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升入三年级,差点给女儿搞厌学了

珊妈 珊爸超级爱学习 2023-10-27


珊姐升入三年级不到2个月,问题就接二连三地来了。



珊姐这一届是相当特别的一届。2021年7月颁布了“双减”政策后,珊姐和同年级的小伙伴们成为“减一代”。根据规定,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课后作业,期中期末不得考试。


因为是第一年,不同的学校在这方面都面临一个把握不好减的“度”的问题。有的学校选择新瓶装旧酒,有的则是选择坚决贯彻落实。于是,前两年,我们和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们聊天,最常见的一个话题就是:你们老师给布置作业吗?


我先来:我们就没有作业。


说实话,在教育圈的鄙视链里,我们这种绝对在鄙视链底层。每当听说别的学校老师统一布置买练习册,还教大家用包书皮包住封面带回学校,在课后托管统一完成,我就羡慕得口水从眼角流了下来。


幸好到了三年级,珊姐学校的老师也开始正大光明地布置作业,我们才总算不至于读了个假小学/真幼儿园,开始在学习的道路上跟其他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过没想到,“期盼已久”的作业来了以后,珊姐差点给整厌学了!而且跟我们有类似情况的还不在少数。看完我的吐槽,相信会在留言区看到三年级家长们高举的双手



问题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珊妈收到数学老师的投诉,说珊姐在学校不交作业。


嗯?这还了得,我们俩赶紧了解情况。一问,原来是珊姐真的没做也没交。


干嘛没交?

不想写。


为啥不想写?

写了总是错。


我就纳闷了,三年级数学哪有什么难点,珊姐的水平不至于做不出来吧?


我又问:是哪里不会吗?

不是,就是格式太烦。


拿来看看。


于是我看了一眼珊姐三年级的数学作业,下巴顿时就掉到了地上。你别看小学三年的数学没有任何难度,但是这做题的格式换成年人也是很难及格。



第一题连减问题,因为有个简便计算,所以口算就能得出答案,但直接写答案是错的,必须写成递等式(或者叫脱式)。


第二题算“大约是多少”,实际答案194,结果大约是190不行,必须是被减数和减数分别先四舍五入再算的结果200才行。


第三题更是看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题目问“够不够”,直接把两件东西的价格计算一下总价比较是错的(原解答擦掉了),必须用“估算的方法”。好吧,估算就估算吧,非要分4步走——想、估小、算、比,每个写一行才行,这是个什么标准?


第四题,四舍五入是做了,答案也对了,但分开写不行,必须在一条式子下用括号代表四舍五入后的数才算正确。


第五题,虽然题目的意思明显是用估小的方法做,但题目实在过于简单了,珊姐也做了一个标识:一个200多、一个400多,显然超过600了。即便如此简单的题目,对不起,也要按照4步走写上50字。


这么一通做下来,一道题都“没做对”,要说珊姐心里没有不舒服是不可能的。一次如此,两次如此,第三次的她如何不产生对数学作业的抵触情绪呢?



我相信老师在课上把这些内容、这些格式规范肯定详详细细地讲过不只一遍,只要上课用心听了,估计照猫画虎地做出来不会有什么难度。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如此,无论是学霸还是普娃,大部分都认认真真地听了学了,作业里也做对了。我也清楚,肯定是珊姐在课上没有专心听讲,神游四方,才导致了课本作业来个全军覆没,一道格式都没对上。


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真的只能如此死板地套用一模一样的格式套路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吗?


这里面随便一道题的解法,我都能写出一篇数学教育论文去评判珊姐的解法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更优。



以最后一题为例,判断219+402是不是比600小,直接比较百位就能出结果的题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第二题估算页数,被减数和减数同增同减的情况下,结果显然比一增一减的误差要小。在没有其他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为什么误差小反而不是正确答案呢?


这些数学的格式要求,自然有它们明显的益处——能够让所有小学教师掌握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参考统一的教案,能让零基础的学生都统一掌握规定的数学要求,例如这一章就是估计的知识。


但是数学课本来就不是(至少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点加减乘除、计算面积之类的“手艺”,还需要培养数学思维、鼓励主动思考。最起码的,数学中“一题多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瑰宝得灌输给孩子吧?


