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好,来,我们看到今天的课程。我们看到第二十四页,第六十个姓氏柳姓。柳这个姓氏其实在台湾也不算是太少,是排在第九十九个大姓,看起来好像也没有排在很前面,不过就我自己认识的朋友里面,就有好几位姓柳的先生还是小姐,所以我所认识的柳姓的比例还颇高。在中国大陆,柳姓反而没有进入到百大里头。
柳姓的远祖源于春秋时代,其实它是源于姬姓的。怎么说?春秋时代鲁孝公的嫡孙展禽,受封于柳下。所以后来我们在文献上面,就称他叫柳下惠。展禽生前很讲究礼节,他很正直,所以就被选拔担任士师。所谓的士师后面有个注解,就是管理监狱的一个职官。当然管理监狱一定要秉公处理,尤其我们也看到很多负面的一些新闻,在监狱里面有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所以执法人员一定要刚正不阿,一定要为人正直。柳下惠也因为有这样的人格特质,所以受到了国家的重用。据说他正直到什么程度?有一句成语叫做“坐怀不乱”,坐在柳下惠的怀抱之中,柳下惠也不会心猿意马,所以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柳下惠。
以前我们曾经提到,在谥号里面,惠这个谥号好像就有点不太正面。我要跟大家再一次强调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谥号,所谓的善谥跟恶谥,大致上从汉朝以后就比较固定了,汉朝以后是比较固定的,哪一个谥号它代表的什么类型,汉朝以后,大致上我们可以很系统的把它来做归类。我在先前跟大家报告的时候也提到,在先秦时代,所谓的善谥、恶谥还蛮模糊的,也就是说它没有很明确的一个规范,或者是一个趋向。所以即便是像“灵”这个谥号,灵魂的灵,“灵”这个谥号在后来是很负面的,可是在《左传》里面,我自己有写过一篇文章,我分析了在《左传》里面,用谥号“灵”的这些人物,其实他不全然都是后来所谓的比较负面的,有一些他是比较中性的,比较持平的,比较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其实这个比例也是蛮高的。所以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角度来看,惠这个字在柳下惠身上,那就不会落入到先前我跟大家报告的,跟大家举过例子的,像汉惠帝、明惠帝、晋惠帝,好像都有点仁弱,甚至于我讲的一个比较严重的比喻,就是有点智能不足,也不至于到那个程度。所以柳下惠这个惠,其实在先秦时代它还是比较偏向于仁,所以它还是比较正向的,只是到了汉朝以后,慢慢的就趋向于负面的。因为柳下惠的关系,他受封于柳下,所以柳下惠的子孙也引以为傲,所以就纷纷改姓为柳或者是柳下。现在柳下这个姓氏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大部分我们看到的,还是单姓的柳姓比较多。所以由此可知,柳姓是从姬姓再衍生出来的,因为鲁国的国君是姓姬,所以它是从姬姓再分派出来的衍生的姓氏。
迁徙分布的部分再请各位来参看,我们就来看到第三个部分历史名人。谈到姓柳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提到的是谁?柳宗元,唐宋八大家,唐朝跟韩愈齐名的大文学家。先前跟大家分享过,柳宗元,宗元这两个字很多学生都写错,所以我也在黑板上跟大家分享过,这个不是我随便乱说的,因为我曾经有检查过学生的笔记,那个笔记真的各种组合的宗元都有,所以很有趣,所以我会再三强调,那个宗元千万不要写错了。柳宗元,他其实本来在官场上也是一帆风顺。但是我们都有提到,其实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面的人物,我们把它摊开来看,真的既有很高的职官,有很好的仕途,然后文章也写得好的,不出五个人。所以像柳宗元,其实早年的时候仕途还算顺利,可是也遇到了一些政治上的挫折,所以也就放贬到地方上去。所以他最有名的就是放贬到哪里去?放贬到柳州,更有名的是放贬到哪里?永州。他在永州的时候,因为地处偏僻,他自己的心境当然也调适得很快,所以既来之则安之,难得有这个机会来到永州任官,所以就去踏查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去宣慰百姓,一方面也游山玩水,所以他在永州写了八篇很有名的游记,后来我们在文学史上,把它称之为《永州八记》,是后世我们对山水文学非常重要的一组游记,影响后世非常深远,在台湾我们高中的国文课本里面,都还有选录《永州八记》其中的一篇,所以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当然在文学上面他跟韩愈是齐名,两位其实都是标榜古文,所以我们说有所谓的古文运动,有所谓的古文八大家。
