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辑 | 2021年港台文史哲类新书资讯(9-12月)




为方便读者获取港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资讯,本号新设港台书讯栏目,不定时推介港台最新出版学术著作。所推新书以文史哲类为主,兼及部分社会科学。本文为此前推送的4期港台新书合辑,出版新书大约为2021年9-12月上旬所出文史哲类学术著作在年末之际特做一合辑,方便大家阅览。


本栏目在更新之初,即收到一些同行和读者的关注和致谢,非常感谢大家的肯定。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编辑部依然会继续更新此栏目,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書頁中的永恆:書籍的歷史與流轉之路

作者: 伊琳娜‧瓦耶荷 ( Irene Vallejo)

出版社: 究竟

原作名: EL INFINITO EN UN JUNCO

译者: 范湲

出版年: 2021-11

定价: NTD 480


本书简介


穿梭30個世紀,引領讀者跟隨尋書人的腳步,如紀錄片般遊歷古今。閱讀是會讓人上癮的迷幻藥,而這份追求從古至今生生不息!對所有愛書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大部魔幻圖書館,書籍的歷史、字母的發明、圖書館的誕生……隨著人類對知識的渴望一代傳承一代,書頁的冒險之旅驚奇展開……書中提及的文哲經典和現代著作,全部羅列出來,堪稱是一套豪華書單,讀者能從中獲取的人文、歷史和文學相關知識,既多且精,並讓人讀來趣味盎然。


著译者简介


伊琳娜‧瓦耶荷(Irene Vallejo),1979年生於西班牙薩拉戈薩,自小即深為希臘與羅馬神話著迷而研讀古典語言學,並取得薩拉戈薩大學及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博士學位。曾獲研究獎助金而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多年來兼顧講學、研究和寫作,也為報章雜誌撰寫專攔。譯者:范湲,西班牙納瓦拉大學語言學碩士。

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隋煬帝傳(二版)

作者:袁剛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中國最具爭議性的皇帝之一——隋煬帝楊廣,運用龐大的權力徵發百萬民夫忍飢受餓築長城、建運河。運河開成後又大造龍舟遊江都,耗費大量錢財,不但加速隋朝的滅亡,最終還落個萬世唾棄的惡名。然而,這一連串勞民傷財的建設看似極不人道,卻在在成為後代唐朝盛世的基礎。他建立的大運河,成為貫穿南北交通的動脈。他更營建東都洛陽控制江南地區,穩固隋朝統治基礎。他的權力和才能,將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高峰,是一位與秦始皇、漢武帝同樣的有才能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本書作者袁剛,研究隋唐中樞體制發展,考察隋煬帝相關史料,了解眾人眼中的亡國昏君,為何在舊史記載中評價如此兩極,詳實地分析其功過是非,並深入研究他的性格與氣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全方面介紹隋煬帝的一生。


著译者简介


袁剛,1953年生,江西南昌人,歷史學博士,曾師從王仲犖先生(章太炎弟子)。主要從事中國政治制度和思想史及中世紀中國政治史的教學與科研,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出版個人專著4部,主編參著若干,刊發論文百餘篇。


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全五册)


作者:渡邊信一郎, 丸橋充拓, 古松崇志, 檀上寬, 岡本隆司  

譯者:詹慕如, 林琪禎, 黃耀進, 郭婷玉, 郭凡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是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聚集五位日本頂尖學者,在編纂時著意突破窠臼,不只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超越王朝斷代史觀與正統史觀,更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本套書共分五冊,內容以中原、江南、草原,與三者的交會互動為主軸,涵蓋從上古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作者群綜合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厚實的專業基礎;寫作時則娓娓道來,以親切平實的口吻,呈現一套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中國歷史。對於理解中國往昔的發展與今日之情況,都深具啟發與意義。


著译者简介


渡邊信一郎,1949年生。專研中國古代史、中國樂制史。歷任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校長。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中心所長、京都府立大學名譽教授。代表著作:《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中国古代の財政と国家》《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


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重走淘金路

作者:沈志敏  

出版社:獵海人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華移民史話。維多利亞州的黃金發現無疑地是在澳大利亞短暫的歷史上一個極為重大事件。由於不少華人淘金者的來臨,維州政府針對華人制訂了含有歧視性的「人頭稅」政策。迫使華人另闢蹊徑,從南澳登陸,然後步行去往維多利亞地區的淘金地。這條從羅布到淘金地的數百公裡路程,坎坷艱難,幾乎成了華工的血淚之路,而當年的大部分華人淘金者都是從這一苦難歷程上走過來的,還有一部分華人在這條路途上倒下,再也沒有能夠站起來。這同樣書寫了澳大利亞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著译者简介


沈志敏,1990年赴澳,各類文學作品分別在大陆及港台報刊,北美和澳洲中文報刊上發表,並屢屢獲獎。中篇小說〈變色湖〉獲中國大陸2000年世界華文小說優秀獎,第一部長篇小說《動感寶藏》獲得2007年台灣僑聯華文著述獎小說類第一名。散文〈街對面的小屋〉獲得首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散文獎,散文〈假如我活一萬歲〉獲第五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還有不少作品在澳洲華文文壇產生過一定影響。


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思想史10(近代政治思想與行動專號)

作者:思想史編委會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思想史10》收錄論文12篇,本期的專號是「近代政治思想與行動」,有7篇論文:王汎森的〈宋明理學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行動〉、黃克武的〈詞彙、戰爭與東亞的國族邊界:「中國本部」概念的起源與變遷〉、吳啟訥的〈「多元一體」和「中華民族」的殊途與同歸〉、詹宜穎的〈自我的革命:「虛無黨」在中國知識圈的形象轉譯〉、韓承樺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與梁啟超晚年的思想主張〉、翁稷安的〈生活在主義裡:國民黨三民主義生活化的推動(1928-1934)〉、陳正國的〈蘇格蘭啟蒙思想中的盧梭問題: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辯證〉另有近代中國核心文本專欄3篇,以及書評論文和新書資訊各一篇。


著译者简介



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增訂七版)

作者: 朱立熙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穿聞名全球的流行文化、內涵深刻的人文旅遊,韓國是古今交匯的華麗舞臺。然而在光鮮的外表下,卻暗藏一段悲苦交織的血淚過往。朝鮮半島文化一路蓬勃發展,政治局勢卻長期受外力所影響。本書作者朱立熙為臺灣知名的韓國專家,秉持「哈韓、反韓,要先知韓」的初衷,用自身視角近距離觀察朝鮮半島的發展,撰寫出最詳盡忠實的韓國通史,深入剖析韓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帶你從哈韓、反韓的兩極聲浪中撥雲見日,梳理出自己的見解


著译者简介


朱立熙,臺中市人,臺灣政治大學東語系韓文組畢業,韓國延世大學大學院史學科研究(主修「韓國近代史」及「日韓關係史」)、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日本研究碩士。曾任聯合報駐韓國特派員、中國時報社論主筆、TAIPEI TIMES 總編輯以及中華電視公司副總經理。現任「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臺灣政治大學韓文系兼任講師、臺灣師範大學韓語學程兼任講師。


7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一代特工:你所不知道的戴笠(三版)

作者:王蒲臣  

出版社:東大  

出版日期:2021/11


本书简介


蔣中正曾說:「若雨農不死,不至失大陸!」周恩來亦曾言:「戴笠之死,共產黨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笠何人,能讓國共兩位大人物有如斯感慨?戴笠之死,又是如何改變中國近代史的走向?作為蔣中正手下的第一特工、上海皇帝杜月笙的結拜兄弟,人們對戴笠的想像,總不脫神秘陰暗、冷血無情的負面印象。本書作者以朋友、下屬的身分,為讀者揭露不一樣的戴笠。究竟是為國獻身的革命家,亦或是不擇手段的劊子手?期望讀者能透過本書,看見歷史人物的多樣面貌。


著译者简介


王蒲臣(1902-2006),字璧男,浙江省江山縣人。幼年失學,年二十四始畢業於浙江省第九師範學校,後復進中央軍校,獲頒陸軍官校第八期畢業證書。曾任浙江省江山、慶元、武義三縣教育局長,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秘書、貴陽辦事處主任,蘇浙行動委員會忠義報國軍總指揮部秘書、駐贛辦事處主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少將處長,國防部保密局北平站少將站長等職,並曾兼任華北“勦匪”總司令部等多處少將高參。退役後除在報章雜誌寫稿外,並有多本著作出版。


8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皇華使程圖

編者: 阮輝美(Nguyễn Huy Mỹ)

