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家对这句话的体会深不深刻?其实我蛮深刻的,因为我们早年的时候是住在乡下,住在美浓乡下。我记得我在童年的时候,还有用过很老式的那一种茅坑,各位应该没有看过那个东西,它就是真的很天然,就是地上挖一个洞,然后就是大小便的秽物都在里面,所以每到一定的时间,他都要请人来把茅坑里面的,把它处理掉,那些秽物其实也是很好的肥料。但是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没有经验,大概可以想像一下,在那边上厕所一定不舒服,因为那个味道,然后你所看到的,都不会是很好的状态。可是我们小时候真的是在那个地方长大过,也曾经在那个地方跌跤过。我真的不开玩笑,我曾经跌进去,然后被捞出来的时候就是满头满脸。还好,我们那个不深,挖得不深,小朋友跌进去还可以,至少鼻子还露在外面。所以是很辛苦的环境。有的时候午夜梦回,还会梦到那一个场景,那个是很大的阴影。所以我想说,我这辈子如果可以的话,我再也不可能,也不要再回到那个时代去。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大概已经很难想像,古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不过他们还是这样一天一天的过来了,还是一代一代的生养我们的子孙,他们都能够走过很辛苦的环境,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我讲一个很简单的,如果没有电,大家能生活吗?对不对?这很现实,没有电的情况偶尔会有,台风,所以那个电线吹断了,大家都觉得很不方便对不对?没有电,尤其夏天很闷热,没有冷气,没有电扇,最主要的是没有电视可以看,打发时间,度日如年,甚至于度秒如年,所以没有电真的是非常的不方便。可是有没有那一天,我们真的会回复到没有电的时候?说不定,对不对?所以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一下,如果生活真的不方便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去承担?所以我们平时大概就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自己的体会还蛮深刻的。我太太也常常用这样的句子来告诫我,我现在出门,因为要载孩子出门,所以不管是去买东西,还是去办事情,短程的大概我们都用走路的。如果距离稍微有一点的话,我就会开车。我太太说,你摩托车为什么都不骑?我说不方便。有什么不方便?就戴个安全帽而已。我说因为要吹风,天气又很冷。你不会穿外套吗?所以我太太是我最好的人生伴侣,因为她从某个角度来讲,她会挑我的毛病,但是我很感恩她,就是因为她,所以我也没有太放纵自己,所以真的是贤内助。我后来想一想,我太太讲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都是可以克服的,没有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一定要那样子,才可以把事情办好,把事情完成,很多的方法可以变通,用愈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对我们来讲是愈好的。好,我们再往下看,这是陶侃的部分,我们看到他的曾孙陶渊明。陶渊明的名跟字其实有两个说法,我们看到这边说陶渊明字元亮,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他的名叫做潜,那个潜念作二声,陶潜,字渊明,这个渊明就变成说,有一个说法是他的名,有一个说法说他的字,所以有两个说法。我们不是考证孰是孰非,大家知道陶潜跟陶渊明的这两个名号的关系就可以了。然后因为他生前没有太多在官场上表现的机会,所以自然在往生之后,国家也就没有颁布他的谥号,所以这边我们特别讲他的谥号靖节,是私谥,是他的家人为他取的,并不是国家颁给他的谥号,所以私谥靖节,世称叫做靖节先生。所以在古代颁定谥号,其实也是有它的规定的,如果没有经过官方的注册,没有经过官方的承认或登录,那一般只能够算是私谥,只能够在家里面在乡里里面来使用,在正式的文件里面,不能够用到这个谥号的。我们客家人有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也在台湾,至少我们看到有好几百年的时间,我们老人家往生的时候,我们都会颁谥号,当然也是私谥。我所了解的闽南人的习俗里面,好像就比较没看到有这样的做法。我们的私谥的话,如果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往生的话我们会颁四个字的谥号;如果是八十岁以下的,我们是两个字的谥号,而且这个谥号,不仅在往生的时候做法会,他的临时的神主牌上面会出现之外,包括他的讣闻,包括有些在他的永久墓碑上面,也会刻上他的谥号,还有有些宗族,他也会把祖先的谥号刻在神主牌位上面。所以这个也是客家人跟闽南人,比较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如果我们往前去推衍的话,这个其实在中国古代,其实民间就有所谓的私谥的这种习俗了。陶渊明大家对他也都很喜欢,对他的生平事迹也都略有了解,其实他不是没有当过官,而是他当官的时间都不长,像在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等,都很短的时间,所以他出入官场很频繁。为什么他没有办法在官场待那么长的时间?最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个性跟官场就格格不入。所以他最后一次当官是担任彭泽县令,彭泽这个县的县长,他当官八十几天,最后就挂冠求去了,为什么?其实是芝麻小事。当时有一个官叫做督邮,那个邮就是邮票的邮,邮局的邮,他是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驿站,我们现在叫做驿站。在古代的话,公文书传递要用人力,用马跑的来传这个驿,传这个文件。这个督邮就是做这样的督导的工作。然后来到了彭泽,按照以前的官场文化,就是县长要好好的招待,可是陶渊明认为说,你又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而且本来这就是你的工作内容,我为什么要特别招待你?所以后来双方就有了一些不愉快,他后来就很潇洒的说,我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为了侍奉这些小官小吏,搞得自己人仰马翻,后来就挂冠求去,所以八十几天,也就最后终止了他的仕途生涯。他自己就回到了田园去,希望能够躬耕自给,能够专心于学问,专心于创作。他自己回到田园的时候,其实生活刚开始也不如意。