好,那到底什么是古文?古文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古代的文字。可是古代以唐朝这个时间点来看,所谓的古代就是唐朝以前的朝代,唐朝以前的朝代那可多了,所以那个古文,他们所界定的范围是到什么时候?我要跟大家补充一下,就是先秦到东汉为止。他们认为从先秦到东汉,这个时间的散文,是比较没有花俏的一些技巧,没有收到很多辞藻的堆垛,而且就是阐明义理,作者想要阐明什么样的想法,他就用很直白的文字铺陈出来,当然章法结构还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不着重在用辞藻,用一些典故来堆砌,所以他们认为那个时代的古文,那个时代的散文,才是最值得模仿,最值得学习的。所以古文八大家,就是以先秦到两汉的这个古文为主,几位文学家,其实都很服膺于韩柳这两位的标榜,所以到了宋朝,另外六位也就前承唐朝的这两位。所以后来在明朝的时候茅坤,他就选录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把这八个人的散文把它抄结,抄出来,然后把它集结在一起,所以就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所以从明朝之后,才有所谓的唐宋八大家,这一组文学集团。这样可以理解了。
他们在学习所谓的两汉到先秦的古文,大致上他们又学习哪几本书的古文的形式?《左传》是其中之一,再来还有《战国策》。《左传》跟《战国策》,其实都是比较偏向于史书的性质,可是即便是史书,也不是我们记流水帐的那种写法,虽然说它们都是按照,像《左传》是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先后写下来,可是它是择要来做记述。重点在于在记述的章法里面,是非常用心的,匠心独运的。有很多的手法,一般我们所谓的顺序,当然是最常见的,有些还会倒叙,有些篇章还会穿插,有所谓的插叙,所以在章法结构里面,《左传》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
《战国策》的特色是什么?它记录了很多游说知识。所谓的说客,他们这些说客言辞都非常的犀利,像先前我们曾经讲到苏秦、张仪,他们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说客。文章当然是口语抄录下来的,反覆辩证,而且能够利用对方的弱点再予以打击。后世我们在中国有很多论辩的技巧,其实都是在《战国策》汲取养分。所以也有一些古文家,也从《战国策》得到了一些启发。
除了这两本之外,还有第三本,第三本也是两汉古文,两汉散文,最具有代表性的。各位猜猜看是哪一本书?也是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史书,两汉的史书应该不做它想了吧?对,司马迁的《史记》。所以也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取法的一个经典。所以在他们那个时代来讲,很有意识的要来做文学改革,因为他们发现文章写到这个状况,已经不能够真正的去表达意涵了,因为大家用力着墨的,只是在形象上面的堆砌,没有办法真正的去表达你的意涵。如果你真的是要表达意涵,你就很直白的说出来,用非常简洁有力的,再加上一些布局章法的巧思,也就足以表达你个人的意志了,不需要太多的花花草草,不需要太多的雕砌堆垛,所以才有古文运动的产生。
我自己对于《永州八记》,其实是非常的喜欢,因为我自己也喜欢游山玩水,有空的时候,其实也不必真的要绕什么大山大水,到澄清湖公园去走一走,因为我住高雄,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其实就可以放松心情。
很多人都会认为说,心里面有一些想法,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样把它写下来。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困扰。我的想法没有办法透过文字把它解读,其实我觉得这个是需要练习的。所以早年像我们以前比较年轻的时候,老师都规定我们要写日记。写日记的目的,其实不在于记录你这天发生的琐碎的事情,在于记录你当天,你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或者是你当天的心情。每一天的心情不会都一模一样?各位,我每天都很快乐,今天也很快乐,明天也很快乐,总不会这样吧?所以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一定能够体会,今天我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想,见到了什么样的人,见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把你的想法,把它化作文字写下来,那个就是日记,那个才是日记的重点。
