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10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2日

刚刚下课的时候,跟同学在外面闲聊了一下,我跟她提到说,我九七年的时候,一九九七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念大学部,应该是大学三年级要升四年级的暑假,八月天,然后到大陆去参访两个星期。第一站就到了西安。到了西安机场,我们出来用了餐之后,下午的第一个行程就是要去兵马俑博物馆,然后坐游览车。坐游览车我印象很深刻,我就看到这个游览车,因为它是公路,那个还不算是高速公路,就是一般的公路,然后就有了路牌指标,高高的就立在这个道路的上方,指着前方,潼关一百多公里,临潼,我想起来了,临潼多少公里。我看到那个路牌的时候,我居然掉下了眼泪,当然是没有人看到。为什么会掉下眼泪?其实这是一个感动,就是潼关、临潼,这些都是我们出现在历史课本上面的名词,对我们来讲,它就是一个很遥远很陌生的一个地名,一个名词。可是我在一九九七年的暑假,我有机会踏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窗外茫茫的平原,关中沃野千里,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了。所以读古书,其实古人说,读万卷书其实不如行万里路,要能够真的去踏上那一片土地,得到那一分感动,那个书才是真正的受用,那个感受才是最深刻的,所以那一分的激动我一直留在心中。后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到大陆去参加研讨会,或者是有简单的一些参访,可是那分感动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建设很蓬勃,很多都是翻新了,那种老的味道、老的情感,就是没有办法再寻回那一点味道。所以我跟同学讲,如果有机会回老家,如果能够看到以前小时候所看到的一些小桥流水,苏州人,其实那是一个很难得的经验,也是寻找自己从前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
好,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程。接下来我们就看到第二十三个姓氏,施姓。施姓是台湾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中国大陆,却没有列入到前一百个大姓。施姓的远祖源于夏代,当时候夏朝有一位诸侯国叫做施国,在现在的湖北省恩施一代,亡国之后,原本施国的这些公族后代,就以国家为姓氏了。有另外一支施姓的起源是起源于子姓,其实也是商朝王室的姓氏,它的后代所转变而来的。《左传》记载,周文王第九子的康叔受封于卫侯,负责管理商朝的遗民,当时其中有商朝的遗民施氏,据说就是当时来制作旗帜的工匠,因为分配给卫侯来管理,所以后来这一支施氏也流传下来,所以就是刚刚我们提到子姓的施氏的这一支。
我们看到施氏,《左传》里面说,这个部族它是以制作旗帜为主。大家就会觉得,怎么样去判断它是制作旗帜的一个氏族?我们看到施这个字,大家都有学过文字学对不对?我请教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请问施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施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方部,我看同学你的嘴形,方部对不对?这是现在我们字典的分类,它是放在方部。可是如果是《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它不是方部,它是什么部首?它是㫃部,左边那个方,在右边的话我们要加上一个人,人类的人,那个人字因为我们结构的关系,所以它会往上被推到上头去,所以我们看到施,扣除掉了右下角那个也,剩下来的偏旁就是㫃。那㫃这个字其实它画的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一根旗杆,然后加上一个飘带,在甲骨文还有金文,它是写成这个样子的,左边是旗杆,右边上面的是飘带,飘带也是古代的旗帜的一种类型。每次我在学校画甲骨文的字形的时候,学生都说,老师,那是避雷针上面绑了一根丝带,长得很像避雷针,其实它是旗杆。所以它用这个方式来标示,原来这个㫃其实就是旗帜。右下角这个也,其实它是蛇这个字的字形,蛇,蛇鼠一窝的那个蛇。蛇当然在这边不是取蛇这个本意,而是取蛇的引申意,引申意是什么?就是有延伸、有拉长的意思,所以施这个字有拖长、拖延的意思,就是因为有右下角这个也,因为从蛇延伸而来的。所以我们看到上面那个飘带,如果我们从它的长度来看,它可以延伸很长,当然还是跟拥有这个旗帜的这个主人的身份有关,身份愈高他的飘带就愈多,而且长度愈长,所以它做为一个身份的标志。所以也就是从施氏的这个施来判断,学者认为它应该就是专门制作旗帜的一个氏族,是从这边延伸而来的。
还有另外一支施氏,是来源于春秋鲁惠公之子子尾,他的字叫做施父。好,我们又谈到了名跟字对不对?名叫子尾,那为什么他的字叫施父?尾是尾巴,跟旗帜有什么关联?各位可能比较难去想像,其实古代旗帜上面它还有另外一个装饰品,那个装饰品就是牦牛的尾巴,所以子尾事实上它是取意于挂在旗子上的装饰品,所以它跟旗子还是有联系的,是从这边来做系联。所以这位子尾,他的后代也以他的字施父的施为姓氏。所以就有施氏几支的来源,各自发展。后来有一支南迁到了吴兴这个地方来,在浙江这一代,在这边繁衍生息,也成为了当地的望族,所以后来施姓的堂号就有一支称为吴兴堂。
历史名人我们来看一下,谈到施姓,大概心目中会浮现的第一位施姓的名人,应该就是施耐庵了。施耐庵先前我们也曾经提到,他的小说影响后世很深,就是《水浒传》。施耐庵一生基本上,他功名考取得很晚,所以他在仕途上面当然也没有那么的顺遂,后来他就比较专心在作小说的创作,当然他创作的作品不是只有《水浒传》这么一本,还有其他的作品,不过因为战乱的关系,有些已经亡佚了,即使保留下来,其他的作品也没有《水浒传》流布得这么的广,让这么多人知道施耐庵的才情,所以就以《水浒传》最为出名。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问世之后,后来也带动了很多小说的创作,所以后来我们有所谓的四大小说、四大名著的这个说法,除了《水浒传》之外,另外的三部我要请各位也把它写下来。另外三部请问是哪三部?《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此一说,说罗贯中其实是施耐庵的学生,有此一说;再来,吴承恩的《西游记》,这个我们上个礼拜也谈过对不对?冒险故事,四个人组合;然后还有呢?同学就误会了,很多人也跟你一样,会回答是《红楼梦》,其实不是,四大小说里面,《红楼梦》是不包括在里面的。第四部是笑笑生的《金瓶梅》,笑笑生是一个笔名,微笑的笑,生命的生。笑笑生他的真实姓名是谁?有几个说法,但是也都没有办法去完全证实,所以后来我们就直接用笔名来称呼他,就是笑笑生的《金瓶梅》。为什么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在这里面?因为四大小说的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了,所以当时还没有《红楼梦》这部书,所以不包括在这里头,是这个原因。
