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线记者的口述:2020拼过命,2021继续犇!
编者按
牛年春节已近尾声,“原年人”要收拾好心情迎接新年学习工作的开端,而许多媒体同行可能已经恢复工作几天了。回顾过去,“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记者编辑们在工作中坚守,见证了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每一天。2020年,你有为谁拼过命吗?他们拼过。在本篇推送中,来自中新社湖北分社、黑龙江分社、河北分社的记者们将把那些“拼了命”的故事讲述出来。我们不能忘却那些感人的瞬间,也期待2021年新闻工作崭新的开始。
01
张芹:继续做有温度的记录者
▲中新社记者湖北战疫日与夜
大家好,我是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记者张芹。
有人说,滋滋啦啦的炒菜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武汉过年最动人的旋律。今年除夕,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掌勺做了一条红烧桂鱼,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美好的除夕。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平常,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疫情所带来的恐惧与压抑,也许很难理解这看似普通的每一天有多么弥足珍贵。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我的家乡武汉生病了。这个原本热闹到有些嘈杂的城市,一夜之间冷清下来。2020年1月底至2月,是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刻,由于医疗资源挤兑、信息鱼龙混杂,民众的悲观情绪空前强烈。
采访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新闻报道中,除了向外界发出“风暴眼”的关键信息,传递信心与希望更显珍贵。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笔触和镜头更多的对准那些小人物、身边事以及那些温暖而充满力量的瞬间。
腰椎间盘突出的黄恒,蹲着或躺在办公室地板上接打电话的画面再次浮现在我脑海中。作为武汉洪珞社区临时负责人,为解决居民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各种困难,他拿着两部手机,守着一部座机,一条条整理诉求、一件件解决问题,起初只有一个人撑起社区工作的他每天要接打近300个电话……
52岁的台胞金先生新冠痊愈后便加入了捐献血浆的队伍。金先生说,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大陆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忘不了那些为武汉拼过命、冲锋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更忘不了那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以及那些站在窗前唱着国歌,高喊“武汉加油”的每一个武汉人,他们或许不起眼、不出名,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在武汉“至暗时刻”,迸发出超乎想象的勇气与力量,带给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撑起了这座患病的城市。
▲今年大年初一,江汉路步行街举行迎新春快闪活动。张畅摄
今年大年初一上午,和同事前往江汉路步行街采访,当《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响起时,在场围观的民众大多已是热泪盈眶。共同经历过疫情带来的恐惧与压抑,才能体会如今的安定与祥和多么来之不易。
2021年春节的武汉,格外“温暖”。不仅仅是冲上20℃以上的气温,更是那无数口罩下藏不住的欢喜。早早就挂上街头的红灯笼、悬挂在家家户户窗外的腊鱼腊肉……武汉人对新年的期待,从未如此强烈。
回望过去这一年多,我与同事们一道在抗疫主战场见证并记录武汉从“暂停”,走向“重启”与“复苏”。从第一次穿防护衣的不知所措,到第二次、第三次的轻车熟路,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现在的坦然面对,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我只想不负新闻人的使命,尽最大的努力,将所见所闻一一展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武汉也并非孤岛。
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座最早经历疫情的城市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坚守“阵地”,苦练“内功”,讲好武汉故事,做有温度的记录者。
▲今年春节,武汉长江大桥的红灯笼与黄鹤楼。张畅摄
愿武汉经历过的苦难,不再降临他处!
愿所有的新闻人能少一些突如其来的“逆行”,多一些从容不迫的“前行”。
02
王琳:苦难荣光 皆是过往
▲黑龙江暴发疫情时,王琳与同事们深入疫区采访。
Ladies and 乡亲们,过年好啊!
过年的意义在于“过”,苦难荣光,皆是过往。
过去一年,是我入职中新社的第8年,经历了难忘的战疫报道。当时,牡绥境外输入疫情一度严峻,我与魏来、吕品、范英杰4人“组团”出战。起初采访阻碍重重,却也激发了斗志熊熊。勇闯重症中心、亲历卡口通行、与保安斗智斗勇……一篇篇现场报道如钟鼓连击,破冰开局。
最后一战,我们深入高污染隔离区,跟访医疗废物清运全程。那里装满已经用过的涉疫物品,是距离病毒很近的地方,其他媒体鲜有涉足的地方。瞥了眼高风险警示牌,“We don’t care,go go go !”,东北人的“虎劲儿”换来了宝贵的独家素材。最终,文图视齐发、掷地有声,获得文字、视频2篇总编辑奖,省宣赞誉、多方认可。一次团战,先抑后扬,中新社的牛群:贼拉牛!