有些人说,老师我就写不多。没关系,谁都一样,一开始一定写不多的,你从一句话开始写,慢慢的变两句话,慢慢的变成三行字,慢慢的变成两段文章,那个就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没有人可以一蹴可几的。尤其现在大家资讯时代非常的发达,基本上都是人手一机了,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大部分的年轻人,手机都有什么功能?都有上网的功能,年轻人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为什么不用?我都跟学生说什么平台,就是你写日记最好的平台?就是facebook。不是吗?又可以上传照片,你所见到的很多的人事物,一旦你有感想,你马上就透过你的手机,在facebook你就把它写下来,照片可以上传,所以这很方便。只是大家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想要去经营这一块。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经营这一块,其实很多方便的工具,我们在手边都可以利用的。所以我都跟学生说,中文系的同学尤其是这样。如果你有心情的,怎么讲?杂文在FB是最好的一个展现的平台。很多的朋友,很多的同学看到你发表了文章,会给你按赞,会给你留言,其实那是很好的回馈。所以不要去讲那一些有的没有的,当然大部分的人上FB都是发一些有的没有的,如果真的能够把你的想法、当下的感受写出来,形诸文字,日积月累,一定会在文学的造诣上面有所成就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我个人很喜欢,所以我早些年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我到什么地方去玩,有什么感想,都会把它写下来,可是后来事情也多了,也就没有比较多琐碎的时间来处理,是有点可惜。
好,来,我们看到第二位柳公权,这一位也是柳姓的历史名人。我想在寺里面的课程,同学,老法师有没有安排大家写书法,练习书法?是,《千字文》的老师有要求大家,那很好,那很好,那多多少少大家都有写书法,或者是临帖、临摹的这种经验。一般我们在写书法的时候,是从哪一种书体着手?一般正规的手续是从楷书。然后楷书大概学了一个程度之后,再进阶的话,大致上都是再接着学隶书,因为楷书、隶书大概都是结构比较方整,笔画比较规范,比较清楚的。如果再往上进阶,可能就到了行书,或有些人就写小篆去了。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些基础的功夫,楷书是最基础的功夫。如果有学楷书的同学,大概我们都免不了要去临字帖,所以临字帖,楷书大致上,在市面上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几家。所以来,我们看到柳公权的,这一段落的倒数第四行,这四家就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还有柳公权。
我记得我以前小时候,我们国小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很喜欢写书法。所以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有所谓的社团活动。可能是一个下午,我印象有点模糊了,因为毕竟几十年前的事情,我记得好像至少有两堂课的时间,整整两堂课的时间。有的时候有些社团活动,小朋友可以去选择你要上的社团。如果你没有特定要上什么社团,我们那位导师他也非常热心,因为他喜欢写书法,他也喜欢教小朋友书法,所以他就跟学校申请说,我也来申请一个书法社团好了,后来我们这位老师他也有一个社团。我曾经有一年,两个学期一年的时间,就参加我们这位导师的书法社。
那个时候完全不懂,老师说我们要选一个字帖,就大家临摹。然后就很好笑,我那个时候小朋友的时候,就跟现在差不多,胖胖的,因为我个头比较高,所以我算是胖得比较好看的那一种,就是不是那种,闽南话讲比较矮胖,矮墩矮墩,那就是比较高一点,可是就是比较胖,比较有肉。我就不知道要选哪一个,因为我完全没有接触过。我们那个导师就看了看我,然后就跟我开玩笑说,你就颜真卿的好了。然后我就去买了《颜真卿》,打开来一看,那个字体胖胖的,好可爱,当时也没有比较,后来就买了字帖。后来隔一周上课,然后有些同学可能是临柳公权的,然后我就到处看,结果我就看到我那个同学,带柳公权的字帖,一看,这个柳公权的字好漂亮,细细瘦瘦长长的,这个跟颜真卿的不太一样。我后来就念头一转,难怪老师要我临颜真卿,因为看我的体形就胖胖的,可爱可爱。所以有的时候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所以后来我写书法,我一路就是临颜真卿,所以字体就胖胖的,不晓得是我影响了那个字,还是那个字影响了我,所以我的字跟我的人一样都是胖胖的。
柳公权他也是字如其名,看他那个柳,柳就是河岸边,很多湖泊旁边就会种柳树,柳树就是,看看那个柳条有没有?细细长长的,柳叶也是很细小,看起来就是很精致,然后风一吹,那个柳条摆动,好优美。所以柳公权的字就跟那个柳树一样,看起来就是仙风道骨的。所以这是颜跟柳最大的特别。所以一般我们就有一个成语说叫做颜筋柳骨,颜真卿的字就比较有筋肉,那个筋就是比较有肉,然后柳就是比较细瘦。
