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20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16日

罗姓还有另外一位,我想也值得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罗福星。罗福星他原本是广东籍,所以他也应该是客家人。因为我们台湾的客家人,如果像我们南部还有苗栗,我们讲的口音叫做四县腔。四县腔就是在清朝的时候,在广东的东部有一个叫做嘉应州,这附近有几个县都是讲这个腔调,就包括了梅县,还有包括罗福星的祖籍地镇平县,还有我们家的祖籍地蕉岭县,总共有四个县我们是用这个腔调。所以从这边就知道,他也是我们客家籍的先辈。不过他后来辗转在南洋出生,可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所以他对于中华文化,对于祖国其实还是非常的向往。后来也随着父亲来到了台湾,间接的也就后来接触了一些革命派,在当时称为革命派。所以国父在成立了同盟会之后,他也加入了同盟会。所以在一九一二年,罗福星就奉国父孙中山先生,来台湾成立台湾的同盟会支部,然后也领导台湾来对抗日本人,也希望能够光复台湾,能够回归祖国。当然这些过程,日本的殖民政府,对他一定也有很多的压迫。所以他也辗转打游击的方式,号召台湾人民的义士,也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可以推翻殖民政府。所以他自己后来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努力,最后还是被日本政府给逮捕了。但是他也不为这些威权所逼迫,最后他也就从容就义。所以他最后留下来两句诗,他说,“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还”,所以,表现他对于革命牺牲奉献的这个决心。所以罗福星在现在的历史课本里面,我们在台湾谈到台湾史,还是都会特别提到他,尤其当时他打着黑旗做为一个象征,所以罗福星我们称他叫黑旗君,形象事实上已经深植人心。所以这位我们也要特别的来表扬,他在罗姓的历史名人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是第七十六个姓氏毕姓。毕这个姓氏它的源头,我想我们在这几次的上课,就一直反覆提到了,在西周初年的时候,有一位文王的儿子受封在毕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文献上面称他叫毕公高,所以从毕公的后代,他也派衍了几个姓氏,毕公高他自己本身是姬姓,后来因为受封于毕这个地方,所以后来他的子孙也就以国家为姓氏,所以这是毕姓最主要也是最早的源头。后来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里面也改汉姓为毕。这个就请各位来参考一下。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的部分,就要提到毕姓的,一定要提到他,而且对于中国的典籍传播,对于中国的物质文明,有非常重要贡献的毕升。毕升是北宋的一位平民百姓,可是他却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原本是一个在以刻书刻工为业的平民百姓。在他之前,我们中国书籍它怎么来印刷?先前我也跟大家简单的说明过,叫做雕版印刷。雕版就是我们用一块木头,把它削成大概一公分左右的厚度,就是一大块,当然它不一定有这么大块,它可能是两块拼在一起的,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平面的,所谓的刻工就是他要在上面刻字,刻完字之后,就把那个书的内容刻上去之后,然后再用油墨涂在那个刻板的雕版的表面,再用宣纸把它拓印下来,所以就变成一张一张的纸张,然后把这个纸张反折之后,再用绳把它穿边,就变成了我们的线装书,各位可以想像了。所以在刻这个雕版的时候,那个字它必须要怎么样?它必须要反过来刻,就跟我们刻印章一样。所以这个刻工也是专门的技术,但是像这样很专业的技术,在中国古代通常都是不被重视的,因为先前跟大家报告过了,华人总是有一种心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像这种专门的行业,他们都认为是雕虫小技,你不做别人还做,没有差你一个人。但是毕升他知道雕版其实非常的辛苦,因为你雕了一块版之后,那一块版就不能够再利用了,可是雕版会衍生很多的问题,譬如说,如果它那个雕版本身,它的木头的材质是不够坚硬的,再印刷几回之后,可能会有偏旁或笔画会脱落,所以印出来那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字了,会容易造成一些讹误;再来就是雕版这个东西,因为它是木头材质,它怕什么?它怕虫蛀,虫会去蛀咬,再来它又怕火灾。所以很多的典籍,它刻成了这个雕版之后,为什么有印刷,可是到后来为什么就没有再流传?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遭到了火灾,引发火灾有一个很大的主因就是战乱,烧杀掳掠,然后放火一烧,全没了,所以当雕版没了,你要再翻印那就没有了。所以就变成说流传下来的,已经刊刻印行的书就极为珍贵,可是那种书有的时候流通非常的少,因为已经不多见了。有一些藏书家他收到了这本书之后,他就把它当作宝贝,当作传家宝,他就把它收藏在他的藏书阁里面,他不轻易给人看的。可是他对于这本书的流通有没有帮助?没有,他把它当作古董。所以很多的海内的孤本,就收了藏书家的藏书阁之后,就再也没人看到了,所以很多的典籍就这样不见了。不是没有,像这种就是它在,可是没有被公开出来。
