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晓阳:学、术并重 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谢兰凤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杨晓阳:学、术并重 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文 / 谢兰凤


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一经发布,即引发了艺术教育领域的激烈讨论,至今仍无定稿。对于这份征求意见稿,众多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是“学”与“术”的“绝情割离”,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艺术学辛丑事件”。全国政协委员杨晓阳认为,这份征求意见稿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弊端。


深谙艺术本质特征,助力艺术学科发展

纯艺术具有“艺理合一”的特性,是艺术技巧、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深层的艺术哲学的统一体。高层次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艺术理论,并用明确的艺术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艺术实践,思考自己的实践,同时指导同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引领这个时代甚至预示下一个时代。基于此,杨晓阳指出,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也是艺理合一的。他认为:“艺术学科专业设置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之上,要从上限到下限,从理论的思考到实践的探索,即从最高的层面向实用的层面、教学的层面这几个方面不断地延伸下来。”

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至今已步入第11个年头。对于这些年来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情况,杨晓阳并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艺术学科尤其是专业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整体都朝着艺术研究的方向发展,重理论、轻创作的倾向非常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实践类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再次呼吁尽快彻底解决艺术实践类博士的培养弊端。基于这个提案,杨晓阳指出,去年年底出台的这份新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及管理办法,有改进之处,也有弊端——应该矫正的地方没有矫正彻底,不该调整的地方反而调整过度。

第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考生加大了实践类课程考题的比重,这个算是操作方法上的进步。杨晓阳说,2021年四五月份,针对艺术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在相关人员征询意见时,他就提到了实践类博士的问题,并表示不是简单地从博士名额里分出一部分,让他们侧重于考实践、录取者称为“实践类博士”就可以了。“我充分肯定这次在艺术学实践类博士的考试中对实践课程的重视,这一点是有进步的。但是‘实践类博士’这个名字还是不对,这里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他指出,博士是哲学层面的多学科支撑的、寻找事物普遍规律的理论专业的产物,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实践专业的博士。因此,必须从本质上破除实践类博士的概念和实际内涵混淆的弊病,使其具有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艺术教育继续沿袭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损失将会非常大。十年来,我国艺术教育虽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但是所创作的作品达到高峰水平的微乎其微。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各专业门类没有各自评定的核心期刊。评职称的主要依据是论文发表情况,论文发表刊物又有A刊、B刊、C刊之分,但这些刊物并不是教育部评定的,而是我国一些比较权威的大学根据自身需要设置的标准,其他院校纷纷效仿并将其作为本校的专业标准,然后来评价艺术学科。杨晓阳认为这种做法较为不妥,应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权威的艺术机构、专家教授评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专业自己的核心期刊。

杨晓阳表示,此次艺术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将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并不为过;而把一些艺术类实用专业也升为一级学科,将来还可能授予其博士学位,这是不合适的。他感叹道:“本来是应该适度放宽,解决实践相关的问题就行了,结果却把后墙推倒了,把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专业都调整为一级学科,又放得过宽了。”


加强社会艺术教育,助力民众艺术素养提升

广义上的社会教育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偏低,约为10%至15%,而这其中艺术教育又微乎其微。在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都有配套的艺术教育。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杨晓阳再次提议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一方面呼吁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指出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艺术史博物馆,人们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参观艺术史博物馆,日积月累,慢慢地就对本民族和世界的艺术发展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而建立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艺术的高低,进而使个人素质、生活品质得到提高。杨晓阳表示:“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极其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建立艺术史博物馆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再加上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建设‘实物+融媒体’的多方面科技支撑的现代艺术史博物馆是非常容易的。”针对建设博物馆的资金问题和场地问题,杨晓阳提议可以使用一些体育场馆。如奥运会等体育比赛活动结束以后,各种相应的比赛场馆平时大多是闲置的,用其中的小部分就能解决场地问题。

自去年“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校外艺术培训再度火热起来。其实关于校外艺术教育问题,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杨晓阳就提出了相关建议。目前,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不断扩张,有些孩子是被家长强迫、受社会风气影响而去参加艺术培训的,对此他表示担忧:“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兴趣教育、启发孩子智慧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欣赏美、热爱美,发挥自己的优势,无限制地进行创造。从事儿童美育的老师虽然受过专业教育,但对儿童美育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怎么教、怎么学并不一定熟悉,以至于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等过程中,对儿童往往采取简单的专业教育。少儿艺术培训中的成人化、模式化、程式化问题严重。”所以他认为,探索适合儿童、适合非专业教育的美术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开展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打造文化艺术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使艺术融入乡土,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鼓励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举办“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由此可见,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是大有可为的。针对这个问题,杨晓阳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他认为,中国的乡村文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而形成的。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环境中人们生活的实用需求和美观需求建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建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这样,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才能独具中国特色而受到世界的瞩目。

据杨晓阳介绍,目前他所在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已经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乡村振兴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并达成了很多共识。第一,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古老的传统文化;第二,在本土基础之上,如何发挥这些古老的乡村文化的艺术价值,为现代生活服务;第三,在环境保护和项目设置方面,引进和借鉴全世界最先进的、能够满足每一个乡村不同需要的艺术融入方式。此外,在教育体系中增加艺术课程,并增强社会艺术教育。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在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美丽乡村”“一村一品”“文化艺术乡村”的评选活动。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4月刊
|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周星、王一川对谈:艺术审美、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阐释的独特创造

艺术与科学:吴戈、石自东对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艺术教育(上)

艺术与科学:吴戈、石自东对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艺术教育(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下)

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

吴戈、孙惠柱对谈:世界艺术教育格局中的中国艺术教育

周星  庞茂琨 | 美术教育的思路与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冉常建 | 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国艺术类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郁正民 | 多视角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

吴戈、巴图对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规划、战略与使命”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发展历程述略

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 | 仲呈祥

艺术学理论的方位与担当 | 黄宗贤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存在问题和应对方法 | 王廷信

徐翔 | 戏剧学学科建设: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门科学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