柳公权其实书法的造诣很高,而且他在官途上面也很亨通。各位看一下,他八十八岁高寿,而且当到非常高的职务。不过很可惜,因为他在文学上面没有很高的造诣,他最主要的造诣是在书法,所以他不在我刚刚所提到的,中国文学史上面官当得高、文学造诣也很高的那个例子之一,所以他没有在文学上发展,重点在于他的书法造诣。
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六十一个姓氏,六十一个姓氏这个姓氏姓酆。酆这个姓氏就真的很少见了,在台湾,在中国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酆姓的远祖也是始于周代,据记载,周文王第十七个儿子受封于酆地,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酆这个地名为姓氏。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酆姓也是从周王室的姬姓派衍出来的。大家会想说,周文王有十七个儿子,这么厉害。我跟各位报告,这个古代的帝王里面,生最多的还不是他,清朝的康熙皇帝。数字我没有特别去记,我没有去背,但是据我印象所及,他光生儿子,女儿还不算,他儿子就有三十几位,如果加女儿的话,我猜大概加一加,搞不好四、五十位跑不掉。当然一定不是一母同胞,一定是很多个太太们分别生的。在古代,尤其这种权贵之家,甚至于是帝王之家,他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些子嗣。有子嗣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角度,就是他们在选拔所谓的继承人的时候,当然一般正常的时代都是长子继承,不过有的时候有一些别的考量,如果不是长子继承的时候,其他的各个儿子都有继承权,也就是说长子继承是第一顺位,但是如果没有办法长子继位的时候,其他的兄弟是平等的,其他的儿子是平等的,所以我选二哥,我选八弟都一样,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如果有比较多的儿子,他就可以去选拔比较优秀的继承人,所以他有这样的考量。所以多子多孙多福气,这是我们传统华人的一个观念。
酆姓我们看到历史名人有一位酆庆,酆庆是明朝人,不是初年,正统年间。景泰年间明代宗废太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个怎么会这样?原来代宗是后来被选立为皇帝的。原本朱见深的父亲是皇帝,可是后来他父亲不在之后,就由,这个算是叔叔,然后就来当了皇帝,所以原本的太子是前一位皇帝的儿子,当然这位叔叔上来当了皇帝之后,还是有点私心,就想说还是让自己嫡系的子孙,能够坐这个皇帝的位置,所以就希望能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时酆庆就直言谏阻,言辞很恳切。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在历史上,对于酆庆他秉公直言,也给予很多的赞赏。
先前我们也曾经提到在明朝,明朝的皇帝,他的名号,他的名字其实是很整齐的,他们就是用五行相生命名法,所以你看到即便是朱见深跟朱见济,他们已经是堂兄弟辈分了,可是你看到他们中间那个字见,都是同一个辈分的排字,然后后面第三个字,他们这个世代就是用水偏旁。所以如果各位有兴趣,在网路上可以Google一下,看它那个很漂亮,五行相生命名法。韩国现在他们还保留这种五行相生命名法,也是很有趣的一种传统文化。不过在台湾比较少见,我目前没有看到台湾,我的亲朋好友里面有用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这是酆姓的历史人物。
我们看到第六十二个姓氏,这个字很多人也都读错,在台湾很多人都把它念作ㄅㄠ,其实正确的读音要念作四声,念作ㄅㄠˋ。其实我比较早年的时候也都念错,是一直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之后,才被纠正过来,因为我们中山大学中文系,有一位教授他就是姓鲍,鲍国顺鲍老师,前几年已经往生了,一直上到了他的课,我听学长姐谈到他的名字的时候,才知道说不是念ㄅㄠ吗?学长姐还很讶异说,不会吧?你怎么念ㄅㄠ,这个要念ㄅㄠˋ,鲍国顺鲍老师。我才恍然大悟,我们读错好几十年。所以这个姓氏是比较容易误读的一个读音。
我们看到它的历史,鲍姓在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前一百大。鲍姓的远祖始于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夏禹的后代,在周朝有把他封到杞国。这个杞国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那个杞,那个杞国。杞国有一位公子名字叫做鲍敬叔,后来这位鲍敬叔就到了齐国去担任大夫,就受封于鲍这个地方。所以鲍敬叔的后代就以鲍为姓氏。鲍敬叔的儿子,就是等一下我们会介绍的鲍叔牙,然后他的曾孙鲍国,这两位也都是记录在《左传》里面齐国的卿大夫。所以鲍这个氏族在当时,在齐国可是很显贵的姓氏。