虽然说他是陶侃的曾孙,可是陶侃他当时官当得很大,他也庇荫了他的儿子,庇荫了他的孙子,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庇荫他了。可是因为陶家他们世代簪缨,所以也就说,陶渊明在小时候,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劳动的经验,所以也算是生活家庭很优渥。好了,现在很潇洒的离开官场了,回到了田园去之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必须要从头开始学。他去跟老农夫问,我该怎么种稻子?所以就开始从零,从没有基础的情况开始耕耘。第一年很惨,他种的稻子基本上都是空包弹,就是没有结穗,所以第一年就还跟人家借米粮。一直到了第三年才稍稍的有点收成,才基本上安定下来。所以在他的很多田园诗里面,也都表现了他这方面的辛苦。可是他在他的诗里面也都说了,我虽然说很辛苦,但是我不会违背我当时的初衷,我再也不要再踏足官场,即使现实的生活很困难,可是我还是要甘之如饴,我还是要适应这个环境。果然他在几年之后,也就慢慢的适应了环境。后来他的子孙满堂,一家和乐融融,这个是他在官场的时候无法想像的。所以他留下了很多的田园诗歌,描写山川,描写田园生活,也让后来很多的士大夫,包括我都非常向往。虽然说我自己是农村子弟,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但是后来的成长背景都愈来愈离农村遥远。所以读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都会发思古之幽情,总是想到以前小时候的生活。但是茅厕那一段要拿掉,因为那一段是悲惨的经验,其他的都很美好。所以他也让很多的人,能够去感受一下田园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辛苦,究竟它的美好是在什么地方。所以诗人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他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而我们说不出来的,就是他点到了我们心里面正想讲的那一块。陶渊明是古往今来大家对于田园逐梦,最能够代表的文学家就是他。很多人想说要回到田园,可是一辈子做不到,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条件,但是透过了阅读陶渊明的诗歌,也稍稍的满足大家的田园梦想。这是陶渊明的部分。我们看到下面的一个姓氏,是三十二姜姓。姜姓我们在先前也介绍了几位人物,也都跟姜姓有关,所以我们正式的来看姜姓的源流。姜姓在中国大陆的排名是第六十,在台湾的话七十八,也算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我记得我们在第一堂上课的时候曾经提到,中国古老的姓氏大部分都带有女字边,因为这些都是曾经经历过母系社会的,留下来的一些证据,所以姜也不例外。姜姓的起源是炎帝神农氏,所以有很多的文献记载里面都有提到,炎帝神农氏他们因为住在姜水流域,所以以姜水做为他的姓氏,所以就以姜为姓了。姜跟姬,像妫,这二十几个古姓氏,都是两千多年前的母系社会,所存留下来的表征,所以源远流长。跟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像齐、甫、申、吕、纪、许、向等等,也都跟神农氏,跟炎帝有关。在迁徙分布的地方,我们就请大家自己参看一下。我要跟大家再分享的就是,在台湾的姜姓,大概也十之八九都是客家人,这个也很有趣。所以你如果遇到姓姜的朋友,你大概跟他问一下,祖上是客家人吗?大概一半超过了都说是。有些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因为可能他的父母亲,或他的祖父母已经不讲客家话了,所以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客家人。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我们看到下面,第三堂号的地方,堂号有第一个稼穑堂,第二个那个穑大家比较少见这个字,穑跟稼两个字都是禾部的字,禾部的字大概都是跟庄稼跟农作物相关,稼穑就是泛指农作物。为什么会用稼穑堂做为姜氏的堂号?因为姜氏的老祖宗是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而且也教导当时的百姓如何来耕种农作物,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子孙就以神农氏的事迹,做为稼穑堂这个堂号。第二个这个渭滨堂,先前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提到姜子牙,所以也是跟他的典故有关。姜子牙据说八十岁,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七十二岁,他曾经在渭水滨,也用了一些方法,一些技巧,然后跟周文王结了缘。这个上礼拜我们曾经提到过。因此也就辗转成为周文王手下的谋臣,所以最后帮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所以姜太公的子孙们,也以太公的事迹定了一个堂号,叫做渭滨堂。接下来的历史名人就一定要提到姜子牙了,姜子牙各位看到,他的名号怎么那么长?我们来跟大家解释一下,他是姜姓这没有错,那吕氏呢?为什么又用吕做为他的氏?再简单的复习一下,我们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曾经讲到,姓跟氏是不同的,姓算是最宽泛的一个身份的表征,可是同姓的人里面,大家因为彼此有不同的血缘的分支,所以为了要去标示我们不同的血缘分支,所以在姓里面我们又分了氏这个层级。如果以分封的角度来看,就是我把你封到了某个地方,然后你自己独立在那个地方发展,所以常常会用那个地方的地名,做为氏的名号,有些是用官职做为他的名号,有些是以分封出去的第一代祖先的字,做为那个氏的名号,总而言之,他分封出去之后,他就跟本家一样,他就是有两个支族,除了本家之外,他分封出去的,这个在文献里面叫做小宗,本家就叫大宗,所以大宗跟小宗因为他有不同的谥号。所以即便我们同姓,我们问了你是什么氏,你是什么氏,我们就会知道,你是我们哪一代的祖先分封出去的小宗,我是大宗,大家就可以知道我们血缘的远近了。所以这个吕氏就是从姜姓里面,再分出来的另外一个小宗,所以称之为吕。他的本名叫做尚,另外一个名叫做望,然后字叫做子牙。这个有点复杂。所以他有两个名,有两个说法,叫做尚或者是望。有的时候我们又单称他叫做牙,别号叫做飞熊。所以古人这个名号林林总总,加起来会让人家眼花缭乱。