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它是有历史背景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以啸聚梁山泊的好汉,做为故事的背景,然后在小说家的铺衍之下,编撰成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这个故事,所以他是有所本的,当然有一大部分是施耐庵的杜撰。除了这本书是有所本之外,刚刚我们提到四大名著,其实另外三本都是有所本。《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有没有历史的背景?有,真的是有唐僧,真的是有这位人物存在的。《三国演义》就不用讲了。《金瓶梅》它有没有历史背景?也是有的,因为它历史的主轴是从武松打虎,从《水浒传》迁延出来之后,再讲到了西门庆的故事,事实上西门庆在史书里面有找到这个人的记载,不过很短,所以它还是有背景,还是存在有一些历史的渊源。
在中国这些著名的小说里面,横空出世,完全没有历史背景,等于说是以他自己的想像,去构写出来的故事是哪一部?就是刚刚同学讲的《红楼梦》。大家会说,《红楼梦》不是在讲曹雪芹自己家里面的故事吗?可是他以他自己家世背景为蓝图,可是里面的人物,里面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完全由曹雪芹自己发想出来的。所以这本书很重要,就是因为它脱离了以往小说跟历史勾连的脐带,他完全做为一个纯粹的创作来写这本书,所以它的价值非常的崇高,在中国的小说史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页。
另外施姓,在上个礼拜我们也曾经谈过的,就是施琅。施琅这位历史名人,大家对他的故事也稍稍有所了解,上个礼拜我们也提到过,原本施琅他的父兄其实都是在郑成功阵营的,后来因为郑成功杀了他的父兄之后,所以施琅就回到了大陆去投靠清廷。所以后来在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政策之下,所以施琅就被倚重,成为当时水军的指挥官之一,他跟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跟台湾,最后就拿下了台湾,顺利的在台湾设了台湾府。
在这个过程里面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时清廷的水军因为要跨过台湾海峡,大家都人心惶惶,因为当时在福建、广东沿海的渔家,这些靠海为生的人都知道,台湾海峡以前叫黑水沟,非常凶险,即便我们能够打胜仗回来,通过黑水沟的时候,因为潮汐的关系,因为潮流的关系,可能也没有办法顺利平安的回返,所以他们内心都很惶恐。在沿海这一带,其实渔家都很信奉哪一尊神明?天上圣母妈祖,所以施琅他就请了妈祖,闽南话叫作,作醮,就有点像是做一个祭典,然后就当着大家的面跟三军将士说,刚刚妈祖有指示,我们一定能够平安去平安回,而且能够连战连捷,大家能够顺利回来。大家当然说,妈祖指示,有什么神迹可以让我们确信妈祖的指示是可信的?施琅说有,妈祖指示说,为了要取信大家,她指示我,把手上的这一百枚铜钱往上,落下来之后这一百枚都是正面。这些人都说,有可能吗?如果有的话,那真的是妈祖显神迹了,我就信了你,我就愿意跟施将军出生入死。所以施琅就叫人在地上铺了毯子,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一百枚铜板往上丢,落下来的时候,大家纷纷挤过去围观,一数,一百枚铜钱全部都是正面,欢声雷动。然后施琅还特别交代,把这一百枚铜钱钉在毯子上面,巡视三军。看到的将官、这些士兵无不啧啧称奇。大家信心满满,所以后来军心非常的高昂,当然也就打了胜仗回来。这么厉害,一百枚铜钱撒上去掉下来都是正面?有手脚,上个礼拜我们讲到了对不对?圣人以神道设教,施琅知道军心很重要,所以为了要取信于这些将士,他假托妈祖的神旨,假托说有这样的神迹,让大家可以有信心能够打这场战争,所以那一百枚铜板是特制的,两面都是正面,所以怎么撒都是正面。我们不能说施琅骗人,其实他是有他其他的目的,为了要激励军心。所以上个礼拜我们谈到韩愈的《祭鳄鱼文》,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取信于百姓。这个是施氏的一些记录,还有名人。
我们看到下一个姓氏张姓。张姓我们经常在拆字的时候,就把它拆之为,我姓张,哪个张?弓长张。原来我们拆弓长张这个说法,其实是有背后渊源的。我们看到张姓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传说张姓就是出自于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名字叫挥的后代。挥他发明了弓箭,因此就受到了黄帝的任命,任命他为弓正,主管弓箭的职官,弓正同时也被称之为弓长,长官的长。所以后来据说就把这个弓长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现在的张这个姓氏了。所以我们说弓长张、弓长张,还真不是随便乱说,虽然说我们是无意的把它来做文字的组合,可是很巧的是,它背后的确有这个渊源。这是张姓的一个由来。另外一个由来就是在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个贵族名字叫做解张,那个解要破音念作ㄒㄧㄝˋ,所以他的后代就以解张的张作为姓氏。当然除了这两个来源之外,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的,或者是原本不姓张的,后来被改姓为张的,也有这样子的说法。有请各位参看一下。
在台湾也有一个改姓的说法。在台湾如果大家有听过,老一辈的有这么个句子,叫做生廖死张,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过?生廖死张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姓廖,可是他往生之后,到坟墓要镌刻他的姓氏的时候,却要改姓张。原来是因为台湾早期,廖跟张他们是有一段渊源,就是有过继,所以过继给姓廖的人,不过他本来是姓张的,所以叫做生廖死张。也因为这样,所以廖跟张他们有共同的血缘,所以廖跟张是不能通婚的,这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说法。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在历史的这个地方也有很多改姓,其实张也是经常被改姓为这个姓氏的。所以有很多的源头其实都有这种状况,也不是只有张这个姓氏而已。
张这个姓氏在台湾是第四大姓,也算是人口相当多,所以在台湾前两大姓就是陈、林,再来第三大姓就是我的这个姓氏黄,第四个大姓就是张,所以在台湾人口很众多。我们看到迁徙分布,文字的部分就请各位自己参看一下。请各位来看一下倒数的第五行,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张姓在台湾是陈、林、黄三姓之后,是第四大姓,所以这个地方也请各位可以有个参考。