所以毕升他就思考说,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善这种雕版印刷的这个缺点?所以他就发明了什么?他就发明了所谓的活字印刷。这个活字印刷他用胶泥来制作,这个胶泥,就是一般我们做黏土的那种黏土,然后它又跟胶来混合,所以它的黏着度更高,黏着度更高,就是因为它的字都不能够太大,所以他在刻字的时候比较不会变形,了解我的意思了,所以那个都很小。所以他把它做完之后,再进入火上去烤,让它能够硬,变成坚硬之后,他就可以一个一个灵活的,可以来拼在板子上面,然后把它固定,一行一行把它固定,然后就可以来拓印。拓印的这个流程是没变的,一样,上油墨,宣纸覆上去把它拓下来,那个是不变的。可是他用这种胶泥做成活字,就已经简化了这个刻工的流程,因为以前是一个版一个版,一个字一个字刻,现在不用,它那个字都一个一个在那边了,他只要去挑,拣出来,摆上去,固定好就可以印了,所以很方便。而且那种胶泥它不怕火烧,因为它已经变成了类似像陶瓷的那种材地了,那种质地了,所以它不怕火烧。所以对于文献的流布有很大的贡献。
可是很可惜的是,他这个技术还没有推广,毕升就往生了。但是他这个观念,他这个发明的概念,却被一些刊刻的书商给利用,所以能够得以推广。我们怎么会知道原来这个是毕升发明的?是因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面,就有提到最早提出这个发明的人是毕升,否则他就被湮没无闻了,我们就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了,了解。所以成功不必在我,他有了这个发想,虽然说没有在他手上实现,可是他也造福了很多后世的印刷技术的提升。
所以我们在讲,中国古代有很多所谓的发明,它跟我们现在这个发明的概念,是有点不太一样的。我举个例子,各位都知道纸张是谁发明的,先前我们也曾经提到,他其实是宦官,叫蔡伦。蔡伦在发明纸张之前,难道中国没有纸吗?蔡伦是东汉人,已经算蛮晚的,以中国的历史来讲不算早了,可是在东汉以前有没有纸?有的,是有。可是为什么我们把发明权挂在蔡伦身上?所以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发明,跟我们现在发明不一样。我们现在发明就是你要赶快去申请专利,否则你那个权利就被人家侵占了。古人不是,古人他们的观念是比较宽的。因为蔡伦他改良纸张,他把纸张的质地提升了,成本降低了,有助于纸张的推广,有助于书本的书籍的流传,所以因为他有这样伟大的改良,所以后来我们就把他挂上了发明权。事实上,真正发明纸张的人早就不可考了。但是因为他的关系,让纸张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它的品质。
我再举一个例子,讲到文房四宝,毛笔是谁发明的?蒙恬。要不要写一下?写一下好了。这位蒙恬,其实是秦始皇手下的一位将军,蒙恬。所以早年台湾有个厂商,他开发那种触控的写字板,好像也叫蒙恬笔,就以他做为一个典故。蒙恬发明笔,他是秦朝人,所以其实也不算太早,可是在此之前有没有毛笔?我跟各位报告,我们刚刚提到甲骨文,甲骨文我们都知道,它是用金属刻在甲骨上面的,可是在甲骨上面,也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也有毛笔书写的痕迹,所以也就是说毛笔的这个概念,在殷商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但是当时的毛笔的形式,可能跟我们现在的毛笔的形式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的毛笔是怎么做的?昨天我们也提到,有人在毛笔里面做手脚,做小抄,上面不是用竹子,用竹管吗?我们把那个毛,不管是狼毛还是兔毛,我们把它绑一撮,绑紧了,然后把它塞在那个竹管底下,把它塞进去,所以它那个锋,毛笔的那个锋才会聚集,那个写字才漂亮。这个早期的毛笔没有那么制作精良,他是把那个毛在笔管外面绑一圈,所以它那个毛不集中,要写的时候就比较麻烦,所以它那个毛,理论上它是比我们现在的毛笔更长,因为它是绑在那个笔管的外围,所以它要更长一点,它那个锋才能够聚集,所以这个书写没那么便利,没那么漂亮。所以蒙恬其实他也是改良毛笔制作,改良了毛笔,让它更便于携带,更便于书写,所以后来我们也把发明权挂给他,了解。
所以毕升虽然说他没有真的推广,把他这个概念真的推广,可是他发想的这个地位,还是受到了大家的尊崇,所以我们说他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像这个就真的是发明了。 
再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七十七个姓氏郝。郝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第七十一,在台湾没有排入到一百大。因为在传统的台湾的姓氏里面,从闽南从广东过来的这些姓氏,所谓的南方的姓氏里面,是比较没有郝这个姓氏的,它是比较传统北方的姓氏。郝姓的远祖是来自于商代,商汤建立商朝之后,传了几代就到了帝乙,帝乙封了一位名字叫做期的儿子,把他封到了郝乡,而后这个期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氏。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郝姓是从商朝的国姓子姓派生出来的姓氏。当然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一些郝姓是从少数民族汉化之后,来改姓为汉姓的,这个就请大家来参看。
