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Get自贸港报道“宝典”(内部采编会视频曝光!)
▲2021年2月中旬中新社海南分社采编例会
海南封关,是封岛吗?
一负三正清单,含金量如何?
离岸贸易、离岸金融、QFLP、QDLP……啥意思?
个人所得税最高15%,有你份吗?
离岛免税购物,哪家店更便宜?
虽然2018年"4·13"后,中新社海南分社的同仁们学习又学习了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研究又研究了国家文件,采访又采访了岛内外的专家、学者、官员,还派出记者到香港、广东现场学习观摩。
但是,2020年,我们从3月,等到4月,再盼到5月,直至6月1日,当我们和“自贸港”真正“面对面”,如何向海内外讲自贸港故事时,发现不但没有秘笈,没有神器,竟然还是“小白”。自贸港方案中的许多专业名词,此前我们闻所未闻。
01
讲好故事,首先是讲对故事
度娘,读书,听会,访专家。
建立自贸港人脉库。各种场合,瞅着机会,求电话,加微信!
学习培训,雷打不动。
分社一季度一次的集中学习,外加不定期的学习,学文件,分享多种渠道、源源而来的信息。
派出记者编辑外出学习培训。三位记者到北京总社培训。两位编辑赴上海接受培训。回到分社,他们成为老师,培训分社记者编辑。
02
最鲜活、最真实的故事在基层
记者们到自贸港重点园区去了解新经济现象,到企业一线去倾听市场主体的所思所盼,到政府办事机构去感受简政放权。
2020年,是我们记者出差最频密的一年。“算不清下去市县多少趟!”,12月,记者李宇凡连续出差20多天,每次回家更换衣物洗漱用品,马上又出门。结束在三亚的电影节采访,就到中部山区走访。扛着摄像机,坐着摩托车,爬陡坡翻越两座山头。期间还插拍台商专题。2岁女儿都知道,爸爸不在家就是出差了。
▲视频记者李宇凡采访台风。尹海明摄
近两年来,海南吸引20万人才,再现建省之初“十万人才下海南”热潮。其中10万人是2020年6月自贸港建设方案公布后上岛。
为了摸摸到底有多热,分社总编辑王辛莉在海口一个区的公安办证中心蹲守半日。看到全国青年人才纷至沓来,在岛外打拼十多年小有成绩的中年海商归乡欲闯一翻事业,“还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此后,这位海商不时分享创办企业中的思考,成为她观察自贸港的一个人脉窗口。那天,王辛莉还收获了一系列分社新媒体报道题材:人才如何快速落户?怎样领取人才补贴?哪些企业能享受15%所得税?都是民众、企业关心的话题。
战役性报道,智谋为先
总书记"4·13"讲话两周年,自贸港方案发布,一月、百日、半年,我们都按惯例提前策划。
分社采访部副主任王子谦跑经济口新闻。他说,从开年等自贸港方案发布,像准妈妈等孩子落地,“希望早上宣布,有时间从容写稿”。而发布当天已是晚上7时,当即按策划预案,在总社多个平台发出10多篇文图、视频报道。
▲王子谦(中)和林士杰(右)在洋浦工地采访。王辛莉摄
“每一次采访都兴奋,每一次提笔都痛苦”,记者们表示,专业,新意,中新风格的辩识度,每一次下笔都是一次新思考,对自贸港的认识更深一层。重大题材多是两人以上合作,“材料捏到一起不易,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更难”。
记者写写写,签稿人改改改。每一项重要报道,分社杨旭社长都组织策划,修改稿件,拟好标题。眼见着,白头发又多了起来。
▲分社杨旭社长率队在儋州市采访。冯岛摄
好在我们有总社各平台的指导和支持。还有总编辑奖对记者们的激励。外报良好的落地率,让我们看到自贸港对外报道的成效。
2020年7月,分社文字通稿在海外媒体落地率创分社有史以来的最高,达90.91%。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多家媒体采用,菲律宾的媒体在版面上用粗体大号字注明中新社报道,并在标题下署记者名。海南官媒同步转载。
《海南自贸港第四批重点项目签约美韩等国企业投资海南》获9家华媒采用,成为本年度采用最多的一篇自贸港报道。国是直通车的微博话题“洞见计划”转载《从“海外购”到“海南购”——免税消费正由海外加速回流》一文,阅读量超过500万。
我们的视频报道《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首个特批带离园区进口新药落地》等在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马来西亚亚洲时报、加拿大新动力传媒、香港无线台等播发。图片报道《海南将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
只是记者感慨,海南免税店开了一家又一家,自己什么时候能买得起?