我们看到张姓的堂号,我们看到第一个百忍堂。这个百忍堂由来也是很有趣的一个典故。唐朝有一位叫张公艺的人,九世同居,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大家有没有看到九代同堂,有可能九代同堂吗?有没有可能九代同堂?听起来好像困难度很高,但是我要跟大家提醒一下,其实古人生育的时间都很早,所以我们上个礼拜有提到,女生几岁成年?十五岁成年,所以成年就可以取字了,所以成年之后大概就可以嫁娶了,所以如果很顺利的话,十六岁生第一胎,所以十六岁当妈妈。如果她的女儿也很快的十六岁也嫁人,也生孩子,她三十二岁就当祖母了。一样到了第三代,也很快的也是十六岁生第一胎,她四十八岁就当曾祖母了。所以你看,如果用这个速度往下,如果她又高寿,一百多岁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是五、六代同堂了,所以不会说完全不可能。但是九代同堂的确难度颇高,五、六代同堂在古代时有所闻。所以九代同堂的张家,引起了唐高宗的兴趣,所以唐高宗就到了他家去,就询问张老先生,你怎么可以主持这么大的家政,而且大家都可以和乐一堂?结果张公艺什么话也没有说,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就呈给了唐高宗,唐高宗心领神会,懂了。所以后来张公艺的子孙就以百忍堂做为堂号。所以家庭的和乐,张老先生告诉我们一字诀就是“忍”,一次没办法忍,忍两次,两次没办法忍,忍三次,忍到后来你就习惯了。家庭的和乐的确大家都要互相的包容,讲忍好像有点委屈,其实就是包容,就是体谅。所以百忍堂这个忍字就很重要。
我们看到历史的名人,谈到姓张的,一定要提到这位历史名人的,就是上礼拜我们也曾经讲过,汉初三杰的张良。张良其实他原本是战国七雄韩国人,算是簪缨世家,因为他的祖父、父亲等等先辈,都是韩国的宰相,或在韩国位居要津,所以他们家在韩国算是簪缨世家,是贵族之家。后来韩被秦国所灭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到了秦二世皇帝天下大乱的时候,张良怀抱着恢复故国的目标,希望能够完成这个志愿,可是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他只好倚重汉高祖刘邦,能够共同的来推翻暴秦之外,而且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和平的,大家可以生活很安康的一个国家,所以他就投靠了刘邦,为刘邦划谋,点策。他也曾经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应该面对项羽的盛怒要谦卑,要低下,目的就是要忍住这口气,保存实力,以后才能够再徐徐图发展,才有机会跟项羽一争天下。所以当时如果张良没有向刘邦献策,以刘邦的脾气,恐怕那个宴就不会有好结果了,当然历史就改写了。所以张良后来在很多的战役里面,屡屡的出奇计,让刘邦不仅可以脱险,而且还可以最后反败为胜。所以建立了汉朝之后,他以老臣的身份得到了刘邦的信任,也包括了吕后的信任。吕后跟刘邦有一个儿子叫做刘盈,就是在第七页的第三行,刘盈生性就比较仁懦,这个是历史上对他的考评,仁就是仁爱的仁,懦就是懦弱的懦,仁懦是怎么?他对人很恭谦和蔼,可是就是个性上面他比较缺乏积极性,甚至于一旦受到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退却。所以他的性格如此,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刘盈能够顺利接班,不过因为他的母亲吕后很强势,所以一路力挺自己的儿子,保住了太子的位子,当然也得到了张良的协助,让他能够顺利的登基即位。所以后来刘盈即位之后,我们在历史上就称他叫做汉惠帝,恩惠的惠。
惠这个谥号,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很特殊的标记。刚刚我们提到仁懦,仁懦的君王,很容易就得到了惠这个谥号。像汉惠帝就是一个,还有像明惠帝也是如此。明惠帝就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儿子,他的太子死得早,所以直接传位给皇太孙,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建文帝。明惠帝即位没多久之后,他的叔父,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我们讲过这个笑话,他的英文名字叫做Judy,燕王朱棣就从北京叛变了,一路打到南京,所以就要取而代之,后来他也登基即位了,可是明惠帝他就不知所踪,有民间的说法说他遁逃到南洋去了。所以明成祖就一心要把这个侄儿给抓到,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他的位置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听说他到南洋去了,所以他就找了谁下南洋要去搜捕明惠帝?郑和。所以郑和下西洋,其实他是有政治目的的,并不是为了要宣扬国威而已,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去追捕明惠帝。所以明惠帝在位的时间很短,他为什么会被推翻?就是因为他没有像他的祖父朱元璋,有那种雄才大略的格局,该仁让的时候要仁让,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他没有办法拿这个分寸,所以才让他的叔父朱棣有了可以叛变的契机。所以惠帝,这个惠也是仁懦。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也是很标准的,惠这个谥号的用法,我个人觉得,其实他应该是有一点点智能不足,就是晋惠帝。晋惠帝,当时天下闹饥荒,所以大臣跟惠帝说,报告皇上,是不是我们要开仓赈济,老百姓没饭吃了。晋惠帝说,没饭吃,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糜?何不食肉糜,对不对?你说他是真傻吗?我个人觉得他可能真的有点傻,就是有点我们现在讲的,脑部发展没那么好。他因为血缘的关系,所以后来当了皇帝,当然,这种皇帝对一些有野心的大臣来讲,这是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就是傀儡,真正操弄大权的,还是在这些权臣的手上。所以像这几个就是标准的惠,用这个谥号的君王的形象,仁懦,再不然就是有点脑部发育不好,所以没有办法去真正的有所作为。