堂号的地方也蛮有趣的,有一个郝姓的堂号叫做晒书堂。晋朝的时候每年七月七日,有钱人家或者是书香世家,如果家里面有一些典藏的一些书籍,都会拿出来晒书。那为什么要晒书?因为通常这个书收藏在书柜里面,久了以后就会怎么样?就会有发霉或者是有蠹虫,所以就要出来拿出来晒晒书。所以晋朝当时的风俗是七月七日晒书。挑这个时间有什么好处?因为七月如果按照节气的话,它已经算秋天了。中国北方秋天的时候基本上天气比较稳定,比较不会降雨了,如果早一点的时候就会有梅雨,有一些夏天的什么午后的雷阵雨,就比较不稳定,所以晒书如果晒到一半,下起了滂沱大雨,那书不就遭殃了,所以就到了天气比较稳定的秋天的时候才晒书。七月份其实阳光也还蛮强的,因为如果到了八月九月,就已经持续进入到冬天了,就天气冷了,阳光也没那么热,晒书的效果就有限。所以他们挑七月是有这个道理的,也满符合当地的一些气候,所以就有这样的风俗。
然后郝隆当时是桓温的参军,桓温刚刚我们讲到,在东晋的时候,在朝堂里面,在朝廷里面也是一股势力,所以就到了七月的时候他也晒书,可是他晒书是怎么个晒法?他在阳光底下把他的肚皮给摊开来,然后做日光浴。旁人说你在做什么?郝隆说我在晒书,你的书在哪里?在我的肚子里面,他的意思是说,我的肚子里面都是书,满腹经纶。当然这个是魏晋时代有很多这种很奇异想法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先前我也跟大家报告过了,因为当时魏晋南北朝,有一些这个政治的钳制的力量,所以有一些比较被政府锁定的人物,他们为了要自清,所以有些就装疯卖傻,有些纵情于酒色,有些就隐逸于山林,就是企图要让当权者,告诉他我是一个傻傻癫癫的人,我是一个好酒好色的人,我不过问政治,不要派人来盯梢,不要来查访我,我对政治没有任何的权力欲望,所以当时的社会风气就这样,所以很多人也就比较会有特立独行的一些举止。
像郝隆,郝隆是在朝堂中人,他是一个朝廷中人,可是他也受到了当时的这种社会风气,所以总是会有一些比较异于常人的想法。在当时很多的文人墨客也都这样,所以当时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再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当时有这样的一个文化,叫做啸的文化。那个啸就是虎啸龙吟那个啸,我写一下好了,啸,啸就是发出声音。到了政府,真的有的时候它法网很严密,到处都有探子跟监的,在路上也有人站着盯梢,他有固定哪一些人物他要去查访,变得好朋友见面的时候,到后来都不敢讲话,在路上遇到了同学,我不会跟你打招呼,因为怕那些探子误会我们两个人,在散布什么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好,那怎么办?早上碰到了同学,不能打招呼,后来他们就慢慢的形成一个啸的文化,就发出那些声音,他们有默契,就知道你在跟我说什么,我再跟你回什么。我就经常举个例子,早上碰到了同学,然后要跟同学打个招呼,问妳吃饱了没?就发出了啸的声音,哦咿呦咿呦,咿呦咿呦,就是问妳吃饱了没,同学就要说我吃饱了,她就要回,她就说,吧啦吧吧吧,吧吧吧,吃饱了,吃麦当劳吃饱了。当然开玩笑的,我是用这个跟学生讲那个啸,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就变成说,这当时怎么会弄到这样的境地?文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变通方式,所以就很特殊的一种文化。再来,郝隆就因为有这样的特立独行,所以他的子孙也就觉得他的祖先郝隆,很有才情,满腹经纶,所以就立堂号叫做晒书堂。
我们看到郝姓的历史名人,有一位郝懿行。像郝懿行这位,大家就比较对他陌生一些,他是清朝有名的经学家,也是训诂学家,尤其对《尔雅》他是研究很深刻的。《尔雅》也是十三经里面的一经,《尔雅》它最主要就是注解经书,也就是在汉代以前的经师,他们对于注解其他的经典,他有一些解释他把它来做汇整,所以我们说它是最早的训诂书,讲得通俗一点就是最早的词典。他的注解的方式就是按照类别他来分卷,这一卷里面,他可能会集中某一类的东西,他经常就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五个字六个字,后面打个逗号,告诉你这五个六个字都是什么意思。了解我的意思吗?五个字都是同一个意思,所以研究经书的人就知道,原来在诗经里面的这个字有这个意涵,当然,一个字不会只有单纯的一个意义。所以在《尔雅》里面你会发现,有好多个字它都有不同的意涵。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反过来我要请教大家的就是,为什么一个意思它会有好几个字来表示?这个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我举一个比较有趣的,就是我跟大家询问一下,同学妳在家里面,妳有没有自己的家乡话?讲苏州话,妳还会讲苏州话吧?还会讲。那齐恩呢?齐恩是台湾人?马来西亚人,妳在家里面讲什么话?爸爸妈妈说什么话?福州话?闽南话。同学呢?祖父祖母讲什么话?闽南话。像东南亚我知道的是,它那个闽南话其实也蛮复杂的,也蛮复杂的,不是同一个来源,所以各地其实都有方言。像我在家里面就讲客家话,台湾人讲闽南话的很多,台湾的闽南话还有分漳州腔、泉州腔。所以同样那个字它可能有不同的发音。可是反过来,我们要表达那个意思的时候,不同的方言可能会用不同的发音,或者是不同的字,来表达那个字那个意涵。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同样是大这个概念,可能苏州人是用什么字,闽南人可能是用什么字,可是它讲的都是大的意思。好,了解吗?所以,为什么会有《尔雅》里面五六个字,可是它共同都有一个意涵。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可以理解了,原来那一些可能是不同的地方,它的习惯的用词用字,所以整合在一起就变成有这种现象。这个是我们解释为什么《尔雅》会有这样的编排方式的原因之一。方言是比较大家能够理解的,我就讲这个就可以了,所以很有趣。