迁徙部分就请各位自己参看。我们来看到历史名人,就是刚刚提到的鲍叔牙。鲍叔牙,谈到他就会想到另外一位跟他同时期的政治人物,就是管仲,管夷吾。鲍叔牙跟管夷吾,其实他们最早的时候,是事奉不同的公子。因为当时齐国发生内乱,所以鲍叔牙就事奉公子小白。小白当时也离开了齐国去避祸,所以鲍叔牙就事奉他就离开了。管仲他是服侍另外一位公子,叫做公子纠,他也离开了齐国,然后分别到国外去寻找奥援。两个公子就寻求了外援,都希望能够回到国都,回到齐国,因为国内的战乱已经稍稍敉平,所以公子们要赶快回去,因为最先回去,大概就最有机会得到国内的卿大夫的支持,就可以顺利登基当国君。所以这两路人马,公子小白跟公子纠就分别要回去了。
结果在路上,管仲这一支就遇到了小白的这一支的队伍,然后管仲因为护主心切,其实这个也很正常,因为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回国当国君,当然手段就有点不太光明了,所以管仲见到了小白,机不可失,于是就拿出了弓,拿出了箭,一箭就射向了小白。可是有没有射中?没有,射中了小白他的腰带,腰带的铜扣。小白也很厉害,然后他就装死。然后公子纠这一队人马就想说,大患已除,咱们就可以安步当车,慢慢的回去就可以了。结果小白这一支装死,就发挥了奇袭的效果,因为他们知道,公子纠的人马已经放慢了脚步,所以他们就抄捷径,抄小路,反而捷足先登。所以他后来回到了国都之后,得到了卿大夫们的拥戴,所以他就顺利登基当国君了,然后就发兵去对抗公子纠的队伍。
那各位想想看,公子纠是一个流亡公子,即便他引了鲁国做为后盾,护送这一支队伍回国,可是后盾的部队也没有办法马上跟着公子纠的队伍,因为公子纠要赶着回去,所以鲁国的部队还远远在后头,还没有跟上来。所以公子纠的队伍面对齐桓公发兵,拒绝他回来,那当然就是跑。后来跟鲁国接应之后,鲁国的部队就力挺公子纠,硬要回去抢国君的位置,所以鲁国跟齐国就打了一仗。最后谁赢?齐国赢,否则齐桓公怎么坐得住那个位置?所以后来鲁国就退兵了,公子纠也回去了。
齐桓公就挟着他齐国的军事优势,就要求鲁国,你要把我这个兄弟处理掉,这个处理掉是什么意思?就是处理掉,以绝后患。所以后来就处理掉了公子纠。公子纠的这几个算是谋臣,管仲也就被绑起来了。本来想说就一道在鲁国,就把管仲这一批谋臣处理掉就好了,这个时候鲍叔牙说话了,鲍叔牙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们要把这一批人引渡回国,看看再怎么处理再说。鲍叔牙其实要引渡这一班谋臣回国,最主要是为了谁?是为了管仲,因为他知道管仲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就把他引渡回来之后,郑重的向齐桓公推荐。
鲍叔牙跟齐桓公说,如果国君想要让国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老百姓可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君你用我就可以了,用我鲍叔牙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国君,你不仅仅想要安定国内而已,你还想要称雄诸侯,那你就非得用管仲不可。本来齐桓公不太愿意,听着他这么说,他就有一点动摇了,所以最后深思熟虑之后,还是用了管仲。不要忘记了,管仲是拿箭射向公子小白,所以齐桓公他有这样子的犹豫,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个人曾经对我不利,甚至于还要暗杀我,齐桓公有那个度量去接受管仲,所以管仲后来就帮助了齐桓公。后来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不仅安顿国内,更重要的是帮助齐桓公成为北方的霸主。所以我们谈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如果按照文献上的说法,首霸第一霸是哪一霸?就齐桓公。所以这个就跟管仲有关。
鲍叔牙真的也是很有度量,他自己居于管仲之下,担任齐国第二顺位的权力大臣,第一有权力的是管仲,如果没有这样度量的人,是没有办法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后来有一句成语,叫做“管鲍之交”,管鲍之交就是讲他们两位的情谊很深厚,是可以互相的推心置腹的,为对方两肋插刀也是在所不辞的,就是非常深交的知己的一个形容词。我们在《史记》里面,司马迁也特别对他们两个人的情谊,也有一番感慨,他说两位其实都是很优秀的人物,可是司马迁特别敬重谁?鲍叔牙,因为有那种度量真的不容易!你说两个人有瑜亮情结,大部分都会勾心斗角了,他反而推心置腹,反而还推荐他在我的位置之上,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好,这个是鲍叔牙的典故。