珊姐的数学是我和她奶奶从小辅导起来的。无论是幼儿园的思维启蒙还是小学的奥数,我们在辅导的时候也从来不拘泥于书上刚教的方法。如果有更高级的或者更便捷的解法、更贴近本质的理解方式,我们都会给她一并讲解。


例如讲价加减法拆括号的时候,我就不会让她记忆什么“加号不变减号变”之类的口诀,而是将代数计算的本质告诉她。所以最近她学习方程的时候,面对


3x-(8+x)=x


这样的算式,老师只讲了半节课,她就能自己摸索着解出方程结果,因为她本来就对等式的左右抵消理解刻在了心上,而不是去生硬地学怎么“移项”。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她能够想出自己原创的解题方法,我们更是会给她吹捧到天上去,因为这才是学习数学中最最重要的收获。通常来说,这些解法不见得是最简便的,但仍然比从课本中学到的100种方法加起来更宝贵。



面对课本上的这些数学也是一样。同样的问题,殊途同归的解答,且不说有的甚至更为简便,哪怕是更繁琐,也值得对孩子的解答进行鼓励吧。


为什么珊姐在面对这些作业的时候会有“漫无边际”的不同于标准的解答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计算基础已经远超出了这部分内容。她平常在练习的计算题目是这样的:



这也决定了在面对同一道题目的时候,对于她来说更“简单”的方法也许是不一样的。老师要估算,她可能更想口算;老师要分步,她一步到位实在是分不出来。


这就好比从家去超市,本来走路的路线是穿过小巷走捷径,但因为我有车,宁愿多绕一倍的路,耗时仍然更少。别看路线也许长了,但对于我来说这才是最好的路。



开学后被学校的格式整崩溃的远不止我们珊姐一个。



这是不同的两位家长发来的内容,分别被估算和两位数加法中的格式搞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明明是一句话的事非要写五六句,明明是一条式子的事非要分成五六条。


看完以后的我不禁开始怀疑人生:我们的数学课到底是为了让孩子爱上数学,还是为了拒绝孩子拥抱数学?


当然,即便我再不满、再有理,我也不是小学数学老师,无法改变她的校内数学要求,不能代替她完成作业,更没办法改变整个小学数学的教育氛围。


所以,我们全家齐心协力,做了以下几件事情来帮助她走出这个“难关”。


首先,跟她站在同一起跑线。由珊珊奶奶出马,给她讲述了她爸爸我小时候数学课的经历。大概也是在三四年级,我的某一位数学老师也是对数学作业的格式要求吹毛求疵。每每发下来的作业本,“正确”的答案只能拿到40分的分数。和珊姐的数学老师一样,我的老师对我这种“吊儿郎当”的数学水平非常不满,课上课下基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这是真人真事。最后结果是,过了一年更换了数学老师,知识难度也提升了以后,我的优势又重新回来了。我们告诉她,短暂的不适应不可怕,学习解题的格式,比学会知识本身要简单多了。只要她愿意,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



其次,实事求是地给她肯定。有的题目,她的想法没错,答案也没错。能够靠自己的想法得到答案,哪怕方法和老师不同,也是值得大大鼓励的。我跟她说,以后仍然要坚持主动思考,这位老师看不到你的闪光点,下一位也许就看到了。至少数学很厉害的奶奶和爸爸,一直都能看到她的努力。


第三,如实分析老师做法的合理性。我们从小就坚持给珊姐摆事实讲道理,从不给她营造虚假的“氛围”。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老师要教会全班40名同学都学会这道题,所以要有统一的格式要求。老师上面还有教研组长、有校长、有教育局。如果学生的解法五花八门,怎么评价老师的工作成绩呢?所以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没有错,我们还是要花一点时间掌握这种标准格式。


最后,还是要跟数学老师打好关系。该道歉道歉,该认怂认怂,求求老师多多担待、多给机会。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就像打工人的每一位领导都有不同风格一样。从来只有学生适应老师,下属适应领导,不会反过来的。阶段性的分歧,能弥合多少就弥合多少。我们继续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培养珊姐,但同时也不否定老师的教育方法。



故事的最后,说一个小小的结局吧。三年级的第一次单元考试成绩出来了。珊姐拿着数学卷子,很高兴地跟我们说:这次我把估算的格式全部记住了没有错哦!


可是,为什么卷子还是没有满分呢?我拿过来一看,差点就笑出了声:



没事,值得给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可爱的珊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