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通过采访获得素材,回来后整理、写作、完稿、发表。不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即使写出文章,也是空对空的天方夜谭。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充分理解采访的内涵,掌握采访的各种方式,增强采访的本领,为写作收集丰富的资料。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不同的场合,采访的方式有以下这些:
01
个别采访法
这是“一对一”“面对面”的采访式。记者要预先准备好采提纲,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发问。无论是录音记录还是用笔记录,都要求完整记录回答内容,以便回去后整理。
“一对一”采访的好处是,可以问得比较深,比较透;倾听得比较仔细、全面;有时还可以追问,问那些临时想起的、采访提纲上没有的问题,记者的主动权比较大。在采访中,应当主动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他说出“心里话”。
“人物专访”基本上是采取这个方式进行的。记者在选好采访对象后,一是必须到现场,二是必须近距离接触,三是要问新事、问近况。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能有新闻性、可读性。
02
新闻发布会采访法
新闻发布会往往采取新闻发言人先发言,然后记者进行提问的方式进行。有的新闻发布会有时会有一个通稿。发稿时,把通稿改成自家媒体所要求的样子就可以了。有的没有通稿,要记者自己写。
此外,关键的一点是记者能否在新闻发布会上得到提问的机会。因此,在参加新闻发布会之前,应当准备几个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代表记者本人以及所在媒体的业务水准。到了会议提问环节,记者要大胆举手,大胆提问。这样,便可以获得自身媒体的独家信息。在媒体刊登时,会有与众不同的面貌。
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说:“参加记者招待会,对我来说就像参加一场刺激性很强的竞赛。进入这种场合,我全身的神经都活跃,全部的知识储备都动员起来,很快就进入兴奋状态,你完全可以期待自己超水平发挥。”
03
召开座谈会采访法
这也是“面对面”的采访,不过,是“一对多”。
参加座谈会的人应当有代表性,发言可各有侧重。在座谈会上,还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一个座谈会只有一个主题,不要把几个不相关的主题放在一起座谈。
记者在座谈会上要有互动亲和能力,使参会者很快进入状态。记者在会议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访谈任务。同时,应当具备较强的提问和倾听能力,通过座谈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在整理稿件时,只选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最经典的部分,不能全盘实录,不可写成会议记录。
04
现场随机采访
这种方法没有特定的采访对象。记者或在现场,或在生活中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实收集起来,有时偶然会问一下路人甲、路人乙。这种采访,看似有点盲目,实质上采访者心中是有数的。因为随机采访中有用的内容将成为新闻素材。而那些无用的材料(可能是大量的)将被删选出局。
比如说,最近中国女足拿到了东京奥运会入场券。这一件事在社会上反响较大。媒体可派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路人,听听他们的想法与心声,肯定会得到许多真实的内容。在采访前,记者应设计好几个题目。采访中,要态度诚恳,干脆快捷,对采访的人数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
05
蹲点调研采访法
与座谈会只开两三个小时不同。蹲点调研采访法要求记者到新闻发生第一线住上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在调研中要从社会热点和读者关心的问题入手,层层挖掘,层层剖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报道比较有深度,影响力比较大。
《人民日报》2013年7月23日发表的《驻村三日》一文,就是记者深入福建福安市,驻村三日开展基层调查、走访了13个村后写成的通讯。这篇通讯回答了“当下农村是个啥状态?”“未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06
大会采访法
对于各种重要会议的采访,记者必须先要有策划选题的准备。要全程参加大会,不要蜻蜓点水式的报个到就算到会了。除参加大会、听报告、看文件、领会会议精神、写出通稿外,应当再写一些会议的独家新闻、专访或会议花絮。
参会的记者必须见缝插针,利用会议开始前、中间休息时、会议后完成对会议代表的采访。会议新闻不能只满足于编简报。应当向与会代表提一些读者关心的质量较高的问题,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07
问卷调查采访法
此法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通过电话、邮寄的方式进行。
问卷法是国内外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在于标准化,便于统计。答题可用打勾形式,也可用填文字形式。
出调查答题时,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表述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使用陌生的语言,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或概念。
对收回的问卷要作认真统计,归纳整理,找出带规律性的意见与结论。
08
电话采访法
这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因无法与采访对象见面而采用的办法。
其基本要求是:电话采访前必须做好“功课”,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列出采访提纲。打电话要选好时间,对获得的信息要认真核实,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稿件完成后要让对方审阅修改,同意后再发表。
电话采访因为通话时间限制,受访人回答问题思考时间少,故内容略显粗糙,资料不够完整。这是电话采访的不足之处。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章来源:“华文融媒云”微信公众号
编辑:段世炜
推荐阅读:“空少”转战“摄记”:有时采访比蹦极都刺激!
一文解锁!首都党媒如何蹚出媒体融合“深水区”
嗦螺蛳粉长大的记者,稿子是“螺蛳粉味”?
“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强调”有什么区别?
“老少边穷”≠新闻“贫矿”!一文解锁两大“掘金”秘笈!
“东京大冒险”,我们如何生产奥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