张良,我们再回来,张良后来也不留恋权位,虽然说他被封了留侯的侯爵,可是他其实没有一心想要在政坛上继续发展,因为他知道刘邦那时候已经不在了,可是吕后也非等闲之辈,虽然说他立了大功,保住了汉惠帝太子的身份,也顺利登基了,但是吕后在的一天,他总是担心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所以他就淡出政坛,据说后来就跟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是当时在更早,秦朝末年的时候的一个故事,据说他曾经去刺杀过秦始皇,他刺杀过秦始皇,当然也没有成功,后来他就跑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去隐居起来了,这一段就有一点奇幻的色彩。后来就巧遇了谁?黄石老人,黄石公,还授予他兵法,后来因为他研读了兵法之后,才有这么高的智谋,后来也顺利的辅佐刘邦打下天下。前面那一段故事苏东坡不以为然,苏东坡认为太玄妙了,可能是民间的一些流传,虽然说《史记》里面也有写到这一段,但是不相信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所以我就不特别在这边把它写上去。
姓张的人物,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我们就没有办法一一讲,我们再讲一位,再讲这一位我们看到第三位张衡。张衡在中国的科学史上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张衡最著名的发明是什么?浑天仪,地动仪。尤其这个地动仪,在后来的确也发挥了很多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以现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于地震的预测,都还没有办法完全的掌控,可是在接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时代,张衡就已经想到,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预测地震,虽然说后来证明,这个效果是可以达到了解地震发生的方位,可是还是没有办法像张衡一开始所设想的,要预测地震的目标,还是有落差,但是他可以很快的知道,什么方位发生地震了,所以这个地动仪也是很重要的发明。除了地动仪之外,浑天仪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的结晶,重要的科技结晶,因为他把我们只能凭空想像的星球的运转,太阳的运转,月球的运转,他就把它具体的做成一个仪器,而且可以操作,让天象的运行,可以透过仪器的操作,就在你眼前呈现出来,所以可以更精准的去计算历法,这个是划时代的产物。除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外,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所以我们看到第一行,他跟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最有名的赋的作品,就是《二京赋》还有《归田赋》,所以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所以现在我们在台湾的学术界,弥漫了这样的氛围,他们认为,我们人文科目、人文科系是没有用的。包括日本,最近也在删减人文学科的一些预算,所以也造成了一些人文学科的老师们,或者是学生们大家都很惶恐。台湾虽然说还不至于到达现在日本的状况,不过如果再一味的只重所谓的科学,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可能台湾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走上日本现在的做法。我们要去省思的是,一味的认为科学才是科学,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听得懂我这意思吗?一味的认为科学是科学,科学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就是迷信了。以往我们认为迷信的很多禁忌也好,传说也罢,可是经过时间的证实之后,我们发现,古人所讲的那一些,事实上它早就已经存在,而且是可以禁得起验证的,只是古人他没有办法去说出一番道理来,所以就只能够在民间口耳相传,然后久而久之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可是后来我们才发现,其实那个就是科学。对不对?很多的方术知识其实就是化学,炼丹其实就是化学,对不对?所以一味的说,那些都是禁忌,都是迷信,那个不可信,那你正好犯了科学的大忌,因为科学不是否定别人肯定自己。所以我个人觉得,台湾如果只一味的重科学而不重人文,对台湾的教育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前兆,而我们现在已经走上这一条路了。怎么样去扭转人文,怎么样去扭转文化,让文化跟人文跟科学它可以并行无碍,这个是我们这一代的人要做的事情,也是各位身上所肩负的使命。
人文跟科学能够完美的结合,就是张衡了,他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谁说文学的人不能研究科学?谁说科学家没有人文的气质?张衡就是达到最平衡的一位。好,这是我们张姓的人物。其他的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了。
好,再来我们看到第二十五位孔姓,第二十五个孔姓,大家想到的历史名人,应该不作第二人想,就是孔夫子。我以前也曾经问过学生,我说同学,请问孔子是什么家?什么家?一般我们心目中会想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你说说看,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也对,因为古往今来,我们受到孔子思想的熏陶太深远了,所以他已经是老到两千多年的一位伟大的老人家,他这么说也对,所以我也鼓励这位同学,还帮他加分,很有创意的答案。所以其实我们在训练学生的时候,以往我们台湾的教育就是标准答案,你一定要这么答,否则不给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回答?我们不能够天马行空吗?我们不能够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吗?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之下,发挥自己的创意是值得鼓励的,对不对?所以他说,他是中国伟大的老人家,我帮他圆了,而且圆得很好,他自己也说,对,老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讲不出来,所以我也鼓励他。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的典籍,古代文化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责任,也是我们必须要去肩负的,就是帮它翻出新意来,让这些古籍,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让文化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让它有变的可能性,而且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所需所求,能够变化才能够行诸长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上个礼拜跟大家分享,王安石我的偶像,他其中那一句话,“祖宗不足法”,他不是否定祖宗所留下来的一切,是祖宗所留下来的一切如果都是墨守成规,那它只是僵化的,只是禁锢的,只是限制我们前进的,所以我们怎么样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够为我所用,而且能够为普世大家所认同,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王安石讲的这一句话深谋远虑,到现在还是适用的。