出版社:Ainosco Press  

出版日期:2021/11/15


本书简介


《皇華使程圖》為UNESCO世界記憶文獻遺產,由越南長留村的阮輝家族世代存藏,被視為研究18世紀越中兩國外交活動之重要史料。該圖結合使程筆記,描繪了越南使節從越中邊境到燕京新城的路線,對水陸兩路里程、駐留時間地點、燕京宮門建造時間、越中各地山川風物……等記載詳盡。本次出版,特別收錄另一珍貴的燕行文獻《奉使燕臺總歌》作附錄,並將《奉使燕臺總歌》記載之行經地點,委請地理資訊系統的專家重製成地圖,以與使程圖相互參照。


著译者简介


阮輝美(Nguyễn Huy Mỹ),1949年8月10日出生於越南長留村,為長留阮輝家族第16代、阮輝𠐓嫡系第七代。1967年高中畢業後,就讀蘇聯能量大學控制科學與技術專業。1974年回國任職於越南科學院。1983年於蘇聯獲得副博士學位。1989年始,任俄羅斯聯邦科學院越俄合作研究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任莫斯科能量大學教授、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院士。2009年回國迄今,深耕於長留村文化研究。


9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傳統與中國人

作者:劉再復;林崗

ISBN13:9789888549214

出版社:天地圖書

頁數:432頁

出版日:2021/09


本书简介


本書首先追溯了思想史上批判理性的演變與成長。由明末清初西學東漸開始,因不同的思想體系的交流樹立起一面中國思想自我認識的鏡子,開啟了中西思想的交鋒。近代列強的入侵和統治者應對的失敗,促使先知先覺者始從器物、繼而制度、終則文化價值三個層面的遞進來反思遭遇的問題。


五四新思潮和新文學運動體現了批判理性的「根本覺悟」。作者將其中對傳統文化和國民性的反思批判總括為四個基本主題:主奴根性、解脫人生、泛道德主義和天朝心態,聯繫古代文化、思想和歷史探討傳統怎樣塑造和影響國民性格的消極面,傳統思想和價值觀怎樣在自身演變中「變本忘源」而成為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巨大的文化障礙,由此證成五四新思潮和新文學對傳統反思和批判的合理性。
傳統與國民性之間的關係是五四先驅思考甚多而且批判嚴厲痛切的問題。五四作為一個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五四先驅留下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精神也已經成為中國現代的思想傳統,它值得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索和回味。


著译者简介


劉再復,1941年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劉林鄉。1989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丶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丶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高等院校裏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者和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著作甚豐,已出版的中文論著和散文集有《讀滄海》《性格組合論》等六十多部,一百三十多種(包括不同版本)。中文譯為英文出版的有《雙典批判》、《紅樓夢悟》。韓文出版的有《師友紀事》《人性諸相》《告別革命》《傳統與中國人》《面壁沉思錄》《雙典批判》等七種。還有許多文章被譯為日、法丶德、瑞典、意大利等國文字。由於劉再復的廣泛影響,冰心稱讚他是「我們八閩的一個才子」;錢鍾書稱讚他的文章「有目共賞」;金庸則宣稱與劉「志同道合」。

林崗,1957年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198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深圳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兼職)。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劉再復合著有《傳統與中國人》《罪與文學》;另著有《三醉人談話錄》《口述與案頭》《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秦征南越論稿》《詩志四論》《閱讀劉再復》等。


10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The Story of a Transnational Biracial Family, 1936–1951

華南地區的戰爭與革命:一個跨國混血家庭的故事(1936–1951)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作者:Edward J. M. Rhoads

裝訂/頁數:精裝/220頁

出版日:2021/09/21



本书简介


In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Edward Rhoads recounts his childhood and early teenage year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Rhoads came from a biracial family. His father was an American professor while his Chinese mother was a typist and stenographer. In the late 1930s and the 1940s, the Rhoads family lived through the turbulent years in southern China and Hong Kong. The book follows Rhoads’ childhood in Guangzhou, his family’s evacuation to Hong Kong, his father’s internment and repatri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his and his mother’s flight to Free China. He recalls his reunion with family members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43, their retreat to China’s wartime capital of Chongqing, where his father worked 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how they returned to Guangzhou after the war. The Rhoads family then witnessed the socio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city and the regime change in 1949. The book ends with their departure from China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1,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he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scholarship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south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family. Rhoads reveals that the war in this region, while often neglected by scholars, was in fact no less turbulent than it wa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China. He combines autobiography with serious historical research to reconstruct the lives of his famil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archival documents, private correspondence, and scholarly literature to produce a rare study that is both scholarly and accessible.


著译者简介


Edward J. M. Rhoads is professor emeritus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the history of ethnic relations within China and China’s encounter with the West. He is the author of 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winner of the 2002 Joseph Levenson Prize as the best book o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Stepping Forth in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 (2011).



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作者: 賴啟健

出版社: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副标题: 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出版年: 2021-11-17

页数: 520

定价: NTD59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0611137


本书简介


本書所收篇章皆為作者積累多年的學術成果,是一部圍繞東南亞建築、史地、文化研究,涵蓋熱帶植物、文學活動、氣候、電影與藝術等領域的文集。本書共收二十篇文章,共分四輯,內容包括:一,東南亞在理論、歷史編纂、生物地理學和熱帶地區的不同面向;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特定空間歷史;三,歌曲、電影、藝術和壁畫的文化功能;及四,國家民族形成的時刻,其首都城市、周邊地區及整個世界之間相互關聯的建築概念。書名「歷史的臍帶」表明了作者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是一條繩索(臍帶),連結過去與現在。他長期研究新馬兩地的文化歷史,就像「臍帶」將養份輸送到分隔的兩地。


著译者简介


賴啟健,建築與城市歷史學者和新加坡註冊建築師。一九九六年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並於二〇〇五年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建築與都市設計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東南亞的建築與藝術史,尤其專精於二戰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發展。著作包括《馬來亞藝術簡史》(英文翻譯)、《默迪卡的建構:吉隆坡獨立時代的建築(1957-1966)》、《新加坡通鑑:建築》和《默迪卡對話錄》。

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中華民國革命秘史

作者: 謝纘泰

出版社: 香港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21-9

页数: 144

定价: HKD 88

ISBN: 9789620758829


本书简介


本書是香港傳奇報人謝纘泰的辛亥革命回憶錄。作者早年即有志於社會改造,且交遊廣闊,認識許多當時的志士仁人。在書中,謝纘泰對革命派領袖楊衢雲(1861-1901)推崇備至,對孫中山(1866-1925)則頗有微言。這與一般有關孫中山的歷史敍述大相逕庭。本書既是一部獨特的個人自述,也是一部生動的早期香港史。


著译者简介


謝纘泰(Tse Tsan Tai) 字聖安,號康如,英文名James,廣東開平人,1872年5月16日生於澳洲悉尼。早年在新南威爾斯加立頓高等學堂(Grafton High School )讀書,1887 年與家人赴香港,進中央書院,英文成績尤其突出。離校後曾在香港民政廳工作,再轉入工程局。謝纘泰精於發明,曾研發飛艇,且極具魄力,熱心社會事務,1898 年與同仁合組中國南部天足會和戒煙會,以改良社會風氣自任。曾任亨白雲記燭行經理人、《南清日報》買辦等職。1938年4月4日在香港灣仔軒尼詩道寓所逝世。


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讀史與述事──馮夢龍作品之歷史意識與政治關懷

作者:劉柏正  

出版社:新文豐  

出版日期:2021/11/19


本书简介


一至四卷主要記載梁、益、寧三州的歷史、地理,而以地理為主,類似正史中的地理志,又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敘述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蜀漢、成漢四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紀,但紀述稍詳;十至十二卷記載三州自西漢至東晉初年的賢士烈女;相當於正史中的列傳。從內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是中國方志編纂史上的一個創舉。


著译者简介


暂无。


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日本庶民文化的起點

作者: 小和田哲男

出版社: 日出出版

副标题: 日本庶民文化的起點,充滿活力、娛樂與節慶的精彩日常

原作名: 大江戸 年中行事の作法

译者: 邱香凝

出版年: 2021-11

装帧: 平装

ISBN: 9786267044117


本书简介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長達265年的幕藩體制,政治重心從京都轉移到江戶(今天的東京)。過去日本文化以武士與貴族為中心,進入太平盛世後,商人、庶民的社經地位提升,逐漸成為引領潮流的中心。江戶人愛酒、愛菸、愛玩、愛各種新奇古怪的玩意,許多當時開始的風俗、習慣、規範、祭典活動、生活樣貌,更持續影響至今,形塑出今日日本豐富的文化樣貌。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按照時節介紹江戶人的重要節慶、活動,還有一整年間都持續進行的活動、娛樂,搭配著線條簡明的插畫,我們得以一窺過去的江戶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有些習性繼續持續到現在,有些則已成過往傳說。各種豐富的娛樂、遊戲、節慶、祭典儀式、街頭藝人表演、行動商販……完全不亞於現代,令人眼花撩亂。集歷史考古、文化習俗研究、休閒娛樂於一本,跟著江戶人過精彩的一年。