再来我们看到第二位鲍照。鲍照的话时代就比较晚了,是南朝宋的文学家。南朝宋不是南宋,先前跟大家讲过,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小朝廷接续而成的,所以一般我们为了要跟后来的、大一统的那个南宋北宋来作区隔,所以我们会把这个宋称为南朝宋,来做一个分别。鲍照,因为他当官曾经当过前军参军,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面,又称他叫做鲍参军。他自己其实跟颜延之,跟谢灵运,谢灵运先前我们介绍过,他们是同时期的文学家,也都在元嘉时代成为很著名的诗人。所以在文学史上面,我们把他们三个人合称为元嘉三大家。三位诗的风格都很雷同,都是描写山水,而且在文辞,在格律上面,都逐渐的有要求,自我要求。
所以先前我们提到唐诗,在初唐的时候,沈宋两位大致上把唐诗的格律,把它固定下来。可是不要忘记了,一个制度的完成,绝对不是在那个当下,那个moment才被定下来的,一定是前有所承。可能更早以前,可能几十年,甚至于百年以前,就已经慢慢酝酿,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所以一直到了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才把它固定下来。而且固定下来,只是他自己有一个这样的要求,而且去影响他所认识的一些朋友,跟大家推荐说,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平仄来写诗,感觉好像声音很协调,所以他的朋友、同学或者是他的门生,听了他的建议之后也觉得很好,所以慢慢的才把这样的格律去传播开来。绝对不是说今天中央政府规定,以后唐诗就这么写,如果不这么写的话一个人罚五千,没那回事,一定是慢慢的去影响,在民间逐步的去扩大它的影响力。可是在沈、宋之前,你看在元嘉这个时代,他们这几位写诗歌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对仗,注意到了格律的问题,所以那个影响事实上已经逐步逐步的去累积。鲍照的诗歌其实流传下来的也不少,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看一下他的诗作。
我们来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六十三史姓。好,我们看到史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是排名第八十,在台湾没有进入到一百大。史姓以官名为姓,因为在古代有所谓的史官。最有名在上古时代的史官,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了,按照文献的说法,说他发明了文字,所以仓颉的后代有一支就以史为姓氏。后来陆陆续续,从西周到春秋也都有史官,他们也有子孙以他祖先的职官为姓氏。所以大致上史这个姓氏,跟古代的史官脱离不了关系,都前有所承。在文献里面我们看到这个史官,尤其是在先秦以前,这个史官其实跟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史官,他服务的工作的内容不太相同。
这个也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文献里面会看到是三个职官,史、巫跟祝。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他的功能有一点重叠,有的时候又会有点不太相同,的确他有一点重叠的部分,这个是不可讳言的。有学者来做研究,其实他们三个职官即便有重叠,可是他还是有他主要负责的项目。我打一个比方,这个书里面它研究的内容,我用它的内容,然后我用一个比较台湾大家能理解的例子,来跟大家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看过在民间的鸾堂,或者是一般我们民间信仰的公庙,有那种童乩,乩童,在闽南话叫tâng-ki,也有人叫ki-tâng,他会说神明附体,然后来指示什么,来说话,甚至于会用沙盘来写字,有吧?有看过吧?好,没有看过也没关系,去Google一下。这个所谓的童乩,这个乩童,其实他就类似那个巫。巫本身就是天地神灵降生在他的身上,然后他可能会有一些动作或说话,或者是有一些指示。有的时候他被附身之后,他说出来的话一般常人不一定听得懂,不一定听得懂,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所以要有一个人来做翻译,变成是神灵跟一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个人是什么?那个人在民间的说法叫做桌头,就是桌头,就是旁边帮忙乩童办事的,那个算是助手,那个桌头就是史。所以譬如说我们刚刚讲到,不是有那个沙盘写字吗对不对?他就桌头就会旁边拿纸笔把它写下来,把它抄下来。所以原本史的工作是那个,后来才慢慢的逐渐偏向于记录一些文献、记录历史,是后来才慢慢趋向于那一方面,在早期的时候他的工作是这个。
