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新网这篇千万级微信稿件,是如何炼成的?

朴丽娜 庖丁解news 2023-03-14

在有人忙着抢购、有人忙着脱单的双11,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收获了一篇千万级稿件。


在发布之后,我对这篇稿件阅读数的想象力还停留在“大概可以几十万”的阶段,直到它1小时50万,1个半小时100万,3小时500万,7小时1000万……24小时内访问量已超1600万的它,成为了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的第一篇千万加稿件。



1%的运气与99%的经验


11日下午1时许,《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对外发布。


根据以往的报道经验,在重要文件、通知发布后,我们通常会有三个大的报道步骤:跟进快讯→梳理重点→总结反馈。


1

跟进快讯

首先,我们迅速确定分工:一人排版置稿,一人摘点想标题。在排版完成后,我们第一时间送审,实现了无缝对接,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时效性。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这一步,我们成功抢占了微信平台的“高地”。稿件在微信端第一批发出,标题《密接人员7+3调整为5+3!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这份通知信息量很大》同时兼顾了主要新闻点和关键词要素,稿件发布后10分钟内阅读数即超过10万,目前已达到460万+。


2

梳理重点

在发布快讯之时,我们已着手准备第二落点:“课代表”划重点。把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与网友最有关的信息,精简提炼出来,快速且专业地提供给网友。


在真正的热点新闻面前,稿件不怕多,重要的是如何做出“不同”。在这篇稿件中,我们决定在形式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划分关键词。



时间紧,任务重。在责编的指导下,我迅速确定了“调整”“取消”“不得”等几个能够充分体现变化和态度的关键词。因为我相信,这是网友最关心的。

 

在确定了“关键词”后,我和早班编辑再次进行分工:我负责内容梳理与排版,编辑负责对我的内容进行各项细节的检查。在二十大期间,我们就形成了这种分工合作的工作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兼顾时效性和准确率。

 

在快讯稿件发布的1小时内,划重点稿件《防疫新二十条,极简版重点来了!》顺利发布。我们成为了全网媒体中第一家“划重点”的媒体。

 

稿件简洁清晰的内容和版式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后台数据显示,截至12日15时,该篇稿件阅读数超1600万,分享数超150万。据统计,阅读数中60.2%来自“朋友圈”,38.52%来自“聊天会话”,说明稿件的多圈层传播效果十分突出。



3

总结反馈

紧接着,在发布的《一图看懂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也突破了10万后,我们的报道进入了第三步——及时跟进各地及网友反馈。


有网友关心《通知》什么时候可以落实,我们发布了《疫情防控二十条出台,这些地方紧急开会!》;有网友关心如果当地《通知》落实不到位怎么办,我们发布了《违反疫情防控二十条?这里反馈!》……这些稿件也实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我们私下总会开玩笑说自己是“靠天吃饭”。但回顾这篇千万加稿件的诞生,我们须得承认,一篇爆款的诞生固然需要一些运气,但更重要的其实是编辑们在许多次类似工作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报道流程,是那些不起眼的、经验性的、下意识的操作。正是基于此,在快速融合新闻素材和一些新潮形式后,我们生产出了这条信息量既大,又读起来一目了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刷屏的作品。


一些确信有用的“万金油”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的新闻报道都是“遭遇战”,短兵相接,必须快速反应。每当重要文件、通知等发布,有几点是我们始终重视并践行的:


1

判断

爆款的形成与发酵,一定是需要二次甚至多次转发扩散的,这要求我们产出的内容对网友来说必须“有用”,哪怕只是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划重点类稿件,正因对网友信息渴求的“精准满足”而能够持续传播,甚至在几天后仍能延续“长尾效应”。


2

经验

确定“有用”后,我们需要迅速进行第二、三、四落点的策划,这才是能够将我们和其他媒体进行个性化区分的重点。这对编辑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门领导日常也要求我们注意日常积累,成为通晓各领域新闻的全才。


3

操作

合理分工,多点同步推进,提高效率。重要事件,必须第一时间通知责编并送审。


4

反馈

不只要重视网友的情绪和评价,更要在报道过程中与网友“双向奔赴”,要时刻换位思考,对网友的关切、疑问也要及时反馈。既能延长爆款的热度,也能有效提升网友对我们的“印象分”。


5

创新

微信推出已近10年,经历了多次潮流,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也一直在改变,但仍时不时出一些爆款形式。我们既要自己坚持创新,推陈出新给读者以新鲜感,也要借鉴一些刚刚出现的新的形,为我所用,提升自我。


总结共性规律,创造个性特点,是我们每一位微信编辑在工作中始终铭记的。


新媒体编辑,要具备“网感”


即使是报道新闻,但在“微信”平台做新闻,“网感”尤为重要。


11月8日记者节,我们就做了一条有意思的策划:《记者我啊,今天还要给自己做策划呢》。这一稿件,就用轻松幽默的文字+高能表情包,调侃了记者编辑们精彩的工作日常(当然,结尾走心),戳中了媒体人们心中的柔软之处,被许多同事和同行转发并留言互动。

 

这篇阅读数25万的稿子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有人提个想法,有人理出思路写完稿子,又有人给想出了好玩的标题,最后大家一起去评论区和大家互动……这就是我们团队协作有爱的果实和缩影。

 

我一直认为,这也是每一个“爆款”形成的必要条件。


(作者朴丽娜,中新网微信部主管。编辑高萌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苏卓骏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采编公开课:不到10分钟,获金镜头奖


文旅局长“另类出圈”,“反向宣传”如何实现“正效果”?


韩国踩踏事故超200人死伤!一线记者如何跑突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