著译者简介


監修者簡介:小和田哲男(Tetsuo Owada),1944年生於靜岡市。1972年,完成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2009年自靜岡大學退休,為該校榮譽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人應該從歷史中學習的教訓》《製造惡人的日本歷史》《向武將學習第二人生》《名將背後必有名軍師》《智謀戰國軍師黑田官兵衛》《明智光秀、秀滿》等。譯者簡介:邱香凝,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腦娛樂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天之際:華夏民族之「天觀」與「祭義」綜覽

作者:徐鴻模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1/11/22


本书简介


本書嘗試以源自「希伯來民族之故書」《聖經》的「啟示」綰合於中國經典古籍;意即是以《聖經》的啟示聯結補綴於中國經典「天觀」「祭義」,並予以深化延伸。亟盼那些嫻熟中國古典經書「天觀」者,能以開放的視野、不把聖經定位在「宗教」的框架中,而能把它視為另一部可資相參證的古籍經典,並以開放的心態、肯認本書「創造性詮釋」視角的嘗試。相對的說,對那些信奉、執守《聖經》啟示者,亦能以寬廣的心,認識華夏民族天觀思想中燦然閃耀的天啓亮點與光芒。


著译者简介


徐鴻模,中原華夏族裔。先祖於清雍正年間從廣東嘉應渡臺,客居桃園三浹水、龍潭等地;1977赴美、旅居洛杉磯。一向執著熱愛中國古典經籍並定意全心鑽研,遂於2015年擱下事業牽絆,返臺進入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一圓高中時代亟望在中文系修習之夢),受教師承於吳冠宏教授。學海茫茫唯舟是岸,歷經浮沉尋覓,終得依傍董仲舒「天有十端」之洞察與「祭、際也」之見地、撰著:「以《春秋繁露》『天、祭』窔義屬綴華夏民族『天觀』並論『祭』~天人際遇」一文為學位論文,於2019年7月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象徵與體物

作者: 林素娟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

出版年: 2021

页数: 426

装帧: 精装

ISBN: 9789863505204


本书简介


本書在自然與身體感受性的脈絡下,思考禮儀中的象徵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關鍵地位。本書溯源到文化源頭的先秦、兩漢時期,說明自然節氣如何影響身體經驗,在對天道的體察中,從而形構物的象徵與身體隱喻。本書透過秦漢禮儀中象徵的細部分析,說明象徵符號與自我的形構、身心轉化,人我關係定義以及倫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象徵」既反映著自然風土與物之質性,同時也反映著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體經驗。修身與教化的理想在體察自然節氣和風土、透過象徵以調節人情中亦得到實踐。


著译者简介


林素娟,臺湾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湾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學、儀式與象徵以及先秦兩漢思想與文化。長期關注禮儀對身心的教養與形塑,政教之於身體規訓與認同建構、象徵儀式與身心轉化關係,以及性別與文化的複雜交涉。近年來,特別著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及倫理課題。相關專著有:《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另有數十篇禮儀、象徵、性別、秦漢思想與文化等領域之研究論文。


7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俄蒙回憶錄

作者: 毛以亨 / 蔡登山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21/11/25


本书简介


「(本書)係敘述我隨馮玉祥,經庫倫赴莫斯科,請求援助之經過。自民國十三年始入馮幕起,至十六年蔣馮徐州會議止,就我所知道的對俄蒙交涉,分為若干題目,作有系統的敘述與批評。……惟既為研究性質,則僅述至民國十六年以前的事,未免貽明日黃花之譏,乃參考他書,而敘至今日(民國四十三年)始止。」毛以亨撰寫《俄蒙回憶錄》目的不在於紀錄北行的豔異,而是作為研究用途,提供後人對俄蒙更深層的認識。內容有時人的言論談話;政治人物的利益交涉;外蒙的政治介紹;列寧與史達林的動向觀察;蘇聯農、工業的考究;對中國制度的反思等等。不僅是一本遊記,更是探討制度與見證時局的珍貴史料。


著译者简介


原著/毛以亨(1894—1970),辛亥革命前參加光復會。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系,後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里昂大學文學博士。1923年回國。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同年曾陪同馮玉祥去莫斯科訪問,商請蘇聯政府援助中國革命。1928年後歷任多所大學教授。1946年與張君勱等組建民主社會黨。1947年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赴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1954年,發表長篇著作《俄蒙回憶錄》。


8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當代新道家

作者:賴錫三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1/11/25


本书简介


本書嘗試從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這四重道路來解讀老莊之道,加上隱喻、敍事兩個語言向度,構成老莊之道的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希望呈現哲學與文學交織互滲的書寫風格,並與西方後結構主義的法式思潮多有交涉,可視為「跨文化批判」下的當代漢語哲學之當代重構。


著译者简介


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當代新道家的重構與跨文化莊子學的推擴,曾出版《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等專書。


9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日本近現代史

作者:張修愼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1/11/25


本书简介


本書以「跨域」的宏觀視野,論述了幕府末期以來,明治時期日本帝國的改革,到大戰後日本近現代史的概況。書中論述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內的改革,以及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攻勢下,所對應的各種改變。全書分「近代」與「現代」兩大部分,近代有:「幕末動亂及明治開國」「明治政府的諸改革」「自由民權運動與帝國憲法」「明治政府的對外戰爭」「大正.昭和的年代」等單元。現代則有「邁向戰爭之路」「大東亞戰爭」「戰後日本的民主」「高度成長中逆流的抵抗」等單元,透過各個歷史事件,讓讀者一窺日本近現代史的全貌。


著译者简介


張修愼,現任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台灣史(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日治時期)、台日思想文化、日本近現代史。著作有《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 1920~1945年的思想》《大正時期以降の台灣知識份子における「祖國」、「近代化」、回帰という思想》及〈日本における「近代の超克論」のアジアの反射―台湾の場合―〉〈戦時下台湾における「郷土意識」と柳宗悦の「民芸思想」-雑誌《民俗台湾》と《月刊民芸.民芸》との比較〉等其他學術論文數十篇。


10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謝鑄陳回憶錄

作者:謝鑄陳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21/11/26


本书简介


謝鑄陳(1883-1960),原名謝健,晚年又字竹岑。青年時抱持著救國的信念,以法律為劍,掃除世間不平事,歷任司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職,見證了清末民初以來司法機構的沿革。然而時局的動盪,社會的失序,深刻影響了他的法律職業。晚年追隨太虛大師皈依佛門,回憶錄中除了寫親友交往、親歷的案件之外,也不乏他參與中國佛學會相關會務的記載。


著译者简介


謝鑄陳(1883-1960),清末民初法律人,宣統元年留學歸國,先後任法政教員、司法官、律師、縣知事等職。民國後歷任推事、檢察官、庭長、縣長等職,南京民國政府成立後在文官處、司法行政部和考試院等處任職。後以律師為業,1960年病逝於台南。


1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日本刀劍物語: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

作者:月翔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27


本书简介


作為世界冷兵器的巔峰傑作,日本刀隱含的鍛冶技術、歷史傳承、藝術價值、以及背後的傳說文化,正是日本刀在當代受到工匠與藝術鑑賞家青睞的原因。本書以刀劍相關的歷史傳說為主軸,介紹刀劍基本知識、刀劍演變史、流派,以及刀劍鑑賞要點,並規劃刀劍巡禮地圖,帶給各位讀者一場穿梭時空的刀劍之旅。


著译者简介


月翔,醉心日本歷史與武士文化的日語領隊導遊,日本國考通譯案內士。曾企劃「關原合戰祭觀戰團」等歷史旅行,斜槓經營YouTube頻道「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與Facebook同名粉絲頁。著有《日本戰國這樣讀》,譯有《真田三代》等作。


1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新譯越絕書(二版)

譯者:劉建國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1/11/26


本书简介


《越絕書》是一部包羅極廣的歷史典籍,主題圍繞著春秋時代吳越爭霸的中心事件,內容涉及當時的地理、軍事、農工業生產等諸多方面。主要人物如句踐臥薪嘗膽、子胥忠信受讒、西施迷惑夫差、文種貪祿殞命、范蠡遠害全身等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越絕書》雖屬野史,但其警世之語如暮鼓晨鐘,發人省思,提供我們「知古鑑今」的歷史教訓。書中對春秋時期吳地風土文物的詳實記載,開「方志」的先河,實為研究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文獻參考資料。配合本書淺明注釋、白話翻譯,能引領讀者優游於古老的吳越風光。


