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冠军也跳“科目三”?网络热梗“出海”启示录

尹珮瑶 魏园 庖丁解news 2024-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12月9日,在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总决赛现场,获得总冠军的德国选手Marius-Andrei Balan和Khrystyna Moshenska激情演绎了中国网红舞蹈“科目三”,点燃全场。最近,这段网红舞蹈火到了全球各地,掀起了世界“挑战赛”。



近来,中国网络热梗频频受到国外关注,巴黎街头都可以接唱“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几乎成了欧美年轻人最“普及”的中文。“挖呀挖”“我姓石”等许多在国内霸屏出圈的网络热梗也都“拦不住”,在欧美、日韩等地广为流传,引发外国网友争相模仿、使用。


国内网络热梗怎么到了海外依然流行?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无障碍”传播又是怎么实现的?




外国人也爱中国梗?




1、幽默、夸张易于传播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梗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更是一种适合于跨文化的表达方式。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在接受“庖丁解news”专访时表示,最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门槛的是“幽默”,而这正是“梗”的最大特征。


年轻人经常说的“没有人能拒绝可爱的猫猫”“没有人能拒绝美味的食物”等等,这种语言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夸张表达。


这一点和英语的使用习惯有相似之处,用英语去夸一个人的时候会说“You are so”如何如何,但是我们在用汉语的过程当中很少用这种幽默、夸张特点的语言。


网络热梗之所以传播得这么广,就是由于其具有幽默、夸张、调侃等特点,可以满足人们社交表达中对于轻松、有趣、有戏剧性的需求。


2、平等、尊重易于接受


“梗在传播中改变了对话双方的定位,让对方更易接受和回应。”王靖雨表示,不同于传统文化传播形态的说教式,“梗”由各国网友自发创造并传播,削弱了“自上而下”的传播语态。



以最近爆火网络的“公主请……”为例,这种话语的态度就是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和尊重。“请”是非常诚恳的;“请你看”,让对方在一种舒适的、自在的感觉之中来接受你的信息。


对话双方的定位除了尊重,还有平等,需要关注在对话过程中“第一人称”的运用。进行“我”和“你”的对话。

 

3、视频化易于模仿


相较于文字和语言,视频化的传播方式更加直观、生动、易于模仿,阅读门槛更低。


以全球都在跳的“科目三”为例,这段主打“快乐”的舞蹈动作简单、夸张、节奏感强,让人看了非常“上头”,最近火到了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在全世界的大街小巷,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们喊着“英区不大,创造神话”“俄区上分”等口号,相继加入PK比赛,成为TIKTOK上的热门挑战活动。





网络热梗出海有何启示?




王靖雨表示,网络热梗易让海外用户“上头”,吸引用户搜索相关内容,参与二次创造,实现价值传播,更适合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


首先,可以用热梗消解“对抗”。


跨文化传播中,受众面对他国相关信息,首先是不熟悉,文化差异容易引发“对抗式解读”。


而“梗”之所以为“梗”,正是因为它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趣味。制造和传播“梗”的主体是网友,能够被搬运且被外国网友接受的“梗”,一定具备了共情特点。幽默、调侃式的热梗能够有效规避“对抗式解读”,更适合网络国际传播。



其次,可以用网感拉近距离。


网感由这几种要素构成:心理接近性、趣味性、互动性、显著性、有用性、高情绪唤起性、年轻化、临场感、碎片化等等。


网络热梗其实是一种社交货币,人们使用和分享网络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网络热梗可以有效解决国际传播中的“认同”难题。


以往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很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区分:国外受众一看我们的内容就会自动识别为这是“他们”的内容,不是“我们”的。


网络热梗其实就绕开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分,你也用,我也用,大家都是一个话语群体,加入热梗潮流更容易模糊界限、融入群体。


第三,“可爱”才更可信。


梗的传播,很少有意设计的,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一个梗,从出现到被广泛的认同和使用,有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背景,符合社会心态,同时又容易上口。


王靖雨表示,官方和主流媒体也可以利用热梗进行国际传播。要能抓住网上幽默童趣特征的梗,多多发挥新媒体年轻小编的作用,用梗的出海去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并通过“可爱”来拉近海内外受众的距离,也就是拉近传播距离,从可爱到可信,人们会更爱去相信与自己距离近的话语,而不是一种“说教式”体验。


最后,热梗出海要防止“低级红”“高级黑”。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网络热梗、网络话题需要被重视,我们需要及时加入潮流,挑选合适的“梗”,并将之与中国故事巧妙结合,塑造出更为鲜活、生动的视频内容,让更多“有趣”的梗,传递更多“有意义”的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在热梗出海传播过程中,也要防止“低级红”“高级黑”。王靖雨认为,我们在加强辨别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在跨文化交流中,鼓励官方、民间用自己的立场、语言去展示自己的真实、全面、立体的声音,首先让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声音多起来。



作者:尹珮瑶 魏园

编辑:张默言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尊嘟假嘟”没有入选?

《新闻女王》“嘴替”名场面!哪句戳中了你?

“网络厕所”“开盒挂人”为何被“头号通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