谈到孔姓,孔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不算是很多人的姓,排名第七十二,在台湾就比较少一些,不到前百大。孔姓来源很多,最古老的一支,它的远祖是出自于春秋时代宋国的贵族后代,再追溯的话,也可以跟黄帝跟商朝的建立者有关,黄帝的裔孙名字叫做契,他是商朝的始祖,商朝的始祖是以子为姓氏,在先前我们曾经提到过,传到了十四代就是商汤,名履,字太乙。后面这一个地方就来说明孔姓的由来了。有一个说法是说,有人为了要纪念商汤,所以把商朝的子姓跟商汤的字,太乙的乙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孔这个字,这是从字形上面来做联结,认为孔是从子跟乙结合而来的。这当然是一个说法了。再来,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受周成王分封于宋,传到了宋厉公的时候,有一位他的子孙名字叫做嘉,他的字叫做孔父,后来被权臣华督所杀,孔父的儿子就出奔逃到了鲁国去,后来在鲁国就安家落户了,所以后来到了鲁国之后,孔父的儿子就以他的父亲孔父的孔为姓氏,就在鲁国继续的繁衍后代。孔子就是这一支孔氏的后代。还有后面也有一些说法,我们就不细讲了。
要请大家稍微留意一下的就是,因为孔子在中华文化有重大的贡献,所以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为孔子封官封爵,还有一些皇帝会为孔子嫡系的子孙,排系谱、辈谱,就是名字里面,他用一个字做为辈分的标志,所以各位看到倒数的第三行,像洪武,明朝的洪武朱元璋,他就颁了十个字的谱系,然后乾隆的时候再颁十个,道光的时候又再颁十个,所以总共有三十个孔氏的子孙可以用的谱系。现在我们还看得到的,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我记忆所及,繁字辈的现在应该还在世。所以我们看到有孔繁定,一下忘了名字,如果各位有看到报章杂志,或者是各位的亲戚朋友,如果有孔繁什么的,他就是排这个辈分。繁字辈后面是祥字辈。宋霭龄,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她的先生就是孔祥熙,就是祥字辈。孔祥熙有孔令仪、孔令伟这两位女儿,她们就是令字辈。在台湾,曾经当过奉祀官的孔德成孔先生,就是德字辈,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字辈就会知道,他大概是什么样的辈分。所以也会碰到那种情况就是,比较晚的字辈他的年纪是比较长的,可是他面对的是比他高两辈或三辈的年轻人,这个时候该怎样叫?如果是按照辈分的话,他还要叫他一声叔叔或者是叔祖父。可是以年纪来称的话,感觉好像落差是比较大的。
我在家里面也有排辈分,我们家是松字辈,所以我们的堂兄弟,都是什么松什么松什么松。一般的排字辈都是排第二个字,像我们刚刚讲到的孔祥熙、孔令仪,是排在第二个字。我们家是排在第三个字。所以就很有趣,有的时候,堂兄弟们的朋友来老家过年过节,来老家作客。有的时候大家都习惯,都叫我们阿松,阿松,所以常常都会说,那个朋友来,就喊阿松阿松,结果好几个阿松回头,因为大家都被叫阿松了,所以就有这种趣事。我的圣这个字是我的伯父帮我取的,很有趣,因为我伯父说我出生的时候,胸口有一颗痣,胸口,就在这个胸口正中间,就我们看到有一些佛像,胸口这边也有一个卍字,就那个位置,就是有一颗痣,那颗痣现在还在,而且随着身体的扩大它也扩大了,所以原本刚开始出生的时候,它是黑黑的一个点,现在因为扩大之后还长出了尾巴,变成逗号,长出尾巴来了,所以我的伯父说,这个可能也是上天给的胎记,这个位置好像也有一些蛮好的吉兆,所以就取了一个圣字,所以叫圣松,是这么来的。
所以这也是取名的一个方式,从身上的一些胎记或者是掌纹,也有人从这里面取名的典故,在《左传》里面有这样的记录,也是蛮有趣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迁徙分布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一下。我们看到堂号的地方,堂号的话,孔氏的堂号有两个,都跟孔子有关,就是阕里堂还有至圣堂。为什么取名叫阕里堂?因为孔子生于阕里,所以就以他的出生地做为堂号。孔夫子他是至圣先师,所以后代子孙也以这个称号为堂号。
孔夫子,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稍稍有一些了解,其实孔夫子他少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如果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他是私生子,因为他的妈妈颜征在并没有得到他的父亲,就是孔子的父亲明媒正娶。大家会说那也没关系,因为古代贵族有钱人,哪一个不是三妻六妾?可是孔子的母亲却没有正式的得到承认,所以她事实上是在外面生下孔子的,孔子后来也一直都没有得到他的本家的承认。所以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父亲很早就往生了,是母亲独立抚养他,也没有几岁,他就孤苦无依,他自己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滚,在社会上生活。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也说了,他说他自己少年的时候,生活其实还满辛苦的,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自己讲了这一句话,所以他帮人家做过会计,帮人家做过管理牛羊的工作,那些都是在当时来讲的话,比较属于下阶层的工作,所以他自己的努力让他有所成就。