著译者简介


劉建國,曾任湘潭大學中文系教授。校閱者簡介:黃俊郎,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應用文》,另校閱《新譯顧亭林文集》《新譯禮記讀本》  《新譯易經讀本》等多種。


1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新譯尸子讀本(二版)

譯者:水渭松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1/11/26


本书简介


尸子,是商鞅變法的得力顧問。商鞅作法自斃,促使尸子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進而發現了其中的不足與弊害,遂起而破除學派壁壘,摒棄一家一派之偏見,以更高一層次的立場,宏觀而客觀公正地看待各家各派的長短曲直,以各家之長,融為一體,著成《尸子》一書。今本《尸子》殘缺,全貌已不可復睹,然所剩殘篇已足窺見其綜合各家所長之特色。本書考訂以得原文之真者為準,而不拘於一家,並力求注釋與語譯淺白易懂,以供讀者大眾參考研究之用。


著译者简介


劉建國,曾任湘潭大學中文系教授。


1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作者:金春燕  

出版社: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29


本书简介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著译者简介


金春燕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博士。臺中市光華高工國文教師、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尚書》中的天人思想〉〈荀子詩教之探微〉〈柳宗元天人思想──在荀學理路下之承變〉。 


1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從鄉到城

作者: 任柯安(Andrew B. Kipnis)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一个中国县城的社会转型

原作名: 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

译者: 陳亮 / 張樂

出版年: 2021-11-19

页数: 332

定价: NTD5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3504931


本书简介


鄒平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縣,1930年代思想家梁漱溟等人在此開啟其鄉村建設實驗,半世紀之後,人類學者任柯安(Andrew B. Kipnis)以此地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展開長達25年的社會轉型研究。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他提出了「重組」的概念,來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在任柯安的觀察和論述中,重組意味著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變是帶著過去的延續,而非邀進的斷裂。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城鄉差距、移民機制、以及城鎮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同時也對現代化理論的檢視與修正,做出了貢獻。


著译者简介


任柯安(Andrew Byron Kipnis),人類學家,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人類學系主任。長期關注中國及東亞地區的發展,研究興趣極廣,包括:治理、教育、城市化、後社會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社會、主體化過程、親屬與性別、禮物與經濟變遷、儀式產業、語言與文化、真相與後真相等。著有The Funeral of Mr. Wang: Life, Death, and Ghosts in Urbanizing China、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China and Postsocialist Anthropology: Theorizing Power and Society after Communism、Producing Guanxi: Sentiment, Self 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等書。其中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一書獲得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會(SEAA)2012年許烺光圖書獎(Francis L. K. Hsu Book Prize)。


1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借土養命

作者: 黃樹民

出版社: 春山出版公司

副标题: 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

出版年: 2021-11-16

页数: 256

定价: NTD360

装帧: 平装

ISBN: 9786269524228


本书简介


孤軍為何而「孤」?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國共戰爭中落敗撤離大陸時,千餘名在雲南的國民黨軍人等本地人,從雲南撤退進入緬甸,自此流落異域。這群人後又遭受緬甸政府武力驅趕,最後勉強棲身於泰北金三角地區,直至一九八〇年代才終於被泰國政府接納為公民。也就是說,期間這三十年,他們沒有政治歸屬,沒有經濟根基,歸鄉無期,孤立無援,一切只能自力更生從頭再來。這些離散人群,是如何在陌生險惡的金三角叢林間「借土養命」存活下來?本書作者人類學家黃樹民率領團隊,在該地區一個規模較大的村落美弘村(化名)進行田野調查,帶著兩個主要提問,為這段奮鬥歷程寫下生存紀事。


眾所周知,金三角是惡名昭彰的毒品原料生產地,美弘村民初期也曾積極投入組織性販毒事業。但在好不容易擁有泰國公民身分後,即努力轉型,摸索發展出一套山地農作模式,專攻熱帶水果產銷,經營成功,物質生活逐漸充裕。但成功背後,他們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永續農業標準?在拚經濟的同時,是否有兼顧生態環境?這是作者第一個關懷。作者第二個關懷則與他們的精神世界有關。本書描寫的人群,崇奉中華傳統文化,自詡為忠實守護者。他們如何於偏遠異地保存及再造其理想(想像)中的儒家道德秩序?作者透過勾勒美弘村的教育、儀式等日常機制,來呈現這類文化複製行動,並穿插村中年輕輩的想法。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上世紀五〇年代開始在金三角建立聚落的雲南武裝流亡者,早已擺脫借土養命的艱辛,轉為落地生根的安居。然而,作者指出,因為權力轉移問題和世代認同差異,衝突和緊張正在村內節節升高。


新時代帶來的難關,他們這次能順利度過嗎?微觀的民族誌研究,對巨觀的全球化理論,又能提供什麼反省啟示?作者將在本書末尾提出他的答案。


著译者简介


黃樹民,長期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現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通信研究員。二〇一〇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村變革》等。


17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危殆生活

作者: 黃克先

出版社: 春山出版

副标题: 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16

定价: NTD490

装帧: 平装

ISBN: 9786269500369


本书简介


臺灣無家者現場的都市民族誌。本書以在艋舺公園從事的民族誌為素材、從連帶分析的角度切入,呈現無家者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社交上,如何運用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滿足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因不確定性高的露宿環境、不穩定的經濟生活、社會汙名及歧視、制度性支持的缺乏,使得無家者之間這些豐富的連帶較一般人更顯脆弱。同時,圍繞他們形成的幫助網絡,包括宗教、國家與「善心人士」,雖提供物資與服務以供急難所需,但在互動中也傷害其尊嚴並扭轉自我認同。最終,不穩定且帶貶義的連帶,連同窘迫的物質生活與絕望的存在感受,讓無家者的生活更形危殆。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也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著译者简介


黃克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議題涵蓋無家者、華人社會的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研究專長包括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觀社會學。曾發表於多篇期刊論文於《臺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ocial Compass。曾翻譯社會學名著包括《人行道》(與劉思潔合譯)、《泰利的街角》《真實烏托邦》《自由之夏》等。


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南渡北歸三部曲:南渡‧北歸‧離別

(全新校對增訂、珍貴史料圖片版)

作者:岳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30


本书简介


作者岳南耗費十餘年心血,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採訪與考察,遠赴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更兼2015年重走抗戰中大師內遷路,搜閱整理近千萬字珍貴史料及親歷者口述資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紀最後一批學術大師群體命運的劇烈變遷。


南渡北歸,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岳南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再現國難當頭大師的風骨典範。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本書三部曲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做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歎。


著译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東諸城人,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曾擔任國立清華大學駐校作家。代表作《南渡北歸》三部曲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作品曾獲《亞洲週刊》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非虛構類冠軍。著有《大學與大師:1910至1930,民初學人如何在洪流中力挽狂瀾》(上冊)、《大學與大師:1930至1960,烽火中的大學如何奠基百年教育》(下冊)、《曠世絕響》、《南渡北歸》(三部曲)。

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日不落‧倫敦:

創建、破壞與改革,泰晤士河畔的邊境小鎮如何登上世界舞台

作者:西蒙‧詹金斯  

原文作者:Simon Jenkins

譯者:蔡耀緯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12/01


本书简介


這座矗立在泰晤士河畔兩千年的城市,何以成就今日的樣貌?本書作者西蒙‧詹金斯將倫敦歷史上的關鍵人、事、物及時代潮流集結起來,從史前時代泰晤士河谷的居民,到今日穿梭都會間的上班族,作者為這個首都繪製出一幅無與倫比的肖像,精湛地說明了決定倫敦如何被想像與建設的鬥爭──尤其是金錢與權力的永恆分歧。結合自身參與戰後倫敦市政發展的經驗,詹金斯用他獨到的趣味和權威,搭配75幅繪畫和照片,呈現倫敦這兩千年來見證的歷史。不論你對於倫敦熟門熟路,抑或初來乍到,都是是一本深度探訪倫敦最佳導覽全書!


