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扒一扒,教育部白名单竞赛是怎么被玩坏的

珊爸 珊爸超级爱学习
2024-09-05


前两天跟大家聊起我给珊姐的理科素养规划,反响很热烈。留言里的问题集中在我怎么给珊姐安排机器人、编程、奥数学习的路线。


其中,奥数学习我写了很多了,大家有需要的可以往回翻翻珊爸聊数学专辑以前的文章。机器人和编程方面我实践了3、4年了,近期陆续梳理一下发出来,有兴趣的请继续留意。


今天先跟大家聊一个和编程、机器人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和每一位家长都有关系的话题:


应该怎样看待教育部的竞赛白名单?


后面的讨论分析比较长,我把结论先抛在前面:


不要迷信某些所谓的“白名单”。你越是心动想参加的“白名单”比赛,越是可能遇到了李鬼。


教育部的竞赛白名单,全称是《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是目前素质教育行业人人挂在嘴边的一个招牌。



向上滑动阅览


这个“白名单”是目前国家教育部门最高级别、最权威的关于中小学生竞赛的范围限定。大家看它写着“2022-2025学年”的标志,就能明白这个名单是定期修改和发布的,以往都是一年一发,去年刚调整为三年一发


但实际上,这个“白名单”的历史并不长。教育部颁布这个白名单的背景是2018年出台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那是国家首次将中小学生竞赛这件事统一管起来。在那之前,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商业机构都是可以随便组织比赛的,导致每个比赛都吹得天花乱坠,市场一片混乱。


《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教育部在2019、2020、2021分别公布了当年审核通过的白名单赛事,算上这次2022-2025为期三年的,一共才第4次公布名单。从此以后,哪些比赛是“国家批准”,哪些是“未经批准”,在名单上一目了然。


再加上去年教育部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通过地方教育部门一直下发到了各个公立中小学,很多家长才猛然发现,原来同样是竞赛,还有合规和违规之分。于是,“白名单”摇身一变成了“黄马褂”,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



向上滑动阅览


“白名单”里有不少竞赛的历史是相当久了,主办单位规格也非常高,基本上都是“中字头”的学会、协会。但别看这个名单规格高,其实这里面绝大多数比赛,对于家长来说都很陌生,整个名单看下来,估计能听过10个就了不起了,大部分人一个都没听过。


就拿我读书时参加过的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来说吧。这在白名单里应该是影响力最大的之一了,原因全国仅有5个奥林匹克竞赛(数、物、化、生、信息)获奖有资格保送清华北大之类的顶尖大学(我当年就是这样进的清华)。



这么重要的比赛,我想问一下咱们家长们当年读书时听说过的有多少?知道怎么参加的又有多少?估计寥寥无几吧。


反正在我读书那时候,参赛选手都是通过学校渠道组织报名的。无论是白名单中哪一个比赛,绝大多数学校根本不会组织参赛;即使参赛,也不会大张旗鼓,顶多是在校内的兴趣班、校队里选一批人去参加。


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些白名单赛事虽然一直存在,但默默无闻,毫不起眼。我估计每年合计起来参加的人数能有几十万就顶天了,跟一届几千万学生比起来根本就是小众爱好。



那为什么参与的人那么少呢?这又和白名单赛事的运作模式有关系。


我们来看看,举办个白名单赛事都有哪些规定:



根据前面提到的《管理办法》,组织白名单赛事的,必须是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机构。换句话说,主办方都是些不愁赚钱的单位,负责人很可能都是有官职的编制内人员。另外,举办比赛彻底“零收费”,也杜绝了办比赛牟利的路子。


但是,哪怕不以赚钱为目的,办比赛活动还是要花钱的——哪怕开个会还得准备矿泉水呢,别说办个全国性的比赛了。过去白名单赛事的主办方们用爱发电,都用的经费预算,能把比赛办起来就了不起了。把免费的比赛尽量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知道、吸引更多人参赛?图什么?钱从哪里来?


