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樟柯朋友圈50次“吆喝”!新闻职业精神“不止不休”!

胡健 庖丁解news 2023-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电影《不止不休》上映8天后,作为电影监制的贾樟柯依然在为电影卖力吆喝。


从2月17日电影官宣定档算起,贾樟柯在朋友圈发布50多次与《不止不休》相关的内容。不久前,他还在中国8个城市为影迷包场。


图为贾樟柯朋友圈


而他也在微博写下为什么支持《不止不休》:“银幕世界应该有不同趣味的电影,但更应该有一部分电影关注那些与我们‘性命相关’的命题。观众去电影院围观,就能激发出那份朴素的正义感,并且关注到自身的权益,从而改变我们的处境。能改变吗?对,《不止不休》就是一个回答。” 


01


“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


《不止不休》的出现,让记者这一职业立体呈现在公众视野,圈外人看到了一个人为一亿人发声的豪情壮举,圈内人看到的尽是那一句句直戳心窝的台词。


“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

“一个经常坐在办公室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

“做记者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职业,而不再是理想。”

“要用脚力去还原笔力。”

“你不要指望记者是有休息日的。”


电影中,为了伪装成村民进入矿难现场,老记者黄江和实习记者韩东嫌淘来的衣服不够破,不停在地上摩擦打滚儿,试图进入矿难的核心现场。


在现场,始终是一名记者坚守的准则。




02


大量白描现场+采访各种人


2012年11月24日,是个星期六。原本计划借着周末时光打篮球的我,一睁眼看到手机弹出“山西某地火锅店发生爆炸14人遇难”的新闻。彼时,刚入职一年多的我,第一时间向分社领导申请赶赴现场。


那天早上,我第一次独自开车上了高速,生涩的车技让我很难开足马力,一路上努力回忆着培训时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零星碎片。


驱车两个多小时后抵达现场,道路已被消防水枪喷得结成冰体,散碎的玻璃片铺满街道四周。


在事故发生地附近,是一座老旧的居民楼,我试图通过居民的描述和屋内被爆炸波震碎的现状,来还原出事故发生的情况。


外围采访之后,又马不停蹄来到医院,对一名从火锅店逃生的民众进行采访,讲述事故发生时的惊魂一刻。如此,有了第一次去现场报道突发事件的经历后,大致厘清了突发事件的报道核心,那便是“大量白描现场+采访各种人”。


直到后来看到中新社记者在汶川地震时写的那篇《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的新闻后,我才深刻地意识到,在灾难和挽救生命面前,能不能采访到人,已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重要的是,该如何用文字传递出当下最紧迫、最有价值的信息。


03


去到距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就在《不止不休》上映当天,中新社山西分社组织举行了观影活动。映后,分社从业20多年的老记者回忆起当年的采访故事,感慨万千。



有的深入矿难现场不分昼夜地报道救援进度,有的追踪艾滋病儿童成长数年呼吁社会关爱,还有的深处山火现场20多天裹着军大衣报道……


记者是一个全年无休的职业,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新闻发生,就需要去到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在现场”的意义,也是一名合格记者,最基本的品质。


现场之外,前期还需要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最好在采访前,就对选题的成文逻辑有个相对清晰的框架,不妨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把这些问题归类,在采访过程中,只需做好对应即可,甚至在资料背景的补充中,也可寻找到相对应的类别。


如此一来,便可不必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但“毫无头绪”,也是一个记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过煎熬困苦直通乐园。希望每个记者无论走得多远,都还记得当年那团熊熊燃烧的“新闻之火”,职业精神“不止不休”。


作者:胡健(中新社山西分社记者)

编辑:魏园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源:电影《不休不止》官方微博


推荐阅读

林生斌冲上热搜,专家:这种流量对媒体没好处

大兴调研之风,是对记者永不过时的要求!


虚假摆拍以假乱真?专家:媒体小心“推波助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