我跟各位讲,这还不算最复杂的,清朝的时候,有很多文人雅士会给自己取别号,在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历史名人里面,你经常看到我准备的文字资料里面也会提到,某某某他又号什么,又号什么,又号什么,有很多的文人附庸风雅,所以他经常为自己取别号,而且取那个别号他还会刻成章,印章,然后就盖在他的作品,盖在他的藏书,盖在他的书画等等的收藏品上面。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清朝有最多的,某一个人,名字我一下忘记了,他有多少别号?各位猜猜看,他有六十几个别号,所以很多,六十几个别号。所以如果没有工具书,我们还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文人雅士总是会有一些高雅的取号的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取一个号,就表示我当下的心境,我当时的想法。想法常常在变,生活的态度常常在变,所以当他的想法不同的时候,他又想要再取一个号,来表达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别号的原因。我们再往下看,相传姜子牙七十二岁,刚刚我们提到另外一个说法是八十岁,八十多岁,在渭水滨钓鱼,然后愿者上钩,所以后来真的就是钓到了周文王,然后受任为太师,所以我们文献上面也称他叫做太公望或太公。周武王称他叫做师尚父。这个父我们讲过了,是古代对于成年男子的敬称。前面那个尚就是姜尚他的名。师就是太师这个职官的简称。姜子牙后来就辅佐武王建立了周朝。因为他建立了周朝,功劳很大,所以武王就把姜太公册封为齐国的始封君。可是他自己本身因为功劳很大,所以他不仅在齐国是始封君,他偶尔还会回到朝廷去主持国政,所以他也是很辛苦,很忙碌。姜姓的历史人物我们再介绍一位,就是第二位姜维。姜维大家对他大概会没那么陌生,如果大家对三国的故事稍稍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在蜀汉,在诸葛亮往生之后,蜀汉的军国大事姜维就撑起了半边天。本来姜维他不是蜀汉人,这个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他原本是曹魏的人士,他的父亲本来也是驻守边关的一位大将,后来战死沙场,姜维因为是他父亲的儿子,所以当时总是认为虎父无犬子,既然你的父亲为国捐躯,你这个儿子,也跟着父亲身边历练了一段时间,所以你就接替你父亲吧,后来姜维也这样就任了中郎,有了一个武职。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姜维也在战场上。可是后来就有人怀疑姜维跟诸葛亮私底下有来往,认为姜维是不是被蜀汉给收买了,姜维觉得很莫名其妙,我忠心为国,居然被这样的谣言给中伤,所以不得已怎么办?本来忠心于曹魏,既然你们这样讲我,我就无法在曹魏继续留下来了,因为我留下来也是被继续中伤,搞不好小命也丢了,搞不好还抄家灭族,所以他也就被谣言所逼,真的就投降蜀汉了,真的就倒向了诸葛亮的阵营。诸葛亮对他非常的喜爱,也对他很重用,所以后来诸葛亮往生之后,就钦点姜维来接替他的职务。后来还有另外一位文臣叫做费祎,费祎主内,诸葛亮主外,后来诸葛亮往生之后,姜维接替了诸葛亮,可是费祎不久之后也往生了,就变成姜维内外都掌管国家大政,所以继续率领蜀汉对抗曹魏。后来曹魏也被司马家给篡位了,所以司马家发动总攻击,五路兵马要来灭蜀汉。姜维守住了一路兵马,可是没想到,另外一路兵马偷袭国都成都,结果后主刘禅投降了。他就孤军奋战,后来抵挡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真的没有奥援了,最后也就降了司马家,降了晋朝。他后来跟司马家的一位将军叫钟会,两个人还策谋了表面上服从晋朝,可是他们准备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揭竿起义,恢复汉朝,不过后来事迹败露,所以钟会还有姜维两个人都一起被杀。我们这边也看到,姜维他的一个转折的确是很出人意表,很出人意料之外,原本一心向国,居然为谣言所中伤,不得不去投降敌国,最后还帮助原本的敌国来对抗自己的祖国。这个人世间,有像他这么离奇的恐怕也是不多了。而且他还为原本的敌国忠心卖命,就为了要光复汉朝,最后也是没有成功。所以我在今天特别强调,我们在阅读古书,尤其是这些古人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了解他的身世背景,因为他的很多的价值观,很多的想法,都在他的身世背景里面有很多的转折,我们如果没有去仔细研读的话,我们都会忽略了。所以我就想到,最近我们在台湾报章媒体,经常都会报导一些比较负面的消息,譬如说,怎么会那么凶残?联合谁谁谁去杀了你的好朋友,然后或者是去诈骗别人,然后执迷不悟,如何如何,这种负面的消息太多了,充斥整个我们阅听的版面。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认为说,台湾这个社会太糟糕,台湾这个社会太腐败,如何如何。但是我们一直在接受这些负面消息的时候,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观念?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我个人觉得会。但是我们都认为说媒体你要自律,你应该要过滤这些新闻,但是不要忘记了,媒体它要怎么样才能够经营?就是它必须要有稳定的广告来源,也就是你必须要让观众盯着你的这一台收视,它的广告才会进来。那问题是我要怎么样让观众一直盯着我这一台不转台,我才有稳定的广告收入?他就运用了人性的弱点,人性有什么弱点?我们都知道人性其实是有偷窥的欲望,有揭人伤疤隐私的欲望。所以为什么它不断的在新闻媒体里面给我们这些负面的消息?就是为了要满足我们人的劣根性,我们明明知道这是不好的,可是我们又很难去克服我们的劣根性。所以我请教大家,如果在很多的电视台可以让你选择的情况之下,会选择去看像比较正面的新闻台,譬如说像慈济,我随便举个例子,会去收视大爱台的,会主动去看大爱台的,那个比例有很高吗?我跟各位说,我曾经在我的学生的课堂里面,我有做过调查,零,五十几个学生,零,当然可能跟年龄层还是有关系。可是我们看到这些很年轻的,二十岁,十八岁的,未来他是我们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这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会主动去收看大爱台,零。而且我不止调查了一个班,二、三个班都是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他说因为,不好意思,我讲得比较直接,他们的答案是因为那个很无聊。那你为什么要选择看什么东森新闻?我讲的是新闻台,为什么你要去看什么民视新闻?