祝是什么?祝这个字很有趣,你把那个示字边拿掉,因为示字边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它原本这个字是兄,兄弟的兄。兄这个字为什么又跟祝有这个关联?是因为兄它原来的本意就是祝,可是后来兄这个字,它被假借当作兄弟的那个意思了,它被假借用走了。所以为了要去还原这个字的本意,所以才加上示字边,才造了一个祝字。兄这个字它在甲骨金文里面,甲骨文跟金文里面它是写成这样,下半部其实是一个人,上半部呢?一个口对不对?在古文字里面,它那个口的方向有的时候会不一样。如果它的口是往左边的话,就变成是打哈欠的欠,就是张着嘴巴,张着嘴巴呼气,打哈欠的欠。它口向上表示它的头的方向是向上的。所以祝这个人是什么?是负责人跟上天沟通的桥梁。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祝祷,祝祷祝祷,对不对?所以那个祝它的功能,就是由人的角度向上天禀报。所以这三种它其实是各司其职,但是有的时候会混淆,会重叠。这样了解了,很有趣的,各位可以来知道一下它的分工。
好,我们看到在史这个姓氏,它的迁徙分布。根据《唐书》记载,到了唐朝的时候,也要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原,汉化之后也姓史,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昭武九姓。所谓的昭武九姓是什么?来,请各位帮我改一个错字,那个时候打字没有打对,校稿没有校对,隋唐时,第一行,隋唐时祁连山北方有一个昭武城,这个邵武的邵,应该是前面昭武九姓的那个昭,是日字边才对。有一个康居国,后来被匈奴给打败了,所以康居国他们就迁徙到了中亚,然后在中亚地区又分别建了这些小国,其中就有一个小国叫做史。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的归附了唐朝。后来史国人民就以他的国家为姓氏,就融入到汉化里头了。所以有另外一支的史姓,是从中亚细亚的少数民族而来的,这个也跟大家做一个补充。
再来我们看到堂号的部分,堂号的部分有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堂号,叫做忠烈堂。忠烈堂它的典故来源跟史可法有关,所以我们就跟下面第四历史名人史可法,我们来做一起来跟大家说明。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抗清名将,大家我们都知道,他效忠朝廷,在北方被满清突破之后,北方已经沦落为满清的势力所控制,可是史可法还有南明的朝廷,还在南方不断的抗争。所以当北方的清兵大举南下,去包围扬州的时候,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然后抵死不从。所以包围战持续很长的时间,被包围在城内的明朝的部队,已经到后来没有食物可以吃了,最后是连马,战马都杀来吃,老鼠什么都已经吃光了,吃马。到最后没有办法了,因为人数也愈来愈少,史可法就最后把自己的爱妾也杀了,给大家吃。打到最后一兵,最后一卒,为了要保住在长江流域的根据地,他们是用尽全力。可是包围它就愈来愈紧密,攻击的频率愈来愈高,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被攻破了。史可法自己没有儿子,他就认了他的一个部将叫做史德威为义子,在攻破之前他觉得情况很紧急了,史可法跟他的义子史德威说,如果城破之后,我们不可以被清军所侮辱,所以他要求他的义子,城破之时你就一刀把我给杀了。结果史德威当然没有办法下得了手,所以后来他就被清兵所俘虏,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样,应该是往生了,应该是阵亡了,但是找不到尸首。
当地的百姓其实非常的感念史可法,虽然说没有办法找到尸首,但是以史可法的衣冠,就把他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后来也有一篇散文〈梅花岭记〉,也是《古文观止》里面有收录的一篇,很好的散文。南明朝廷为了褒扬史可法,也给他一个谥号,忠靖。清朝的高宗,这个高宗就是干隆皇帝,也追谥他为忠正。所以史可法的精神,其实也代表了中国人的一个精神的层次,就是宁死不屈,绝不投降。所以也为后人所歌颂,尤其我们后代姓史的这些朋友们,都很自豪,因为他们家的先祖,有一位民族英雄史可法。好,这个是史姓的一个说明。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六十四个姓氏唐姓。唐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十六,在台湾排名六十四,感觉好像也不少,不过我只认识一位姓唐的老师,所以在我自己认识的比例里面,唐姓没那么高。唐姓是出自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先前我们讲到舜,舜是妫姓,先前我们谈过好多次了。尧他原本姓什么?他是姓祁,在文献里面也有把他记载为伊祁。但是祁跟伊祁到底哪个对?因为文献都有,所以我们就并存。不过我个人觉得应该还是祁。伊祁,多那个字其实是,我个人的判断应该是,他把前面那个语音保留下来了。因为祁这个音它本来是发喉音ki,用闽南话就念作ki,所以它前面有一个比较短的音,他把它记录下来。大家会觉得很纳闷,我们汉语不就是一个字对一个读音吗?