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老了就没人看?一文解锁“旧菜新做”!

缪超 庖丁解news 2022-03-17

10月11日,暌别多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COP15)开幕,作为举办地的中国云南再次成为世人的焦点。素来被称为“物种基因库”的云南曾因动植物的繁衍、迁徙频上热搜,如何写作生物,进行有趣科普?如何以一个生物入手写出大文章?


在本篇中,中新社云南分社记者缪超将携他采访期间发现的古生物,讲讲四条“鱼”做成“美味佳肴”的故事......


▲中新社云南分社记者缪超


几个月前,我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采访,在湖边“发现”了一条鱼。


这条“鱼”体态娇小,长约3厘米,其身体构型已经演化成三分型:头部-躯干-肛后尾,它的名字叫“凤姣昆明鱼”,备注:化石。它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它的发现,说明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最早的祖先在距今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就出现了。


▲“凤姣昆明鱼”化石


哇塞,3厘米的小鱼居然是我的祖先,必须要写它!但当我百度了一下,原来互联网上早在2000年就有对这条鱼的报道,而且不少。要满足我最后的倔强,我选了旧闻翻新这路。最终,完成了一篇约4000字的特稿《四条“鱼”讲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今天,就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这篇稿件的写作过程。走起……


翻旧闻做“新菜”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对新闻的这一定义至今仍然得到新闻界普遍认同。然而纵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并非全部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除此之外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报道;对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事实的报道;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最新进展的报道。


由于以上这三类事实并不具备“新闻”的时效性,所以可以将这三类报道统称为“旧闻”。其实,我们在日常采访报道中,遇到的并非全部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不少新闻属于旧闻翻新,其中多为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最新进展的报道。


作者镜头下的云南大理上空“五彩祥云”


目光回到这条“凤姣昆明鱼”。1999年,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科学刊物《自然》,刊载了一篇划时代的地球生命科学论文,介绍了两块发现于中国云南5.18亿年前早寒武纪筇竹寺地层中的鱼化石“昆明鱼”。这块鱼化石把人类所知最早的脊椎动物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约4000万年。


近年来,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并没有新的成果,博物馆对它也没有新利用方式和展示活动。这条“鱼”在新闻中是“三无产品”吗?显然不是,自它被发现时,就一直在阐述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只是没有记者专门就此“采访”它。


旧闻翻新十分讲究时机这条“鱼”在等待新的时机: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球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作为中新社记者,必须学会挖掘时效性不强但与当下政策密切相关的事物进行报道。为此,今年5月,我来到了抚仙湖边,采访了“凤姣昆明鱼”。


(PS:作为云南人,傲娇一下:抚仙湖是中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为每位中国人储备了15吨Ⅰ类水。)


作者镜头下的抚仙湖


为了让“鱼”说话,我采访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他告诉我,在“凤姣昆明鱼”化石标本上可以看到,鱼的头部有眼睛及一个被软骨状组织保护的最早的大脑、一个脊索及一些专家推断的脊椎骨,它展现了一个从鱼到人的演化历程。


写清楚这条“鱼”藏着的人类所关心的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在澄江化石地再次被证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能够反映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和由此缔造的地球动物谱系树,形成了当今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告诉人们,这个蔚蓝星球的生命从最早的单细胞发迹,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整体,人类不能高傲地认为是地球主宰,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人只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分支。


▲作者在澄江化石地尝试挖掘化石。


将旧闻所承载的信息融入当下的新闻,实现新旧变换,其核心就是赋予旧闻以新鲜,从而化旧为新。


翻更多旧闻做“大菜”


诚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理念。要反映这一个宏大理念,一条“鱼”是不够的,我需要将更多旧闻串联起来翻炒出新,拓展新闻纵深。


后来,我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访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恐龙之乡”禄丰、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发现地元谋,找到了另外三条同样可以阐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鱼”。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人员在挖掘化石。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因为一块三叠纪裂齿鱼化石的发现。罗平生物群同样被不同媒体的记者采写过无数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新的视角可以发掘旧闻特殊价值。


在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我关注到的是一张特别的图解——地球史中的五次海洋生物大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灭绝的原因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冰川发达、海洋无氧事件等。


罗平生物群恰恰揭开了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和复苏的面纱。在距今2.52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二叠纪末期,遭遇了一次空前的物种大灭绝,海洋中超过95%的生物遭遇灭绝。


▲如今的云南罗平油菜花地    中新社记者康平摄


如果说,翻炒“凤姣昆明鱼”的旧闻,阐述了生命是一个整体拥有共同祖先的理念,那么翻炒裂齿鱼以及罗平生物群的旧闻,则可以讲述生命大绝灭与复苏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此引出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的采访,他画龙点睛指出,当前中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正当其时,中国呼吁全人类共同维持气候稳定、保护自然环境、阻止污染扩散。


把不同的旧闻进行归类,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形成由点及面的规模优势,大大拓展新闻的纵深度。因此,我继续翻炒第三和第四条“鱼”——禄丰恐龙与元谋古人类,我需要它们来讲述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国方案。


云南省禄丰市出土的恐龙化石


禄丰本是滇中干燥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方,其境内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后,当地利用化石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需要绿水青山作为支撑,近些年禄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84%,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与禄丰利用化石开发旅游的方式不同,元谋则是借助“元谋古人类”品牌发展打响了绿色农业经济。自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在元谋被发现后,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地方名声大噪。元谋地处金沙江畔,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光热资源充足,十分适宜生产冬早蔬菜。元谋的绿色蔬菜产业同样需要保护青山绿水作为支持。如今凭借“元谋古人类”这一特殊的地理标识与青山绿水的环境,元谋蔬菜得以畅销国内外约150个大中城市。


▲在云南禄丰,工作人员对新发掘侏罗纪化石进行修复。中新社记者李嘉娴摄


禄丰与元谋的发展路径与中国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密不可分。增加对两地的报道可以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借鉴。


虽然禄丰发现恐龙化石、元谋发现古人类化石都是陈年旧事。但这两事件和这两个地方仍然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这些发展变化是新闻事件的延伸,巧妙捕捉发展变化中的新鲜元素,也可赋旧闻以新生。


▲特稿刊发版面


至此,这盘翻炒旧闻的大菜,烩制完成。


新闻事件失去时效、变成旧闻,并不意味着新闻价值的彻底消失。许多新闻事件因其蕴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的基因仍在,一旦赋予其合适的阳光雨露,比如新的新闻由头、新的思想视角,或者迎合新的时代需求,就会老树开新花,重新呈现独特的生命力。


作者:缪超

策划/编辑:苏碧滢

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等:以当代性全球性视角呈显党史故事意义

《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破11亿 主流媒体为何频跨界出品电影?

对话中新社驻加拿大记者:见证孟晚舟事件的1028天

记者的东博会十八年:像恋爱一样去爱一个展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