有些起色,不宜10年就进行一次大调整。另外,第五轮学科评估还没出结果,如果按照新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那么这一轮艺术学学科评估几乎全部归零。而且,学科建制不能只讲学理,更不能简单效仿国外,忽略我国学科发展现状。基于此,杜卫提出建议:一是艺术学门类5个一级学科暂不宜变动。二是在音乐、美术等相对成熟的学科中先进行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试点,等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再铺开。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4月刊|
|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周星、王一川对谈:艺术审美、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阐释的独特创造
艺术与科学:吴戈、石自东对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艺术教育(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下)
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