著译者简介


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曾任《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和《泰晤士報》(The Times)編輯,以及《衛報》(Guardian)專欄作家。著有《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英格蘭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等書。譯者簡介:蔡耀緯,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合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合譯)、《恐怖的總合》(合譯)、《平凡的美德》等書。


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哈梅恩的吹笛手:

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作者:阿部謹也  

譯者:陳國維

繪者:康學恩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12/01


本书简介


本書是阿部謹也的早期成名作,是奠定一生研究基礎的紀念碑。《哈梅恩的吹笛手》是阿部謹也思索「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如何成為可能」的微觀具體實踐,也是70年代新社會史的里程碑。閱讀本書,除能更加了解歐洲中世紀世界,不再認定其只是模糊的黑暗時代,同時也以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去反思以各種史料還原歷史的可能性,放下知識分子的理性尊嚴,學習用謹慎謙卑的同理心去看待史料。


著译者简介


阿部謹也(Abe Kinya)1935年生,被譽為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專攻德國中世紀史。1970年代日本歷史學界深受年鑑學派及新社會史的影響,阿部是當時引領風潮的重要學者,與日本中世史名家網野善彥意氣相投。他的研究著力於中世紀庶民社會,包括旅人、賤民、僧侶、騎士,或是刑罰、城市、性別、生死信仰等,面向廣闊又綿密。除了西洋中古史之外,晚年的他筆耕不輟,戮力於探究日本社會與日本人論。著有《在中世紀星空下》《刑罰的社會史》《中世紀的旅人們》《「世界」是什麼》等作。译者:陳國維,政大歷史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相信「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是真知的不二泉源。


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面向過去思考:

與史學大師的爐邊閒談,打造歷史思惟的八場對話

作者:亞歷山大.貝維拉夸, 費德里克.克拉克  

原文作者:Alexander Bevilacqua, Frederic Clark

譯者:徐兆安, 陳建元, 陳建守, 韓承樺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12/01


本书简介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貝維拉夸和費德里克‧克拉克兩位年輕學者,訪問八位當代歷史學界的大師。他們彼此來自不同的史學領域,包含書籍史、科學史、非西方知識傳統的歷史、學術史、哲學史、古物學和物質文化的歷史、宗教史、以及政治思想史。透過問答訪談的形式,這些學者述說了他們投身歷史學的經驗,如何看待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如何突破既有的思惟,開創全新的視野?與談人之一的吉爾‧克雷耶教授,曾經在瓦堡研究所圖書館擔任十六年圖書館員。作為一位圖書館員,她必須掌握圖書館內所藏的書籍,讓她了解到學習歷史不能侷限在自己的舒適圈,要像一間圖書館一樣結合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領域,才能臻於至善。本書揭露歷史學家寫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訴說他們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僅為以學術為志業的人們,提供一盞指引前路的燈火,更向大眾展現歷史學的本質,引領我們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


著译者简介


亞歷山大·貝維拉夸(Alexander Bevilacqua),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歷史學助理教授。費德里克·克拉克(Frederic Clark),南加州大學古典學教授。


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中國酒文化

編者:趙惠玲, 羅烈文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01


本书简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各種酒類、酒具的產生與演變;精心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敬酒策略,分別撰寫多種社交場合必備的敬酒辭,並搭配實例進行全方位的講解。其他還有酒令、划拳等助興遊戲、少數民族和傳統節日的飲酒習俗、古人逗趣的飲酒逸聞與優美的詩詞。本書結合古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發展。


著译者简介


趙惠玲,七年級生,熱愛中華文化成痴,「民俗學」研究者,曾有親自接觸中國數個少數民族的經驗。因從小常聽父母提及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一心決意編撰一本關於中華民俗傳統的書。著有《俗:文化,習俗,傳統,禁忌》《令人理解不能的婚俗》。羅烈文,專業編者。


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1776革命未竟之地:

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作者:克勞迪奧.桑特  

原文作者:Claudio Saunt

譯者:羅亞琪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12/01


本书简介


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克勞迪奧.桑特,從商業、環境與生態的角度切入,一覽各地人群與北美原住民族的互動與交流、探究北美大陸東岸上的斑斑血跡,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全球化、非殖民者角度的美洲史。


著译者简介


克勞迪奧.桑特(Claudio Saunt),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長為早期美國史及美洲原住民研究。桑特是獲獎無數的作家,第一本書《事物新秩序:財產,權力和克里克印第安人的轉型,一七三三~一八一六》就以深刻的北美原住民族群個案研究,榮獲二○○○年美國南部史協會及美國族群史學會最佳圖書獎,一舉打響知名度。次作《黑人,白人和印第安人:種族與美國家庭的瓦解》探索種族制度對十八世紀美國原住民南部混合種族家庭的影響,也獲得二○○五年南衛理公會大學頒發最佳非小說類圖書獎。譯者簡介:羅亞琪,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猶太教四千年》《低碳飲食大革命》《運動健護全書》等。


7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疾風勁草:

胡宗南與國軍在大陸的最後戰役(1949-1950)

作者:胡為真  

出版社: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2/02


本书简介


1949年秋冬到1950年初,國共雙方在中國西南進行在大陸上最後的作戰,多年來外界對於當時國軍胡宗南部所扮演的角色卻常有不同看法。本書根據《胡宗南先生日記》,配合兩岸政府出版品和當時相關人士的回憶錄或傳記等一手資料再作回顧,以明真相。


著译者简介


胡為真,原籍浙江省孝豐縣(今湖州市安吉縣孝豐鎮),1947年生,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胡宗南及教育家葉霞翟校長之子。台湾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碩士,南非斐京大學戰略研究所國際政治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政治大學外交系、外交所兼任副教授、中原大學講座教授。現任政大世界校友總會常務理事、政大書院生涯導師,中華渡海興台會及一江山戰役協會理事長、中華軍史學會理事、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等。著作《從莫斯科華語廣播看蘇俄對華政策》《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口述歷史(汪士淳撰述)《國運與天涯:我與父親胡宗南、母親葉霞翟的生命紀事》《情到深處:胡宗南將軍與夫人葉霞翟在戰火中的生命書寫》;增編《胡宗南上將年譜》《胡宗南先生文存》《令人懷念的胡宗南將軍》;審定《百戰忠魂:胡宗南將軍圖文傳》等書籍及專文數十種。


8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中國歷史上,那些消失的古國

作者:張超  

出版社:海鷹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02


本书简介


從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角度切入,還原曾經璀璨奪目的文明古國。現今的中國,不僅包括我們所認識的中原國家,還包括那些先後出現的文明古國。本書獨闢蹊徑,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將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古國分為四個區域:西域、西南、漠北、南方,共計30個。這些文明古國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自身對中國的認識。本書於每篇正文之前均附上古國地圖,方便讀者查找古國位置,並且瞭解其與附近城市的地緣關係,有助於幫助讀者加深印象,獲得更全面的資訊與知識。


著译者简介


張超,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曾經從事記者與編輯工作,目前為資深圖書企劃,擅長心理學、人際交往、勵志、經營管理等領域,著作有:《不計較的活法》《弘一法師:淡定的智慧》《靜心的活法》。


9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跨越時代的府城文人:羅秀惠研究

作者:劉庭彰  

出版社:博揚  

出版日期:2021/12/03


本书简介


本書嘗試利用原始資料及田野調查的成果,重建府城文人羅秀惠的生平,並就前人研究闕誤之處,加以增補、改正,以期呈現羅秀惠其人其事。再者,則探討羅秀惠從聯合上書反對馬關割臺,乃至日本統治後接受納撫,這段歷程中他的認同如何轉變。此外,本研究也將觀察羅秀惠不同時期的報業歷程。在他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後,除了能以報紙做為言論思想的發表空間外,「記者」這份職業所特有的現代性,也促使他的文化身分由舊轉新,而立處不同的社會位置;本文也發現羅秀惠與「小報」的關係匪淺,將討論羅秀惠如何在《黎華報》、《三六九小報》、《風月報》不同階段中,轉換自身擁有的資本。最後,分析羅秀惠如何利用書法來維繫人際網絡與藝文社群。他從日治初期即開始參加書畫展覽,而後更舉辦全島巡迴性的書法會,透過分析他參與的書畫雅集與展覽,探究當中與殖民政權及現代性的關聯,瞭解他如何藉由書法進行不同文化位置的奪取,並運用不同的書寫策略,及帶有特殊身體表演的左書揮毫,進一步吸引觀者及買家,順利地將屬於文化資本的書法轉換為經濟資本。


著译者简介


劉庭彰,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研究興趣為臺灣古典文學、臺灣書法史。近年發表論文有〈日治時期臺南文人羅秀惠的生平考察〉〈書道做為精神動員的文化手段-以日治末期《詩報·書道壇》(1943-1944)為例〉〈跨文化/語言講通與交流:以日治時期台灣板橋林熊光收藏中國書法的路徑為例〉〈使先人手澤不在外流焉:板橋林家收藏傳統對於林熊光的影響〉等。


10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長輩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熊景明 著