就是如果用所谓的英文的观念的话,就是单音节,我们就是一个音节。但是我跟大家讲,根据有很多的学者他们来做考订,他们认为上古音其实是双音节。也就是说跟我们现在的发音,譬如说孙明言,那个孙一个母音,明一个母音,言一个母音,不一样,它是双音节。随便说,随便讲,可能是孙,不好举例,明,明可能在上古音是念作bəling明,它可能是两个音,可能后来才掉了一个音,保留其中一个音。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在后来很多的谐声偏旁里面,我们都发现真的有这种状况。因为理论上来讲的话,你同一个谐声偏旁,就是形声字的那个偏旁,事实上它应该是同一个发音的系统,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把那个整理出来之后,它会有两种。所以古人才会认为说它应该是双音节,会有这种状况。所以有可能它也是一种双音节的现象,有一个比较短的音,他把它记录下来,只是后来我们比较保留了是祁这个音。所以祁跟伊祁都有被记录。他的名字叫做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这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尧是他的尊称,尊称他为尧,也有一个说法说是他的谥号,都有人主张,我们就稍微知道就可以了。
尧始居于陶,后来又受封于唐,因此被称为陶唐氏或者是唐尧。尧往生之后,舜将尧的儿子丹朱封为唐侯而建立唐国。这个唐国也源远流长,一直到西周的时候才被周民族所灭。所以原本尧的后代的唐的子民,就有一部分就以国家、以地名为姓氏。原本尧的后代那个唐国已经被灭了,所以后来周成王又封他的弟弟叔虞,又一样把他封在那个唐,也就是说那个地点不变,可是是换了另外一批主政者。所以这个地方的两个唐是同一个地方,跟我们先前跟大家提到的一些例子,同名异地,它又不一样,它是同一个地方,可是换了两批人,因为前面那一批已经被灭了,已经被遣散了,所以那个地方就真空了,所以周民族就另外封了他们的亲戚,到那个地方去,后来又有一个唐国。后来叔虞的子孙也有一部分就改姓为唐。所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从祁姓分出来的,另外一个是从姬姓分出来的。这样各位应该可以理解。
迁徙分布的部分就请各位参看。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唐姓还有像晋阳、晋昌、北海,这个都是以地望做为堂号,这种情况也蛮多的。
唐姓的历史名人,大家应该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唐伯虎,对不对?〈唐伯虎点秋香〉,这一部电影也是脍炙人口。这个是我很喜欢的那一位香港的演员,周星驰他也有参与演出。〈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唐伯虎的角色,他好像是一个风流才子,然后家里面好像也很富裕,感觉好像因为家里面衣食无虞,所以他可以风流倜傥,去做一些风流之事。其实在正史里面的唐伯虎,并没有过得那么的舒适。我们看到唐寅字伯虎,他有很多的号,各位有没有看到,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我只是这边列出几个他常用的而已,所以他有好多个号。是明代是当时很有名的画家之一。他自己本来也很努力上进,要去参加科考,可是在会试的时候,因为涉及泄题案而被革黜。这个问题很严重。昨天我们不是有提到,有一些考题如果你考题出的有问题,也会遭到株连。当时唐伯虎就是因为涉及到泄题案,那个所谓的泄题是什么?就是有考生去干嘛?去贿赂考官,先前就已经去打点考官了,然后就得到了考题。然后就辗转有些人又从他身上,又买了这个考题。唐伯虎就牵连其中,也有人说他是被误解了,不管如何,总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那就很严重了,而且终身不能再考,不是你这一次不能考而已,所以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他的太太怎么办?碰到这种状况,后来就改嫁了,就不愿意再跟唐伯虎。然后他自己也因为这样,就没有办法在仕途发展,所以就很坎坷。但是他也没有因此就灰心丧志,他就去游历名山大川,然后靠着卖字画为生,所以也算是过得还可以,这个过日子的生活。他后来的画其实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受到大家的喜爱。尤其他跟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等等,被当时称之为吴中四才子。他自己的字也写的很好,所以书画是很有造诣的。尤其到了后代,他的作品留下来的其实也不少,但是真真假假。后来在古董拍卖市场里面,这个唐伯虎的作品也是价值不菲。所以生前可能过得不如意,可是也算是名扬后世,这也不枉费他在人生走那么一遭。
好,时间也到了,咱们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