因为它有介绍一些什么哪里出车祸,哪里又杀了人,他们喜欢那一种被刺激的感觉,而且他们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够跟他的同侪有话题可以来聊天。这个很矛盾,我们一方面厌恶这些事情,可是我们又以别人的痛苦为茶余饭后的话题,你不觉得人是出了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我们的思想里面会有这么矛盾的想法?我参不透,我想不透,可能真的是受到了一些污染。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我们人性这些劣根性的确是存在的。怎么样去让这些劣根性可以慢慢的被导引为正向的,这个就要从教育来做起,从文化来扎根。但是不容易,我坦白讲,不容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媒体,我们面对的是浊浊的这些红尘的熏染,要用一股清流去对抗这些乌七嘛黑的东西,的确是很辛苦。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做,只有齐头并进,各方努力,我们才能够逐步的来转变,而且很难在一时半刻会有明显的效益。大爱台,因为我偶尔会看大爱台,所以我举大爱台的例子,大爱台经营了二十几年,但是成效,它的收视稳定还是稳定,但是它的收视群主要还是以慈济的功德会的会员为主,或者是认同慈济功德会的信念的那些大众人士为主。但是有没有很长足的很明显的成长?没有,但是已经维持一定的收视族群,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我要讲的是,我们老法师,我们极乐寺,还有我们很多的前辈们这么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要改善这个社会,为了要去宣扬这个文化,相当的不容易,相当的敬佩大家的付出。我们在面对很多的事情,如果从细微处来看,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要怀着一个同情心,怀着一个慈悲心。所以当我们在谩骂那些新闻里面的那些坏人,那些手段很凶残的,这些杀人凶手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去思考的是,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是不是生病了?我讲的生病不是说很讽刺的这种说法,我是说他的心里面可能真的有一点问题,所以他需要治疗。很多的人可能是出自于心理的、生理的一些疾病,所以他有了这种偏差的观念跟行为。我们面对这些负面的人物的时候,我们要用慈悲心,我们要去了解,他真的有一些状况,我们不要把他当作坏人,当作犯人,应该我们要把他定位为他是一个生病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治疗他,他才能够改过向善。因为谁没有生病?只是他病得比我们更严重。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病,只是我们还能够控制,我们还能够掩饰。可是他已经很严重了,所以他做出了那一种惨绝人寰的,或者是旁人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这种坏事出来。所以看历史,看那些人物,我的体悟是这样。所以我都想要去了解,他在他的生长过程里面,他的生命历程里面,到底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他变成那样。刚刚我们提到了严嵩,大奸人,大坏蛋,可是他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为什么会变这样?值得我们来研究。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三十三个姓氏戚姓。戚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不是大姓,所以都没有列入到一百个姓氏里面。它的来源其实也没有很早,因为在春秋时代才开始有戚这个姓氏。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这个地方,所以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氏。所以戚亡封之后,子孙又迁移到了山东的东海那一带去。这个东海不是真的讲那个海,是山东的东海,它是后来的一个地名。所以就在那个地方发展。后来戚姓的堂号就叫做东海堂。谈到戚姓的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明朝的时候对抗倭寇的戚继光。可是我这边再另外先介绍一下,另外一位女性,叫做戚夫人。我们来看一下,戚夫人她本名叫做戚懿,是秦朝末年人,是刘邦的妃妾之一,他为刘邦生下的第三个儿子叫刘如意。刘邦的正宫夫人是吕后,这个先前我们讲过,他们也有一个儿子叫做刘盈,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为汉惠帝的那一位。可是刘盈这个人个性仁弱,所以刘邦总认为不像他的作风,刘邦的作风就是比较草莽,讲的直接一点就是比较草莽,讲的好听一点叫做豪迈,刘盈的个性就不像父亲,所以刘邦就认为是不是,如果还有别的儿子可以取代这个太子,他就想要换掉这个太子。然后因为他很喜欢戚夫人,而刘如意也很乖巧,所以他就一直想要把刘如意扶上太子的位置。可是他的正宫夫人吕后是一个很强势的女子,所以三番两次又挡下来了,这个改变的这个做法。所以到最后刘邦往生之后,吕后还是顺利的让她的儿子刘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自己垂帘听政,所以自己就变成了实际汉朝的统治者。可是吕后心里面,一直怀恨在心的对象是戚夫人,因为戚夫人跟她的儿子刘如意,一直威胁吕后跟她的儿子,有几年的时间让吕后惶惶不安,总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废掉。今天好不容易坐稳了宝座,所以她就要开始来整肃她们母子俩,首先她把刘如意给罢封,然后对母亲下了凶残的手段,首先是把她贬为舂工,所谓的舂宫,就是到皇宫的后院的杂事房里面,去舂米,去捣米,那是很粗重而且是很下贱的工作。可是戚夫人她毕竟曾经贵为刘邦的后妃,所以内心对于这样的转变,还是愤愤不满,所以就开始编一些歌谣,然后在舂米的时候,就把她内心的凄苦用唱的方式唱出来,然后也慢慢的,其他的宫女太监也会传唱。所以这一传不得了了,吕后听到了,这个戚夫人还不甘心,还再用歌唱的方式,把她的不满给宣泄出来,所以就动下了她的这个杀念。她没有要一刀把戚夫人给杀掉,她用了更凶残的手段,让她生不如死。我们看到倒数第二行。