▲王琳与记者同事们
过年的味道在于“年”,种啥种子,收啥年味。
打今儿起,我希望成为一个温柔又很酷的人,再立一个年年立、年年倒的flag——希望自己增肥成功,还要胖得主次分明。绝非“凡尔赛”,真的“瘦”够了!我听到“好瘦”的心情,就像你听到“好胖”一样,内心在反抗:“你才瘦呢,你全家都瘦!”等到虎年,希望牛小编们能对我说一声:“加油,你是最胖的!”
成于“过”,长于“年”,你成长了吗?有什么新年愿望吗?这嘎达有个“许愿池”!《庖丁解news》是一个收集梦想、也成就梦想的地方。如果实现了,记得来还愿!
03
王天译:新年仍做新闻的“排头兵”
▲石家庄疫情暴发期间,王天译采访藁城区消杀情况。
我叫王天译,今年37岁,是一名在新闻一线工作13年的老记者。作为分社机动组的报道成员,每周一开完例会就出差,回到家就是周末的情况就是常态。每年出差都在200天以上,从孩子们记事开始,早已经习惯了没有我在的家。
2020年1月,武汉疫情暴发,除夕夜,我向爱人表达了想去武汉抗疫一线支援的想法。爱人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看到我的坚持,尽管十分不舍,仍然答应在家带好三个孩子,让我安心去一线。
我家是三胞胎,三个男孩,武汉疫情发生时,未满7岁。
得到爱人支持后,我立即手写请战书交给河北分社鲁达社长。我是河北分社第一个报名支援武汉的记者。当时鲁达社长问我,家里有三胞胎能行吗?我说,您放心我没问题。最后因为总社的统一安排我没能如愿。
我记得那天是2021年1月5日晚上11点半,我终于忙完一次出差采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没来得及看看孩子们的睡颜,就得知石家庄疫情管控升级。顾不得睡觉,我和老婆提前请示:“这次可能要去很久了”。爱人了解我的心情迫切,一句埋怨也没有。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出现在抗疫一线现场:三进“疫中”小果庄、深入石家庄涉疫医废处置现场、探访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紧盯黄庄公寓集中隔离点的建设进度;我也站在新闻现场的制高点:编写河北省疫情发布会消息、参加石家庄疫情发布会现场、采访河北省疾控中心专家、进入黄庄公寓建设指挥部中心。
▲王天译采访张伯礼院士
一个月的时间,我在石家庄区域内驱车2300多公里,行走近20万步,用60多条图文通稿,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海内外读者讲述了石家庄抗疫的点点滴滴,其中多篇稿件都是首发稿件,我也成为石家庄本土疫情发生后第一个深入疫中小果庄的记者。
我觉得,记者就是一个兵,当兵的就应该冲在最前线。无论是武汉疫情还是石家庄疫情,抑或今后工作当中遇到的新闻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事情真相,发出报道,是我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做的。
每一次穿上防护服,我都在想,如果孩子们知道我在做什么,是否会为他的父亲感到骄傲。但孩子们一直没有说过想我,直到两个星期后,我依然没有回家,孩子们才开始问妈妈,爸爸去了哪?
这是我和家人分开时间最久的一次,也是7年来,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寻找他们的父亲。在这次疫情采访的尾声,我和同事被告知还要在酒店观察几天,那是我第一次从“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这个月6日,我终于得到消息可以结束隔离回家,立即给家里打电话,对着三个孩子大声喊到:“你们的爸爸终于可以回家啦!”
▲王天译在采访间隙与建设工人们一起吃饭
因为这次我在疫情报道中的突出表现,很惊喜拿到了分社颁发的“抗疫先进个人”纸质证书。这不,石家庄疫情形势好转,腊月二十九我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去做核酸检测,隔天拿到阴性结果,就开车去秦皇岛孩子姥姥家一起过年,大半年没见,家里人终于团聚了。对了,年夜饭终于吃到我妈亲手包的韭菜鸡蛋粉条馅饺子。吃到这个饺子,才叫过年啊。
我希望2021年,我所在的河北省不再有突发事件,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也希望今年能多拿点好稿奖!
愿所有新闻人
在新的一年
少一些突如其来的”逆行”
多一些从容不迫的”顺行”
继续高擎火炬为理想而犇!
采访:苏碧滢
编辑:梦珂
视频、图均由中新社记者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