大江南北,各地的方言真的是千千百百种,不要小看闽南,所谓的闽南这个不大的地方,这个次方言上百种,有的时候翻过一座山到隔壁一个村,那个口音又不太一样了,这种在中国各地非常多见。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文字?秦始皇虽然说他很有争议,可是光他统一中国之后,他统一文字,光这个政策我觉得就是大功一件。因为你不同地方的人,你用的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都没关系,你听不懂没关系,至少我还可以写给你看,所以你文字如果都不统一,他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他该怎么统治?所以他一定要统一一个官方的文字,你怎么去发音不重要,可是字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是秦始皇的功业之一。所以郝懿行研究《尔雅》,研究得很深刻,所以他在小学,他在训诂学是非常有建树的。
再来我们就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七十八,这个姓氏念作邬ㄨ,就是有边读边,念作ㄨ这个读音。邬这个姓氏,不管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很少的姓氏。据说黄帝的后代颛顼的子孙,有一位叫陆终,陆终的第四个儿子求言,他受封在邬这个地方,所以后来他的后代就以邬做为了封地。还有另外一支是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的公族祁盈,他有一位家臣受封在邬,所以他也以邬做为姓氏。至于说春秋时代的这个邬,跟黄帝的后裔的那个邬,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应该不是,应该是同名而异地,所以都因为有相同的名字。所以后来也就成为邬姓的来源。
在历史名人里面,我们就不容易找到邬姓有很高知名度的,我们就找到了一位,有一位叫做邬景和的,一位明朝的算是文人。其实你说他是文人好像也平平,但是他有一个很特殊的事迹,就是因为他是个怪才。他还是有他的长处,所以后来被明朝的太后给相中了,所以就把嘉靖皇帝的妹妹,就嫁给了邬景和,所以他就变成驸马爷了。他自己有流传下来一首诗是很特别的,他描写的是半山寺,因为他是描写山寺的景色,所以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也就突发奇想,我就把这首诗,我就把那个文字把它排列成好像山的样子,他就真的把那个字排成山的样子,然后上面有八个山写在旁边,就在那个字形的排列上面,他真的把它排成了山。所以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很特殊的一种诗格,叫做叠翠诗。就有点像是文字游戏,诗写得不怎么样,可是他在排列的形式上面特立独行,所以当时也蔚为流行。
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七十九个姓氏,安这个姓氏。安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也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传说安这个姓氏的源头,是古帝颛顼帝的弟弟叫做昌意,昌意的第二个儿子叫做安,后来据说他自立为安息国的国君。安息国在哪里?各位看一下,安息国在现在的伊朗高原,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惊讶,在距离现在三千年,如果按照古代的说法,三千年前的黄帝的后代,就已经辗转到了伊朗,建立了一个安息国。这个好像有点脱离了我们能够想像的范围了。当然这是古籍的说法,我们就姑妄听之。但是从客观的,从现实的角度,我个人是觉得不太可能,这个安息可能是另外一个安息,而不是我们在后来的典籍上,在伊朗这个地方的安息。我们就知道就可以了。后来安息国跟中原有了交流,而且也有安息国人到中国来定居,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国名做为姓氏,就留在中原定居了。如果是这样辗转来看的话,安姓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只是它中间有一个波折,曾经移居到中原之外,后来又移居回来。这个我们就提供给各位做参考。当然还是有一些少数民族汉化之后,改汉姓为安的也是有的,所以就请各位来参看一下。
谈到安姓的历史名人,大概大家会想到的就只有他了,就是安禄山了。其实安禄山他也不是中原人氏,他的本姓应该是姓康,名是叫做轧荦山。这个字可能大家比较会觉得奇怪,这个字怎么会念作ㄓㄚˊ,它不是念作ㄍㄚ吗?台湾有一种甜点,有一种糖果叫做牛轧糖,我们一般叫做牛ㄍㄚ糖。事实上ㄍㄚ那个音也是不对的,其实要念作牛ㄍㄚˊ糖。所以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要念作ㄍㄚˊ,牛轧糖。但是我们在外面就不要念得那么标准,因为你讲牛ㄍㄚˊ糖人家听不懂,我们就从俗,大家听得懂就好了,沟通。还有另外一个念作ㄧㄚˋ,轧就是碾压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做印刷的时候,有一种印刷的方式就是轧型,印刷的流程,譬如说你要做那个什么礼盒,它有一个轧型,就是它用机器来做轧制,然后来塑型,叫轧型。然后轧还有另外一个,也是经常大家会在电视上听到说,那个演员很辛苦,接了好几部戏,所以他会什么?轧戏对不对?事实上也要念作ㄍㄚˊ戏,也是要念二声。好,这样就有ㄧㄚˋ,有ㄍㄚˊ,再来就是这个地方要念作ㄓㄚˊ,ㄓㄚˊ就是有卷舌,二声,轧。