所以我都勉励学生,你的身世背景有孔子这么辛苦吗?没有,对不对?家庭和乐,父母健在,衣食无虞,你不好好学习你还能做什么?你这个年纪不要想太多,就是好好学习,努力的把你分内的工作做好。学生就会说,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书不是万能,那个谁谁谁谁谁谁,他很年轻就白手起家,就去创业了,他们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微软的老板叫什么?比尔.盖茨对不对?比尔.盖茨谁谁谁不都这样子吗?贾伯斯,大陆翻乔布斯,也是大学没毕业。可是我都跟他们说,同学,历史上有几个贾伯斯?有几个比尔.盖茨?一百个人能够找到一个就万幸了,对不对?剩下的九十九个人怎么办?你有看到他们后来的遭遇吗?没有,所以个人的努力很重要,可是也要搭配天时地利,有没有贵人能够提拔你,这个很重要,对不对?巴菲特,美国的股神巴菲特,据说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纵横股海了,纵横股市了,不要忘记了,他母亲是高阶的股票经纪人,所以他是有家学渊源的,而且有母亲家里面的资助,他当然有那个条件。所以同学,你家里有巴菲特的母亲,这么来资助你吗?没有,对不对?所以我都勉励我的学生,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因为读书虽然不是万能,可是读书是最简单的一件事,你只要把你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好了,对不对?如果你连最简单的学习你都做不到,我才不相信你能够真的白手起家。所以很多同学被我这么一问,我没有打击他的意思,但是我是希望他能够多学习一点时间,把这个学习的时间拉长,能够看得更多、想得更远,再来创业,再来去做其他的事业,都可以。
所以孔子我一直都把他当作是,很好激励年轻人的典范,跟他们讲。所以你看他一个人独立生活,而且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效法吗?所以他一生以教育为他的志业,虽然说也曾经在政治上面企图有所作为,不过因为当时的时空背景的不允许,也造成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但是也因为他经过了这十四年的洗礼,他才知道其实空有理想,在那样子的时代,是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他的目标,所以他认为应该要从教育着手,我自己做不到,可是我培养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或许也做不到,可是我的学生能够把我的理念薪火相传,我的徒孙那一辈或许能够达到我的理想。所以这就是教育的可贵,因为把前人的智慧,把前人的理念可以一代传一代。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改造这个社会,改变这个世界,要靠教育的力量。所以我们老和尚能够办这样子的课程,的确就是深得教育的精髓,就是知道教育,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好好做,下一代人就没有机会了,尤其在这个变动的世代,瞬息万变的世代,这个时候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很难得,也有这样的缘分,能够在这边跟大家认识。
我们再往下看,孔子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位贤人,又有四科十哲,这个上个礼拜我们有讲过。在古代,三千弟子多不多?以我们现在来看多不多?其实不多,像我一年我教的学生,我一年的学生大概就有一、二百位,以前教的更多,因为以前还教国文课,学生更多,所以大概五年就超过三千人,那是现在。两千多年,能够受教育的人多不多?真的不多,非常的少,而且又因为他是私人讲学,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所以有那个条件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累积三千位学生,的确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造就了很多的人才,也就让儒家的文化可以源源不断影响后代。
第二位孔姓的名人,这一位大家也很熟悉,在《三字经》里面,我们都有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是他小时候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片段,然后就源远流传,后世就知道孔融这个人。我经常也以这个例子来告诉学生,重点不在于你这一生你做了多少辉煌的事情,你做了多少的官,赚了多少的钱,那个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能不能让后世的人,记住你这一生,你做过一件能够让后人传颂的事情,就够了。你看孔融后来当了很多的官,在政治上有多少的作为,在文学上面有多好的成就,可是都不及他孔融让梨这件事,对吗?所以值得歌颂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这一生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让后世知道我黄某人,曾经在这世界上走过一遭的那件事情是什么,这个是值得大家来思考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志愿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也不同,所以这样子才能够让这个世界愈来愈美好,对不对?我黄某人或许能够在学术界,能够以研究《左传》,可以让我的学生们,可以让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够更上一层楼,以我做为基础,能够对古代的制度能够有更多的了解,这可能是我一生的志业。同学的志业可能是,希望能够在文化有更大的影响力;同学可能在某个方面有她的想法。所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不要用一个框架一个模式,希望每一个人都一个模式,一个工厂做出来的一样,那样子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美好?就是因为有不同才美好。所以每个人做好一样,这个世界就会因为我们而改变。
因为孔融让梨,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对长上要谦让,这个故事也启发了很多孩子们,谦让的重要。孔融在文学当然也有他的建树,有一个词汇叫做建安七子,他就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里面有很多文字的部分,讲了他的功业,我们就不细讲了。
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曹姓。曹姓在当今中国排名第三十二,在台湾也不算很前面,排名到五十八。它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古代的帝王颛顼的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第五个儿子名字叫做安,曾经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受封在曹国,所以后来他的后代就以曹为姓氏。曹安后代有一位叫做曹挟,因为这个字有好几个读音,我们就取一个,曹挟,周武王的时候把他改封到邾国去,所以他又建立了邾国。后来邾国战国中期的时候被楚国灭了,所以也有人,邾国的百姓以曹为姓氏。