出版日:2021/08/01


本书简介


《長輩的故事》是一部家族記憶史,它透過人物的命運沉浮,展現了西南邊陲城市昆明自民國至共和國近百年間的政治風雲和新舊衝突,以及革命風暴對一個大家庭的深刻影響,細膩地描繪了在時代巨變的潮流中,在新生和毀滅的地基上,一群人仍恪守傳統美德,堅守著人性的美好信念,以至情至性彼此溫暖、造福社會。


著译者简介


熊景明,1943 年出生於昆明,1979年移民香港。1988–2007年主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工作,其間參與多項中國大陸的農村扶貧項目,並編撰數本中國研究論文集。近年從事民間歷史寫作、推廣、資料收集。



1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當代中國社會: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

出版社:開明書店

作者:李路路

出版日:2021/08/04


本书简介


本書從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社會的人口、中國社會的婚姻與家庭、中國社會的教育、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社會的環境與資源、互聯網與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性格九個方面,描繪出中國社會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特徵。


著译者简介


李路路,1954年生於北京。社會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85年起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1997年任社會學系教授。現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和組織制度的變遷。主要著作有《轉型社會中的私營企業主》《中國社會的單位組織:權力、資源與交換》(合著)《中國城市勞動力流動:從業模式、職業生涯、新移民》(合著)等。


1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女仔館興衰:

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陳煒舜;方穎聰

出版日:2021/09/14


本书简介


「女仔館」一名,今日香港社會恐怕不知所指;但提起其英文全名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則不會太陌生―名校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和拔萃女書院(Diocesan Girls’ School),關係皆與其千絲萬縷。甚至另一所名校協恩中學,也曾與其有過關聯。這所在香港歷史上存在了九年(1860—1869)的學校,對後來的雙語教育、女性教育模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本書作者搜羅大量罕見資料,以著名書院校史入手,聚焦於女仔館之興衰及其與社會之互動,具體而微地探析香港雙語教育史、香港早期女性教育,以及名校背後的歷史淵源一隅。此外,香港中西混血社群、宗教團體辦學歷史,乃至香港社會觀念的變化等重要領域,皆能從本書中有所發現。


著译者简介


陳煒舜,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神話學等。編著有《屈騷纂緒》《從荷馬到但丁》《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世俗想像與歷史記憶:晚明話本帝王故事新考》《明代後期楚辭接受研究論集》《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等書,並於海內外研討會及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暇時從事專欄寫作,結集出版者有《神話傳說筆記》《先民有作—古逸詩析註》《卿雲光華:列朝帝王詩漫談》《薇紫欒紅稿︰臺北研修假期雜詠》等。方頴聰,牛津大學數學系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講師。編撰有三卷本《拔萃山人誌:拔萃男書院校史文集》(合著)等。


1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立峯;黃煜 主編

出版日:2021/11/01


本书简介


本書從全球的角度審視中華傳播研究,並總結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傳播學的發展脈絡,探討如何提高傳播研究的理論水平及加強研究方法。本書不但結合知識社會學及相關學科來反思過去的研究成果,更探討特定的焦點問題,如數據與理論的關係、概念及方法的應用與改進、學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之張力等。


著译者简介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學研究、政治傳播、公眾輿論與公共話語、媒體與社會運動、文化價值觀變遷等。黃煜,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與媒體表現、傳播政治經濟學等。


1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作者:游俊豪

出版日:2021/11/01


本书简介


新加坡與中國在1990年建立邦交後,各種背景與類型的中國新移民抵達新加坡,逐漸成為數量眾多的一個族群。作為一個群體的「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社會關係、經貿網絡、職場結構、學校語境等方面,構成不容忽視的現象。本書探討1990年後離開中國、抵達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的處境與語境。作者採用了歷史學、人類學、文化與文學等多元學科的研究方法,首先檢閱新移民的歷史脈絡,觀照他們湧入新加坡後與主流社會的互動,以及隨之形構的族群界線和牽動的資源分配。書中分別聚焦新移民的社會組織、留學生、陪讀媽媽、作家等群體,藉以揭示他們實際通過分層融入的脈絡存在於新加坡,不斷形塑着身份認同,並且擁有多種未來走向的可能性。在跟新加坡主流社會的交往過程當中,新移民的族群標籤通常以「中國」 國族來識別,產生了許多刻板印象,但也樹立不少成功典範。作者期望,透過從多種角度觀察中國新移民的情况,大眾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新加坡的境遇。今天,大家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然而,面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東亞焦點叢書」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去建構開放和全球在地的東亞論述,以聚焦的主題及國際化和跨學科的寫作團隊,為培養香港以至華文世界讀者的東亞視野,以長流細水灌之溉之。


著译者简介


游俊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華人研究國際學報》主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2002),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移民比較研究中心 Fulbright 訪問研究員(2013)。學術研究領域包括華人移民和離散族裔、僑鄉關係、離散華文文學。專書有《移民軌迹和離散論述:新馬華人族群的重層脉絡》(上海三聯書局,2014);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文章發表在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Asian Ethnicity, Cross-Cultural Studies,《長江學術》《外國文學研究》等重要期刊。


1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新加坡華文報刊研究(1887-1912):

華人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演變

系列名:華商華社研究

出版社:八方文化創作室

作者:趙穎

出版日:2021/09/24


本书简介


海外華文報刊連接中國和海外移民地兩端,在將中國本土現實傳播到世界的同時,展現豐富多樣的海外華人社會。全書分四個章節。作者通過對19世紀清末新加坡華文報刊文本的解讀,探討海外華文報刊同人功能的價值及其生存的歷史意義,還原華文報刊在推動新加坡華族教育和華人文化的作用,以及抗爭種族政治所做的努力,回應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在海外的反響和場域建構問題。研究報刊中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時期的中國形象,針對華人社會認同關鍵時期的解析,開展海外華人移民初期中國觀的形成研究,反思清末新加坡華文報刊,是如何隔離於中國語言語境之外,與中國社會激蕩形成互文,構成了與中國平行互生的海外鏡像。


著译者简介


趙穎,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為陝西師範大學政治學碩士,文學博士。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秘書學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東南亞華人文學與文化、比較文學、東方文學。主持中國教育部社科基金專案“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研究”(2013),“新加坡華文報刊與海外華人社會研究”(2018),著有《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研究》(2015)。




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聚斂的迷思:

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

系列名:談古說史

ISBN13:9789860668520

出版社:暖暖書屋

作者:盧建榮

裝訂/頁數:平裝/368頁

出版日:2021/09/23


本书简介


中國官僚體系的組織,自秦、漢以來就是通才型,直到唐代為了一時財政上需求,乃拔擢並重用財經技術官僚,而轉往局部專業進行。那些始自戰國時期的各國治術以及西漢帝國的財經典籍,此時早已不管用,也因此產生創新空間,同時也遭遇「低稅理想」這種傳統文化價值的阻力。低稅理想就像兩面刃,無限上綱的結果,固然可遏抑財經官橫徵暴斂式的胡作非為,但也可能使任何有創意的理財手段不得提出。在唐代中晚期,當商業產能達到國家總生產力的一定比重時,仍以此名義禁止開拓徵收商稅。可是當國家遭逢戰爭、天災,或因皇家工程所導致的巨大人禍時,財經官或理財家總要從事一番彌補財政赤字或缺口的作為,這些作為會被士大夫集團的輿論視同干犯文化價值的財政手段,造成財經技術官僚終究不為通才型官僚體系所容,弄得內部烈火焚天,一百多年仍紛擾不定。皇權、官僚,以及控扼理財的文化價值等因素盤根錯節,因而譜出了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型的出現,以及文化政治衝突這幕歷史大戲。


著译者简介


盧建榮,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唐宋私人生活史》《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等。

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千年美人

作者:孟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7


本书简介


歷史和古物中蘊藏著豐沛的文化與詩意,從生活的細節處著眼,體悟古人對美的儀式感追求,喚起我們對千年之美的重新想像。古代女性的美學創造並未過時,本書在沉靜的古物和巧繪的古畫中,找到與現代連接的生活美感。四十七篇古典美學散文、一百六十張博物館珍貴文物圖片、七大歷朝歷代生活場景,邀您參與一場歷史美學的文藝復興之旅。


著译者简介


孟暉,一九六八年生於北京,達斡爾族。一九八七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一九九○~一九九三年至法國留學;一九九四~一九九八年任職於北京藝術博物館;曾擔任北京三聯書店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善用流行小故事深入淺出地引出對古代器物的理解。曾與豆瓣時間合作「吃個宋代霜淇淋」「有詩有酒便消寒」兩檔「隨孟暉女史重覓古代生活」系列節目。著有長篇小說《盂蘭變》,隨筆集《維納斯的明鏡》《潘金蓮的髮型》《花間十六聲》《畫堂香事》《貴妃的紅汗》《唇間的美色》《古畫裡的中國》《花點的春天》及學術作品《中原女子服飾史稿》等。