她砍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了她的双眼,把她的耳朵给熏聋了,毒哑了她的喉咙,把她关到猪圈里面,在历史上面叫做人彘。这个彘就是猪。没有了手脚,她不能够移动,眼睛看不到,耳朵没办法听,嘴巴更不能讲,她就是留着一股最后的气息而已,比畜生还不如。大家不要认为这样子好像马上会往生,没有,她还活了一段时间。吕后的这个手段就是要让她生不如死,来虐待她。当然这个在历史上,也是很残忍的一个记载,很多人读到这一段都非常的伤心难过。这个也就是刚刚我所提到的,为什么吕后会这么的狠心,她为什么会那么毒蝎心肠,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的思考是,其实吕后的个性,她本来就是比较男子性格,男生的性格,她想要掌握权力,所以一旦她不如意的时候,她可能会跟你正面冲突。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她会发现,我如果没有办法跟你正面冲突的时候,我就要从这个正面的对决,我要转变成什么?私底下的阴谋,所以她隐忍,可是她隐忍并不是真的去隐忍,而是要等待机会,把她隐忍的这些负面能量,一次爆发出来。所以戚夫人如果没有要去跟吕后争这个太子的位置,吕后的威胁感也不会那么深刻,就是因为三番两次,刘邦真的差一步就要取而代之了,所以吕后的危机感非常的深,而且几次惊心动魄,让她内心的压力无比沉重,无比的庞大。所以她一次爆发出来之后,那个手段当然就是一般常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吕后的这种心狠手辣的手段,来自于她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她把她的压力转变为一种宣泄的管道的时候,她会让她的对手了解到,你当时给我的压力就是生不如死,所以我现在把我当时生不如死的压力,我奉还给你。所以她心里的想法我揣摩应该是这样。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世背景,我们在处理对这个人的关系的时候,恐怕都必须要有一些调整。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模式,去放在我们对应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我跟同学的交往的模式,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我不能够把我跟同学的关系,套用在我跟同学,因为同学的生长背景跟我的生长背景不一样,我现在了解我跟同学怎么样来交往之后,那我拿来跟同学又不一定适用,因为同学的生长背景想法跟同学可能也不同,所以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很尊重他的生长的经验,尊重他的理念,尊重他的价值观,我们去跟他磨合出一个能够和谐共处的一种交往的模式。所以这个是我个人的体会,所以面对每个人我们都要非常的尊重。再来第二个,戚继光,刚刚提到戚姓的历史人物,大概第一个脑海里面想到的就会是他。他在东南沿海,明朝的时候,在东南沿海对抗倭寇十余年。这些倭寇常常的在东南,中国东南沿海骚扰,有劫掠,或者是甚至于上岸去烧杀掳掠的事迹。在明朝来讲,倭寇是非常头痛的问题。在戚继光之后,他运用了一些新的战法,包括新的武器,船只或者是炮火,所以终于平定了倭寇的边患。因为他在东南沿海立下大功,然后,朝廷认为北方的蒙古族又连年的南侵,所以又把他调往北方去。所以戚继光一辈子基本上就是戎马倥偬,一辈子都是在跟敌人作战。所以他研发出来的武器,还有包括他治兵的这些想法,都被保留了下来,对于后来中国武器的改良,兵法的研发,都有很好的贡献。这是戚继光的事迹。好,来,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谢姓。谢这个姓氏,在台湾也算是很大宗的姓氏,在台湾有排名到第十三,在中国大陆还排名到第二十四,都是人口很多的姓氏。谢姓最早是出自于任姓。这个任很多人会把它读作ㄖㄣˋ,其实如果按照比较标准的字音,我们应该要念作二声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一般他们自己姓任的人,也都发音为ㄖㄣˋ,所以我们就尊重主人。所以我们就请教他,你念ㄖㄣˊ还是念ㄖㄣˋ?他说我都念ㄖㄣˋ,那我们就念ㄖㄣˋ;如果他念ㄖㄣˊ,我们就念ㄖㄣˊ,这个是对于这个主人的尊重。有黄帝之后还有炎帝之后这两支,怎么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先前我们曾经提过,这二十五子黄帝赐予了十二个姓氏,所以二十五子里面,总共又派生了十二个姓氏,第七子就姓任。任姓后来又自己建立了十个国家,其中有个国家就是谢国。所以如果从这边往上推,因为黄帝姓姬,所以这一支的源头就是从姬姓而来。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宣王将他的舅舅申伯封在了谢。申伯在就任之前,宣王就派人灭了任姓的谢国。所以任姓的谢国,有部分就以谢这个他原来的故国为姓氏。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他姓什么?他姓姜。姓姜的源头是来自于炎帝,神农氏。所以开头的时候我们说,谢姓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姬姓,一个是姜姓,是这么来的。宣王当时为了要把谢封给他的舅舅,所以他把原来谢国的国君给灭了,然后再把他自己的舅舅封到谢这个地方去,所以后来的谢跟以前的谢,国君的姓氏就不同了。可是这两个谢,后来都被灭亡,都被灭亡之后,这两个谢的子民也都以故国为姓氏。所以后来同样都是姓谢,但是就有不同的来源。这边要讲的是这个意思。谢姓当然也有部分是后来少数民族,融入到中原文化之后改为汉姓的,这也是有的。所以就请各位来参看一下。提到谢姓,大概最大宗最著名的就是,在晋朝时候的谢氏。我们来看到迁徙分布的第六行。晋代的时候谢已经成为名门大族,最著名的一支就是陈郡阳夏的谢氏。陈郡是一个大地名,就像我们现在讲广东省福建省一样,它是一个比较大的地名。陈郡下面有一个城市叫做阳夏。所以这个地方的谢氏,在晋朝的时候是最大的一个宗族。后来,从陈郡阳夏又分出了康乐谢氏这一支。所以这两支是在晋朝的时候发展最大,也奠定了后来谢姓在中国的流传,就是从这边分衍出来最多。这两支的关系是什么?等一下后面我们会提到。我们看到下面第三,堂号,堂号的部分有一个安晋堂。安晋堂的典故是来自于晋代的谢安。谢安我们就可以看到后面第二十三页,我们后面有谢安的历史人物的资料。谢安,字安石,他就是陈郡的阳夏人。所以我们刚刚在迁徙分布所提到的,那一支最大支的谢姓的宗族,就是谢安这个宗族。他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是以清谈为名,屡次朝廷要引荐他来朝中当官,可是他都不愿意去,不想要涉足官场。