当然,我不认为因为不收费,这些比赛就会办得很敷衍,毕竟都是“中字头”有头有脸的单位主办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会有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人海战术去拉人头。正如过去很多年一样,通过教育部门文来文往通知一下学校就足够了。



另一方面,《管理办法》也明文规定了,白名单赛事不得与升学直接挂钩(高中的五大学科竞赛有另外的规定)。所以,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些比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刚需。


直到最近。



最近几年,关于白名单赛事的宣传是越来越多了。


尤其是很多渠道,例如教育机构、升学信息平台等等,最近纷纷开始帮忙宣传白名单赛事的消息。


这些白名单赛事是国家最正规的赛事,有人帮着义务宣传一下,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慢慢地,我开始发现不对劲了。


前面说了,教育部的《管理办法》三令五申,白名单赛事必须坚持“零收费”,不仅不能收参赛费,连资料费、培训费都不能有。可是最近收到的一些白名单赛事消息,不仅要收费,而且收费还挺贵。


这是怎么回事呢?再仔细一研究,我发现原来真正在“白名单”上的赛事虽然不收费,但官方比赛冠以“省赛”“国赛”的名号。想要进入这些比赛,必须得到相关推荐资格,而这些资格掌握在各个教育机构手中。换句话说,收费的不是白名单赛事,而是进入这些比赛的“预选赛”。不交费,恐怕是永远找不到如何参加正式比赛的入口。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有的白名单赛事,官方宣布的比赛项目是编程,但实际开展的项目则是五花八门,有计算思维、有科技素养,甚至还顺便开通个考级。



向上滑动阅览


这些项目除了冠有同样的名号以外,其他内容其实已经和最初的白名单赛事关系不大了。



除了这种赛事本身被异化导致极度商业化的情形,另外一部分赛事则是因为被机构挖掘出来,或者直接拥抱教育机构,将赛事报名、赛事培训交给机构作为收费或引流的手段。


例如某个白名单赛事,在官网上竟然分成了机器人、设计、人工智能、编程4个赛道,近40个分项目。



关键是,这些分项目之间往往差异不大,并不是真的有40种不同的比赛。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40个分项目,真正分的是“渠道”而非内容——基本上每个机构各抱走了一个分项目的承办、报名、培训甚至评奖。


就在最近,我就从3个不同的机构那里获知,可以通过他们分别参加3个不同的分赛道比赛,但打的旗号却是同一个白名单赛事。



向上滑动阅览


尽管我发现这个比赛的合作方们严格遵守白名单赛事的规定,不收取任何费用(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了),但凭着这些比赛,各培训机构能够吸纳新学员、扩大知名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原本默默无闻的白名单赛事,即便是免费参赛,仍有那么多渠道抢着为它们大张旗鼓地宣传。



其实,正如我一直所说,参加比赛是我让珊姐学习各种知识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组织比赛、编写题目、开展培训,每一项动作都需要成本。因此,一项好的比赛应该收费,而且我也愿意为之付费。免费固然更好,但免费的事情做不长久,也很难做好。


我今天给大家扒了某些白名单赛事背后蓬勃发展的秘密,并不是要高举旗帜呼吁大家打倒这些比赛。


比赛和学生,永远都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一方裹挟另一方。比赛需要费用运营和发展、需要优秀学员参加,学生何尝不需要比赛去锻炼和证明自己呢。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结论:


第一,不是白名单赛事就等同于有价值、有权威。是否有含金量,是否有助于证明实力甚至帮助升学,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要考虑。


第二,白名单不代表白莲花,一些异化的白名单赛事同样走向了商业、走向了敛财。报名前一定要认真审视,按需报名,而不要听到“白名单”就闷头冲进去。


第三,宣传力气越大的赛事,往往说明背后的利益力量更强大。当一个竞赛借着“白名单”这身“黄马褂”大肆扩张的时候,就离白名单的初衷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危险了。


最后,如果大家和我一样,愿意花几百块让孩子去挑战和锻炼一下,那各种比赛和考级不妨多试一下。但如果以为参加了“白名单”比赛就是找到了捷径,那就千万别高兴太早了。



最近我还会再跟大家聊聊机器人的问题,编程、理科通识等等内容以后再陆续更新,有兴趣的欢迎持续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珊爸超级爱学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