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课堂 | 刘晨:《中国通史(近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近代部分)

主讲教师:刘晨


本课程内容主要为晚清历史(从清中叶到辛亥革命)。讲授采用讲座形式,以十个专题概括晚清历史的基本面相,突出中国社会由传统到近代的变化特点。其教学内容既包括近代中国社会上层的历史人物、政治军事活动和重大事件,又兼顾近代中国下层社会各领域(如秘密社会、江湖文化、民俗风情)的分析。该课程带有一定的启蒙性、研究性和探索性,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和方法。


教学思路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政治变动影响较大的政治事件和重要人物,即主要是上层的历史、少数人的历史,这种史学研究模式后被简称为“事件史”“人物史”。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则多集中于“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等政治范畴的分析,其研究对象主要以“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阶段论”等为内容。因之对史料的利用和解读比较重视官方档案等“上方”史料,又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为纲建构解释理论,这一解释框架后来被概括为“革命史范式”,并对高中及高校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影响至深。8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一些史学研究者认识到传统史学研究视角及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并成为发展瓶颈,因而纷纷呼吁在“史学危机”的情形下,力求从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开辟了社会史、新文化史等新领域。同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历程中,随着各种西方史学思潮的传入,出现了社会科学化和碎片化等缺陷与不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掀起波澜,这已成为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瓶颈。因此,亟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

既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时限,一般局限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的79年,受“西方中心论”和“冲击-反应”理论影响较深,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本就曾是学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议题。从“中国通史”的角度构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理应将关注视野前置于近代前夜的明末清初,故教学研讨的时段应有前移。而目前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晚清史的关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又有所下降。同时,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如何将辨析史料、阅读史书和培养史观融入史学研习的过程之中,还需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这是一项亟待解决,又有相当重要性的课题。

从专门史和通史课程建设的角度,均需加强中国近代史相关课程建设。从本科学位论文研究的角度,也需要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特点与局限,以及各个专题概况、主要问题、基本文献,倡立唯物史观,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开展近代史研究的实践能力。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通过学科理论介绍和专题讲授,在学术方面,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线索及发展走向;了解较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了解各专题基本史料和史实;对学生的中外文原始文献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独立从事史学学习的创新和思辨能力、问题意识、通史意识等进行训练。

同时,由史学学习入手,在历史理论和历史观念方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之明晓单纯的革命史范式、政治史研究不能完全代表唯物史观;使学生在基层社会问题研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面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教学体系与内容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体,也应成为历史研究者关注的主体。但在既往研究中,人民大众常是作为政治运动的背景而存在,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社会面貌则很少受到关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讨理应重视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的视角和重心转移为“目光下移”,“自下而上”看历史,需要研究和讲授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社会心态、社会意识等状况及其变迁的过程与机制。本课程拟从十个专题反映近代中国的历史样态和历史流变:

(1)学科理论、方法与研究历程:包括讲授近代的概念,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发展,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各时期、各专题和国外研究情况),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近代史的史料与考证;

(2)近世的前夜:明末清初的中华帝国;

(3)战争与外交:鸦片战争;

(4)革命与政变:太平天国;

(5)人物与派系:晚清政局;

(6)帝制与共和:民初众相;

(7)近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

(8)近代城市、乡村与区域社会;

(9)近代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10)近代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


除专题讲授外,本课程还设有“读史札记”和“读书沙龙”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辨伪和研究,撰写一篇“读史札记”,对一则史料或一个问题作出辨析,作为期末提交作业。“读书沙龙”,要求运用所学所思的方法论,对相关书目或论点进行纠偏,使学生跳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脸谱化、简单化评判的窠臼,引导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有功”“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别革命”等观点作出思考。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其一,专题讲授,树立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特别重视社会史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的历史,是历史上的社会面貌。古语所谓“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指社会大众基于改善生存状况的追求而形成的群体意志和理想愿望。无论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我们评价其历史价值与意义,也要以其对社会的改善与进步,民众意志的提升与实现具有怎样的价值来进行评判,只有放在这一标准之下,才能对其历史地位、价值和意义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旨趣。因此,通过中国近代史的讲授,可以使学生明晰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科学和完整的历史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其二,开掘民间资料,撰写“读史札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思维和视角,以史学研究的经典研究方法“实证”和社会史的“建构”思维及方法论创新的自觉,贯穿整个课程建设,做到微观实证与宏观联系相结合。同时课程要强化联系观点,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建构性思维培养,强化现实关怀,对解释中国国情提供理论启示意义。培养学生倡立正确历史观,认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


其三,开展读史沙龙,进行读书报告。求真求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因此实证也是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具体社会文化事象所体现的表象世界,必须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展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占有资料,缜密考订史实,从史料、史实出发,进行严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学风绝非小事。毛泽东说过,学风和文风都是党风。


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研讨和期末作业两部分。课堂研讨即组织读史沙龙,根据指定或自选书目,就历史虚无思想开展讨论;期末提交的文本作业是根据课下自行组织的调查活动,以所得所读史料,完成“读史札记”或“读档随笔”。概括而言,课程考核要求读一份史料和读一本专书。


阅读书目



选用教材



1.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2.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推荐参考书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中国和英国的条约》、《新的对华战争》。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郭卫东:《倾覆与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研究中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7.尚小明:《宋案重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8.故宫博物院编印:《清代外交史料》,民国21年。

9.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本。

10.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年。

1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

12.严中平:《老殖民主义史话选》,北京出版社,1984年。

1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

14.夏春涛:《天国的陨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15.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16.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7.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8.《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

1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

2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中日战争》及其续编、《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神州国光社,195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等。

23.《曾国藩全集》《李鸿章全集》《左宗棠全集》《张之洞全集》《刘坤一集》《袁世凯全集》。

24.《清文宗显皇帝实录》《清穆宗毅皇帝实录》《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宣统政纪》。

25.《热河密札》(《近代史资料》《端肃遗事密札》)。

26.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1-7册)。

27.容闳:《西学东渐记》。

28.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芮玛丽:《同治中兴》,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等。

29.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群众出版社)。


教学参考视频


教师简介

刘晨,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著有《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太平天国社会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群体性事件与官方治理研究”,国家清史项目《传记-农民领袖》协撰人,参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来源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READING往期精选

硕博士可投C刊、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本科生可投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类学术会议征文信息汇总(3-10月)

断代史、通史、专门史、世界史等研习书目一览

历史学研究相关数据库一览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