后来谢姓他们这个宗族,在朝中的几位长辈都往生了,谢安也认为如果长辈没有在朝中了,为了要维持他家族的繁荣,所以他最后还是出山到朝廷任官。任官没多久之后,就发生了朝廷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北方前秦苻坚,聚集了号称百万的大军,要跨过长江,要来攻击东晋,所以谢安在当时就肩负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他有个侄子叫做谢玄,二十三页最上面有一个谢玄,谢玄在当时对抗前秦苻坚大军,他是在第一线作战的指挥官。谢安就是在朝中坐镇,后勤调度,还有指挥作战,运筹帷幄,由谢安来发布。在战场杀敌的,第一线的指挥官是他的侄子谢玄。然后两方就在淝水对峙,淝水的淝是三点水加上一个肥,肥胖的肥。当时东晋的军力有多少?各位看一下,八万。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当然这个号称百万是有点灌水了,当时这种灌水的情况是常常见到的,后来的学者就找了一些史料来做统计,前秦苻坚的数量当然不到百万,可是保守估计应该也有四十万。好,如果我们以四十万来做计算,那是一比五,南方的东晋胜算不高,因为以少击众能够翻盘胜利的机会,其实是比较渺茫的。可是后来,淝水之战的结果却是南方东晋大胜。那为什么会大胜?原来其实双方在第一波交战的时候,南方的东晋的部队略占上风。略占上风之后,因为北方前秦苻坚的部众,是他联合了几个部落,然后聚集起来才有四十万大军,那彼此之间横向的联结信任是不足的,所以当前方交战,东晋的部队略占上风的时候,前方前秦的部队的,有一些别的部族来的这些乌合之众,就害怕了,就干嘛?就开始丢盔卸甲,开始跑,往后跑。结果一跑就开始乱,然后就开始有人喊,败了败了,前方败了,大家赶快逃命。所以他们真正的交锋只有一次,前秦部队前方开始瓦解,后面的部队搞不清楚状况,看到前面往后跑,他们也就往后跑,所以前秦的部队损伤惨重,这个损伤是自己人踩死自己人,所以一下子就开始兵败如山倒。其实没有败,是他们军令不够严整,所以是自家人吓自己人。所以后来南方的东晋能够大胜,其实有点侥幸。当然也有人说,其实当时东晋在前秦的部队里面有奸细,所以当交战开始占上风的时候,那些卧底的奸细就开始喊了,喊败了败了。所以有人说这是谢安的心理战,获得了空前的胜利。这个也有一派这样的说法。总而言之,东晋在淝水之战大胜,也就保住了东晋跟前秦以黄河为界的这条战线,所以东晋后来又存活了几十年。当时这个消息传回到了国都,谢安在跟人下棋,前方大捷,打了大胜仗,然后消息传回到了谢安的家里面,谢安拿到了这个战报看一看,面无表情,继续跟人下棋。下完了那一盘棋之后,送了客人之后,他自己进屋里的时候,因为内心太激动了,太兴奋了,结果过门槛的时候,把穿的木屐两根脚给撞断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后来留下了一句成语,叫做“谢安折屐”,木屐的屐,古人是穿木屐的,在居家的时候是穿木屐的。所以这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正面的说法是说,谢安面对战胜的喜讯他是很镇定的,维持了他士大夫应有的风范,维持了他朝堂大臣应有的格局。这是比较正面的说法。比较负面的说法是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士大夫,他们内心的一种矜持,一直镇定的要压抑自己内心的兴奋高兴,所以一直等到送了客人之后,才不经意的去流露出来了他内心的喜悦。所以用闽南话来讲,就是说这些人,太过压抑了。压抑好不好?我不晓得,我个人觉得过度的压抑,其实是会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伤害。所以适时的我们要宣泄这些压抑,不管是快乐的,悲伤的,愤怒的,我们都要适时的做宣泄。但是要不离中道,所以不要太过度的开心,也不要太过度的难过。可是情绪不可以一味的压抑,还是要把它宣泄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几年看到有好多人,有什么忧郁症、躁郁症,在某个角度来讲就是压力太大,而他没有办法适当的宣泄,所以造成内心的一种受伤。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所以我的孩子都跟我说,爸爸,你在家里面都很少看到你大笑。我说对,因为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而是我一直要求自己,我们要取得一个平衡,所以不要过度的快乐,很开心的事情我们就笑一笑,还是会有笑容;很难过的事情,我们还是保持内心的平静;愤怒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动作太大,我们就可能用一些言语,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来转化自己心中的愤怒,也就可以了。所以我的孩子问我的时候,我都说,对,因为爸爸自己人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验,什么经验?就是如果太放松的,让自己太快乐,会怎么?会适得其反,反而会乐极生悲。所以我都跟孩子说,我说,你们也一样,如果内心有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要跟爸爸妈妈说,要跟老师说。快乐的事情我们当然还是要快乐,但是不要太放纵,会乐极生悲,有伤心难过的事情跟我、跟妈妈讲,我们帮你来做,想办法,我们来跟你讨论讨论。这个是我个人生活的经验。所以很少人看到我大喜、大悲、大怒,因为我一直都以这个做为我自己人生的生活哲学。所以谢安其实也是这样的人,他内心的欢喜他把它做了一个平衡,但是最后还是把它宣泄出来了。好,我们看到第二位谢灵运,还有第三位谢朓,其实这两位都是谢安的后代,所以他们谢氏家族,在东晋、在南北朝都是很显赫的家族。另外一个家族跟谢氏同样,在当时受到瞩目的是王导的家族,王导那个导就是导师的导,导引的导,王导。所以王、谢这两个家族,从东晋以后,甚至于到隋唐初期,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有一首诗,不晓得各位有没有读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乌衣巷》就是当时东晋的国都,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王谢两大家族他们所聚集的地方,可是时过境迁了,当年王谢的家族成员早就已经离散了,不知所踪了,现在住在这边的都是寻常百姓了。