轧荦山,这个轧荦山要请大家帮我改一下错字,因为我在打字的时候因为打那个轧,结果就按错了字,在第二行有一个轧荦山,第三行也有个轧荦山,在右边,在比较靠后面的地方,第二行跟第三行都帮我改一下,改成我们第一行那个轧。他的父亲可能是康姓的胡人,他的母亲是突厥族的巫婆,后来因为他的母亲多年不生育,所以后来就去轧荦山,它这个山名,来祈祷,后来就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我们的安禄山,因为感念轧荦山的山神庇佑,所以就把这个儿子取名叫做轧荦山。后来安禄山的父亲很早就往生了,所以他就跟着他的母亲,就回到了突厥人的部落生活,他的母亲就改嫁了一位突厥的将军,叫做安波注,他的哥哥叫做安延偃,所以后来他就在他的继父家里面生活,然后就辗转,因为后来他们就离开了突厥。他本姓康,他的继父姓安,所以后来他就冒了他继父的姓,所以他就辗转来到中原的时候,他就说他姓安,然后名字叫做禄山。这个禄山怎么来的?禄山事实上就是轧荦山那个荦山转过来的。这样理解了?因为中原人都是连名带姓三个字,如果你还用原来的名字,那就变四个字,又很特殊,因为他是辗转逃离突厥,所以他要改名换姓,怕会衍生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就冒了姓,然后换了名,但是就把荦山改名了禄山。
后来也就辗转进到了朝廷里面,后来也就拜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为义父,所以他是唐玄宗的义子。安禄山的形象大家都知道,胖胖的对不对?胖胖的,可是因为他是突厥人,所以你不要看他胖,他跳突厥的民族舞蹈可是一流的。各位如果去过土耳其,我们先前讲过,土耳其事实上他们也公认,他们也承认,他们就是唐朝的突厥西迁之后,后来在那个地方落脚,就变成了现在的土耳其。如果各位去观光去土耳其,他们有个民族舞蹈叫做回旋舞,就穿裙子,表演者有的时候是,好像大部分是男生,就那个裙子他就一直转,那裙子都会飞起来,一直转圈圈,一直转圈圈,有吧?有看过吧?回旋舞。安禄山他回旋舞跳得很好,他跳得很好,所以不要看他胖,他也是蛮灵活的。而且要跳这种回旋舞也要有本事,如果你没有那个体质,你转一转就晕头转向了,他们跳回旋舞,几十分钟跳下来,一旦停下来是不会头晕转向的,还是可以很正常的。所以他也是有那个本事,有那个能耐,才能够从事这个表演。
安禄山因为拜了义父,拜唐玄宗为义父,所以唐玄宗的爱妃杨贵妃,就成了他的义母了,可是他的年纪是比杨贵妃还要长。后来有一些说法,就说安禄山跟他的义母杨贵妃是有染,这当然有这个说法。到后来因为玄宗的关系,所以他就恃宠而骄,所以后来就成为了地方的军阀,到最后他就起兵叛变,所以就造成了所谓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他也有一些孩子,其实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庆绪,其实对安禄山来讲,如果真的要选一个继承人,安庆绪是最理想的一个继承人,因为他年纪比较长,而且也跟着他在沙场上也建功立业,可是后来安禄山因为小妾生了幼子,生了小的孩子,所以就对安庆绪就渐行渐远,安庆绪就担心这个父亲会不会对自己的宠爱不再,所以后来就干脆先下手为强,然后就找了宦官,因为后来安禄山眼睛就瞎掉了,所以穿衣服,换衣服,都是由宦官帮他打理,就找了宦官,买通了他宠信的宦官,利用穿衣服的时候把他的父亲给杀了,然后安庆绪自己就接班担任节度使。当然安史之乱,也因为安庆绪接班之后势力就衰弱,所以后来唐朝才能够再回攻,打回安禄他们的占领地区,当然这是后话了。
所以这里面也透露了一个讯息,古代有很多的继承人,常常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立长子?立长子是因为要保障这个长子,尤其是嫡长子他在继承的位置,但是我也跟大家报告过,一旦嫡长子被除掉了或被废掉了,其他的嫡子事实上都有平等的继承权,在历史的经验上面是这样的,但是谁会比较有优势?年纪小的会有优势。为什么?在各位家庭里面,如果家里面有好几位兄弟姐妹,你会不会觉得爸爸妈妈总是比较疼最小的那一个?对,同学点头如捣蒜,是吧,是吧。但这个人之常情,因为最小的他年纪小,哥哥姐姐通常他年纪比较长了,对爸爸妈妈也就比较没那么撒娇,爸爸妈妈也认为说你哥哥姐姐懂事了,他常常就会委以重任,希望你去帮忙这个,帮忙那个,很多孩子都认为说,爸爸妈妈在找我的麻烦,对我不公平,如何如何,所以他跟爸爸妈妈的感情就会稍稍的有点淡,然后会有点距离,可是小弟弟小妹妹不一样,他年纪还小,爸爸妈妈不可能委以重任,他一定也做不好,而且通常年纪小比较有那个脸皮撒娇,所以当然就会觉得这个小孩子可爱。
像我那个小孩子,我那个老二现在二年级,二年级还是很撒娇,女生就这样,所以昨天跟我睡,就是踢来踢去的,要是我,如果是别人跟我睡,这样的话我早就起来那个了,因为这是小孩子,就算了,所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就是幼子总是比较占一点便宜。
可是幼子继承有一个风险,什么风险?年纪小,他没有办法自己能够掌握所有的权力,所以通常需要有人来辅佐。谁来辅佐?要么就是妈妈,就太后,要么就是谁?太后的娘家,你的舅舅们,所以这个就是所谓的外戚。再来就是什么?就是原来我的爸爸留下来的这一批老臣。这一批顾命大臣,如果有野心的人,这个时候也会把权力伸进来,然后以这个小皇帝做为傀儡。事实上掌握权力的在这些人手上,外戚如此,然后这些权贵也罢,这个都是左右这个年轻的当政者的一个势力。还有第三个势力,尤其在汉代的时候,幼主继位,这一股势力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叫做宦官。因为这些小皇帝从小就是跟宦官一起生活的,有一些比较贴近他生活圈的人,常常都委以重任,就是我信任这个宦官,所以当这个小皇帝他坐上了宝位,听妈妈的之外,舅舅可能都还隔一层,因为舅舅可能你不熟,最亲近跟他日常生活,基本上二十四小时在一起的,就是他的贴身的太监,宦官。所以这些人也都鸡犬得道,所以宦官的势力在汉代也很强势,所以幼子即位就常常会面临到沦为傀儡,这个也是很多没有办法去化解的一个纠葛,因为情感上是喜欢这个小孩子,可是在理智上你都知道风险很高,但是不容易去平衡。这个是安禄山。