另外一支来源是出自于姬姓,就是周武王将曹挟改封到邾,其实是因为他想要让他自己的弟弟振铎,能够留在曹这个地方来当国君,因为曹土壤比较肥沃,所以他就把原本的曹国的国君改封到了山东去,然后让他自己的弟弟留在曹,所以振铎他是姬姓的。这个后来姬姓的曹,在战国时代被宋国所灭,所以有一些曹国人也以国名为姓氏,所以也姓曹。可是来源就有了姬姓还有曹姓,这两种不同的来源。
还有另外两个来源也很有趣,一个是现在的乌兹别克,当时在那个地方也有一个曹国,所以从中亚,也有那个曹国的人迁居到中原来,所以就以他的国为姓氏。这个情况就像上一周我们讲到,在汉朝的时候,罗马帝国当时叫做大秦,也有人因为经商的关系来到中国,所以他们也以当时罗马帝国在中国被称之为大秦,所以也以秦为姓氏留在了中国,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另外一个曹姓,比较有名的来源就是改姓,改姓是因为后来收养的关系,东汉曹参之后有一位叫曹腾,因为他没有后代,所以就收养了一个继子叫做曹嵩,曹嵩原本姓夏侯,所以改姓为曹。那曹嵩又是谁?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他原姓夏侯。所以在曹操的阵营里面有两位,夏侯渊,夏侯惇,这两位事实上就是曹操的本家的堂兄弟。曹操这一支,当然后来在中国影响力也很深,因为他建立了曹魏,所以在中国北方,曹姓也就在那个时期大大的传播出去。
第二个部分迁徙分布,要请同学们自己参看。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有第一个清靖堂,又称为无为堂。清靖堂、无为堂,典故是来自于刚刚提到的曹参。曹参就是在西汉初年的时候,继萧何为宰相的一位大臣,他自己其实都遵随着萧何当时所立下的规范,所以当他即位当宰相之后,原则上他没有做太大的更动,因此后来有一句成语叫做“萧规曹随”,那个曹就是曹参。他自己没有太大的更动,但是极力的想方设法去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所以有“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所以大家都很称赞他,说他用这种清净无为的方式,让西汉的政局能够蒸蒸日上,也符合了当时汉文帝、汉景帝当时的国策。所以后世子孙就以曹参的事迹,命名堂号为无为堂,也叫清靖堂。因为当时的百姓歌颂他,“载以清靖,民以宁一”,从这里面取了清靖二字为堂号。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曹姓除了刚刚我们前面讲到,它的源头有几位曹姓的祖先之外,比较具体记载事迹的曹姓的人物,就要属春秋时代鲁国的曹刿,那个字大家比较少看到,它读作ㄍㄨㄟˋ,就是富贵的贵那个读音。当时鲁庄公受到齐国的袭击,曹刿去见了鲁庄公,然后跟随着鲁庄公在长勺一战,当时曹刿就跟鲁庄公说,我们等待机会。当时两军对峙,发动战争的信号就是击鼓,所以击鼓的信号就是进攻;如果要撤退,撤兵,我们都说鸣金收兵对不对?那个金就是金属的金。那个金到底是什么?我也上课的时候问同学,这个答案很多元,鸣金收兵同学们最支持的就是敲锣,当当当当,敲锣,可是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锣。还有说什么用铃铛,我说用铃铛,铃铃铃铃铃,声音那么小,谁听得到?战场上厮杀,根本听不到。所以那个金都不是这一些,其实就是钟,敲钟的钟,那个钟声音可以传扬得很远,而且很浑厚,所以鸣金收兵的金,就是我们后来讲的那个钟。所以当时齐军已经击鼓了,击鼓之后准备要冲,可是齐国的部队看到,鲁国怎么都没有动静?所以他也不敢冲,为什么?因为他怕有埋伏,所以双方又再重新整队,齐国又击了第二次鼓,鲁国还是没有动静。一直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齐国的士气已经开始消退了,大家都在猜,鲁国在玩什么把戏?现在指挥官击鼓第三次了,万一这个时候我们冲出去,中了鲁国的埋伏怎么办?所以大家惶惶不安,就趁这个机会,鲁国趁齐国击鼓三次而没有动作的时候,一举拥上,大败齐军。所以后来这一段话也记载在《左传》里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有一句成语“一鼓作气”,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我们都说,做事情如果能够一鼓作气,能够贯通事情的次序,能够让它很快的完成,不要让它中间停顿,因为会有一些波折。它的典故就从曹刿论战而来。
第十一页,刚刚提到曹参我们已经有讲过了,所以我们就略去不谈。曹操这一位就大家应该要认识他。其实大家对他的认识,也大部分是来自于小说。曹操这个人我们都说他生性多疑,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生性多疑?我个人有一个见解,提出来大家参考参考,我觉得他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为领导者,他不希望让人家去揣摩心意,所以他会经常改变他的想法,所以让人很难猜测。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第二个原因,我猜测是他生理影响了心理,他生理上面有一个困扰他许久的毛病,就是偏头痛。偏头痛,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头痛的经验,因为头痛引发的原因有很多,感冒,生理痛,肚子疼,当然有一些就是莫名其妙的,完全找不到原因的偏头痛也有。所以曹操为此所困,后来他遇到了谁?遇到了名医华佗,华佗后来就慢慢的,变成他随身在侧的大夫,一旦头痛开始起来了,他就要华佗赶快想办法帮他压下去,可是都没有办法根治,虽然说华佗医术很高明,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民间有个说法,说华佗,曹操有一次痛到不得了,华佗跟他说,报告主公,我虽然说医术还算可以,但是也无计可施了。曹操说,那你有没有什么绝招,最后的绝招,你就使出来用吧,我们讨论一下,看看你要怎么处理,我都能配合,因为痛到受不了了。华佗说,最后一个绝招就是,主公,让我开脑,开脑就是做脑科手术。曹操一听,那还得了!开脑,你不会想趁机杀了我吧?所以后来一怒之下就把华陀给抓了,最后是死在牢中。这个有此一说,大家参考一下。如果曹操那个时候大胆一点,让华陀开脑,全世界的医疗史,开脑的记录就可以提早一千年了,当然开玩笑的。
所以从这里你可以晓得,偏头痛对曹操来讲,真的是他一辈子的困扰,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你有头痛的经验你就知道,头痛起来很可怕,坐立难安,吃不下,睡不着,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所以我猜,他可能是因为生理的这个问题,影响了他的情绪,他没有办法有耐心,所以就会比较容易躁怒,暴怒,所以生性多疑可能是从此影响的。这是我个人的猜测。