所以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其实一个人你一生再有多大的光环,也都会有下台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看重的不是我们生前的功业,而是你到底在这人生几十年走这么一遭,你到底给后世子孙,给社会国家留下了什么?这个是我们一生要追求的。谢灵运他一生留下来的,在中国历史上为人所乐道的,就是他的文学,他的族弟,同一个宗族的弟弟谢朓也是一样,两位都是以诗歌传世。两位因为都在伯仲之间,都是同宗族,谢灵运的年纪稍长,所以我们一般把他俗称叫做大谢,谢朓我们俗称他叫小谢。大小谢又以大谢的文名、诗名最为响亮。这两位的风格都蛮接近的,都是描写田园的生活,描写自然的景色。从陶渊明以后东晋到南北朝,这一支描写田园风光,山水景色,田园生活的,就开始慢慢多起来了。所以陶渊明后来大家都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最早开启了田园诗歌的这个诗风的创导人,所以以后就很多人也开始去做这方面的创作。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山水田园诗歌会特别兴盛?我个人觉得还是跟大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先前我们讲过了,从东晋以后,因为朝政不断的轮替,所以统治者对于控制这些读书人,他的网络是很严密的,所以很多人装疯卖傻,很多人去谈天说地,所以清谈谈玄那个时候也很兴盛。更多的人是怎么?干脆就归隐山林,不涉足政治,所以自然而然,那种隐逸之诗、田园之诗,也就慢慢的兴盛起来了,所以跟外缘的大环境还是有很密切的关系。谢朓他自己在格律上面的要求也很精妙,所以他自己在写诗的时候,也很注重对偶,音律,所以也开启了唐代律诗格律的先河。所以两位堂兄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好,这是我们看到谢姓。再来我们看到第三十五,这个字很多人都会把它读成卷舌音,其实它要念ㄗㄡ,不卷舌才是正确的。邹姓的在台湾其实人数没有很多,大概占到排名八十,在中国大陆排名更前面,排名到六十七。邹姓的来源有这几支,有一支是出自于子姓。西周时宋国的第二位国君微仲,他的后代正考父受封于邹这个地方,所以正考父因为在邹这个地方做为他的地盘,所以他的后人有一支就以邹为姓氏。这是有一支以子姓繁衍出来的。另外一支邹姓是从姬姓繁衍出来的。在古帝王颛顼的后代,有曹挟他建立了邾国,这个邾国又叫做邾娄国。先前我们曾经讲到这个邾娄国,就是后来把后面那个娄给省掉了,所以在文献里面就把它记成了,只有邾这个字,而没有记下娄这个字。后来到了战国的时候,又有另外一个称呼它的方法,就把邾娄两个字合音读成了邹。所以战国时代的邹,其实就是春秋时代的邾,这两个国家是一脉相承的。在文献里面把它记成不同的字,这个就是先前我跟大家谈到的,就是因为他们当时记音不记字,它用了一个音近或同音的字来做取代,所以就变成文献里面有邾跟邹这两个记法。这样的话大家就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国家会有两个名字。这个邹其实就是孟子的故国,所以孟子是这个国家人,其实就是春秋时代的邾国。所以这一支,它的后代子孙也以邹为姓氏。后面的迁徙分布的部分,我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一下。我们看看下面的堂号,堂号有一个碣石堂。第一个那个碣大家比较少看过这个字,就是元宵节的节那个读音。它是战国时代邹衍的后代为它所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堂号?原因还是跟邹衍有关。邹衍我们就请各位看到二十五页,历史名人的部分,这边有比较多的文字资料。邹衍是战国时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五行的创始人,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他当时在齐国推行五行之说、五德终始之说,又是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是齐国官方兴办的研究机构,是直属于齐王,而且有很多的资源,所以招揽了天下的这些学者到稷下学宫来做研究,来演讲,来学习。儒家重要的大儒之一荀子,他就曾经在稷下学宫当过祭酒。祭酒,我写一下好了,祭酒是一个官名。荀子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而且当了三任,也就是用现在的话来讲,荀子当过中央研究院三任的院长,所以可想而知,荀子在齐国有很高的学术声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先前我跟大家分享,我猜测,《左传》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传本,大概就是定于荀子,因为他在齐国有很长的时间,拥有很丰沛的学术资源,所以他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来参看,而且有足够的人手来帮他做修订。这是我个人猜测的原因之一。我们再回来邹衍,所以当时他是负有盛名的学者。因为后来燕国燕昭王礼聘贤士,所以他知道在齐国有一位邹衍很得人望,而且学术很深厚,所以他希望能够礼聘邹衍到燕国去,他也希望,也可以带动齐国的学者跟着邹衍来到燕国,所以他就特地筑了一个宫殿,叫做碣石宫,然后让邹衍可以到燕国去。所以后来他也在燕国发展了一段时间,所以邹衍的子孙就以他的这个事迹,把碣石宫的碣石做为他们的堂号,而有了碣石堂的这个名号出现。邹衍很有趣,在当时我们都说他是阴阳家,可是阴阳家其实更早以前,阴阳这个观念本来是很朴素,在先民的生活里面,他们早就已经有阴阳的概念了。阴阳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对立,就是二元,有男有女,有天有地,有山有川,有白天有黑夜,有太阳有月亮,这种对立的二元,所以古人就用很朴素的一个归纳法,就把它分为了阴阳。所以阴阳其实没有很晚,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把它变成一种学术思想,而且融入了五行的观念进去,就是从邹衍开始的。邹衍他所提倡的五行,其实就是五种元素,讲得简单一点,大家都知道,就是金、木、水、火、土,不只如此,它还跟很多的东西做配套,所以有五方,有五色,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有五脏,心、肝、脾、肺、肾,有五音,宫、商、角、征、羽,它都给它配,然后在当时蔚为流行。所以我们学者有去做考证,在现在所留下来的战国的典籍里面,以五来配套的有二十几组,还包括我们先前讲的五霸,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五变成一个神秘数字,而且跟很多的东西配在一起。