我们再看到第八十个姓氏常姓。常这个姓氏在台湾也不常见的,在中国大陆还有排到第九十四。黄帝有一位大臣叫做常先,他原本是担任大司空,所以后来子孙就以名字它里面的常做为姓氏。
什么叫做司空?在古代有所谓的三司大夫:司徒、司马、司空。我写一下,这个我应该前面没讲过,应该没有,司徒、司马、司空。这个司就是管理的意思,管理的范围不同,所以把它分列开来。
司徒,顾名思义他管理的是徒,徒是谁?徒就是一般我们所谓的百姓,一般的平民百姓,其实讲得精准一点,我们应该把他叫做国人,所谓的国人就是他的人身隶属权,是隶属于国君的或隶属于国家的,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讲法就是一般国民。你说老师,那不大家都是国人,不是大家都一般国人,一般国民吗?没有,除了国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身分低下的,那叫奴隶。在春秋战国以前,奴隶人,奴隶的量也很大,可是他没有像国人一样拥有自由人的身分,因为奴隶在当时是当作商品,他是可以转卖的,他是可以交易的,所以他是没有人身自由权的,国人才有。所以司徒讲简单一点就是掌管国民,叫国人。司徒在青铜器铭文里面,这也有一个例子,他是把它写成司土,所以他也兼管土地。为什么这个会连在一起?其实也很合理,也很简单,国人国民,国家为了要养活这些人,所以国家会给他什么?给他一块田,这块田如果按照典籍里面的记载,就是每一户给予百亩的耕地,一百亩,然后你就耕种,耕种之后,国家在你收成的时候就抽税,其他的你就留下来自己养活你的家人。所以国人跟土地合在一起,都由司徒来管理,这个就很合情合理了。
司马,顾名思义他管的是马,可是这个马是个象征,事实上是军队。因为在中国古代,春秋以前主要的战争形式都是车战,他是驾兵车驾马车来作战的,当然也有步兵,可是主力还是车战。车战的话,因为当时的马车,一辆马车有四匹马来拉,牠是一个动力来源,它跟欧洲不一样,欧洲你看到罗马帝国是两匹马,也有单匹马的,中国的动力是四匹马,所以冲撞力很强大。所以马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一般在民间是不能够豢养的,要豢养是官方委托,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BOT,你有一些商人可以做买卖,可是商人在春秋以前都是国家掌控,没有个体户的商人,都是国家掌控的。如果讲得简单一点,就有点像买办,可是又不全一样,那有点复杂。没关系,知道司马是管军队的就可以了,他是管军队的。
司空,司空是管什么?大家会觉得有点迷惘了,没有空这玩意,事实上在典籍里面也有,在出土的青铜器里面也有,他也有写作司工,所以他其实是管什么?管工程。譬如说筑城墙,开发道路,都是司工,司空来掌管,这样可以理解了。
所以大致上如果比较简化,朝廷的业务就是分成这三大类,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愈来愈多,衍生的一些事务,一些工作,也愈来愈细密了,那当然就会有愈来愈多的职官。
现在我们在十三经里面,有一部就是据说是周公所写,它是记录了周朝的这些,朝廷的或地方上的那些行政制度,那一本书叫什么?《周礼》。但是是不是周公所作?应该不是,这托名于周公。现在大家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说,《周礼》这本书,应该是杂糅了从西周到东周,就是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各国职官他把它杂糅在一起,然后予以有些相同的他就把它整并,有一些不一样,他就把它罗列出来,然后就汇聚成了一本这样的书。是不是在每一个国家,都有这么庞杂的政务系统?未必,因为它杂糅了很多国家,所以就会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它成书于战国应该是没问题的。就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版本,是战国时代留下来的,但是古代的书籍的定本,都是很多的时间慢慢去累积的,有些加,有些删,所以真正定下来的时间都晚了。这样了解了。
我们看到这个常姓,因为他担任司空,所以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常为姓。据说黄帝时还有另外一位大臣常羲,担任太史令,所以他的后代子孙也以常为姓。还有另外一支是从姬姓而来,据说周武王克商之后,封周文王的一个儿子,就是康叔,把他封到康国,后来武庚叛乱,后来周公二次东征之后就平定了,所以把康叔转封到卫国去,所以后来他又变成了卫国的国君,原来康叔到了卫国去之后,他的国名就改了,就改成卫国了,卫国它的土地就更大,而且是更肥沃,因为原本那个地方是殷商的旧势力所盘踞,可是后来武庚叛乱之后,后来把它敉平之后,为了要严加看管这些殷商遗民,所以才把康叔从原来的康,转封到卫这个地方,就近来看管殷商的遗民的一些状况,所以他有一点去督导去镇压的意思,也没有到镇压,去管理的意思。康叔后来又有他的儿子封到了常这个地方,所以也以常为姓氏。康叔是文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从姬姓派生出来常姓。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一样在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公族有一位恒惠,后来以恒为姓氏。有一度又改成了常,为什么?因为避讳,要改这个讳。所以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皇帝叫做赵恒。所以为了要避,所以就把它变成了常。这种状况我们先前也讲过,嫦娥原来本名应该叫恒娥,所以改成了嫦娥,这个我们有提到过。后来战国,也据说吴国的公族也有后代姓常。所以常姓的来源有好多支。