然后我也跟学生开个玩笑,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我们在京剧脸谱里面,他是画白色的原因,他的脸谱不是画白色的吗?当然京剧的脸谱的颜色是有它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它的寓意的,我就跟学生开玩笑说,为什么他是画白的?因为他偏头痛,偏头痛吃不下,睡不着,所以贫血,脸白白的是因为贫血,当然是开玩笑的。
三国人物里面还有另外一位脸很红,关羽关老爷脸很红,我就说如果我们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关公大概是有什么样的病症?高血压,常常都脸很红,所以血压太高,要去吃降血压的药。他的把兄弟张飞张翼德,他的脸黑的,如果从病理的角度来看,他大概哪个器官有问题?肾脏。各位如果家里面长辈有洗肾的,你就知道他的脸色是比较暗沉的,甚至有些是很黑的,所以他大概肾脏,因为长期酗酒,所以肾脏可能不好。这样讲好像也满有道理的,学生听了觉得印象很深刻,也很有趣。
所以曹操他这一辈子其实都在打天下,当然有功有过,这个我们当然可以留在历史评价。最近在考古学界,在历史学界,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就是曹操的坟墓挖出来了,曹操的墓已经挖出来,而且经过证实应该是曹操的墓。它里面有一些陪葬品,它其中最重要的是竹简,里面有一些文书,所以这些文书整理之后,我们可以跟传世的文献来做比对,可能有一些版本的不同,字句的不同,这个对于版本校勘是个很重要的贡献。
很有趣的是他们发现跟曹操陪葬的,还有另外一个墓穴,另外那个墓穴现在就存疑,是一个女性,不知道是谁,因为好像还没有完整的去调查完毕,还是说没有很多的证据支持是谁。就有一个猜测,而且听起来好像这个说法还蛮流行的,最近还蛮流行的,说陪葬的是貂蝉。那就太有趣了,如果是貂蝉的话,她跟好多人的关系就很复杂。我们都知道四大美人貂蝉,她原本是跟董卓,后来她的义父王允做了一个离间计,所以又把貂蝉献给了吕布。吕布,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刚刚在吕姓的地方没有提到。后来据说她跟吕布就浪迹天涯了,吕布也成为割据势力,最后被曹操给杀。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也就是说当时貂蝉随着吕布,后来吕布倒台之后被曹操所杀,貂蝉后来落入了曹操之手,如果这样的话,有可能跟曹操陪葬的或许真的如他们所猜,搞不好是貂蝉。当然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貂蝉是虚拟的人物,在史书上面是没有这个人的,也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这样,大家就静观其变,拭目以待,看看是不是貂蝉。如果是的话就太有趣了。
我们看到曹操还有另外一个事情,也是为人所探讨的,就是他当时已经基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只要再跨一步,他就可以取代汉献帝而为天下帝王了,天下共主了,可是他一直没有,大家都在猜测他心里的想法是什么。曹操在公开跟不公开的场合,有一些记录里面也提到,他也明白的说他只想做周公,他只想做周公,周公就是辅佐成王,所以他的角色定位就是我只想做周公,我辅佐汉献帝,我绝对不跨出那最后一道红线,这是他自己的一个期许。果然他也遵守这个承诺,他一直也都没有取而代之,一直到了曹丕才取而代之。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后人玩味的一个,可以思考的一个角度,为什么他要当周公?这个很有趣。
最后一位曹姓的历史名人,就是刚刚同学提到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实他的本名叫做曹沾,雪芹是他的号,反而是以他的号闻名于世,他的本名就比较少人知道。他原本是出身在清代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世家。正白旗这个没问题,我们都知道满族它有八旗的制度,原本最早的时候只有四旗,后来随着在关外扩充它的势力,所以就由四旗变成八旗,四种颜色的旗就是黄、白、红、蓝,正红、正白、正蓝、正黄,后来再加上四旗就是,镶白、镶黄、镶红、镶蓝,这个就是八旗。
什么叫做包衣?这个包衣大家可能比较难理解,因为那一些都是贵族,所以贵族他家里面是有豢养一些仆人的,仆人,可以理解了,他家养仆人。仆人的子孙他有没有人身自由?仆人的子孙还是这个主人的,所以他还是当作是贵族家族的附属品,即便你的子子孙孙,你如果没有脱离我这个仆人的身份,你家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都是我的仆人,那个叫包衣,那叫包衣。
你会说这个身份也不高,为什么他后来能够变成有一番事业?理论上他身份不高,可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些人因为世代在这个贵族之家帮办,所以他们跟这些主人家的成员,其实是很亲近的,有些年纪很相仿,从小就是一起长大的,关系也很好,虽然说是主仆之分,但是两个人的交情非常深厚,所以一旦他的主子飞上了枝头当凤凰,一人得道就鸡犬升天,所以这些包衣,也就是他从小到大信任的玩伴,读书的同学,所以一路当然就是提拔他。所以他们家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成为了江宁织造,江宁织造就是在江南,负责提供皇室所有的丝织品衣服,所以非常的富有,因为朝廷等于是以他做为代办,他去收购江南的丝织品,然后让他进贡给皇室,中间有很多的利润可图。因为后来江宁织造倒台之后被抄家,所以曹雪芹也回到了北京老宅,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整个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自己因为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好好的去读过正经书,喜欢填词写诗,但是四书五经他并没有真的用心去读,所以也不可能走科举这条路,所以后来就沦落到卖字画,得朋友接济为生,这种落拓的生活。还好他对于文学非常的有造诣,所以就潜心来写作,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红楼梦》。可是现在我们看的《红楼梦》,它也不是曹雪芹完全由他一人之手完成的,他完成的是前八十回,后面还有另外有把它补完,这个是比较主流的说法,但是大体上主体的部分是曹雪芹的手笔,是没有问题的。
《红楼梦》现在影响全世界,不仅在文学,甚至于有人从饮食,有人从它所描绘的大观园,从建筑去研究它,所以在学术界有所谓的红学,《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也算是蔚为这个学术的大宗。

今天也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到这边。谢谢各位。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