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南宋的農村經濟(二版)

作者:梁庚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12/09


本书简介


南宋承襲北宋,在經濟上有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和商業發達等基本趨勢,人口增加造成耕地不足,土地兼併助長財富集中,而商業發達則使農家和市場經濟的關係日深,常受物價變動的影響。再加上南宋賦役制度的許多弊端,促使農村貧富差距漸增,助長了社會的不安。但在另一方面,在南宋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中,卻未曾發生大規模的農村變亂,可見另有一股協調的力量在維持農村經濟的安定,這也就是南宋政府和富家做了各種努力。《南宋的農村經濟》主旨在探討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的衝突與協調。各章分別討論了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農產市場與價格等具體情況,以及農村中貧富不均的現象,最後則討論農村中用以協調貧富的各種努力,並指出這些努力在當時所能發揮的作用。


著译者简介


梁庚堯,祖籍廣東省新會縣,民國三十七年生於廣州,旋即移居香港,1956年定居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博士,自1977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現為同系名譽教授。著有《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中國社會史》《宋代科舉社會》《南宋的農村經濟》等書;另有未收於上述各書之論文若干篇,以宋史研究為中心,而渉及唐宋社會經濟史、宋元教育文化史及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史等課題。


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作者:周志文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12/10


本书简介


黃宗羲曾說晩明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思想領域繽紛離奇,變化極大。王陽明良知學對晩明思想家影響甚廣,不僅思想界,對文學與藝術創造也有作用,而且爭議不斷,其中包括良知的性質,致良知的方法,以及判斷是非,應以歷史的格套或個人自覺為基準等,晩明學術,於此討論甚多。本書收錄相關論文十一篇,著眼於晩明學術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以及思想的傳承演化上,除王學影響之外,也涉及其他學術議題,內容廣泛,議論精闢。


著译者简介


周志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學術史、明清文學、現代文學。曾至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講學,荷蘭萊頓大學訪問。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專著有《汲泉室論學稿》《論語講析》《孟子講析》《陽明學十講》等。


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作者:江昱緯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1/12/24


本书简介


崇禎年間,揚州商人蔡璉創立揚州育嬰社,是為民營育嬰堂的開端。晚明士人劉宗周指出揚州育嬰社兼具「恤孤」與「賑貧」之效,揭示晚明以降育嬰堂的兩大理念,即是本書題旨所揭之「救嬰」與「濟貧」。明清時期育嬰堂的乳婦,一方面是落實救嬰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則是濟貧理念下的救濟對象。乳婦兼具施、受救濟者的角色,在明清善會善堂史中,值得深入挖掘。本書以乳婦為核心,透過社會、性別與醫療等面向,呈現明清善會、善堂更豐富的面貌。反思士人對乳婦千叮萬囑的態度,及其對於乳婦的議論,實是行善理念、性別與階層等多方因素的相互交織,反映出育嬰堂理想與經營實況間的落差,更凸顯「救嬰」與「濟貧」難以兩全之下,乳婦可能面臨的困難與窘境。


著译者简介


江昱緯,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史、性別史,著有〈清代育嬰堂的乳婦〉、書評〈評黃旨彥,《公主政治──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別考察》〉。


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作者:宋怡明  

原文作者:Michael Szonyi

譯者:鐘逸明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12/16


本书简介


《被統治的藝術》以明代沿海衛所為背景,剖析承擔兵役義務的軍戶家族如何擬定種種策略陽奉陰違,趨利避害。他們既未公然挑戰權威,亦非順從遵守律法,而是在反抗與服從之間遊走,不斷對以下問題進行權衡與決策:何時被統治、如何被「最恰當地」統治、如何讓被統治的利益最大化又讓付出的成本最小化──運用「被統治的藝術」。本書分成三部分,分別講述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日常生活。歷史學家宋怡明親身走訪田野,挖掘大量族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史料,結合微觀的鮮活案例與宏觀的嚴謹分析,完成這部關注一般常民大眾的社會史傑作。


著译者简介


宋怡明 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國近代社會史學家。擅於利用歷史人類學和田野調查方法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社會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等書。

 

審訂者:李仁淵: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與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與多篇論文。

 

譯者:鐘逸明,祖籍潮汕的新加坡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大學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就讀於牛津大學聖十字學院。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代史和華人華僑史。譯有The Scramble for China: Foreign Devils in the Qing Empire, 1832-1914(尚未出版)。


7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華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煩惱

作者:張劍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1/12/24


本书简介


毫無遮掩的高官私房日記。晚清高官的煩惱也如華裘上的小跳蚤,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卻又不時因為小嚙咬而奇癢難耐!歷史證明,人們往往不會因為時代的界線與文化的不同而擁有超脫貪憂畏怖外的日常煩惱。即使是晚清的達官貴人,在工作以外的瑣碎生活,及煩惱的心理狀態,仍與我們並無二致。作者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將帶領讀者深挖史料、還原各種細節,讓我們在時隔百餘年之久,仍能感悟何汝霖的笑、曾國藩的苦,以及紹英的憂。


著译者简介


張劍,1971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及明清文學文獻整理工作。整理有《莫友芝全集》(與張燕嬰合作)、《翁心存日記》《翁心存詩文集》《紹英日記》等,多次獲中國「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


8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陳廷敬

作者:馬甫平, 馬雨晴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13


本书简介


十七世紀後期,漸次走向大一統的清王朝,正在步入佳境。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即將來臨,康熙皇帝的股肱大臣,康熙皇帝決策集團的重要成員,一代名相陳廷敬應運而出。陳廷敬(一六三八年至一七一二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卒諡文貞。出生於山西省陽城縣郭峪里,因籍隸澤州,故亦以「澤州」相稱。他是清代康熙年間卓越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貢獻的學者。編纂《康熙字典》《明史》《大清一統志》等多部大型典籍。入仕53年,入值南書房24年,從翰林一路升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皇帝譽為「恪慎清勤,始終一節」,可謂達到封建社會人臣的最高境界。


著译者简介


馬甫平,山西省陳廷敬研究會副會長,主編、參編、撰著、點校文史著作六十多種,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關於陳廷敬的研究成果有專著《升平宰相陳廷敬評傳》《皇城陳氏詩人遺集》《午亭文編》點校本;論文《陳廷敬的廉政思想及其清廉作風》《陳廷敬尊聞詞簡論》《陳廷敬的家風傳承與為官之道》等。馬雨晴,發表論文、詩詞多篇。參編《康熙字典(簡明本)》《翰墨書香》系列圖書,擔任書法字帖書寫、配套影片主講。


9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欣欣此生──北大歷史學者邵循正的求學、品格與生活

作者:邵瑜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21/12/06


本书简介


在時代的紅潮中,照見知識分子不畏強權、不忘本心的生命剪影。邵瑜寫下父親邵循正青年時期的求學、與母親鄭遜訂婚後被迫寫「情書」給未來岳丈、父親自英國留學歸來後選擇性吃牛肉的理由、母親手做「元宵餡兒」的神祕療效、外曾祖父鄭孝胥日記的下落等,也寫邵循正夜間寫稿時瀰漫整個房間的煙霧……娓娓道出了記憶中說不完、道不盡的往事,時而幽默、時而懷念,展現邵循正的品格、治學態度、教養觀念等,雖不足為史書所記載,卻深深烙印在親友、學生心中。


著译者简介


邵瑜,邵循正(字心恆)之女,1948年生於北京,1952年隨父母搬入北大,後來一直在北京求學生活,直到1968-1972年下山西農村插隊。回到北京後曾任小學教師,1979年調入北大歷史系任資料員。1981年隨夫到美國,1993年考入佛羅里達州Broward County做公務員,2014年退休。


10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古今之變:現代中國的困惑—歷史學家訪談錄

作者:李禮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14


本书简介


「古今之變」,是對中國從歷史進入「現代」過程中,再造國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種思考。中國進入「現代」會遵循一種通用的演化路徑,還是會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許宏、趙鼎新、許紀霖、佐藤慎一、楊奎松、謝泳、狹間直樹、張鳴、黃克武 、羅新、葛兆光等十幾位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的判斷並不相同,讀來頗能給人啟發。


著译者简介


李禮,法學博士,歷史作家。教育背景包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曾任多家媒體主編和歷史刊物《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著有《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求變者:回首與重訪》(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中華書局【香港】2020)以及編著若干。