再来就是迁徙分布的部分, 就请大家自己参看。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堂号里面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堂号,叫做知人堂。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常何,他后来担任中郎将,这个中郎将,你看到这个名字就是知道他是武官。常何自己大字不认识几个,可是当时唐太宗又叫文武百官,要上表来议论国事,他大字都不认得几个,他怎么来回上表的内容?所以常何就请他自己门下的食客叫做马周,这个马周来代为书写。马周帮他写了很多,也上表给了太宗看。太宗一看,写得很好啊,又褒扬常何。这个常何也是如实禀报,说这个不是我写的,报告皇上,我大字不认得几个,所以这是我的宾客代笔,所以太宗就提拔马周来担任职官,来担当监察御史。因为监察御史就是我们先前讲过,在汉代叫御史大夫,就类似我们现在监察院的意思,他要去督导这些官员,有没有干坏事,要弹劾要纠举。所以因为这个马周他批评国政,举出很多不适当的地方,所以唐太宗认为他是个人才,能够看到一些弊病,所以让他来担任监察御史,也是适才适用。他也很赞许常何很老实,据实禀报,没有埋没这个人才,所以也赏赐三百匹的绸缎。常何的子孙也很以他的先祖为傲,所以就取一个堂号叫做知人堂。
我们看到下面的历史名人,有一位叫做常惠。常惠大家对他就真的陌生了,可是谈到他的老板大家都熟悉了,我们先前也讲过他,常惠的老板就是苏武。苏武当年出使匈奴的时候,常惠是担任副使,就是副大使。所以后来我们先前也提到了,苏武被扣压在匈奴十九年,常惠一样也是被软禁在匈奴十九年。后来苏武回来了,他也一起回来了中原,所以汉昭帝封他为光禄大夫,也是蛮高的职官。因为他本来就是外交官出身,所以又派他出使西域的乌孙,然后也带兵打仗,也立了很多的功。
常惠还有另外一个事情,就是他诛杀了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龟兹这两个字我要请大家注意一下,它要念作ㄑㄧㄡ,ㄘˊ,那个龟就读成秋天的秋,那个兹就是读成慈悲的慈,现在我们慈悲的慈下面加上一个心旁,事实上这两个是破音,要念作ㄑㄧㄡ,ㄘˊ。龟兹也就是西域的一个小国的名字。因为有这样的洞烛先机,避免了一场祸事,所以后来也加功进爵了。所以在汉代的历史上面,常惠算是对国家贡献很深,所以在史书里面就说常惠,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给予极高的褒扬。
再来另外一位常姓的历史名人,就时间晚了一些,到了元末明初,叫做常遇春。谈到常遇春大家对他也蛮陌生的,其实他就是帮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蒙古政权的一个大将。原本常遇春他是自立门户的,后来就归附了朱元璋,也算是他算蛮有远见的。因为他知道以他自己孤军奋战,他只会打仗,可是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支撑我这个势力要在这个地方生根,因为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你不能马上治天下,我讲的这个马上就是靠武力,你可以用武力来掠夺,可是你不能靠武力来治理,所以他自己有地盘,可是他没有人才,可以帮助来管理他这个地盘。所以他发现朱元璋那边,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他也算有远见,很快他就投靠朱元璋。所以变成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而且能攻善战,横行当时,天下很多的州郡都是他收复的。而且他自豪说,他能够将领十万大军,所以在朱元璋的阵营里面,就称他叫常十万。十万这个数目可不少。
先前也跟大家讲过一个典故,汉高祖刘邦跟韩信对弈,我有讲过这个典故。刘邦就问韩信说,你看朕能够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很高兴,十万是一个大数目。可是后来刘邦问他,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惨了,就犯了刘邦的禁忌,所以这也是后来刘邦,要动手杀韩信的一个导因之一。
所以十万人是很大的数目。后来在建立明朝政权之后,没多久他就往生了,朱元璋也就追封他为开平王。所以常遇春在明朝初年,也是赫赫之名的将军,只是后来我们在一些史料上面,比较少提到他了,所以对他稍微陌生一些,也借这个机会让大家知道有一位常遇春。
