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究虽然枯燥,
但定期交流有助写稿,
在此办个专题研讨,
有啥“毛病”咱们聊聊。
内谁说了,
别看广告看疗效!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是通讯社向客户提供的最主要的产品。中新社每年向境外华文媒体提供的文字稿中消息稿约占八成。只要留意稿件落地情况就会发现,短小精悍又富含信息量的消息稿永远是“抢手货”。境外华文媒体需要的是不打官腔、不唱高调、不掺水分的“干货”,他们时常也会舍弃一些内容,自行编辑,集纳多家媒体对某一事件报道的有用信息成稿。
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消息稿供给质量,对提升稿件海外落地采用率,提升国际传播力具有现实意义。咱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外宣消息稿中的常见问题,数数你被戳中几处。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探讨怎么把稿子写得出彩。
表达是否准确不仅能够体现记者基本功是否扎实,还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记者在写稿时投入多少心力。何为准确?首先是没有技术性差错,即无语言文字及标点差错,无语病,数字书写规范,人名、头衔、机构名称等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就是无事实性错误,无歧义,符合官方确定的表述。可别小看差错。前不久,南京错漏百出的红头文件一度引发舆情,加之防疫不力,官方的公信力首当其冲。有时一字之差还会造成歧义甚至是意思相反,严重的甚至会犯下政治错误,比如,误将“某人返华”写成“某人反华”,将“牢记使命”写成“忘记使命”等。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找茬”,看看如果你是编辑或者校对,正常通读一次到底能发现多少我特意埋下的“雷”。(以下段落改编自网络,原文无误。)
1
“国家杯”国际帆船赛决赛15日在俄远东海参崴开赛,6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在阿穆尔湾展开较量。
点击空白处并上下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海参崴”应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2
截至目前,该机车已成功开进新西兰、马拉西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迪拜等多个国家,其中出口非洲近10个国家。今年8月,由中车大连公司制造的3台出口埃塞尔比亚的干线内燃机车,在中国企业承建的吉布提—埃塞俄比亚铁路正式上线运行。
点击空白处并上下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1)“马拉西亚”应为“马来西亚”
(2)迪拜不是国家
(3)“埃塞尔比亚”应为“埃塞俄比亚”
3
在回答记者有关武汉实验室泄露病毒问题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到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没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武汉病毒所没有开展过冠状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没有所谓的人造病毒。那么哪里来的因为违反实验室规程导致的病毒泄露呢?
点击空白处并上下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1)前后两处“泄露”应为“泄漏”
(2)“卫健委”应为“国家卫健委”
4
10月2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千2百零1万5千人,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其中,北京局集团公司分别发送旅客1百零5万7千人。
点击空白处并上下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1)“1千2百零1万5千”应为“1201.5万”
(2)两处“人”应为“人次”
(3)“1百零5万7千”应为“105.7万”
5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工作,挂牌交易3万吨,成交情况良好。这是近一段时间组织的中央冻猪肉储备第6批投放。
点击空白处并上下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国家发改委”或“国家发展改革委”
以上大大小小的差错你都找出来了吗?此类差错,有时是因为记者一时笔误,有时是记者书写不规范,有时则是记者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如果记者在提交稿件之前从头至尾阅读几遍,核实机构名称、人名及头衔等重要信息,绝大多数技术性差错是能够避免的。编审校环节也需要加强把关,注意防范,避免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另外,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语言描述的准确性等,也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财新传媒主笔王和岩早年在《中国商报》做调查记者时,就曾因11个字所述的内容失实惹上官司。她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是安徽交通厅厅长贪腐的案子,一个地级市的交通局局长协助调查,但是她写成被纪委带走了,相关内容11个字(全文约9000字),因为这11个字她惹上了官司,最终败诉。讲起这段往事,王和岩说,这件事让她明白,“稿子除了多方核实,最终呈现与采访之间,也要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掌握八分的证据,最多说六分的话。表达除了严谨,也要克制”。
消息稿宜短而精。1991年10月,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曾联名发出《多发短消息 减少长通讯》的呼吁书,倡导经营短消息和现场短新闻,狠刹长风。呼吁书中提到,新闻主体观念薄弱,报纸“杂志化”、“通讯挤消息”、“长挤短”等现象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不可能造就出好的新闻队伍……”。
▲网络截图,该呼吁书刊载于《中国记者》1991年第11期
外宣稿件,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读者,尤其要注意“短、快、新、活”。稿子要想短,就要“狠心”删砍,增强可读性。那么从何删起呢?不妨看看,稿件里的新闻背景简明扼要吗?主办、承办单位的介绍有必要一一罗列吗?数据及成果发布,选取到重点和亮点了吗?受访者的直接引语是否过于口语化不够精炼?采访素材吃透、消化了吗,信息量充足吗?一味求全,不加取舍,看似处处是重点,其实处处无重点。不妨先围绕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写写看。只有对采访素材有效选取、加工、提炼,才能够使消息增加含金量。这一点从稿件落地采用和转载情况可以得到印证。笔者还发现,相较于单一地区的消息,集纳多地类似情况的综合消息落地和转发效果更好,更受读者和用户青睐。每当地方两会密集召开,经济数据频频发布,多地出台楼市新规,极端天气带来大面积影响,包括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的报道,编辑都会在统筹、综编各地来稿方面做大量工作,根据地域的重要性(或受关注度)、现象的典型性、采访的扎实度等选取有效内容,把稿子的“水分”一挤再挤,有时一篇1000字的综合消息可集纳10来篇地方来稿。
新闻语言讲求平实,力求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外宣稿更是忌讳打官腔、调门高、语言晦涩,文风宜简、浅、显。在消息撰写中,我们可以少用形容词,特别是比较夸张的词汇,尽量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要舍得去掉意义和价值不大的情景描述。
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例,在去年疫情肆虐时,不少在陆从事食品生产的台企加紧复工复产保障市场供给,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为祖(籍)国捐资捐物,这些具体事例已经是各界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最好体现,又何必再补一句“家国情怀”“感恩重义”的评价,附带一个感叹号呢?掺杂感情色彩反而弄巧成拙。翻看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我们会发现,“正面报道”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直白地赞美恐怕是最不对读者胃口的一种。20多年前,《长江日报》刊登的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一稿,便是让负面新闻成为纠正工作的正面报道。这篇不足600字的消息被评为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值得借鉴。
记者在报道时需要时刻紧跟时局,有大局观,因时适时调整角度。例如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事态是动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如何引导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考验着新闻机构的功力。一些带有反思和警示作用的言论对企业自身转型或有帮助,但也容易引发唱衰中国的论调,引用则要慎重。总之,要具体看受访者的观点能否为报道总基调服务,是否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笔者日前读到一篇20多年前的报道——北大推倒南门约600米长的南墙改建商业街,此事轰动一时,之后数年剧情又“大反转”。有评论认为,“今日之新闻,即明日之历史”,如何处理敏感事件在未来可能造成的舆论反弹,既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也关乎一间新闻机构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正如前文王和岩受访时所说,从采访到稿件呈现是一个收窄的过程,表达要克制,把握一个“度”。
作者:王婧
编辑:汪漫
推荐阅读:
漫画高手的新闻视角就是不一样!他挖的独家获亿级点击量
四招破五陷阱!突发灾难事件报道要避开这些“坑”!
“东京大冒险”,我们如何生产奥运新闻?
没有“文化”的“酒桌文化”,终将会消失吗?
将爆款话题“吃干挖净”!看#苏炳添vs刘长春#如何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