11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

作者:盧建榮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21/12/24


本书简介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五十年駐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卻犯了引用西方學術理念的誤用、濫用,甚至挪用的失格之舉。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他終極關懷的兩說「儒學的現代化」及「中國文化無敵」,如今看來愈發如昨日黃花,盡化為春泥矣。余氏以治思想史聞名於世,不僅研究個別思想家,如朱熹、戴震、章學誠、陳寅恪、胡適、顧頡剛等人,也研究時代變動下的思潮,如漢晉之際、明清之際,以及晚清民初。這些研究的手法暴露了不少在思維上的盲點,在與西洋學術資產對話時的牽強,在課題拿捏上精準度的欠缺,在史料疏通與特定課題之間不能符應,以及在論思潮導致社會自發性變動時之武斷。余大師還利用台灣報媒刊載其學術作品,諸如陳寅恪晚年心曲、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以及東漢生死觀等等學術大文,徒留難登大雅之堂的劣作。這比起西方「志於道」的學者,相差何啻霄壤?在他留洋的五六十年代,以迄爾後滯留西方,他對西方史學不僅陌生,而且霧裡看花不知所以,更未曾在英文世界遺下鉅著或傑作。”(注:简介为作者语)


著译者简介


盧建榮,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唐宋私人生活史》《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等。


12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茶金帝國與海上絲路(全二冊)

I:廣東十三洋行的崛起

II:廣東十三洋行的變遷與重生

作者:羅三洋  

出版社:大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2/06


本书简介


近來,由溫昇豪、連俞函等人主演的《茶金》在台灣掀起一陣熱潮,《茶金》談的是戰後新竹北埔茶產業的故事。然而,台灣茶業的展甚早,早在清治後期,台茶就開始外銷,1860年代後期,台茶曾銷往澳門、美國,而其中的故事也很精彩。如果大眾看了《茶金》,進一步對茶葉貿易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的話,羅三洋先生所著的《茶金帝國與海上絲路》這本書,非常適合做為了解東方茶業在早期外銷歐美的傳奇故事。《茶金帝國與海上絲路》這本書,雖說是以廣東十三行為主軸,但是它的視角不只侷限在東亞,而是將廣東十三行,甚至是整個清帝國放入世界史的脈絡中探討,而本書也不局限在經濟,沒有一大堆數字與術語。如此敘述方式,讀者不會有太大負擔,可以順著作者筆觸,回到時空當下,理解歷史背後的政治、經濟、軍事因素。


著译者简介


羅三洋,1998年赴德國,就讀海德堡大學,期間翻譯約達尼斯《哥特史》,並在網路論壇上發表連載《上帝之鞭: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深受讀者好評。個人著作《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夢斷三國》《柔然帝國》,個人譯著《哥特史》等。


13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共濟會,被隱藏的世界史:

影響人類歷史,塑造世界版圖的神祕組織

出版社:方言文化

作者:約翰‧迪基

譯者:林士棻

裝訂/頁數:平裝/464頁

出版日:2021/09/29


本书简介


自共濟會創會以來,就與世界重大歷史事件密不可分,它的發展與近代史高度重疊。綜觀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兩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法西斯政權擴張等,共濟會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時而因勢利導,利用動亂壯大版圖;時而飽受磨難,淪為被殺伐擄掠的階下囚。「本書描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近代變化。作者充分研究了英國最近才開放的歷史檔案,以流暢的文筆譜出共濟會近三百年來的離奇歷史。」


著译者简介


約翰‧迪基,作家、歷史學家、義大利研究權威。曾出版多本義大利研究書籍,其中《西西里黑手黨史》(Cosa Nostra: A History of the Sicilian Mafia)熱銷國際,翻譯為二十多國語言,並獲得CWA非小說類匕首獎。二〇〇五年,義大利總統授予他義大利團結之星司令勳章,以表揚他對義大利研究的深遠貢獻。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林士棻,高雄第一科大口筆譯研究所畢業,現從事文字加工業。著作與譯作包括《台南風格私旅》兩冊;《清潔女工手記》(合譯)、《失控的群體思維》等十餘本作品。


14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帝國、氣象、科學家:

從政權治理到近代大氣科學奠基,奧匈帝國如何利用氣候尺度丈量世界

作者:黛博拉·柯恩  

原文作者:Deborah R. Coen

譯者:翁尚均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1/12/04


本书简介


有別於海洋帝國與占據海外殖民地的國家,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十九世紀歐亞陸地帝國產出知識的地理學。但奧匈帝國廣大疆域的高度差異性,驅使人們投身於帝國治理與科學創新的志業,包含建立觀測站運用觀測數據、視覺化繪圖技術的演進、推動動力氣候學發展、透過植物遷徙進行觀測、有關森林砍伐對氣候影響的大辯論等,哈布斯堡王朝樹立了廣義上大氣科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從而讓一般民眾意識到「氣候」的重要性。  透過哈布斯堡王朝科學家之眼,我們得以返回那個時代,重探當時為了解決「奧地利難題」所發展的技術與理論,包括如何統整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系統,解讀並呈現奧匈帝國的特質——領土幅員廣大、地形差異甚廣,多民族多語言、結合了中世紀王國與現代法治的綜合政體。人們無不苦於探尋或發明新的著力點、研究手法與建立新的機構(如「中央氣象與地磁研究所」〔Zentral 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magnetismus,簡稱ZAMG〕),處理氣候與人類、社會與帝國之間的關係與象徵意義。


著译者简介


黛博拉·柯恩Deborah R. Coen,耶魯大學自然史教授,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是現代物理和環境史專家,中歐智識和文化歷史專家,研究關懷在科學知識如何被生產,以及科學家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著有《地震觀察家》(The Earthquake Observers: Disaster Science from Lisbon to Richter, 2013)與《維也納的動盪時代》(Vienna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Science, Liberalism, and Private Life,2007),均獲得科學史與中歐研究等相關著作獎項。近期得到Mellon New Directions Fellowship資助,研究聚焦在氣候變遷的物理學與社會科學研究。  譯者:翁尚均,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博士畢業,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文化行政職系公務人員正式退休,現專事英、法文中譯工作。


15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作者:林安梧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11


本书简介


林安梧教授於本書提出的「公民儒學」,可以說為當代儒學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向度,目的在於將儒學融入現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儒學在民主社會的新形態。公民儒學所謂的「公民」,不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也有倫理學上的意蘊,略同於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公民儒學理論關注的核心,不只是傳統儒家說的修身養性,而是將「社會正義」與「責任倫理」作為現代儒家思想的內核。理論資源方面,作者主張由熊十力回到王夫之,在詮釋上則主張從過去的心性哲學轉向實踐哲學。本書分兩大部分,收錄作者在國、內外關於公民儒學的演講與訪談,用字遣詞平易近人卻不失深度,適合關注儒學或政治文化體制的人閱讀,也能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


著译者简介


林安梧,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哲學博士。著名哲學家、當代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美國傅爾布萊特(Furbrighter)訪美學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暨哲學組召集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傑出訪問學人、上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元亨書院院長,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師從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面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以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王船山、熊十力思想為基礎,提出「言、構、象、意、道」五層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此外也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自上世紀九〇年代起,擔任《鵝湖》社長暨主編,反思當代新儒學社群諸多問題,陸續提出「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學」「公民儒學」等構想,引發學界關注,海內外已有多本著作與論文對此展開研究。學術著作三十餘部,包括《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臺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 重建儒學》《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論語聖經譯解》《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等,以及學術論文三百餘篇。


16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 整理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

《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

作者:佐藤將之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12/14


本书简介


西元前256年,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征服。由此,戰國時代最後階段的華夏世界進入三十五年的「後周魯時代」。本書提出:在此時期周天子不在的政治權威空白時期,實為《荀子》和《呂氏春秋》兩書之出現的主要契機。以這樣歷史背景為主要契機誕生的兩書,其政治哲學的目標便應該在於構想能治理全天下人民之國家的建立──《荀子》探求未來以禮義治理天下的君王;《呂氏春秋》則向已成為「de facto天子」的秦王,為提升至名正言順的天子,提供政策綱要和實踐細則。作者根據較為嚴謹的「觀念史/概念史」分析,闡述《荀》《呂》兩書在思維上、概念上、論述內容上等多層次的思想特質及其歷史角色。期盼本書在戰國秦漢時代的歷史和思想相關議題之探討能夠提供較新的切入點,並擴大研究視野。


著译者简介


佐藤將之,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諸子思想、荀子哲學、比較東亞思想等。著有《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请关注公众号获取进群方式

往期精选

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