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今天我们要以家国的名义,来缅怀革命先烈秋瑾,品读她的那首《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云: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秋瑾真是一个让人赞佩的女中豪杰,她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牺牲的革命先烈。其实她的诗词作品在晚清的文坛,也别有特色。31岁就英勇就义的她,虽然留的诗词作品总数不多,但是因是赤子之心、激情之作,所以我们读她的作品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她的作品扑面而来的不是文词的技巧,而是满满的赤子情怀和炽热的爱国之心。像《满江红·小住京华》“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像《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那种气魄,那种胸怀,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这种诗词不是用技巧写就的作品,而是用生命写就的作品。

在秋瑾的诗词作品中,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首《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这首诗题,你看,其实就是交代写作的缘由。这首诗写于1905年,当时秋瑾第二次从日本只身回国,所以她说“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万里乘风”,是让人想起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可是我个人觉得秋瑾在这里,实在未必是非要凑这个典故。因为她此刻胸怀激荡,并非是意气风发,而是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垂亡之际,鉴湖女侠此番回国是为了责任,是为了担当,是为了只身赴死啊,事实上结果也是这样。所以她说“只身东海挟春雷”,“春雷”两字倒确实见出她心中的希望与意志的坚定。所谓“一片春雷惊蛰户,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雷阵阵是要带着革命的理想,让故国、让神州,大地回春啊。所以“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这一句可以看出强烈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并不是意气风发写的,为什么呢?因为惨痛的现实就摆在面前。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颔联就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原因了,就呼应了诗题的由来。“图画”是什么?就是日俄战争的地图。因为这首诗创作于1905年,1904年的时候,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无耻的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让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肆虐,撕裂神州。当时的清政府甚至把东三省划为日俄的交战区,而旅顺港的争夺战更是日俄战争的焦点。东三省的中国百姓为之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日俄战争中,率领日本舰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俄国舰队的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他所有的人生智慧及战争智慧,据他自己说其实都来自于中国的阳明心学。华夏文明的智慧与思想,没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发扬光大,却被别人学来,成为反过来蹂躏我们的土地与人民的手段。这“宁不可悲乎”啊,故而当日本胜利以后,原来俄国所占的东三省的土地,就变成了日本的占领区。那么在地图上,它的颜色变换,就是指东三省的领土原来被俄国占领,现在又被日本占领,这就叫“忍看图画移颜色”呀。所以有志之士中华儿女,怎么能忍见着神州路沉,“肯使江山付劫灰”!怎么能忍心让大好河山在日本人和俄国人的炮火中化为劫灰呢?痛啊,无比沉痛啊!百年之后尤能感到鉴湖女侠那颗沉痛之心。

但是光是沉痛,不能救国,“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浑浊的烈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抛洒的青春热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靠的是所有仁人志士的群策群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拼上无数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让这颠倒着乾坤的神州重新争回它昔日的光芒与荣耀。多么痛的感悟啊,可是又是多么激情奔放,襟怀万丈。

你看秋瑾的这首律诗根本没有什么典故,语言极浅显极明快,却又对仗工稳,每一句话顺畅地直欲脱口而出,但是每一个字却又字重千钧,力能扛鼎。开篇的万里乘风,豪气中隐藏着沉郁顿挫,结篇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又在沉痛的坚决中,豪干云天。那种喷薄而出的豪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丝毫不见女儿态啊!

我曾经无数次的去杭州,去绍兴,去湘潭,去湖南双峰的荷叶塘,一次次走过那些秋瑾生活过的地方,都感慨万千,都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万马齐喑、暗沉牢索的时代环境里,秋瑾,这位鉴湖女侠,她是怎么觉醒,怎么成长起来的呢?想来她那段不幸的婚姻可能反道促进了她的成长。秋瑾其实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她的父亲邱寿南,后来到湖南湘潭去做厘金局的局长就相当于现在税务局局长。就在任上结识了湘潭的首富,说起来还是曾国藩的表弟叫王黻臣。王黻臣看见邱寿南的长女秋瑾,长得端庄秀美,气质出众,就主动托媒人来为儿子王廷钧提亲。其实这桩婚事充满了商业利益的交换味道,秋瑾对这桩婚姻是非常不满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最后无奈只能嫁入王家,和那个毫无共同语言的富家子弟富二代王廷钧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秋瑾在湖南荷叶塘生活了六七年的时光,当时正值中午日甲午之战之后,国家的悲惨命运,牵动着这个闺中妇人的忧国之心。而她的那个富二代的丈夫只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甚至当秋瑾表达出对谭嗣同等人的赞佩时候,她那个没心没肺的富二代丈夫,却大骂谭嗣同是仕林败类中华乱党,秋瑾事后不由地哀叹“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人生的志趣迥然不同,境界与追求有云泥之别,这简直就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所谓婚姻,所谓夫妻的最大的悲哀了。后来,王廷钧捐官到北京当官,秋瑾也只好跟着来到北京。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立下了救国的平生志向。而且下定决心要远赴日本,寻求救国的道理。为了阻挠秋瑾,她那个奇葩的老公,竟然把她的珠宝首饰和积蓄全都偷走了,由此,秋瑾更加毅然决然。你可以偷走我的钱财,但你偷不走我那颗救国的心。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在1904年4月,就是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后没多久,秋瑾只身东渡日本,迈出了她人生关键的一步。在日本秋瑾结识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一起加入了同盟会,这时候,她开始真正的成长为一位革命志士。

在日本期间,秋瑾一方面迅速成长,在另一方面,她实在难以隔海眼见自己的祖国,深陷蹂躏与痛苦之中。所以又毅然决然两度回国,一方面办中国女报,欲唤醒两万万的中国女同胞们,另一方面联络光复会,策划革命起义。后来秋瑾不幸被捕,清廷百般讯问秋瑾百问不答。后来清廷特意换了山阴知县李钟岳审问她,李钟岳素来同情秋瑾,秋瑾当堂写出“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然后英勇就义,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实践了她那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誓言。


对于秋瑾的这首既沉痛又明快的七律之作,我之所以以国家的名义,以家国的名义,把它特别拈出,在这里和大家赏读,其实还有一层特别的用意。“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颔联所写的这个惨痛的事实,正是这首诗诗题所交代的沉痛的现实,这个沉痛的现实其实到今天还有警示作用,也就是日本和俄国对中国的蹂躏和威胁。我们以前总说一句俗话“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其实美国人和你隔着十万八千里呢,真正的威胁,从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其实来自于你身边那些觊觎你的土地和资源的狼子野心的家伙。日本的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都十分逼仄,所以一旦有可能,它都会露出扩张的獠牙,这是它的生存本能所决定的;俄国熊别看我们和他们的关系现在好像不错,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从历史考察就会知道,这个族群骨子里也有凶狠、扩张的特性,所以对于温良恭俭让的华夏民族和华夏而言,我觉得真不应该忘记一百多年前两位前贤的遗言。一位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在临终前说过一段话,说英法俱不足畏,你要知道鸦片战争时他主要面对的是英国人,他最后说英法俱不足畏,中国永远之大患俄罗斯也,俄国熊啊。在林则徐死后50年,另一位李文忠公,也就是李鸿章临终时也说过一句名言,他说英美俱不足患,后来美国又变得强大了,甚至超过了英国,但是李鸿章说,英美俱不足患,华夏永远之大敌,小日本也。如今我们回看百年前屈辱沉重的近代史,才知道这两位先贤的临终遗言,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可是我要问的是,我们今天还能清醒地记得这种沉痛的领悟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善良的国人与同胞啊,不要忘记前贤的伤痛与血泪。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