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了一个假期,我突然想通了躺平这件事
加长版国庆假期已经过了一大半,大家都去哪里玩了呢?我们一家和之前每一年一样,没有出广州市,只在市内随便玩了一下。
不过这个假期的前几天对于我来说有些特殊。
在平日的生活里,我共有3个身份:兢兢业业的打工狗、陪娃学习的鸡娃爹、努力码字的斜杠博主。一般来说,我的一天要在这几个身份之中轮流切换:白天一整天当打工狗,加班结束回家马上切换成鸡娃爹,好不容易哄娃睡觉后再开始码字。
有时候,某一个身份可以休息一下,例如周末不用打工,或者更新完不用码字的时候,其他身份也会及时补位,占据空闲出来的时间。久而久之,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用喘息的充实生活。
这个假期的前几天,我久违地过了另外一种彻底放假的生活,把三重身份全部放下:工作暂时搁在一边,文章彻底不写,连珊姐的学习也完全免去,交给老人家带着天天去玩——我自然也从伴学书童的角色里解放出来。
要知道,过去几年里,哪怕是春节假期,我都少不免惦记着给珊姐安排作业、晚上抽出时间笔耕不辍。
这次,我想睡觉就睡觉、想躺着就躺着、想看书就看书、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更重要的是,我试着卸下了所有负担,不去记挂珊姐的学习有没有落后、还没交出去的工作哪里还不完善、答应的更新计划有没有落实等等。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样放假,真是太舒服了!我甚至记不起上一次这么放松是哪一年的事了!
放松的时候,大脑里胡思乱想,也有不少收获。其中一项就是让我想通了一件事:作为爹妈,在鸡血和躺平之间该如何选择。
作为一个广泛潜伏在各个鸡娃微信群的人,假期的每一天,我都能看到很多坚持鸡娃的达人家长。对于假期每天做语数英卷子各一份、坚持精读名著和预习课文、刷计算背单词打卡、看各种线上视频补课的小学生们,开学就是直道冲刺、放假就是弯道超车。
对于平时分身三角,每天忙到深夜的我来说,看这些事迹还没什么特别感觉。而当我边躺着彻底放空大脑和身体,边在手机上看到这些牛娃的每日报告时,心中感触尤为强烈。
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非常累的习惯。
我认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提升自己。这个“提升”是多个维度的,不仅包括想着怎么学习考证,也包括琢磨怎么把工作做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跟其他优秀的人看齐等等。
这种优秀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是一种不自觉的冲动。与“提升”相违背的事情,例如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刷视频、无效社交、睡懒觉等等之上,则是这些优秀者所极力避免的。
拥有这种“优秀的习惯”,的确能让人“更容易成功”,例如有了不起的学历和经历,更快得到升职加薪,或者创业成功。
那这么好的品质,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呢?因为这种“优秀”的代价也非常大。
选择这条“优秀”的道路,等于放弃了大部分的休息、娱乐、情感甚至快乐。当然,这种“快乐”是世俗层面上的快乐,对于追求“优秀”的人来说,优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我们可以在传记和新闻里看到,大部分优秀的成功人士,在其他方面往往表现得有所缺陷,例如亲子不和、缺少朋友、生活平淡。
尤其是陪伴家人和个人享受方面,都需要投入时间和努力去经营。时间还是次要的,相信再忙的人也不可能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玩耍或者陪伴。更重要的是心态:对于时刻追求优秀的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优秀”的“绊脚石”,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
那“鸡娃”是什么呢?我觉得,这就是父母试图把这种“优秀的习惯”延伸到孩子学习成长之中去的努力。
“优秀的习惯”讲究的是日有所进,追求的是最大提升。所以作为鸡娃爸妈,要给孩子安排充实的学习计划,还要监督执行狠抓落实;要给孩子报读各种课外培训,还要纵横比较让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要对标一流缩小差距,所以要到处收集其他优秀孩子的经验。
在这种思维下,休息是奢侈的,玩耍是可耻的,停滞是可怕的。当然,并不是说鸡娃就不允许孩子休息,但所有休息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是符合正确前进方向的、是为学习的大战略服务的。
这种思维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自觉的。例如之前我读到一个育儿技巧:每周设定一天休息日,这天不安排上课和作业。看到这个方法,我深以为然,于是坚持执行了一段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技巧”,不正是“优秀的习惯”下的产物吗?每周有一天休息,不就意味着其余六天都是学习日,要马不停蹄地抓紧学习,才能配得上享受这个休息的宝贵日子。
我还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阅读的书进行严格把关,不仅不让读漫画等“垃圾读物”,还要每月根据名师推荐的书单采购对应年龄的名著让孩子阅读。这种“优秀”的阅读习惯,不正是把读书当成一项事业去追求效率最大化吗。
更不用说给孩子报名乐器是为了向艺术特长生准备、报名体育是提前谋划中考满分、报名语数英培训班更要掘地三尺收集所有机构老师的口碑和教纲,非要找到最好的那一家,生怕其他同龄人偷偷去学。
那么,用这种“优秀的习惯”去鸡娃效果如何呢?效果一定是特别好。
正如成年人的世界里,普通人和“成功人士”有着泾渭分明的鸿沟,在学龄阶段,“优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成绩。
那些小升初就拿到让人惊讶艳羡的简历的孩子,那些中考高考夺魁的状元,全部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这种“优秀的习惯”。无论是在网络上、在别人口中还是在学校的光荣榜上,我们都能见到这样的孩子。自身越努力往上走,越是能看到更多这样拔尖的牛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未必一定正确,但已经投入了十分耕耘的这些牛娃们,至少有七八分收获,体现了世间最低限度的公平。
关于“鸡娃”这件事有很多种批评的声音。有人说这是无谓的内卷,有人说这是少数人恶意制造焦虑,还有人觉得这纯粹是资本的阴谋。但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选择了一条带上金箍,放弃享受,追求优秀的道路而已。
那么,现在就只剩最后一个问题:这是家长和孩子想要选择的一条路吗?
鸡娃的路线之争,就是信奉优胜劣汰、多劳多得的家长选择积极内卷、追求优秀,崇尚自由、尊重孩子的家长选择放养躺平、顺其自然。而更多的家长,一边担心孩子失去童年、早早抑郁而选择躺平,一边被每天拼了命地努力的牛娃们逼着内卷,两边摇摆过着45°的仰卧起坐人生。
在之前,我一直是一个拼命“卷”自己的典型。靠着从不休息、减少睡眠、大脑24小时无缝切换,我一直努力将职场人、KOL和鸡娃父亲三种身份都做到最好。
直到过了几天的躺平生活以后,我对生活的路线选择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原来放下“优秀的习惯”,人生真的轻松多了。
正因为有了这个放空大脑的时间,我才有机会真正去思考一下,原来人生并不一定要事事追求卓越。
我可以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不一定非要做出类拔萃、火速提拔的职场精英;可以做一个平凡的爸爸,不一定非要做替孩子事无巨细考虑周全的模范父亲;可以做一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小博主,不一定以阅读量和粉丝数作为KPI,更不用迎合大众舆论的口味。
同样的,我也可以接受孩子成为一个爱偷懒、讨厌写作业、常常调皮的普通孩子,有普通的成绩,做普通的工作,过普通的人生。
凡事追求卓越,时时争取进步这种“优秀的习惯”的确会带来优势,但凡事随遇而安,事事得过且过的生活,实在是轻松太多了。
不过,现在当务之急是,先把珊姐的假期作业,和我开工第一天就要交差的工作,赶紧抓住假期的尾巴拼命赶工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