所以当时它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连儒家也不得不跟着流行,也配了一组,目前我们看到有一组,在《孟子》的书里面有留下来的,就是五常,五常是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所以有人说那也是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也跟着稍微的迎合一下潮流,所以有五常之说。所以它的影响很深远,一直影响到什么时候?各位猜猜看,五德终始之说一直影响到什么时候?同学你觉得呢?邹衍的这个说法的影响,一直影响到什么时候?我给你讲,我觉得一直影响到现在。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你看深不深远?很深远。大家会说有吗?有影响到现在吗?我不晓得各位家里面有没有农民历,如果有农民历,你摊开来,里面都会有一些择日对不对?哪一天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利在哪一方,那个就是五行思想,后来不断的增深之后,所变成的一套民间术数的理论,所以影响到现在。很多人出门办事情,甚至于做重大的决定都要看农民历,结婚,什么送葬,都要看农民历。那个都是五行的影响。小孩子出生的时候要取名字,取名字给算命先生来取名字,也是看八字,也是看五行,看你的八字少什么补什么,所以影响到现在。所以邹衍可以算是,我个人觉得在孔夫子之后,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中华学术,影响第二深远的就是他了。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各位参考一下。跟邹衍同时期的,还有另外一位姓邹的人士。我们再回来看到第二十四页,堂号有一个第二,讽谏堂。这个讽谏堂也是跟邹氏的人物有关,这个人叫做邹忌。他比邹衍的时间稍微晚一点点。他见到当时的齐王不喜欢听人家的谏言。对不起,我刚刚讲错了,邹忌是比邹衍的时间早一点点,所以邹忌在前,邹衍在后,刚刚讲颠倒了。然后邹忌他就很巧妙的来规劝威王,威王他就下令说,只要有人可以对他建议的他就给奖赏。大家一听到,我们大王贴出公告,对施政,对大王有意见,一经采纳还可以有奖赏,所以大家就开始提供建议。经过了三个月之后就没有人再提了。等到没有人再提之后,邹忌就把这些谏言搜集起来,给齐威王过目。齐威王就一一的针对这些谏言来做改革。所以后来在齐威王在位的时候,齐国的声势达到顶峰,是当时战国七雄里面最强的一个国家。这个地方请各位帮我改一下,讽谏堂的这个部分的倒数第二行,邹忌的子孙就用了邹忌的这个故事,因为他用讽谏的方式来促使国家蒸蒸日上,所以就以此为堂号而有了讽谏堂。这个是邹姓的一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再看到后面这个姓氏,这个姓氏就真的比较少见了,请各位看到第三十六个姓氏,念作喻。这个喻在中国大陆,还有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一百个大姓里头。喻姓的远祖是起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代,那个也是据说。所以真正的有史料可找,其实要找到东汉,所以东汉的苍梧太守谕猛,他原来的姓是言部的这个谕,后来因为一些关系,改成了口部的这个喻。所以,慢慢的从言部的谕变成口部的姓之后,史书上面就再也找不到言部的这个谕。所以后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口部的这个喻。到了宋朝的时候,还有另外姓俞的这位,后来他也受皇帝的赐姓,在原本的俞的旁边加上一个口字边,也就变成了这个喻,所以它就又融入到了这个喻的姓氏里面。所以喻姓发展大致上的过程是这样。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部分。历史人物喻姓的名人的确不多,我们来介绍一位,这位喻皓。喻皓他原本是北宋时代的一位工匠,一个工匠怎么能够成为历史名人?原来他因为非常善于做木造建筑,曾经在国都,因为长期从事建筑的工作,所以他自己也累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他把自己的经验累积起来之后,写了一本书叫做《木经》,木头的木,《木经》。《木经》就是针对木造建筑的一些工法一些理论,他来做一些归纳。当时在京城喻皓要建一座高塔,那个塔高是不矮的,不低的,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他要考量的层面很多,所以喻皓在建这个高塔的时候,居然盖成歪的,所以当时很多人就说,你喻皓不是著名的工匠吗,你怎么把这个塔盖成歪的呢?喻皓也没有多做辩白。经过十几年之后,大家就看那个塔,怎么一年一年的它就愈来愈正,愈来愈正,经过十几年之后,它从歪的变成正的了。原来喻皓当时他在考量建这个高塔,因为它塔高不低,所以要承受风力,他计算风的因素在里面,所以他一开始的时候,塔就建成了一个倾斜的角度,慢慢的受到了风力的影响之后,后面它居然慢慢的就导正了,所以后来就变成了正的一个宝塔了。这个也是他自己的一个巧思运用。所以喻皓不容易,有那样的经验能够去做这样的设计。这是古代比较少见的一个记录。所以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包括刚刚前面所提到的,科学的,立法的,天文的,包括这些木工,这些民间的艺师,做铜器的,做捏面人的,这些人大有人才所在,可是我们都没有去很正视这些人的价值。这是我个人觉得非常可惜的。因为圣人教给我们的四书五经,对于我们明经,然后致用,是很有帮助没有错,可是落实在生活上面,这些我们传统读书人所认为的雕虫小技,他们总是认为不值一谈。可是就是因为有一个时期的读书人,对于这些他们认为不入流的工艺不重视,所以导致我们被西方列强所远远追过,而我们不自知。这个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一个遗憾。但是现在,我想大家面对这些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业里面,其实都有很杰出的人才,我们应该可以用更开阔的心胸,来接纳他们,来了解他们,甚至于来褒扬他们,因为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包括他所专业的,他所喜爱的,包括他不足的,其实都是值得我们来了解的。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那我们今天就上到这边,我们明天继续,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