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心里是说不出的甜蜜和清凉” 记者是怎么知道的?

杨欣欣 魏园 庖丁解news 2023-03-14

7月21日,一条《很惊喜了!女孩收到妈妈派送复旦录取通知书》的新闻刷爆网络,新闻中身穿邮递制服的妈妈给女儿送录取通知书,网友纷纷赞叹“这真是幸福的投递!”


▲《女儿的复旦录取通知书是妈妈送来的》视频


但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提出疑问:“为什么妈妈的配送小车会被开走”“为什么偶然的事情会被媒体如此完整地记录”“摆拍的事件是新闻吗”“记者怎么知道妈妈心里是说不出的甜蜜”……


妈妈的心理活动能合理想象吗?


某媒体微博发布的《很惊喜了!女孩收到妈妈派送复旦录取通知书》一文中,描写了关于妈妈的心理活动:“一路上,妈妈心里是说不出的甜蜜和清凉”。


▲某网站发布的《很惊喜了!女孩收到妈妈派送复旦录取通知书》原文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不禁问道,“妈妈心里的高兴记者是怎么知道的?”


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合理想象”是否真的合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罗自文认为,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描写,可以通过采访获得。如果没有通过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是不合适的,这其实是一种虚构,是一种艺术的处理。


新闻真实是一种客观真实,因此记者在报道的时候,新闻五要素必须真实可靠,包括事件过程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语言甚至动作。对于这种心理描写,记者可通过第三人称表述呈现,以此证明新闻真实而非主观臆造。


新闻可以摆拍吗?


网络热传的“女孩收到妈妈送来的录取通知书”视频完整记录了妈妈到家门口、下快递车、跑着给女儿送通知书、合影等连环动作,因此有网友质疑“有很大的摆拍嫌疑”。


那么新闻能不能用来摆拍呢?


一个摆拍故事如果仅仅是用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用来增加自身生活的仪式感,那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新闻媒体干预事件的进程并对其报道,或为了赢得关注、蹭热点来摆拍造假,就应被禁止。


▲网友质疑事件摆拍


新闻是对客观存在事实进行报道,是本真的真实,而非拍摄者制造的真实。新闻学将新闻经过设计而制造出来的新闻称为媒介假事件。一般情况下媒介假事件中的记者既是新闻事件发起人、当事人,同时也是报道者与传播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罗自文认为,在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中,可采取“大不组织,小可组织”的原则,“大不组织”就是说不能策划整个事件,“小可组织”比如说为了光线效果可调整被采访对象的站位等细节。

编造新闻的现象近年来在短视频中并不鲜见,例如之前刷爆网络的“徐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而走红”。


该视频是一名男子手持“叫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的锦旗,反映徐州市天翔小学赵西梅老师频繁叫家长去学校。后经徐州教育局核实,徐州范围内既无天翔小学,也无赵西梅老师,该视频内容纯属虚构。这些“人造新闻”往往为了蹭流量,自编自导自演,演绎“新闻故事”,触碰了新闻的真实红线。


▲徐州警方证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纯属造假


针对这件事,罗自文教授认为如果说妈妈没有想到要给女儿去送录取通知书,记者策划了这件事情,这种完全的摆拍显然是一个虚假新闻。但是如果记者了解到妈妈有这样的想法,记者为了记录这件事情,在“小”的地方进行组织,例如等机器准备好了让妈妈再开始走,这是可以的。

一个新闻议题经某个权威媒体报道后迅速被其他媒体转载的现象,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扳机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抢时效、抢流量的竞争白热化,“扳机效应”更是无处不在。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在喧哗的互联网时代,如何靠新闻事实本身吸引读者应成为每位记者的必修课。



作者:杨欣欣 魏园

编辑:杨欣欣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谭谈交通》陷版权纠纷!媒体维权如何避免“罗生门”?

新闻主播边流鼻血边直播!淡定不擦才专业?

傍热点、傍名人、傍名企?做新闻不能只靠“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