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怎么办,还有救吗
也许是因为快到期末考了,最近连续回答了好多家长关于孩子粗心怎么办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小学数学难度不大,不少同学都是以100分为目标去冲击。而拦着大部分人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粗心”这个毛病。
到底粗心是怎么回事,有救吗?今天就从我的自身经验出发,给大家讲讲这件让很多人十分头痛的事情。
粗心有什么表现呢?上面这位家长的想法应该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如果孩子重新做一遍就能做对,这种错误就意味着“粗心”。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粗心,或者说导致孩子在“会”的问题上出错呢?
很多人以为“粗心”就是不仔细,所以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叮嘱孩子“仔细点、仔细点”。很显然,大部分人都会发现这个方法效果一点都不好,下次考试该粗心还是粗心,该出错还是出错。
其实,粗心这个问题的成因,至少有以下5种。每个容易粗心的孩子,都至少存在其中一种或者好几种问题:
//
一、对知识的掌握不够;
二、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专注力不够强;
四、做题速度不够快;
五、做题习惯不好;
下面我就分别解释一下这些不同的成因,并且给大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问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错误觉得很简单,同时让孩子改正的时候,孩子能够重新做对,就以为孩子已经足够掌握这道题,当时做错纯粹是因为“粗心”。这就大错特错了。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是不会对自己了熟于心的知识粗心的。举个例子,对于计算题,没有一个孩子会算1+2的时候粗心出错。
ta可能会做错这样一道题:83-6=89。你以为ta是看错了加减符号,其实本质是孩子对计算还不熟练,存在畏惧心理。因为83-6需要退位,而83+6不需要进位,可能恰好就在孩子的舒适区里。
虽然这两种计算孩子都会,但如果对计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在考场上就可能因为下意识的恐惧和回避,导致“看错”,从而被家长简单归因为“粗心”。
类似的还有孩子在阅读题干很长、数量关系相对复杂的题目时,很容易出现读错、算错的问题。那是因为题干的复杂度超过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而大脑的运作功率是有限的,当大部分脑筋用在怎么读懂题目之上时,在其他本来很简单的细枝末节上就没有足够的脑力去应付了。
最后题目做错,家长看到的问题是简单的读错数字、读漏信息,归因到“粗心”,却怎么都解决不了问题。
那真正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让孩子的掌握程度远超过考题的难度,例如题目压轴题是思维题,但孩子却学过同类的奥数题;或者同类的题目孩子已经做过并且做对了很多次。这样孩子在做题时,就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去抓住题目每一个细节了。
☀第二种问题,是孩子没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还是拿计算题举例。计算98+16,如果用直接心算的方法,那么做错的几率就很大。毕竟考试时间有限,连续算10道这样难度的计算,难保就有一道算错。题目并不难,很显然又会被家长归入“粗心”的范畴。
但实际上,98+16的正确算法,应该是98+2+14=114。使用这种方法,相信绝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粗心算错。这是一种巧算的方法,虽然和普通的计算殊途同归,能得出一样的答案,但因为难度大大降低,出错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最近珊姐就出现了这类错误:
在这么一道简单的题目里,她使用了直接计算后列举的方法,算出“第5次”使两袋苹果相等。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粗心”错误。她的方法本没有错,计算也是准确的,但在回答时将自己写上的开始的数字当做“第1次”,本来“第4次”自然也就成了“第5次”。
那我应该责怪她粗心吗?粗心当然是直接的原因,但如果她使用除法来计算,用(74-42)÷(4+4)=4(次)这个方法,就没法出现这种粗心的错误结果了。这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而且可以用在数字更大的同类题目上。
那为什么她没有使用这种方法呢?这就回到第一类原因:她对除法不熟练,宁愿留在加减法的舒适区中。
解决这种问题,方法就是思考和学习更高效、更准确、更高级的解题方法,而不要满足于做出来就行。对于校内数学,主要靠细心听老师讲解;对于奥数等提高内容,则是要不断从好的教练那里吸收更好的解题方法。
☀第三类问题,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强。
不同孩子考试成绩有高低,也许可以归因为水平差别。但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场合下考试,准确率差异也可以非常大,这就是专注力的差异。除了不同人之间专注力有差异,同一个个体本身的专注力也会有很大的波动。
拿珊姐来说,由于她没有午睡的习惯,所以下午的考试状态就不如上午,而晚上进入她的亢奋期,又比下午要好一些。所以,影响专注力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睡眠和精神。
另外,随着大脑的发育,孩子的专注力也会不断增强。好消息是,随着孩子长大,粗心的情况通常会有所减少。坏消息是,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或者父母培养的差异,同样是二年级参加1.5小时的考试,有的孩子能全程专注,有的孩子到后半就只能左顾右盼,前者成绩必定比后者要好。这个差异不管到哪个年级都仍然存在。
另外,专注力不仅影响“粗心”出现的频率,也影响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就是决定了那些够一够能做出来的题目能不能得分。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但是这是个庞大的话题,这里就没办法一一展开来讲了。
☀第四类问题,做题速度不够快。
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做题粗心是因为太快了,其实恰恰相反。这里说的速度不够快,不是说孩子在考场上应该龙飞凤舞、一目十行,而是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本身的解题速度。
就好比一个车手平时都只有开80码的水平,上了考场非要开出120码的速度,那必定是容易翻车的。相反,如果ta长期都是按120码的速度来练车,上赛场哪怕开100码,就跟闲逛一样优哉游哉,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出水平。
假如一场考试90分钟,孩子只能够勉强刚好做完,那说明做题速度是完全不足以拿100分的水平。只有具备50分钟做完的能力,但刻意放慢到70分钟来完成,还留下20分钟用于检查,这才是一个有能力拿100分的孩子。
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当二者的水平都很高,在考试中才真正游刃有余。这时候,家长想让孩子“认真仔细”别犯粗心的毛病,才有基础。
解决方案也是简单粗暴:通过掐表练习和加大练习量,让自己的解题速度超过平均水平。因为考题是按照平均水平来出题,所以超过平均水平就意味着有检查的空间。
☀第五类是做题习惯不好。
很多老师都会教一些做题习惯,例如圈重点字词、圈数字等。我最推崇的做题习惯倒不是这些,而是检查的习惯。
我曾经在《学会这几招秘籍,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数学算错啦》里面介绍过检查的技巧,这里就不展开说了,需要复习的可以点下方图片:
简单来说,检查绝对不是把题目重做一遍,而是使用正确的技巧,用解题时十分之一的时间去发现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初次做题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保证满分的诀窍一定是多次的、不同方法的检查。
这时候又回到前面说的正确解题方法、解题速度等问题上:只有速度够快才有充分的检查时间,只有掌握多种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互相印证作为检查技巧。
还有一种做题习惯是错题归纳的习惯。关于学数学要不要错题本、怎么用错题本的问题,我以后有机会还会详细说。但我认为比起错题本更重要的,是归纳错题类型,其中就包括“粗心”的类型。当一次“粗心”出现后,能不能通过总结杜绝下次同类型的“粗心”,保证下次遇到同样的坑时条件反射地跳过去,是决定成败的细节。
以上就是我关于粗心这个问题的一些经验。
根据我五年级参加小学毕业考并轻松拿到满分,初中也得过不少数学满分的经验,“粗心”绝对不是简单靠“细心”来消灭的。正所谓“人家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说明能拿到100分的学生,水平必须远远超过卷面上的内容。
对于那些还抱着“这里那里要是不粗心就能100分”这种想法的家长,我建议是赶紧放弃幻想,分析差距,针对性地补救,而不要简单地寄望于孩子下次不要粗心这种不着边际的事情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