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联合国采访是怎样的体验?

马德林 庖丁解news 2022-03-17


导读

中国新闻社驻美记者马德林,多年聚焦联合国新闻采写。他将采写经验总结为“一减一加”,让我们来听听看!



2017年初到美国分社,至今已有5年多。联合国新闻是我过去几年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略有些心得体会,愿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体机构有六个: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其中托管理事会已无实际职能。除了纽约总部外,联合国在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和肯尼亚内罗毕设有办事处。


联合国系统更加庞大,除了联合国本身之外,还包括从属于联合国的基金、项目、机构(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联合国专业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共有数十个之多。世贸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7个国际组织被联合国称为“相关机构”(Related Organizations),也放在联合国系统当中。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国际组织,都属于联合国专业机构。联合国专业机构中有些成立时间早于联合国,有些几乎与联合国同时成立,还有一些由联合国创建以解决某些紧急问题。这些机构都是独立的国际组织,通过组织间协议的方式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机构庞杂,议题繁复,大大小小的会议和活动多如牛毛,一眼看去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每年联合国大会开幕的高级别周,各国元首都会在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最为引人注目;地区热点问题如果出现重大、突发变化,安理会的反应也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 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几年跑下来,我明显感到,在联合国这样的多边场合中的国际新闻有其自身特点,采写工作也有相应需要注意的地方。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在于一“减”一“加”。


  “减法”   

“筛选器”和“保险丝”


如前所述,联合国机构庞杂,几乎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渠道,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采写联合国新闻首先要做好“减法”——优先选择最为重大、最可能被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


事实上,“最重大、最受关注”也是因时而异的。比如,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都是中东长期存在的地区热点,但在前一段时间阿富汗局势突变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和关注度就会有明显下降。


再比如,联合国秘书长经常会就各种全球性或地区性议题发布报告或声明,其中不乏呼吁多边主义、全球合作这类略显泛泛而谈的内容。但是,在每年9月联大开幕前,外界对秘书长这类发声的关注度就很可能升高,因为这涉及秘书长对新一届联大高级别周、特别是一般性辩论时的议程设置。


因时因势,“减”去联合国纷繁复杂的议题,抓住重点,是做好联合国新闻的第一步。


▲2017年,纽约联合国总部内举行纪念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展览。


为什么说“减法”还有一层“保险丝”的作用?


记者必须对相关重大、敏感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在紧跟时事、把牢我方立场的同时,最好也能对这些议题在联合国语境下的历史源流有所了解。


“减法”做到位,才能既保证联合国新闻的关注度,又保证稿件的稳妥、安全。


   “加法”   

增加“色香味”、放大传播力


如果说做好“减法”是兜住了采写联合国新闻的及格线,那么要锦上添花,就需要“加法”。


七年半前初入中新社,曾在总编室轮岗学习编辑工作。有一次值班签稿的社领导指导我修改一篇稿子,详细讲了很多原则和技巧。大部分内容在我脑海中都已模糊不清,但有三个字至今记忆犹新——“贴背景”。


所谓“加法”其实就是“贴背景”。适当增加新闻背景材料,延展稿件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层次感和可读性,这是新闻采编的一个平常但却重要的技巧。而在加工联合国新闻的过程中,“加法”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2018年5月,联合国总部纪念首个世界蜜蜂日。一对父子在观看展出的斯洛文尼亚传统蜂房。


几年下来,采写国际新闻最大的体会就是——熟悉又陌生。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日益发达的信息渠道之福,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大部分热点事件。然而,包括记者自身在内,对于这些热点的认知大多可以概括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巴以局势,这一中东最重要的地区热点是安理会新闻中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五年来我采写的相关新闻采用率超过92%。各界对其关注之高可见一斑。不过,巴以问题中的一些重要名词,人们往往眼熟,但不明就里。


比如:“两国方案”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要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是什么关系?戈兰高地原来是属于哪国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对上面几个问题中的名词有很深的印象,但绝大多数读者或许不知道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涉及到这些问题时,如果仅以安理会等联合国机构会议的内容发稿,当然不能说不对,但稿件难免略显单薄。此时只要适当增加背景资料,用两三句话对来龙去脉加以解释,将历史事件和近期局势变化联系起来,那么在回答读者可能存在疑惑的同时,也能明显增加稿件的层次感、提高可读性。


另外一种“加法”,不仅仅是给稿件“添彩”。“加法”做与不做、做得如何,稿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经典案例

2018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启程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前,有关方面协助中国驻联合国主要媒体对他进行了一次集体采访。


彼时中美贸易战初起,这一话题自然成了所有记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协调采访的过程中,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有言在先:一家媒体一个问题,不重复提问。但在现场,包括我在内,有三家媒体的记者都提了贸易问题。当然,我们也都各自选择了不同提问角度,理论上还是兑现了同发言人办公室的约定。


古特雷斯的政治生涯比我的年龄还要长13年。对待中美贸易战这种极其重大敏感的话题,他惜墨如金、善用外交辞令的做法本在我的预料之中。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回答三个问题,古特雷斯总共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回来整理录音,翻译成中文、刨去口水话,谈论贸易问题的内容刚刚600字多一点。


600字多一点,一篇消息的体量而已。但这是联合国秘书长,谈中美贸易问题,重磅人物+重磅话题,只发一篇消息简直“暴殄天物”。


这一稿的“加法”就不是单纯粘贴新闻背景这么简单了,因为需要将古特雷斯对贸易问题的论述,按照合理的逻辑重组加工,进行既“于我有利”,又不歪曲原意的阐述。

 

▲2018年4月,笔者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很明显,假如贸易战真的爆发,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发展繁荣都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经过思考,我选择古特雷斯这句话作为起点,整理出一条他的观点线索。


经典案例
古特雷斯观点线索     

(1)贸易战让所有国家受损

(2)必须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

(3)全球化存在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靠逆全球化,而应设法改善全球化,使其更加公平

(4)改善手段: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中国的作用

(5)对中美解决贸易问题的期待


以这条线索为基础,我又梳理出一条由若干问题组成的逻辑链条:


经典案例
逻辑链条     

a为什么不能打贸易战?

b贸易战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c为什么会有人攻击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d全球化存在的问题要如何解决?

e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不难看出,古特雷斯的论述可以回答问题a、d、e,但没有涉及b和c,这两块内容就是要做“加法”的部分。


按照这个逻辑链条,笔者进行如此“加法”:


经典案例
“加法”处理     

在(1)和(2)之间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经济学人》杂志对关税、中美产业链等进行的相关测算。


在(2)和(3)之间加入了特朗普对全球化、对华贸易逆差的抨击,以及学者对特朗普观点的反驳。之后自然衔接到(4)和(5),完成整篇文章。


这篇综述稿《联合国秘书长看中美贸易摩擦:“城门失火”必定“殃及池鱼”》得到了分社领导较高评价,采用情况也很不错,共9家报纸采用。回想一下,如果仅将其写成一篇消息稿,缺少对中美贸易问题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其传播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在“减法”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做好“加法”,是做好联合国新闻,放大“于我有利”声音的重要手段。

文/图:马德林
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学理性报道怎么做?看中新社如何“无问西东”?

2022年最全全全全新闻日历来了!您请查收!

初创公号如何扩大影响力?“有效传播”是关键!

新闻老了就没人看?一文解锁“旧菜新做”!

郭建: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媒体职位“上新”!首席内容官、数据分析师……你中意哪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