2020年,分社的高分稿同比上年增长了1.1倍。讲好故事的能力提高了一步。
自贸港——海南对外宣传的契机
民营企业是自贸港建设接地气的力量。我们和中新经纬共同策划了“民企和自贸港共成长”,迄今采访了近十位知名企业家。同时,采访了近二十位在琼台商。
海南自贸港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黎族是海南独有少数民族。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聚焦海南黎村苗寨乡村脱贫振兴。从茅草屋搬进小楼房的黎族人,思想观念变了,不再象以前打工够吃就“开遛”。有的做起小老板。
▲记者尹海明在昌江采访致富带头人。凌楠摄
海南是侨乡。自贸港建设中多有海外琼侨的身影。我们踏访文昌、万宁、琼海,边访边报,制作了新颖的新闻专题。
吾乡吾土侨乡博鳌视频直播,记者头顶烈日,1小时50分钟,直播手机烫手。首次实现两个相隔15分钟车程的转场直播。
在疫情高压下前行
2020年新春1月,记者尚沉浸在旅游旺季的新春见闻。2月初,回岛外老家过年的记者还没来得及访亲暄友,即被新冠疫情催促全体返岗。三位小伙伴采访中接触到一位确诊患者,被迫在家隔离14天。
亲历此事的记者林士杰说,“第一次做核酸检测,第一次居家隔离,第一次与新冠肺炎如此地近……内心惶恐与无助,14天漫长的等待,让我深刻意识到岁月静好来之不易,好在有惊无险……”但“建设自贸港、‘天问’问天、‘嫦五’探月……一个个好消息,又让人感受到历经磨难的国人坚韧前行的力量。”
海南冬季瓜菜因疫情滞销,2月中旬记者们奔赴各地市县采访受影响情况。3月始赴自贸港重点园区了解复工复产情况。
▲视频记者记者林士杰在乐东采访冬季瓜菜。王辛莉摄
派驻三亚记者王晓斌后来透露,他一路开车一路流泪和分社同事会合。父亲和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从湖北到三亚过年,中间在武汉中转,“若被感染……”,他心惊胆战。“亲身经历新冠肆虐这个历史事件,真正明白了‘不要让历史重演’这句话的分量。”他说,“好在送走磨难之年,终于迎来‘牛’年”。
2020年,是女记者张茜翼在分社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跑医疗口线的记者,前所未有的忙碌。记录,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发声,只为守护人心安稳”。3月始同时加入自贸港报道,见证海南新变化,她想“扎根这片热土,把海南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文字记者张茜翼(左)在白沙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李宇凡摄
“初闻不识‘港’中意。”分社副总编辑尹海明说,虽然参与了大半年的自贸港建设报道,在新闻采访中不断学习,但目前只能算与自贸港勉强相“识”。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自贸港建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远未达到对其相“知”的程度。但愿多年以后,回首这段自贸港建设奋斗初期的往事,会有“再见已是‘港’中人”的美好。
2020年底,随着海南自贸港一张张“清单”落地,海内外和海南老百姓开始更多关注自贸港。
自贸港,让小岛联通了世界。
自贸港,提升了分社记者的报道格局。
我们和自贸港共成长。
中新社海南分社集体 王辛莉执笔
编辑:魏园
实习编辑:彭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