我们再看到后面,各位现在手上应该还有一份,我们今天发的讲义,我们看到第八十一个姓氏,这个姓氏就要念作乐ㄩㄝˋ。这个也是多音字,一般我们都念作快乐的乐,还有音乐的乐,还有?念作ㄧㄠˋ,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它是喜欢喜爱的意思,所以它有好几个读音。有的时候在文献里面,它也可以通假为那个中药的药,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个乐为什么会有那个读音?就是因为它有通假为药。你会说老师,奇怪,为什么古代会这么多的读音流传下来,是古人当时他们就有这么多的读音吗?其实我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就懂了,其实它还是有一些方音的问题,一样是这个字,北方人可能读一个音,南方人可能读一个音,事实上它讲的是同一个音,可是因为南北的口音不同,所以后来被保存下来的时候,它就变成两个音,这样可以理解。事实上它在早期的时候,可能它音是比较多元的,所以我们会有说那种多音字,可能还是跟方音有关系。这个字念作ㄩㄝˋ。
乐姓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有一个说法说周宣王的时候,宋国的国君宋戴公有一个儿子叫做公子衍,他的字叫做乐父,第四代的子孙叫做乐营,担任宋国的大司寇。这边又跑出来一个以司做为领头的职官,刚刚我们讲到三司,后来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第四个司官叫做司寇,请问大家,司寇,顾名思义他是管理什么的?管理寇,请问大家寇是什么?同学我刚刚看到妳嘴巴有动,罪犯,没有错,很好,所以司寇其实就是管理刑狱的。如果要做一个类比的话,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司法院,司法院就是管理法务部,类似这样的,管理狱政,管理审讯这个司法案件,都是属于司寇这个体系。孔夫子他自己也曾经担任过少司寇,所谓的少事实上就是副的意思,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当过司法院副院长,少司寇。所以刚刚我也提到,因为随着时代推移,人口增加了,事务也变得庞杂了,所以就会有一些职官不断的派生出来。
再回来,因为这个乐营,后来子孙就以他的名号做为姓氏,所以就有乐这个姓氏。谈到乐这个姓氏的名人,就不得不谈到第一位乐毅。乐毅是战国时代人物,他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是燕国的将军。先前我们讲过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在战国时期初期的时候,哪一个国家势力最大?不是秦,秦不是一开始就很强,秦是后来在商鞅变法之后才壮大的,战国初期最强的是魏国,韩赵魏的魏。后来三晋里面的赵又起来了,发展起来了。所以我们前天有谈到,后来秦国为了要东进,他要往东边去侵略,所以他就要挑战赵国,因为赵国在三晋里面那个时候,在商鞅变法之后的那个时期,赵国已经是最强的,所以他挑战最强的,突破赵国,其他的魏跟韩就会,他认为可以威折他们降服了,所以他也是有他战略的一个考量。在七雄里面,战国七雄里面,哪一个国家是公认最弱的?就是燕国,因为燕国的位置在现在河北省的北方,到了现在的像内蒙古的东南角,就是这样延伸上去到东北这一带,它也大概有到了辽东半岛,但是它距离中原比较远,所以它也比较没有受到中原的诸国战争的一些波及,可是因为它地处比较偏远,而且人口也没那么多,所以相对的它国势就比较弱。所以在燕昭王的时候就重用了乐毅,所以就振兴燕国。乐毅就带领了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这五国联军就是七雄里面,扣掉了齐,扣掉了秦,因为秦在西边,他没参与,所以东方的六国,就五国联合起来去攻打齐国,所以连下七十余城,结果打到后来齐国只剩下两座城,岌岌可危。可是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讲乐毅的坏话,我们看到很多历史名人,当你功成名就,战功赫赫的时候,就有人眼红了,就有人要在皇帝的面前讲你的坏话。所以后来乐毅就被撤换,撤换之后齐国就有机可乘。当时有一位叫做田单,然后他就励精图治,因为他是当时齐国的国君的,算是他们家族的成员。所以他姓田,在《史记》里面写作田,在《左传》里面写作陈,但是我们田单复国,田单复国,因为都是用《史记》的说法,所以我们就称田单,大家比较知道。他为了要威折五国联军,所以他想了一招火牛阵,就是把那个牛身上披那个彩衣,然后在尾巴沾了油,然后就放火烧牛的尾巴,然后一烧牛会痛,就往前冲,结果他来个拂晓突袭,大家都还在睡梦之中,就看到远方扬起灰尘,然后地上咚咚的震响,怎么回事?大家探头一出来看,什么东西?这个五彩的怪兽,披着彩衣,大家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一路冲过来,一阵手忙脚乱,然后田单的部队就出城,后面掩杀,所以很快的就击退了五国联军,然后士气大振之后,就慢慢的一个一个城池收复,所以最后恢复了齐国的原有的疆域。所以这一场征战损伤了很多的性命,可是到后来有没有谁占到便宜?谁都没占到便宜,所以战争,不要以为说我们用战争的手段,可以去胁迫对方,然后可以占得最大的利益,其实不要忘记了,战争的这种手段到最后有没有赢家?没有人是赢家,没有人是赢家,即便暂时我受你的军事的镇压,让你统治了,可是这些被统治的人他也不甘愿,他也会找机会来反抗,所以你只是暂时的得到了胜利的甜头,可是到最后都是两败具伤,所以不要战争,期望世界永远都是和平,不要战争。可是事与愿违的是,有些人就是喜欢挑起战争,因为他们可以在战争里面得到利益。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的是,战争永远都是大家一起受害一起连累。这个是乐毅的故事。

乐进的部分我就请大家参看。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就到八十一个姓氏乐姓,明天再继续。谢谢各位。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